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公告,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名單。其中,東莞南城蠔崗遺址博物館獲評國家三級博物館。
蠔崗貝丘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貝丘遺址,距今約5000年,是廣東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人類聚落遺存,也是珠江三角洲為數不多的出土彩陶的貝丘遺址,被譽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加強蠔崗貝丘遺址原址保護,東莞取消相關房地產項目,投入1300多萬元,邀請著名嶺南建築大師莫伯治規劃設計,直接完整保存遺址考古發掘面,作為陳列展示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對未發掘部分進行了科學保護處理,成為廣東省首座在城市中心區建成的史前遺址博物館,被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稱為「文物保護的範例」。2020年12月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蠔崗遺址博物館
走進位於東莞市南城區勝和蠔崗村的蠔崗遺址博物館,這個被周邊房屋包圍、綠樹陰翳的古風小園,如同深藏在鬧市中的桃花源。
這個建成於2007年的博物館其實是直接在遺址原址上保護建設起來的,也是嶺南建築大師莫伯治生前最後一件作品,可以說內外都是寶。
上世紀80年代,一位考古愛好者經過此地,被散落在蠔殼中的陶片吸引,懷疑這或許就是數千年前人類生活的遺蹟。考古隊聞訊而來,通過仔細地勘察確認,這正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
之後,遺址相繼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發現灰坑、房屋柱洞、牆基槽等遺蹟,還意外發掘出兩具古人類遺骸。
在考古專家眼裡,這些寶貝是研究珠三角彩陶文化和史前採集漁獵經濟的極好標本。蠔崗作為目前珠三角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定居點,更被嶺南考古學泰鬥、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譽為「珠三角第一村」。
出土遺骸被稱「珠三角之父」
蠔崗遺址中最重要的發現莫過於兩具距今有5000年歷史的人骨遺骸,其中一具竟還保存得非常完整,骨架完整清晰,牙齒都幾乎沒掉。
考古專家研究發現,這位在此沉睡5000年的蠔崗人是一位男性,去世時大概在40至45歲,身高約1.66米。因為是目前珠三角地區考古發現中,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人骨遺骸,因此被一些專家稱為「珠三角之父」。
從頭骨還原的雕塑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東莞人祖先的相貌特徵:短寬的臉、低矮的眶、低闊的鼻型,不僅濃眉大眼,更有著純天然的大雙眼皮。
和北京猿人、山頂洞人比起來,更具有廣東人特點。
嶺南地區潮溼悶熱,土壤酸性,這副遺骸如何能完整保存5000年?原來這個蠔崗人出土時身上覆蓋著層層蠔殼。因此專家猜測,是蠔殼本身的鹼性中和了泥土酸性,這相當於給骨頭塗上了一層「防腐劑」,護其周全。
為了避免出土後的蠔崗人接觸空氣引發黴變,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馮家駿第一時間趕來為蠔崗人做消毒和防腐加固,將其放入玻璃箱保管。未來還計劃對蠔崗人做三維塑形研究,進一步深入研究其內部構造。
5000年前的居民生活
除了珍貴的人骨,這個被專家譽為「珠三角第一村」的蠔崗遺址還原了5000年前珠三角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許多生動的線索。
—衣—
那時的蠔崗還是一個靠近大陸岸線的海島,氣溫較高。作為名副其實的「島民」,蠔崗人並不是裹著厚重的獸皮,而是自製「樹皮衣」,清涼又洋氣。
做這種衣服需要將樹皮浸水、捶松,再用石拍拍去渣滓,變成天然的「不織布」再來裁剪縫衣。大概從這時起就顯露出廣東人的時尚基因,穿樹皮衣成為了當時珠三角最風靡的「島民style」。
—食—
俗話說「食在廣東」。對此專家也很好奇,在新石器時代,珠三角居民究竟吃什麼?他們對蠔崗人骨做過碳氮穩定同位素的含量分析,發現骨頭裡的氮十五含量很高,得出蠔崗人的營養級很高,這說明當時的居民同樣靠海吃海,應該是以蠔和魚等海產品為主食。
在蠔崗,因為鹹淡水交融,最多的水產品就是——蠔。有趣的是,當年的蠔可比現在大得多,個個都有碗口粗,出土的蠔殼中還有一些被整齊地穿了圓孔。
—住—
靠海而居,珠三角先民在居住上也很有講究,但他們住的卻並非吊腳樓。
專家從遺址發掘的房柱洞研究發現,蠔崗人首先會以兩米左右的等距挖牆腳,將兩排樹杆交叉紮好,再用蘆葦和著稀泥作面壁。這樣,一間間呈等邊三角形的海景「別墅」就矗立在海邊了。
更有趣的是,當時的居民還會在屋外挖排水溝、垃圾堆集場,再火燒周邊土地,使之變硬變滑,方便打掃。看來5000多年前的蠔崗先民就已經講衛生講文明了。
—行—
作為「島民」,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出行不便。勤勞智慧、擅於創新的蠔崗人自有解決之道。
專家推斷,蠔崗人的交通工具是獨木舟,用中間挖空的粗樹幹製成。光從200平方米的挖掘坑裡就出土了十多把造船用的石斧、石錛,可見當年蠔崗「造船業」的興盛和珠三角居民的「壕」——「海景別墅」配「私家遊艇」,惹人豔羨。
蠔崗文化「走出去」
蠔崗遺址中這些重新被喚醒的珍貴文物,帶領人們重新認識東莞的歷史,進一步了解孕育東莞成長的這片南粵大地。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馮孟欽曾評價道,蠔崗遺址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發展序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層位依據和比較基礎,出土的人骨為研究珠江三角洲先民的種族特徵和來源提供了體質人類學的資料。
考古學家麥英豪也曾說過,東莞文物眾多,時至今日仍保留於地面的文物史跡為數不少,其中還不乏瑰寶,小至一塊明代的「卻金亭」石碑,大如「南社」整條古村落,現在又有蠔崗遺址這類最具歷史文物價值的地下遺存。
這些遺蹟都是東莞的文脈,更是研究和展示嶺南、珠三角史前文明的重要基地。
時至今日,如何進一步挖掘和傳承嶺南文脈,是新時代賦予東莞的使命。
作為原址保護建造的博物館,蠔崗遺址博物館正探索打造中小學生「第二課堂」,讓歷史和文物「活」起來。博物館專門設置了互動展廳和陶藝實驗室,定期舉辦動手體驗「考古」、修復「文物」等有趣味科普性的活動,把遠古人類的廢址變為傳播知識的場所,不僅孩子們能在這裡體驗「看陶」「制陶」「畫陶」活動,市民也可以定期感受免費文化講座。
(劉獻兵、歐陽劍萍、南城宣)
[責任編輯:秦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