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抽菸、碎嘴子,曾國藩給自己立下的十二條規矩,你能做到嗎

2021-01-19 奇有此理

曾國藩塑像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 ,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京做官的歲月裡,曾國藩學問漸長、修養漸進,性靈一步步攀升,但是俯察自己肉慾之體,也就更容易發現問題。從考中進士當上小京官起,在京城的天空下,他經歷著靈與肉的痛苦搏殺。

他發現自己很好色。夫人歐陽氏是個藥罐子,時常鬧病。青春年少的曾國藩對性生活頗不滿意。家花不香野花香,曾國藩的賊膽花心,情不自禁貓爪一樣伸將出來。他在日記中老老實實記載了自己的好色表現。

曾國藩父親在京住過一段時間,耳聞目睹兒子言行,回家後立即給兒子來了一封信,告誡他在保護身體方面要遵循三條原則。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二日日記中寫道:「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節慾、節勞、節飲食。……若不敬身,其禽獸矣。」曾父三條告誡,都有很強的針對性。他含蓄地要求兒子改掉縱慾過度的毛病。

這年十一月十五日,他在日記中自省說:「若心中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則不能不欺其好德之知。」這意味著,那幾天裡,他痛覺自己好色的貓爪子又伸出來了,趕緊在日記裡將自己訓斥一通。

第二日日記中,他又告誡自己:「以後餘有三戒:一戒吃煙,二戒妄語,三戒房闥不敬。」大概,病懨懨的歐陽夫人,近日沒有滿足曾國藩的房事要求,曾國藩對她很不滿意,甚至發了脾氣,事後反省,作此告誡。

這年十二月十一日,他記載:「友人納姬,欲強見之,狎褻,大不敬。」友人娶了一漂亮小妾,曾國藩心中豔羨,強迫友人將深藏金屋的嬌妾引出來,一解眼饞。到此仍打不住,調戲人家。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他記載:「眼蒙,甚晏起。內人亦臥病不能起。……是日,目屢邪視,真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夜,心情不暢,又厭聞呻吟聲。」該月二十七日,他「請吳竹如來診內人病」,隨後去拜客,「至海秋家赴喜筵,更初方歸。同見海秋兩姬人,諧謔為虐,絕無閒檢,放蕩至此,與禽獸何異!」夫人身體有病,床笫之樂行不成,聽得聲聲呻吟,曾國藩心煩意亂。這幾日他正鬧眼病,但見了人家漂亮女人還是忍不住兩眼發直。見友人小妾不止一個,竟有一雙,羨慕得直咽口水,忍不住又調戲人家,浪言浪語,縱情戲謔,鬧得人家非常難堪。

這年三月初二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日中,閨房之內不敬。去歲誓戒此惡,今又犯之,可恥,可恨!」青天白日,曾國藩又起色心,大概歐陽夫人不樂意,曾國藩惱羞成怒,沒有給夫人好臉色看。

……

如此等等,好色的習慣時不時探將出來,被他自己劈頭蓋臉痛斥之後收縮回去,沒多久又故態復萌,做出禽獸不如的事情來。

曾國藩家書

他意識到吃煙的壞處,遂立誓戒菸。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初一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是日早起,吃煙,口苦舌幹,甚覺煙之有損無益,而刻不能離,惡溼居下,深以為恨。誓從今永禁吃煙,將水菸袋捶碎。因念世之吸食菸癮者,豈不自知其然?不能立地放下屠刀,則終不能自拔耳。」他菸癮很大,要戒掉談何容易。一年過去了,吸了戒,戒了吸,還是一個癮君子。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一日,他在日記中再次立誓:「客去後,念每日昏錮,由於多吃煙,因立毀折菸袋,誓永不再吃煙。如再食言,明神殛之!」殛,是「殺死」之意。意思是說,若再不戒菸,就讓神明奪去他的性命。儘管立下惡誓,戒菸之事,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第二日,他寫下戒菸的痛苦感覺:「乃以初戒吃煙,如失乳旁(彷)徨。」將戒菸痛苦喻為嬰兒斷奶,形象準確至極。此後第七日,他再次寫下戒菸的痛苦感受並鞭策自己:「自戒菸以來,心神彷徨,幾若無主,遏欲之難,類如此矣!不挾破釜沉舟之勢,詎有濟哉!」次月十六日,他再度立誓,將戒吃煙放在三戒之首。如此這般,一年多時間裡,幾度立誓,自我痛咒,歷經痛苦而漫長的過程,他終於戰勝自我,永別煙槍。

他還發現自己有喜歡扯談、說話刻薄、愛揭人短的毛病。他在日記中反省說:「與同人言多尖穎,故態全未改也。」友人岱雲也對他提出忠告,「言予於朋友,每相恃過深,不知量而後入,隨處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齟齬,大者兇隙,不可不慎。又言我處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須步步留心。」他在日記中時常切責自己與人說話太多、閒扯誤事,心氣浮囂,妄語扯談。「心愈浮,則言愈繁,而神愈倦」,心浮氣躁,為修身養性、專心治學之大敵。因此,他又立下惡誓:「以後戒多言如戒吃煙。如再妄語,明神殛之!」

在痛苦的修煉中,在靈與肉的搏殺中,曾國藩一步步向聖人先賢走去,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並為自己立下了十二條規矩:

一、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之躬,如日之升。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驗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徇外為人。每日以十葉(頁)為率。

五、讀史。丙申購《廿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憚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後每日點十葉(頁),間斷不孝。

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十月廿二奉大人手諭曰:「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九、日知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二則,有求深意是洵人。

十、月無亡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十一、作字。早飯後作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可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十二、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國藩故居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讀書的十二條鐵規戒律,不可不知
    曾國藩是湖南雙峰縣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於一個窮山僻谷的耕讀人家。他一生勤奮好學,以「勤」、「恆」兩字激勵自己,教育子侄。謂「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事事鬆弛」。他抓住一切讀書的機會,死前一日猶手不釋卷。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給自己訂下了每天讀書的十二條規矩: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
  • 德雲社「碎嘴子」排行榜,九郎都排不上第一!
    Hello,大家好,今天大田田給大家盤點一下德雲社那些碎嘴子的角兒們。都知道作為一個相聲團隊。最主要的就是考研員的口才吃飯的。口才對於一個相聲演員那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但是在德雲社裡就有這麼幾位相聲演員,他們的口才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好到了什麼地步呢?
  • 看曾國藩的戒色經歷,想要成事的人,就應該如此
    自古以來,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對自己要求異常苛刻的人,只有對自己要求超出常人,才能有機會出人頭地。晚清名臣曾國藩在年輕時也曾經一度過得渾渾噩噩,在沒有考取功名之前一身也有許多壞毛病:比如說浮躁、傲慢、虛偽以及好色。
  • 《曾國藩傳》:如果你覺得堅持不下去了,就讀讀曾國藩吧
    《曾國藩傳》初讀《曾國藩傳》時年紀尚小,當作故事書來讀,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曾國藩背書愚笨,竟背了一夜,逼得梁上君子惱羞成怒,「就你這麼笨,還讀個什麼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當著他的面背了一遍,而後揚長而去。
  • 「腦洞大開」的碎嘴子大張偉
    碎嘴子大張偉……大張偉原「花兒樂隊」主唱,是集詞曲演唱為一身的音樂人,代表作有《喜刷刷》《窮開心》《倍兒爽》等,非常膾炙人口,主要成就:2009內地最具人氣男歌手大張偉參加的綜藝節目都非常有意思,就是大張偉的碎嘴,而且很能帶動戰場氣氛,說話時「腦洞大開」,總有意想不到事兒發生,看大張偉參與的節目和看小品差不多,有時讓人樂的不要不要的。 可以說大張偉是碎嘴界的鼻祖,無論誰的話都能接到他的嘴裡,爆出的金句也是盡顯文化底蘊,他是大家心目中的碎嘴代表。
  • 《曾國藩傳》:掌握1個底層邏輯+12條軍規,你也能上演屌絲逆襲
    我從中挑選了13件寶貝(1個底層邏輯和12條軍規),來分享給你。在我看來,如果你能掌握這13件寶貝,也可以像曾國藩那樣上演屌絲逆襲。曾國藩的部下和敵軍,一開始都想不通為什麼他要用這個戰術。然而,事實證明這一戰術確實是屢戰屢靈。其實屢戰屢靈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符合作戰規律的。依靠這一戰術,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維護了清朝的統治。立下如此大功勞的他,從此位極人臣。
  • 曾國藩三次戒菸,前兩次都失敗了,最後一次用了個笨辦法讓人叫絕
    作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曾國藩,頭上總是掛著「完人」、「官神」的光環,但其實曾國藩並非一開始就是「完人」,年輕時的他也有很多不良嗜好,比如好色、愛抽菸。但有一次先生偶然看見曾國藩抽菸,在牆角處吞雲吐霧,十分厭惡,立馬變了臉色,大罵道:我真是瞎了眼,覺著你是一個能成大器之人,沒想到你卻染上這種嗜好,怎還敢說自己是有志青年!被先生大罵一頓的曾國藩,幡然醒悟,他深刻意識到自己抽菸的形象和儒生形象是相違背的。
  • 曾國藩修身十二法,謹記教誨時時自省,助你走上人生巔峰
    曾國藩是晚晴第一名臣,被譽為中國近代唯一聖人,後世評價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國藩天資平庸,能取得如此成就,其中很大原因是他對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嚴格自律。他總結了十二條修身法則,靜下心細細品讀,必定多有裨益。
  • 想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孩子6歲前立下這6條規矩!
    作為個人,我們要遵守各項規矩。人人遵守規矩,世界才會更加美好。孩子的成長,自然也不離開家長立下的規矩。有了規矩,孩子才能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有了規矩的約束,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父母應該給孩子立下,這六條規矩: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 喜歡讀書的曾國藩做事能力也很強,一起來跟曾國藩學幾招
    你是否也曾懷疑自己的能力和選擇?其實,你可能只是缺少那麼點方法。來看看曾國藩怎麼做的即便資質再差,以曾國藩的這種學習法,哪能不成功先來看看曾國藩的經歷曾國藩年輕時愛交朋友,好抽菸而且好開玩笑。剛在京城做小官時,經常和酒肉朋友出去吃喝,甚至調戲朋友的美豔小妾。曾國藩已學習理學大師,而理學可是讓你滅人慾的,尤其是調戲朋友美豔小妾不道德行為,以曾國藩自己的話說:真禽獸矣!
  • 解讀曾國藩日課12條,借鑑十種自律方法,任何一種都能幫到自己
    今天就解讀一下曾國藩的日課12條中的一些做法,如若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自內心的去運用,任何一種都能幫到自己。這些過程也是修心煉心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知道自律的方法,可是往往做不到,本質就是心不在其內,一直是懸在空中的,定不下來,方法實施起來自然也就很難有效果了。第一條,主敬。
  • 林正英拍鬼片曾立下三條規矩 第三條最重要;如今拍攝時仍遵守
    林正英拍鬼片曾立下三條規矩,第三條最重要;如今拍攝時仍遵守可能很多人對鬼片都有一種情結,雖然內心很害怕,但是總是無法控制自己想要去看。小時候,不管是什麼樣的天氣,我們都會躲在被子裡面看當年大火的殭屍電影,這些影片可以說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了,現在依舊有很多的朋友會翻出來看。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拍鬼片有哪些注意事項。
  • 曾國藩:成大事的男人,能在這3件事上控制自己,普通人狠不下心
    很多時候,自律才能一個人成大事保證,你自律的程度,就是你將來所能企及的高度。唯有自律才可讓你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中,首尾不懈,持之以恆。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通過自律成就一番偉業的人物。曾國藩在30歲時就立下大志,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 孩子3歲前有些規矩不立就晚了,你立了嗎
    孩子到了三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當他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你並沒有對他進行制止,孩子就會理解為,這件事情是被允許的。家長對孩子的負責任不僅僅是要讓孩子吃飽穿暖,還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把孩子給教育好,這些都是為人父母應該做的。尤其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所有的規矩都需要父母一點一點的教給他、給他立起來。那麼,家長給孩子立規矩,幾歲合適呢?
  • 3-6歲是立規矩「黃金期」,家長立下5個規矩,娃將來會感激你
    特別是在3-6歲這個階段,這個年齡段是孩子立規矩的黃金時期,家長們應該狠心立下5個規矩,娃長大後會感激你。3-6歲是立規矩最佳時期,家長狠心立下5個規矩,娃長大後會感激你①不亂發脾氣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管理不好,那長大後憑什麼變得優秀呢
  • 李玫瑾:有兒子的家庭,家長越早立下5條規矩,孩子將來就越優秀
    5條規矩,孩子長大後就越優秀相信凡是有關注育兒界的家長,一定都有聽說過李玫瑾教授,因為她在育兒界有著很高的威望。李玫瑾教授認為:那些家有男孩的家庭,家長必須要早早給孩子立下5條規矩,這樣孩子長大後才會變得更優秀。
  • 曾國藩家書|如果你能做到這幾點,你也能收穫幸福的家庭
    幫助父母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打發時間,也可以使心情愉悅,這樣才能更長壽! 2、家庭和睦,一團和氣能給家庭帶來好運氣 曾國藩曾經提過和六弟的故事。他在被貶後,回到湖南老家,由於氣不順,經常朝弟弟們發火,家裡氣氛十分緊張。
  • 曾國藩提醒:越是有出息的人,越懂得戒掉這兩個「惡習」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曾國藩是一個善於自省的人,他跟所有人一樣,身上也有很多的惡習:心浮氣躁、不愛學習、待人傲慢,更致命的是還極其好色。可以說我們當代年輕人身上的毛病,他一樣不落樣樣都沾。對待惡習,曾國用兩個方法來自省。
  • 曾國藩交朋友的5條原則,值得今人學習借鑑
    讀曾國藩家書和日記,我們可以梳理出曾國藩交朋友的5條原則。人際交往中,我們若能記住這5點,也可以好人緣不請自來,結交更多高質量的朋友!第一:真誠;不管是做人還是做官,曾國藩都是「以誠為本」,因此在圈內名聲很好。
  • 曾國藩戒色記:老父親寫信,提醒他戒掉色,悔悟後痛罵自己一番
    曾國藩年輕時候的好色,是他自己在日記中記下來的。那時候的曾國藩三十多歲,正是一個人的春風得意之時。他不但考上了進士,還當上了京官,這種年齡,這種身份以及背景,有點好色也無可厚非。也許曾國藩的這種情況,是當時大部分官員的真實寫照,所以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好色的這件事。他意識到自己好色的這件事,是通過在自己的父親那裡得知的。那時候,曾國藩在京城混得如魚得水,他就把他的父親給接到了京城的家裡來小住幾日,可是他的父親沒有住幾天就走了,這讓曾國藩大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