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6個月之後,來自母體的抗體消失,就很容易生病了。生病之後,發燒是最常見的症狀,家長們總是非常擔心,在護理中,家長們也有很多誤區,這裡就來說一說。
在了解發熱的時候,我們首先要了解正常體溫與發熱溫度。腋測法正常值為36.0℃~37℃。
當體溫升高超過正常波動的上限,即稱之為發熱。
可以根據發熱的程度分為幾級:
低熱:體溫在37.3℃~38℃之間
中等熱:體溫在38.1℃~39.0℃之間
高熱:體溫在39.1℃~41.0℃之間
超高熱:體溫在41℃以上
誤區一:退熱貼退熱
腦門上貼一貼,就能給寶寶降體溫,這想得也太簡單了。
首先退熱貼只能夠幫助降低局部的皮膚溫度,並不會影響人體的核心溫度。並且僅僅是局部一小塊皮膚貼,幾乎沒有幹預體溫的作用,只相當於安慰劑一樣的作用。
另外,貼退熱貼也面臨著過敏損傷皮膚的風險。
誤區二:擦酒精退熱
不建議!
酒精因其物理特性(揮發性)能夠帶走表面的熱量,這也僅僅能夠暫時改變體表皮膚的溫度,不會影響人體核心溫度。並且,擦酒精帶來的風險是經皮膚吸收而導致酒精中毒,或者皮膚過敏。
人體在肌肉顫動產熱的過程中會表現為畏寒寒顫,而這個時候給寶寶擦酒精,會讓他覺得更冷,顫動得更明顯,或者原本不寒顫的孩子,這麼一擦,反而出現寒顫了,也並不能夠增加舒適性。
誤區三:強迫給孩子洗澡幫助退熱
是否洗澡,要看孩子,如果孩子不樂意那就沒有必要為了退熱去洗澡。
洗澡也只能改變體表溫度,不能改變人體核心溫度。當然,目前發現,通過口服退熱藥物配合洗澡等物理降溫方式能夠幫助加快體溫下降。因為吃了退燒藥,體溫調節中樞下調了體溫調定點,體溫進入下降階段,這個時候配合洗澡可能會讓體溫下降得更快。
但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讓孩子體溫下降更快,而是為了增加孩子的舒適性,如果孩子樂意接受洗澡,就可以洗,但不是為了退熱,因為沒有退熱藥單純洗澡是起不到明顯作用的。
誤區四:捂汗退熱
不需要!
孩子出汗是因為體溫調節中樞下調後,機體通過汗腺分泌汗液增加散熱來下降體溫。如果體溫中樞的調定點沒有下調,而只是人為地捂汗,會使孩子持續出汗持續產熱,並且最終導致脫水休克、高鉀血症、高鈉血症等問題,這在臨床上也叫「捂被症候群」,是很危險的。
如果在體溫上升的過程中孩子感覺到冷,可以適當為其增加衣物,因為目的是讓孩子更舒適,但不是為了刻意去捂汗來幫助退熱;如果孩子開始覺得熱了,出汗了,需要及時解開衣物散熱,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會覺得特別煩熱,解開衣服、吹風都是為了讓孩子更舒服。
誤區五:發熱不能開空調
不一定,要看情況而定。
孩子發熱是由疾病所致,通常是由於各種感染,而和所謂的「受涼」並沒有關係,很多家長在家生怕吹空調,但是到了醫院,發現醫院的空調都24小時開放。所以傳統觀念中的「受涼」並不是疾病的根源。如果孩子覺得熱,可以開空調,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更舒服;如果孩子覺得冷,就不開。
誤區六:一發熱就吃退熱藥
很多媽媽認為發熱是壞事,見不得寶寶發熱。其實,發熱是機體免疫系統為了抵禦感染而產生的一種免疫保護性反應。
研究證明,發熱時機體內的各種免疫功能都優於體溫正常時。這些免疫功能可抑制病原體的生長、繁殖,有利於康復。如果過早用藥物強行降溫,不但存在退熱藥本身的副作用,而且挫傷了機體的自然防禦能力,使病程延長,還可能因退熱而掩蓋了其他症狀,造成原發病的診斷困難,延誤治療。
正確做法是,當寶寶發燒時,可以先觀察,一般是發燒超過38.5℃再使用退燒藥,如果寶寶精神好,沒有什麼不適,即使燒到38.5℃,也不必使用退熱藥。
在孩子發熱的時候,所有的處理唯一的目的就是儘可能讓孩子舒服,簡單來說就是怎麼舒服怎麼做,沒有什麼不舒服就什麼都不做。那麼發燒時,家長能做哪些呢?
物理降溫:推薦使用降低室溫,減少衣服,但不推薦冰袋和退熱貼。當發燒處在高溫持續期和體溫下降期時,使用物理降溫方法可能會讓寶寶舒服一些。
藥物降溫:當體溫≥38.5℃時,可以使用退熱藥。目前針對兒童推薦使用的退熱藥只有布洛芬(6個月以上)和對乙醯氨基酚(3個月以上)。未經醫生允許,最好不要給2個月以下的寶寶服用任何藥物,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鼓勵6個月以上寶寶的多喝水。
如果發熱是某種高傳染性疾病的症狀之一,要遠離別的寶寶或其他易感人群。
居家做好病情的觀察,比如寶寶是否嘔吐、腹瀉、咳嗽、起疹子等等,因為發熱是潛在疾病的表現,可以是嚴重的膿毒症、腦炎,也可以是普通感冒或是幼兒急疹。
編輯/蘇蘇 文/慧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