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西方傳教士被準許在中國傳教和成立教會。在治外法權之下,傳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強的支持,在中國橫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佔中國平民的財產,甚而幹涉中國的司法行政,因此,激起中國人民的憤怒。地方民眾仇外心態與日俱增,教會、教眾和洋人、洋貨,成為了仇視的對象。1897年,德國首相命令天主教傳教士,在山東曹州設立教堂,藉此引起中國鄉民滋事,殺了兩個傳教士,造成教案。之後,又發生山東肥城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卜克斯被殺案件,引起西方各國連續向清政府提出抗議。新任巡撫袁世凱帶領北洋新軍在山東大力鎮壓義和團。激起了各地民眾的義憤,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各地紛紛組織義和團焚燒教堂、殺洋人、抗清兵。1898--1899年,山東平省各地的義和團正式豎起了"天下義和拳興清滅洋"旗幟。1900年1月,清政府不顧西方外交人員的抗議,發布維護義和團的詔令。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聯軍,藉口清政府"排外",要求"剿滅"義和團,發動了侵華戰爭。1900年5月21日聯軍攻佔天津塘沽大沽炮臺,6月18日攻陷天津城,7月8日聯軍沿運河向北京進犯。8月12日通州城淪陷,燒殺搶掠70日,少數盤踞一年之久。城內街巷毀之一炬,殉難者5000餘人,是通州歷史上遭受到最慘痛的一次浩劫。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北京正陽門至通州東關鐵路修成通車。北運河停漕,漕運衙署一律裁撤。是年,美國傳教士都春甫脅迫通州知府吳兆毅追賠款十六萬兩白銀,割佔新城南門外的大片土地,命名"復興莊",興建醫院、學校、教堂、傳教士住宅等。二十八年(1902),在潞河書院舊址興建的衛氏樓落成;三十一年(1905),潞河醫院建成。
清宣統三年(1911)十二月二日,通州北方革命司令部成立,機關設在張家灣花園胡同同盟會員王治增家,蔡德辰為司令。1912年1月5日,清軍200餘騎兵包圍設在張家灣的北方革命司令部,蔡德辰、王治增等7人被捕,17日下午被害於東關土壩。
1914年6月,通州改稱通縣,隸屬京兆。是年,京兆第三中學易為男子師範學校。1916年1月,開辦京兆女子師範講習所。1918年7月改為京兆女子師範學校。
1918年華北協和大學和匯文大學與協和女子大學合併組建了著名的燕京大學。後燕京大學遷址京城,原協和大學的全部資產概由其中齋部繼承,並留在通州原址正式更名為私立潞河中學校。
八國聯軍佔領通州後急速向北京進發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月間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聯軍,藉口清政府"排外",要求"剿滅"義和團,發動了侵華戰爭。1900年5月21日聯軍攻佔天津塘沽大沽炮臺,6月18日攻陷天津城,7月8日聯軍沿運河向北京進犯。8月12日通州城淪陷。聯軍在通州城內外燒殺搶掠後急速向北京進發。
劫後的鼓樓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月間
1900年8月12日八國聯軍侵入通州城,共在州城中燒殺淫掠72天。仲芳氏《庚子事變》記載:1900年8月12日聯軍抵達通州時,城內已無中國軍隊對抗力量,聯軍對平民仍以戰事對待,"洋人旋放開花炮,炮子飛入城中,登時炸開,烘斃人民無數。繼而數十處火起,各國聯軍大隊隨後而入。城即陷,洋人先縱火焚燒,由鼓樓起,前後左右四條大街,並為灰燼。""洋人四出,挨門搜擄財物,淫汙婦女,奸拐兒童,稍有抗拒即用刀砍槍擊,立時隕命。捉拿男子驅使,百般毒打,稍不遂意,亦用槍擊。於是知恥之家,莫不傾生,有閉門自焚者,有自刎自縊者,有投河投井者,有男子遠逃,女子自殉者。城內橋閘之河,死屍填滿,阻塞河水不流……"。此次浩劫,為通州歷史上歷次劫難中最為嚴重的一次。有姓名可考的死難者1178人,財產損失難以估計。
劫後的通州塔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月間
據《撕裂北京的那一年》書中記載:"日本、俄國、英國的軍隊,其殘忍是連他們的盟軍高級軍官畢耶爾·洛諦也不敢恭維。即便從吞吞吐吐的言辭裡,人們也可以看出,1900年的通州經過八個國家的軍隊輪番虐殺,被蹂躪成什麼樣"。在此次浩劫中,通州塔數百風鈴遭八國聯軍槍擊劫掠,周邊民宅全部燒毀。但寶塔依然挺拔高峻,屹立在烽火硝煙之中,呈現出凜然不可犯的氣概。寶塔不僅是通州古城的標誌,也是通州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
劫後的通州城(一)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月間
據法國特使畢耶爾·洛諦所著《庚子外記》記載:"通州是天津以上的要衝地方,所以在聯軍突入大沽,攻下天津而直去北京的時候,不幸的仇讎的毒火便首先在這城裡爆燃起來。聽說,瘋狂般的殺人和摧毀的事情,在這裡竟一直延長到兩個月之久,所以,現在這城市,在大殘毀之外,還多著一種恐怖死的景象"。如圖可見,死一樣的城市,房舍已被侵略者焚毀,所剩斷垣殘壁無人清理,一派浩劫情景。支撐兩爿山牆的木料,都已經過火,靠裡面的一根已近燒斷。街道上,一根已被燒斷的木料清晰可見。
劫後的通州城(二)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月間
據法國特使畢耶爾·洛諦所著《庚子外記》記載:"在這遍堆著梁柱的殘材、屋頂的瓦礫和牆壁的碎磚的這條街上,除了我們幾個,簡直是別無其他的行人……;在這些瓷片裡有碟,有盤,有茶杯,還有人類的肢體和頭髮……;玩具旁邊被擊碎頭的孩子、切斷了的手和腿、牽牛花下的女屍……;吃人的狗,驚叫的烏鴉--這座荒城除了用'慘烈'來概括,還讓人說出什麼?對中國普通的百姓,聯軍們哪來的恨和狠?"圖為對這一慘狀的真實寫照。
劫後的張家灣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月間
1900年八國聯軍自天津開始沿運河向北京侵犯,通州義和團與清軍前往張家灣、馬頭一帶共同抗擊入侵。據《通縣誌》記載:"8月10日,幫辦武衛軍事務大臣李秉衡欲於馬頭村抗敵,但因援軍未到,李秉衡率本部且戰且退,退至張家灣。8月11日,八國聯軍進犯張家灣,李秉衡親率餘部竭力抵抗,固守城池,無奈兵單力孤,戰至最後吞金殉國,張家灣被八國聯軍佔領"。聯軍所到之處,"屍橫遍野,狗鴉爭食,慘不忍睹"。片中主景是張家灣城南門內十裡街當年被洋寇焚後慘況,記下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罪狀。
日本侵略軍司令部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9月間
八國聯軍佔領通州並延長了兩個月,少數聯軍長達一年。期間,在州城各處建立辦事機構。從院內房脊之上有氣樓,與漕倉的倉脊、氣樓樣式相同。據推測應是日軍在州城西倉建立司令部。
日軍在東關的船舶管理所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9月間
圖片所示,其地址在通州城東關今趙登禹大街。此圖也證明了日軍佔據通州城內東門至西門,並佔據中倉和西倉。
法軍佔領後的通州城北門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9月間
圖片所示,是通州城北門甕城大門,侵華洋兵數人正從門內走出。此圖證明了法國侵略軍是佔據北門一帶的。此圖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記錄州城北門的珍貴資料。
通州舊城南門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9月間
舊城南門,城牆、城門格局,與西門相同。門額所題"迎燻"二字已不見。照片右下角可見房屋廢墟。城牆牆體不平,是歲月的剝蝕和槍彈轟擊的痕跡。此圖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記錄州城舊城南門的珍貴資料。
通州新城南門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9月間
新城南門,城門、城牆尚完整,牆體城磚已斑駁。街上不見行人,只有一個日軍軍官騎洋馬立於門前耀武揚威,同時也證明,日軍是南城一帶的侵略者。此圖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記錄州城新城南門的珍貴資料。
通州新城西門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9月間
西門位置在今商業大廈東南中山街上。西門,城門、牆體尚好,城樓已成斷垣殘壁。門額"朝天"二字不甚清晰。門洞下,清雍正年間修建的石道已凹凸不平。此圖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記錄州城西門的珍貴資料。
張家灣城門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9月間
張家灣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為防禦瓦剌軍侵襲而建。城周長905丈,牆厚1丈1尺,高2丈餘。東、南瀕河,西北環濠。南、西、北各設1 門,東面設2門,門各有樓。圖為,張家灣城門,城已殘破,城樓已不見蹤影,城牆城門完好程度不及通州城。門洞內隱約可見門扇。此圖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記錄張家灣城門的珍貴資料。
通州西倉大門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9月間
西倉大門位於今新倉路東,官園小學址。在明清兩代是戶部坐糧廳,西倉在其以東。如圖可見,清雍正年間所修石道。八國聯軍侵佔通州後,由萬壽宮以南,東門至西門,完全歸日寇控制。西倉南門最古老的"豳風"二字牌匾已不見。此圖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記錄通州西倉倉門的珍貴資料,也是佐證清雍正年間修建的石道資料。
通州漕倉(一)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9月間
《通縣誌·專記》記載:"倉內建廒,一廒五間。數廒連山並建稱'連'。連與連之間相距三丈,左右各寬二丈,稱水道。各廒按《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順序編號。漕糧入倉、按順序進米,發放時,按進倉順序起米。廒南向,進深一丈五尺,闊五尺,簷柱高一丈五尺,山柱高二丈二尺,屋頂為陰陽合瓦,設氣樓通風。三面砌牆,牆根留有氣眼。正面敞開,無門無窗。地面鋪尺餘細沙,上鋪方磚,磚上枕木,木上鋪木版。木板為松、杉,間與樟、柏,厚三至五寸,寬尺餘。儲糧前,廒內間隔放置高可近簷的氣筒,氣筒由竹篾編制,前後左右用木板相隔,隨進米隨加高木板,距簷三尺左右即告滿倉。每廒貯米一萬石。門閘加至簷頂,倉場監督加貼封條,交倉丁或花戶管理。"
圖為,淪陷後的通州漕倉。此圖片為研究通州漕倉提供了的珍貴資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記錄通州漕倉的珍貴資料。
通州漕倉(二)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9月間
《通縣誌·專記》記載:"大運西倉,簡稱西倉,俗稱太倉。在原通州舊城西門外,新城之中。東起今銅材廠舊址,公園下坡小學西牆,西至今新倉路(原大小紅牌樓胡同), 南自新城南街北側,北到中山大街(今北方精密工具機廠、通州師範學校等單位範圍內)。永樂七年(1409)建,周長872.5丈,佔地面積33.25萬平方米,周圍以牆圍繞。設西、南、北三門。正統十四年(1449)以額森犯境,倉廒在城外,築新城圈入城內。內設通州衛、通州左衛、通州右衛、定邊衛、神武中衛和武清衛六衛倉,嘉靖二十八年(1549)有倉廒97連,囤基844個,倉房2018間。另有大督儲官廳1座;各衛倉小官廳6座,房各2間,井各2口。各門摯斛廳各1座,房各3間。為倉廒和房間最多之時,其後,常有變化。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實有倉廒142座,倉房710間。"
圖為,淪陷後的漕倉。 此圖片為研究通州漕倉提供了的珍貴資料。
通州土壩碼頭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9月間
土壩,位於州城東門外,這裡就是江南漕船的終點。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通糧郎中於式廉查舊跡建新壩名土壩,並在舊城南門外建閘蓄水,剝船經護城河至新、舊南門外交卸,在起車入倉,年運量三四萬石不等,省陸運費用。
此圖片八國聯軍攝於1900年8-9月間,昔日這裡千檣萬艘。此時蕭條瑟瑟,只有一隊縴夫正牽纜拖船,艱難而行。帝國主義的入侵,摧毀了這裡的一切。寬闊的河面上空空如也。此圖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記錄通州土壩漕運碼頭的珍貴資料。
京通鐵路東端
作者:佚名
攝於1900年8-9月間
1900年至1902年,侵略聯軍為了保障補給,由英國侵略軍修築京通鐵路。這也是通州最早的鐵路。圖為,侵略聯軍鐵路修築以前在東端預定位置,帶有旗幟的標杆兒就是鐵路東段的位置,即今小聖廟發電廠址。
1900年間的通州塔
作者:佚名
約攝於1900年間
《通縣誌·文化》記載:通州燃燈塔北周創建,唐貞觀七年(633)修,遼重熙年間重修,元·明屢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塔身震圮,康熙三十七年(1698)復建。
圖為,通州舊城北城垣外葫蘆頭北岸原水壩(俗稱水簸箕)處景象。巍峨陡峻的燃燈塔置於畫面右邊部位,城垣外側沿明通惠河(俗稱裡河)南岸建有民房,故名裡河沿。下層畫面是明通惠河東端碼頭泊船處的葫蘆頭。
1900年間的永通橋
作者:佚名
約攝於1900年間
《通縣誌·專記》記載:漕糧"由石壩經通惠河入京倉,全憑慶豐,平津上、下,普濟及石壩蓄水濟運。每名經紀領剝船1隻,鬥頭1名,負責過斛。另有置袋經紀1名,領袋7000條;每處水腳26名(石壩28名)每名僱扛夫15人。每船船頭1名,撐夫4名。……漕糧過斛裝袋運入葫蘆頭內剝船,西行穿永通橋(八裡橋)再西行盤倒五閘,至大通橋閘,起車入京倉。"
圖片所示,永通橋洞石上,仍存船篙點戳的凹痕。自明中葉以來,成千上萬石漕糧和難以計數的物資,就是靠這樣的剝船從通州運往北京的。橋欄殘缺疑是八國聯軍入侵通州時留下罪惡的遺蹟。
協和書院衛氏樓落成與慶典
作者:佚名
攝於1902年2月間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潞河書院原址首先建成的是衛氏樓,因被焚毀潞河書院的主樓稱衛氏樓(是為紀念衛三畏捐助稿費八千美元,建成此樓而命名)。衛氏樓因由美基督教長老會、華北公裡會和倫敦會聯合會重建,為體現長老、公理和倫敦幾家教會的協作,將潞河書院更名為協和書院。
22.協和書院衛氏樓落成慶典現場
作者:佚名
攝於1902年2月間
1902年衛氏樓落成儀式。協和書院校長謝衛樓、美國駐華公使康格和通州知府吳肇毅出席衛氏樓落成典禮。
通縣潞河醫院
作者:佚名
約攝於1905年間
此座十字形門診樓與其西平房病房,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主要景物是潞河醫院平面十字形二層小樓,懸山十字頂尖脊,頂設透氣透光窗,石板瓦,弧券木框玻璃門窗,樓外地面凹凸不平,是自然地勢。此樓落成後,附近居民與醫院醫務人員樓前留影。
潞河醫院住院處
作者:佚名
約攝於1905年間
潞河醫院是一所中西醫結合的醫院
醫院十字形門診樓
作者:佚名
約攝於1905年間
通縣潞河醫院,其前身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美國傳教士所建教會醫院。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與清政府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之後,於二十七年(1901年)逼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籤訂了不平等的《辛丑條約》。美國傳教士利用"庚子賠款"在通州新城南門外迤西買下大片土地,建造潞河醫院。
十字形門診樓前醫患人員留影
作者:佚名
約攝於1905年間
潞河醫院醫務人員與部分病人及家屬合影
辛亥革命與蔡德辰
作者:佚名
約攝於1909-1912年間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蔡德辰(1893-1912,湖北省蘄春人),又名蔡振民,由北京豫文中學轉到華北協和書院就讀。1909年冬,同盟會在北京成立共和會北京分會,他任通州支部部長。1911年12月1日,北方各省共和會加入同盟會,在各地分別成立司令部,蔡為通州司令部司令。他以協和書院為陣地,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並把工作深入到清軍中去。1912年1月2日,同盟會發動了灤州起義,蔡計劃聯合京、通、保革命力量在通州策應灤州起義,因灤州起義失敗,計劃遭破壞,策應起義未成。1月14日,清軍包圍張家灣同盟會通州支部,蔡德辰、王丕承、王治增等七人被捕,17日下午被害於東關土壩。
孫中山電令辛亥革命通州起義告文
為紀念革命志士蔡德辰,一九一二年四月協和書院師生在校園內為蔡德辰立碑。
民國政要王芝祥
辛亥革命中的王芝祥
作者:佚名
約攝於1911年間
王芝祥(1858-1930),清末及民國政要。字鐵珊,直隸通縣(今北京通州)人。清光緒十一年(1885)中舉。先在河南光州任知州,後調廣西升任按察使。宣統二年(1910)提任廣西布政使。
清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興起,他與黃興、蔡鍔、李烈鈞等人經常聯繫,仰慕共和,與巡撫沈秉堃首先宣布廣西獨立,後推為廣西副都督,繼而率軍援助武昌起義。此後又先後擔任南京臨時政府第三軍軍長、南京留守府軍事顧問等職。袁世凱統治時期,因與蔡元培等組織"法律維持會",後遭迫害,蟄居通州。1930年7月21日在家病逝。
圖為,同盟會成員送孫中山赴滬,前排右一為王芝祥。
河北省立第十師範學校
作者:佚名
約攝於20世紀30年代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新城北街創建的東路廳中學師範班,光緒三十三年(1907)正式建立東路廳初級師範學堂,宣統三年(1911)又稱京兆第三中學,民國三年(1914),改稱男子師範學校,九年(1920)與盧溝橋之師範學校合併,移通繼續授課。十七年(1928)奉命改稱河北省立第十師範學校。
師範學校校舍
河北省立第六女子師範學校
作者:佚名
約攝於20世紀30年代
民國4年(1915)在通永道署址籌建京兆女子師範講習所,7年(1918)改稱京兆女子師範學校。1928年以後,國民黨政府統治了北方,京兆區被取消,從此,京兆女子師範學校奉命改為河北省立第六女子師範學校,隸屬河北省教育廳。1958年,通縣劃入北京市轄區,學校又改稱北京市通州師範學校,且男女師範學校並為一校。
私立潞河中學校謝氏樓
作者:佚名
約攝於20世紀20年代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丑條約》籤訂後,美國傳教士都春甫脅迫通州知府吳兆毅追賠款十六萬兩白銀,割佔新城南門以及新城內外大片土地,興建醫院、學校、傳教士住宅和教徒聚居的復興莊。先後建成文氏樓、謝氏樓等。1918年華北協和大學和匯文大學與協和女子大學合併組建了著名的燕京大學。後燕京大學遷址京城,原協和大學的全部資產概由其中齋部繼承,並留在通州原址正式更名為私立潞河中學校。和京城其他教會學校如匯文、貝滿、崇德、育英等不同的是,在通州設立的教會學校是以地名"潞河"命名的。
潞河中學校園
作者:佚名
約攝於20世紀20年代
潞河中學校園,前景是協和書院時期疏挖的協和湖,湖名沿用至今。
潞河書院
作者:佚名
約攝於20世紀初
據史料記載,通州歷史上有四座書院(美國教會辦書院不記)。通惠書院,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巡倉御史阮鶚在州學宮右地所建;聞道書院,明萬曆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1596至1600)間,為州人御史馬經倫在州城內南隅文昌閣前蓮花庵處建立的私人書院,非課業書院;雙鶴書院,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州人巡撫、吏部尚書李三才於城南張家灣自家建立的私人書院,為個人讀書講學之所,非課業書院。潞河書院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倉場總督張儀朝、知州朱英在州城西門內創立,後因經費不足而輟辦。雍正三年(1725)倉督檄令復興。乾隆二年(1737)知府韓亦詩偕州紳遷建潞河書院於州城內南隅之文昌閣。幾經周折,至光緒十七年(1891)通永道楊宗濂在靳家胡同原址重建潞河書院,書"潞河書院"匾額(匾額今藏於潞河中學)。
文昌閣
作者:佚名
攝於20世紀30年代
明·嘉靖間,南京吏部尚書楊行中被當朝奸臣嚴嵩而被罷免,閒居通州家中,為鼓勵學子士人,在城牆角臺上創建文昌閣,主奉文昌帝君。乾隆二年(1787),此閣立為潞河書院,四十三年(1779),閣塌院移。民國十一年(1922)重修,並添建配房及院牆。因無人管理,配房倒塌,只餘閣房三間及院牆。清代曾有詩曰"高居城隅上,文昌舊有宮。書聲琴韻邈,流水落花空。樹老危牆下,碑橫茂草中。神靈應不遠,修舉望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