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略使北京的古城牆和城門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有一些城樓在戰火中遭到完全或部分的摧毀。但是北京這樣高大厚實的城牆、城門究竟是怎麼被八國聯軍攻破的,以及守城的十萬清軍又是如何抵抗敵人的,中文史料大多語焉不詳,且前後矛盾。相比之下,西方史料對此卻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為此,北京大學英語系教師沈弘特用老照片和現有中西文資料中的敘述為我們完整再現了1900年發生在北京的那場慘烈往事。
前門箭樓被火星點著,整個樓層建築都被燒毀
自從1860年英法聯軍兵臨城下,逼迫清廷籤訂「北京條約」以後,京師實際上對西方已經打開了門戶,來到北京的外國人越來越多。除了西方列強的外交官之外,還有商人、傳教士和旅行家。北京的城牆和城門的圖片和照片也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西方人的遊記之中,成為中國門戶的標誌。
1900年6月16日,義和團在「扶清滅洋」的口號下,於前門外大柵欄點火焚燒老德記洋貨鋪和屈臣氏洋藥店,結果烈火乘風勢迅速蔓延,一下子燒掉了附近的鋪戶1800餘家,民居7000餘間。遠遠望去,因火災造成的濃煙鋪天蓋地,前門的箭樓也被火星點著,從窗裡冒出了滾滾的濃煙,整個樓層建築都被燒毀。
攻佔北京的八國聯軍實際是日俄英美四國的角逐
京師的義和團運動愈演愈烈。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前往總理衙門的途中遇害,在京的外國人全都退入了被清軍和義和團重重包圍的英國公使館,急切盼望從天津出發的八國聯軍前來解圍。
從天津出發時,八國聯軍的總兵力約在兩萬人左右,其中日軍約1萬人,俄軍4千人,英軍3千人,美軍2千人,法軍800人,德軍100人,奧軍與意軍加起來不到100人。由於德、奧、意的大部隊尚未到達,加上法軍在前往北京的路途上消耗人數過半,所以誰先攻進北京城,實際上成了日、俄、英、美這四國之間的角逐。
俄軍搶先向離英國公使館最近的東便門發起猛烈攻擊
按照八國聯軍事先約定,這四國軍隊成四列縱隊於8月13日開拔到了北京城東面約三英裡處安營紮寨,準備在第二天同時向守城的清軍發起攻擊。最靠北的俄軍被指派為攻打東直門,作為第二縱隊的日軍沿大路攻打正前方的齊化門(朝陽門),而美軍和英軍則分別攻打東便門和沙窩門(廣渠門)。這本是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競爭,誰知俄軍根本就沒打算遵守規則,乘著13日半夜的暴風驟雨,搶先向離英國公使館最近的東便門發起了猛烈攻擊。原來俄軍的先頭部隊對北京東面的這幾個城門都進行了試探性的偵察。他們得出結論:東便門的守軍兵力不足,是一個防守的薄弱環節和通往英國公使館的捷徑。俄軍司令李尼維去於是派出了一個營的步兵和半個連的炮兵,由俄軍參謀長瓦西裡耶夫斯基率領,前去為大部隊探路。俄軍乘天黑雨急,摸過了護城河上的橋,消滅了東便門外的清軍哨兵,然後架起兩門大炮,在城門上轟開了一個洞口。瓦西裡耶夫斯基和曼德首先率領俄軍尖刀班穿過洞口進入甕城,但在那兒遭到密集的火力阻擊,傷亡慘重,無法向前推進。但在天亮之前,仍留在城門之外的那部分俄軍設法從邊門強攻了進來,終於佔據了整個城樓,並一直堅持到了14日早上10點俄軍大部隊到來。隨之而來的是一場拉鋸式的陣地攻堅戰和巷戰。瓦西裡耶夫斯基在戰鬥中受了重傷,而為俄軍拉炮的馬匹也全都被守城清軍打死。
齊化門在日軍的炮彈轟炸下變成了一堆廢墟
俄軍提前打響戰鬥之後,聯軍協同作戰的計劃被打亂,其餘各國軍隊倉促上陣,場面一片混亂。日軍借兵力雄厚的優勢,集中了所有44門大炮,先後向齊化門發射了一千多發炮彈,使整個城門箭樓都變成了一堆廢墟。但即便如此,他們在攻城時仍遇到了頑強的抵抗,不得不冒著槍林彈雨,發起一次又一次的攻擊。在齊化門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日軍司令山口素成(MototomiYamaguchi)也向東直門派出了另一支部隊,並且用烈性炸藥炸開了城門。激烈的戰鬥整整持續了一天一夜,直到15日凌晨,日軍大部隊才得以全部進城。
美國沿著沙窩門裂縫攀越而上
由於被俄軍搶了先,美軍不得不另外尋找攻擊的目標。作為前鋒的美國第十四步兵團的士兵發現在東便門與沙窩門之間的一段城牆有裂縫,便沿著裂縫攀越而上,佔領了這段城牆的頂部,並迅即向北推進,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清軍對俄軍的壓力。
英軍從沙窩門的下水道進了城
處在最左翼的英軍直到14日的中午才投入戰鬥。當他們的先頭部隊來到沙窩門前時,只遇到了清軍零星的抵抗。在內城牆的另一邊,可以看到英國公使館懸掛的英、美、俄三國國旗。正當英軍士兵小心翼翼地向內城牆靠近時,忽然看見城垛上出現了一位美軍的信號兵,他用藍白相間的手旗打出了以摩爾斯電碼表示的一句話:「從下水道進來。」接著他又用手旗指了指正下方。作為前鋒的印度士兵迅速向前推進,一個七英尺高的水門展現在他們的眼前。就在印度士兵拆除水門上鏽跡斑斑的鐵柵欄時,美軍也從鐵柵欄的另一側幫著清理了水門內部的障礙物。不一會兒,這些印度士兵和軍官就踩著沒腳的淤泥,穿過了幽暗的門洞,踏上了英國公使館旁邊的御河西河沿街。8月14日下午兩點半,這些渾身被汗水所浸透,腳上沾滿汙泥的印度士兵便出現在英國公使館的網球場上。
美軍與俄軍合力攻佔了正陽門,紫禁城危在旦夕
與此同時,在內城的城牆上,美軍與俄軍的水兵合力攻佔了哈德門的城樓,又繼續向前推進,最終攻佔了正陽門。15日清晨7時,美軍在炮兵的掩護下,向大清門和天安門發起了進攻。在順利通過大清門之後,他們強行推進到了天安門城樓前,架起兩門炮,近距離對東側門進行了連續的轟擊,試圖打開一條通往紫禁城的道路。然而,包了鐵皮的厚實大門在炮彈的轟擊下竟巋然不動。最後,在紫禁城東面攻城的日軍工兵送來了雲梯,美軍這才得以登上了天安門城樓,並在那兒升起了星條旗。紫禁城危在旦夕,美軍只要再攻下端門和午門,慈禧太后的皇宮便唾手可得。可就在這時,天安門城樓上的第十四步兵團接到了美軍司令查飛(A.R.Chaffe)的命令,要他們立即停止進攻,重新撤回到正陽門。原來在聯軍的高層會議上,對美軍和日軍各自強攻紫禁城產生了爭議。俄軍司令李尼維去在法軍司令福裡(NicolasFrey)的支持下,強烈反對美軍的做法,主張對滿清皇室要持寬容的態度。在各國的壓力之下,美軍只得做出了重大的讓步。
辛丑條約籤訂後,重建和整修城牆和城樓成了當務之急
往事已過百年,當年鏖戰正酣的這些北京古城樓和城牆如今大多已不復存在。然而從存世的一些老照片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城牆頂上縱橫交錯的工事和戰壕,以及清軍無名戰士的屍體,仍然可以想見這場艱苦卓絕的京城保衛戰的慘烈情景:駐守齊化門和東便門的清軍將士冒著猛烈的炮火,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對敵軍進行了殊死的抵抗;而另一方面,守衛沙窩門的清軍將領則貪生怕死,臨陣逃脫,將整個城樓和進城的通道拱手讓給了敵人。
由於城牆和城門是京師的門臉,所以在辛丑條約籤訂之後,重建和整修在戰爭中被毀壞的城牆和城樓便成了清政府的當務之急。1902年,奉旨重修正陽門的袁世凱聘請了德國建築師羅思-凱格爾(RothKegel)主持重建工程,此工程進行了整整五年,耗資43萬兩白銀。與此同時,朝陽門等重建和整修工程也得以啟動。各個城樓在戰爭中不同程度所受到的毀壞逐步得以修復。但由於在北京城內修築鐵路,使城牆的完整性徹底受到了破壞。1900年以前,天津至北京的鐵路終點站是永定門外的馬家堡。戰後,英國人馬上就將永定門西側的城牆扒了個口子,將火車站修到了外城的天壇。但即便這樣,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外國人坐火車仍嫌不便。於是在1901年,英國人又在永定門東側扒開了口子,把火車站又遷到了前門東側,離使館區僅一牆之隔。由於鐵軌緊貼著內城牆南側,前門、哈德門等內城南門的甕城城牆後來也不得不被拆毀,以便讓火車從中間通過。
《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一本至今無人超越的蓋棺之作
1920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美術史教授喜仁龍首次來到北京。下車伊始,他馬上就被京師古城牆、城門的獨特藝術風格和氛圍所深深地吸引。此後他多次來到北京對這些富有魅力的中國古建築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終於在1924年出版了一本至今無人超越的蓋棺之作——《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正如他開門見山地在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樣,這些城牆和城門之所以能成為他研究的對象,是因為它們凝聚了華夏文化和歷史的深厚內蘊:此書的靈感來自於北京城門的美麗、它們作為京師最典型特徵的重要性、它們周圍的古老建築、蔥翠的樹叢和年久失修的護城河等奇妙的背景,以及它們裝飾性很強的建築風格。其中有些城門至今被視為是北京歷史和地理上的裡程碑。它們跟與其毗鄰的城牆一起,反映出這座偉大城市的早期歷史,而且它們與周圍的街道和景物一起組成了京城最具有特色和最賞心悅目的一道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