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母體保護性抗體保護新生兒免受腸道感染

2020-12-20 生物谷

2020年1月23日訊/

生物谷

BIOON/---長期以來,母乳一直被認為對新生兒有益,並能保護嬰兒免受某些感染。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小鼠中發現至少母乳的部分保護作用來自一種令人吃驚的來源:駐留在腸道中的微生物。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icrobiota-targeted maternal antibodies protect neonates from enteric infection」。

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19-1898-4。

他們發現針對母體腸道中的一種特定有機體作出反應而產生的抗體會通過母乳和胎盤傳遞給後代,從而保護新生的小鼠幼崽免受至少一種潛在致命的致病性微生物---大腸桿菌---的感染。這些發現增加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微生物群---存在於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腸道、皮膚、口腔和其他部位的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在疾病和健康方面發揮著強大作用。

但是,這項新研究又向前邁出了一步,它鑑定出母體微生物群是新生幼崽免疫力的來源。這進一步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可以提供免疫保護,即便母體之前沒有遭受過允許它們產生保護性抗體並將這些抗體傳遞給它們的後代的感染,也是如此。

論文通訊作者、哈佛醫學院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

免疫學

教授Dennis Kasper說,「我們的結果有助於解釋為何新生幼崽儘管免疫系統不健全且缺乏與某些致病微生物的接觸,但仍能免受這些微生物的侵害。此外,它們增加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母體可以為它們的後代提供對病原體的免疫保護,即使它們本身過去從未遇到過這些病原體。」

這些研究人員說,如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加以證實的話,那麼這些發現可能為設計針對大腸桿菌和其他致病生物的微生物療法提供依據。

Kasper說,「儘管是初步的,但是我們希望這些新見解可能為開發源自共生微生物分子的疫苗以預防傳染病提供信息。另一種治療途徑可能是使用共生微生物作為預防腹瀉疾病的益生菌。」傳染性腹瀉(最常見是大腸桿菌或輪狀病毒引起的)是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5歲以下兒童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它在全世界每年導致17億人中招,並奪走52萬多條生命。

在沒有任何先前的微生物接觸的情況下,新生幼崽的免疫系統是一片空白。在頭三周內,新生幼崽的免疫保護完全來自於母體在懷孕期間通過胎盤,在分娩期間通過產道以及在分娩後不久通過母乳傳遞給胎兒的母體抗體。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研究了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缺乏B細胞的新生小鼠,其中B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產生抗體的工廠。隨後,一些新生小鼠由它們的出生時也沒有B細胞的媽媽養育。其他的新生小鼠由它們的免疫系統正常的媽媽養育。

暴露於母體保護性抗體的小鼠比未暴露於此類抗體的小鼠對大腸桿菌感染的抵抗力要強得多。這些研究人員觀察到,這就像小鼠幼崽對病原體產生了免疫排斥。實際上,它們的腸道中的大腸桿菌比缺乏母體抗體的新生小鼠少33倍。相比之下,未暴露於保護性抗體的小鼠幼崽會傳播大腸桿菌感染。

這些研究人員還能夠查明負責誘導保護性抗體形成的特定有機體-一種稱為泛菌(Pantoea)的微生物,它是腸桿菌科的成員,存在於小鼠和其他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腸道中。

此外,實驗表明,這些保護性抗體通過新生的Fc受體進入新生幼崽的腸道和血液,其中Fc受體是胎盤上的一種分子通道,可幫助將這些抗體從母體體內傳遞給胎兒。迄今為止,已知這種受體可通過胎盤轉移抗體。然而,這項新研究進行的實驗表明,這種受體還吸收源自母乳的抗體,並將它們從腸道轉移到新生小鼠的血液中,從而確保了腸道以外的更廣泛的全身保護。這些實驗表明,鑑於這種新生的Fc受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失去功能,成年小鼠沒有將保護性抗體從它們的腸道轉移到血液中。(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Wen Zheng et al. Microbiota-targeted maternal antibodies protect neonates from enteric infection.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19-1898-4.

2.Research in mice shows antibodies derived from mom's gut microbes protect newborns from E. coli infection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1-mice-antibodies-derived-mom-gut.html

相關焦點

  • Nature:母乳保護新生兒免受感染 源頭竟是母體腸道微生物
    哈佛醫學院近日發表在《Nature》上的最新研究表明,這種保護作用至少部分來自母體腸道中的微生物,這種特定微生物產生的抗體會通過乳汁和胎盤傳遞給後代,以保護新生個體免受大腸桿菌的感染。在沒有任何微生物接觸的情況下,新生兒的免疫系統是一片空白,最初三周,新生兒的免疫保護完全來自於母體抗體,這些抗體在妊娠期間通過胎盤、分娩期間通過產道以及分娩後不久通過母乳傳遞給胎兒。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新生的小鼠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其缺乏B細胞,之後一些新生小鼠由沒有產生抗體的B細胞的母親撫養,其他則由免疫系統正常的母親撫養。
  • 母乳中的糖可以保護新生兒免受感染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乳糖基-N-二巖藻黃素六糖I(LNDFHI)有助於新生兒在出生後幾周內清除B族鏈球菌,B組鏈球菌是產後新生兒腦膜炎的常見感染原因,也是英國甚至全球的新生兒在出生後最初三個月裡感染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員希望這些新知識能夠有助於開發預防母嬰感染的治療方法。
  • Nature:雙歧桿菌保護腸道免受感染機制
    雙歧桿菌(有時作為「益生菌」用在酸奶和其他食物產品中)是人腸道中的天然細菌,已知能保護我們不發生感染。現在,關於這種保護作用的至少一部分的一個可能機制已以醋酸鹽的形式被發現。讓小鼠口服「長雙歧桿菌」的一個亞型,似乎能保護它們不被有潛在致命性的大腸桿菌O157:H7感染,因為它能促進上皮細胞中的宿主防衛機制。
  • 餘宏傑課題組在腸道病毒A71型母傳抗體 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A:EV-A71抗體滴度相關性;B:EV-A71抗體幾何平均滴度;C:血清學陽性率。 使用廣義線性混合效應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新生兒EV-A71中和抗體水平與母親抗體水平、母親分娩年齡和孕周相關。母親抗體水平每升高2倍,新生兒抗體水平相應地升高87.6%,新生兒獲得保護性抗體水平(滴度≥16)的可能性上升4.90倍。
  • 高福/施一公等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如2015年,寨卡病毒在南美大爆發並蔓延至全球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並發現其感染孕婦會引起流產、新生兒小頭症以及格林—巴利症候群等重大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目前針對大多數黃病毒,還沒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和疫苗。開發廣譜保護性療法和疫苗成為黃病毒防控領域一個關鍵而仍未實現的目標。之前的黃病毒治療靶標和疫苗設計主要聚焦在病毒囊膜表面的E蛋白。
  • 母乳中的糖類可保護嬰兒免受B組鏈球菌感染
    2017年8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B型鏈球菌是最主要的新生兒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如今,研究者們發現儘管該細菌能夠通過母乳餵養的方式傳染給嬰兒,但一些母親會同時分泌保護性的糖類,從而方式新生兒受到感染。此外,他們還發現上述糖類能夠作為抗細菌膜菌膜的成分。這一發現首次揭示了母乳中存在具有該活性的糖類物質。
  • 內蒙古這個新生兒,一出生就攜帶新冠病毒IgG抗體
    4月18日,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兒科主治醫生馬曉宇告訴澎湃新聞,「這說明新冠病毒IgG抗體可以通過胎盤傳遞給嬰兒,一般IgG抗體是保護性抗體,但是新冠肺炎病毒是否會通過羊水、體液、血液等途徑感染新生兒還是未知的,所以我們還需要做好防護,預防感染擴散。」
  • 內蒙古唯一感染新冠肺炎孕婦治癒後分娩,新生兒出生攜帶抗體
    4月16日,經歷了懷孕時感染新冠肺炎、治癒後順利分娩的吳穎(化名),終於等來了母女團聚的一刻。4月8日,內蒙古唯一感染新冠肺炎孕婦吳穎治癒近兩個月後,順利生下一名女嬰。母女二人經過兩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4月12日,吳穎出院,新生兒因生理性黃疸繼續住院治療,於4月16日痊癒出院。
  • 中澳科學家合作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開發廣譜保護性療法和疫苗成為黃病毒防控領域一個關鍵而仍未實現的目標。之前的黃病毒治療靶標和疫苗設計主要聚焦在病毒囊膜表面的E蛋白,如高福院士團隊於2016年解析了靶向E蛋白且能交叉保護寨卡病毒的單克隆抗體2A10G6的作用機制1,並從中國寨卡康復病人體內鑑定出高效、特異的靶向寨卡病毒E蛋白的單克隆抗體2。
  • 手足口病抗體可通過胎盤傳輸但衰減迅速,專家建議在1月齡時接種疫苗
    目前,針對腸道病毒尚無特異抗病毒藥物。疫苗的最佳接種年齡,以及是否需要強化免疫等關鍵科學問題尚未解決。因此,研究清楚母親EV-A71抗體跨胎盤傳輸效率和母傳抗體的動態變化特徵等問題至關重要。餘宏傑課題組使用廣義線性混合效應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新生兒EV-A71中和抗體水平與母親抗體水平、母親分娩年齡和孕周相關。
  • 多例新冠媽媽新生兒自帶抗體 抗體留存時間還有待觀察
    記者了解到,新冠孕婦產下攜帶抗體的嬰兒已有多例,母體與嬰兒的抗體水平、感染情況不一。新冠能否母嬰傳播?類似的案例又意味著什麼?新京報連線了感染科專家,對此進行分析。醫生檢查確認,這名男嬰沒有感染新冠病毒,攜帶新冠病毒抗體。記者梳理醫學專業文獻發現,包括我國在內,全球已有不少地區報告了感染者生下攜帶抗體新生兒的案例。今年2月下旬,一位感染新冠肺炎的產婦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接受了剖腹產。母親戴著N95口罩,沒有抱著嬰兒。新生兒沒有症狀,出生後被隔離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2小時時,體內檢出新冠IgG和IgM抗體,胸部CT正常。
  • 生來「自帶」新冠病毒抗體,能否為寶寶築起健康屏障?丨追問新冠肺炎
    圖片來自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微信公眾號母親感染新冠肺炎治癒後,新生兒攜帶抗體或有個體差異因為母親感染了新冠病毒,內蒙古這位新生兒的出生備受關注,「我們對嬰兒進行了血液檢測,檢測到了新冠病毒IgG抗體。」4月18日,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兒科主治醫生馬曉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說明新冠病毒IgG抗體可以通過胎盤傳遞給嬰兒,一般IgG抗體是保護性抗體,但是新冠肺炎病毒是否會通過羊水、體液、血液等途徑感染新生兒還是未知的。
  • Nature:母乳餵養或有助於預防胃腸道病毒感染
    尤其是母乳裡面有很多的抗體,可以對不少疾病進行抵抗,反而不容易生病。2018年,《自然》雜誌上層圍繞「嬰兒腸道微生物」進行研究,流行病學證據表明了母乳在部分腸道微生物間起著關鍵作用。現如今,有一項新的研究進行了證據加持,進一步研究了母乳對胃腸道致命性病毒的影響,或能為預防胃腸道疾病提供新的治療策略。
  • 新加坡新冠確診孕婦誕下男嬰驗出抗體,她還能哺乳嗎?
    更令人鼓舞的消息是,嬰兒體內發現了來自於母親的保護性抗體。今年3月,這個名叫Celine Ng-Chan的女性在孕10周的時候被診斷患有新冠肺炎。此時正是病毒研究初始階段,沒有人了解病毒對她本人和孩子會產生什麼影響。到了11月,她的兒子Aldrin順利出生,此時她本人病毒檢測陰性。孩子體內沒有檢測到新冠病毒,同時檢測到了保護性抗體。
  • Science:腸道細菌或有助讓新生兒抵抗致病菌感染
    2017年4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全世界,每年有上萬名嬰兒死於破壞他們的消化系統的感染,包括沙門氏菌感染和大腸桿菌感染。上百萬多人也因此患病。在小鼠體內開展的一項新的研究提供證據證實腸道細菌中的梭菌(Clostridia)除了有助消化食物之外,還提供至關重要的感染抵抗性。
  • 新生兒攜帶新冠抗體 新加坡醫學界開展研究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包雪琳)新加坡醫學界正在研究新冠病毒對孕婦、胎兒及嬰兒的影響,將幫助人們更好地認知新冠病毒或新冠病毒抗體的傳播途徑。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一名新加坡女子3月確診感染新冠時已懷孕10周,當時症狀輕微,住院治療接近20天後康復。她11月7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國大醫院)誕下一名重3.5千克的男嬰。醫生檢查確認,這名男嬰沒有感染新冠病毒,攜帶新冠病毒抗體。
  • 科學家發現B族腸道病毒通用受體
    B族腸道病毒感染是常見的新生兒期感染性疾病病因之一,可導致新生兒和青少年病毒性腦炎、腦膜炎、腦膜腦炎等疾病,部分病例留有嚴重後遺症,嚴重時可致命。還可導致急性馳緩性癱瘓(AFP)、非特異性皮疹、肝炎、肺炎、凝血障礙和手足口等疾病。
  • 靶向B型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活性位點的人類抗體具有廣泛的保護作用
    靶向B型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活性位點的人類抗體具有廣泛的保護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6 10:15:30 美國華盛頓大學Ali H.
  • 新生兒攜帶新冠抗體 新加坡醫學界開展研究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包雪琳)新加坡醫學界正在研究新冠病毒對孕婦、胎兒及嬰兒的影響,將幫助人們更好地認知新冠病毒或新冠病毒抗體的傳播途徑。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一名新加坡女子3月確診感染新冠時已懷孕10周,當時症狀輕微,住院治療接近20天後康復。她11月7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國大醫院)誕下一名重3.5千克的男嬰。醫生檢查確認,這名男嬰沒有感染新冠病毒,攜帶新冠病毒抗體。
  • 生來「自帶」新冠病毒抗體,能否為寶寶築起健康屏障
    王彥林介紹,人體有很多膜構成的屏障,只有分子量小的蛋白才能通過,IgG分子量非常小,是抗體中分子量最小的一種,所以可通過胎盤輸給新生兒,一般在新生兒體內存活的時間比較長,可以保護新生兒在出生後六個月內免受病毒感染,有的抗體甚至可以終身攜帶;而IgM抗體是抗體中分子量最大的一種,無法通過胎盤屏障抵達新生兒體內。孕產婦患新冠肺炎治癒後,是否一定會把抗體傳遞給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