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六月,各地開放,同學群反而消停下來,漸漸冷清。身在家鄉小城的班長,在群裡發起高中畢業二十年同學聚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又活躍起來。同學紛紛開始懷念,那座一泡尿能從城東尿到城西的小城。
班子在群裡轉發了網上流行的「同學聚會」通知,也發了「防裝範指南」,不準帶秘書、不準帶情人、不準戴大金鍊子小金表、不準當眾打電話訓斥下屬、不準言必談千萬級的項目,搞得同學群歡歌笑語,紛紛表示「一定參加、不見不散」。
畢業二十年,好多同學都再也沒有見過,還是很想念的。當然了,我們都知道同學聚會,出發點都是暢談青春友誼、追憶似水年華,但成年人都明白,同學聚會不能免俗,可能會成為互相炫耀的「秀場」。我本來就想回家鄉,一來看看親戚,一來找在縣府工作的同學辦點公益的事,參加同學聚會,也在情理之中。
前不久,我好不容易被提拔為公司總監,年薪漲到30萬,自我感覺混得不好不壞,還是有點底氣去參加同學聚會。本來約省城另一位同學一起回去,他藉口值班不去了,我也知道他混得不太好,有點自卑,從不跟同**系。我開著本田車一路飛馳,歸心似箭。
同學聚會定在縣城最豪華的酒店。同學群裡80人,確認來的40多位。用膝蓋想一想也明白,很多混得不太好的同學,都以種種藉口不來了。我進入大包間後,同學來得差不多了。我剛落座,就見同學們自然地掏出車鑰匙和高檔手機扔在桌面上,奔馳、寶馬、路虎,最次也是沃爾沃。我估計我和其他同學一樣,低於沃爾沃的就別掏出來丟人現眼了。
說好的辦一次「平等、輕鬆、簡樸」的同學聚會呢?第一輪次的攀比和較量,已經悄然開場了。班長提議,我們這次聚會將實行AA制,每人預收500,結束後多退少補。這時,一位我叫不上名字的同學站起來說:「我自我介紹一下,大家對我不熟悉,因為我當年學習不好。現在呢,我開了一家小公司,年利潤不到300萬,勉強解決溫飽,不過這頓飯還請得起,這次聚會我買單了,搞啥AA制啊。」
另一位在當地任某長的同學不高興了,大大咧咧地說:「既然不搞AA制,咱們還自己花錢幹嘛呢?我好歹在當地也有點話語權吧。這樣吧,誰也別掏錢,吃完飯,我打個電話,找一個老闆來買單。」第二場較量,老闆在「實權」面前敗下陣了,你一個小老闆也想充大頭?我打一個電話,有的是老闆搶著買單。那位「小老闆」同學悻悻坐下了。
班子立即打圓場:「說好的,就AA制,每人給我轉500元,現金也行。」在班長的控制下,大家開始把酒言歡、推杯換盞,摟摟抱抱、稱兄道弟。酒過三巡,包間裡自然分成了「幾堆」。第三波「競爭」自然而然發生了。
一波是幾個富人扎堆聊投資,一波是幾個闊太太湊在一起聊包包,一波是幾個做生意的圍著在部門工作的同學獻殷勤,一波是幾個寶媽分別圍著三個中小學校長求關照。其他混得一般的同學,零零散散地幹坐著,我和幾個熟悉的同學出來抽菸。
聽見包間裡吵吵鬧鬧,進去一看,幾位男同學圍著當年校花開始「爭風吃醋」。那位校花,一改當年「羞澀」,盡情享受男同學的溢美之辭,被「吃豆腐」還咯咯笑個不停。一位有錢的男同學,很自然地摟著校花,在另幾位男同學起鬨下,跟校花喝起「交杯酒」,順便吻了校花,還大言不慚地說,「當年想乾沒資格幹的事,今天滿足心願了。」校花笑得差點撲到他的懷裡。這場面,太辣眼睛了,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繼續出來抽菸。
有位挺漂亮的女生主動找我敬酒,三句話不到,她就提出讓我買一份保險,她有內部渠道,保證給我優惠。我剛說我已經買過了,她連酒杯都沒跟我碰,又去「獵取」下一個目標了。
那幾堆女生不時發出一陣陣驚叫:這是我老公給我買的包包,限量版,3萬多呢。你們千萬別買別墅,夏天蚊子太多,煩都煩死了。我兒子在實驗一中,準備考常青藤,將來移民。我真想休了我老公,整天不著家,當個總經理就當大爺,要不是看他年薪百萬,我早就踹了他。你看我皮膚不錯吧,告訴你們秘訣吧,就是要用法國的名牌護膚品,國產的絕對不行。
同學聚會快結束時,幾位男同學又為「誰請唱歌」開始掐架了,最後還是某所長勝出,當場給一家豪華KTV老闆打電話,「我們同學聚會,你趕緊給我騰出最大的包間,我們十分鐘到。」故意打開免提,只聽見那位老闆大獻殷勤,「張所長,您終於給我機會表現了,您放心,已經安排妥妥的啦。」
酒足飯飽之後,一半同學藉口家裡有事,表示不參加唱歌活動了,另一半男女同學半摟半抱、晃晃悠悠、「載歌載舞」地去KTV了。我本來想跟某長聊一聊公益的事情,一直插不上話,於是跟著來到KTV,想找個機會再跟他聊聊。
進了包間,有位男同學故意調暗了燈光,剛才還能保持克制的男女同學,更是摟摟抱抱,太辣眼睛,不忍直視。校花有事求某長,主動請某長邊跳邊唱,動作十分不雅。我和幾位要好的同學悄悄走了,找了一間咖啡館,繼續敘舊。聊到很晚,在回去的路上,看見某長與班花在一家酒店前臺開房。我們搖搖頭,誰也沒吭聲。
高中畢業二十年,我們已經奔四了。當年同一起跑線,經過二十年奔跑,同學「早已不再是那個少年」,已經分化成幾個層次,不可能再「回到從前」。大家因為學歷、家庭、經歷、機遇的不同,人生跑道已經不同,聊天也不在一個頻道上了。同學聚會已經變味了,明裡暗裡的「攀比、較量、炫耀」,都想壓人一頭,都想被別人羨慕嫉妒恨,誰也不想矮人半分。這些「作秀」的場景,很多同學都說「辣眼睛」。
我和幾位平時聯繫的要好同學感嘆:80多位高中同學,由於經歷不同、境遇不同、財力不同、職位不同,價值觀、生活觀、友情觀早已分化,大規模的同學聚會,參加第一次,就不想參加第二次了。
聚會結束後,從同學群裡添加私信的並不多,聯繫的還是那些經常聯繫的人,平時不聯繫的也不會再聯繫。友情需要經營,但精力也實在有限,不再參加大規模聚會,把精力放在三五好友常常小聚上面吧。明白了吧?恕我直言,人到中年不想參加同學聚會,親身經歷告訴你:這些作秀、炫耀和曖昧,真的很辣眼睛。為什麼同學聚會很多人不想參加第二次?親身經歷告訴你:要謹防次生傷害,興衝衝去了,反而很受傷,不想去第二次,預防次生傷害。您的經歷呢,您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