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兜和他的香港_有戲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09 澎湃新聞
2014國慶檔的《麥兜我和我媽媽》

       從2001年《麥兜故事》到2014國慶檔的《麥兜我和我媽媽》,麥兜系列電影已經推出六部。來自香港的小豬麥兜發過夢、學過太極拳、與華仔同臺演出過。這一誕生於香港本土,後來北上的系列電影,兜兜轉轉後又回到故事的起點。

       按照故事的套路,他原本該憨憨地與單親媽媽一起生活下去,胸中懷著斑斕夢想,然後無奈地長大成人——和千千萬萬的香港普通民眾一樣。但在這一集裡,麥兜卻應驗了流行的成功學,終於發達成為精明能幹的英雄。看完此集,失望不止一點,疑惑也不止一點。在為普通而辛酸的香港生活代言二十餘年後,成為社會棟梁的麥兜,究竟要怎樣續寫這部「草根童話」?

       麥兜和他的表弟麥嘜早在1988年就問世。最先問世的《麥嘜》系列,主角是一隻可愛的小豬麥嘜。香港俗語裡稱傻傻笨笨的人為「豬嘜」。然而麥嘜並不傻笨,他精明能幹,中英雙語流利,生活富足瀟灑。最初的故事以麥嘜的日常生活為主。之後慢慢轉入它所上的春田花花幼稚園,麥嘜逐漸淡出,麥兜轉而成為故事的主角。

       麥兜的右眼上有一塊紅色胎記。他出生在一個大雨傾盆的夜裡,自小和單親媽媽麥太相依為命。麥太望子成才,傾盡一切希望孩子能多學一點東西。無奈麥兜笨笨的,傻傻的,似乎有把一切搞砸的能力。作者謝立文曾在訪談裡說,「麥嘜在香港或者廣州或者英國都沒什麼區別,但麥兜只能在香港的背景下出現。他的單親家庭,他的母子關係,還有自己天生資質低等,和麥嘜有很大區別。」

麥兜(右)與麥嘜

       雖然並非刻意,但從麥嘜到麥兜,香港社會的境遇變化不知不覺依附於這兩隻粉色的小豬身上。麥嘜問世之時,正是香港經濟最好的時刻。那時候香港頂著「亞洲四小龍」的光圈,港人也多半自豪於自身的發達和高效。但到1997年前後麥兜變身主角,經濟下滑的焦慮、社會矛盾的逼迫,通通都在麥兜母子身上凸顯。1997年,13集動畫片《麥兜與麥嘜》問世,兩隻小豬第一次走出紙面走進電視。第一集裡麥兜想在感恩節吃火雞。節儉的麥太狠下心買了一隻最小的火雞,結果這隻火雞足足吃了一年。

       2001年,電影《麥兜的故事》上映。當年這部電影的香港本土票房超過了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是名副其實的港人驕傲。影片中,麥兜前往長洲學習帆船本領的橋段,則來自1996年奧運會李麗珊為香港奪得首枚奧運金牌。然而長大成人,麥兜沒有和李麗珊一樣成為奧運冠軍,只是在壓人的樓市、故事中逐漸變成負資產。他的一句「垃圾股果然會讓人跳樓」,也許比帆船和金牌更擊中港人心臟。

       繼承首部票房奇蹟,2004年歸來的《麥兜,菠蘿油王子》自豪地在片尾打上了「百分百香港製造」的字樣。依舊是細細麻麻生活和幻想童話的交織,這一集電影裡,麥兜的身世之謎被解開,那個叫麥炳的男人,拋下沉浸在新婚甜蜜裡的麥太,留下一部《菠蘿油王子》的書稿,回去完成自己的「復國之夢」。鏡頭跟著年輕的麥炳和麥太,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香港。年輕的女工們在工廠裡勞作,香江上畫舫遊弋。然而下一個鏡頭,畫舫焚毀,麥太和麥兜的居所仍然狹小逼仄,卻和春田花花幼稚園一樣,面臨拆遷的命運。

       2003年,香港經濟仍沒有走出低迷,經歷SARS疫情以及之後的若干不當政策,更是讓局面雪上加霜。幾乎在同一時期,香港影壇拍出了《金雞》。與麥兜母子一樣,妓女阿金也是香港中下層階級的代表,在時代的大浪中起起伏伏。而《麥兜,菠蘿油王子》裡,「活在過去」的麥炳似乎緬懷著舊日殖民地時期香港高速發展的榮光,而「活在未來」的麥太則希望告別勞碌生活,買一塊墓地對著大海抖抖腳。只有活在當下的麥兜,在時局和經濟的萎靡中進退兩難,為了讓時間過得充實一點,只能抖抖腿。

《麥兜,菠蘿油王子》

       在這之後,麥兜系列日益成為代表著港人的「草根童話」。關於它的漫畫接連推出,並被引進內地。麥兜圖案的文具衍生品也一度熱銷。在媒體票選的「在香港居住的十大理由」中,麥兜應聲上榜。對小朋友而言,粉色的麥兜和它幼稚園的好夥伴們稚氣可愛,常問出些傻傻的的屎尿屁問題。但在大人來看,無釐頭的麥兜系列卻暗含著無數成人世界的辛酸。2006年的《春田花花同學會》將麥兜動畫和真人表演結合起來。影片中應屆畢業生面臨殘酷的就業局面,燒味店的盛飯工甚至都是哈佛畢業。現實的孤單、寂寞、焦灼困境在這部電影裡都被無限次放大重現。在迄今上映的五部麥兜系列中,這部充滿了惡搞的電影評分最低。

麥兜影片中的經典臺詞

       2009年的《麥兜響噹噹》是一部有內地投資、製片和演職員班底加入的合拍片,甚至連故事也一併搬來內地。故事的源頭實際來自電視動畫片《麥兜與麥嘜》。麥家祖先麥仲幾千年前「吃飽了撐著」的發明因為三峽工程被發現。幾乎同一時刻,麥兜跟著媽媽北上。來到武漢,麥太讚頌這座」成就了熱乾麵和鴨脖子「的城市,希望屢次投資失敗的自己能在這裡找到春天。她把麥兜送進「太乙春花門」學習太極。

《麥兜響噹噹》

       這部電影在2009年暑期檔上映,出品方在同年春節檔剛將喜羊羊系列搬上大銀幕。據傳片頭的3D場景和片尾的三峽大壩,都是應投資方要求所加。普通話版的配音陣容包括了那年剛開始走紅的黃渤,在上映時間上也比香港本土早了半月有餘。

       北上的妥協發生在電影裡,也在實際生活中。2003年,內地和香港間開始實行CEPA政策。兩地貿易往來愈發頻繁,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選擇在大陸定居。根據2008年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調查,約有50萬港人長期居於內地。2009年一年間,就有4萬港人移居內地,首次超過內地定居香港人數。

       2012推出的《麥兜噹噹伴我心》講述的重心不在麥太、而在憨憨的校長身上。春田花花幼兒園的校長注重音樂教育。他的學生似乎都沒有成為「社會棟梁」,卻一直讓音樂陪伴身邊。 這部電影的內地色彩依然強烈:麥兜遭遇了帶著東北口音的小夥伴,在她家的豪宅中找不到廁所迷了路。影片尚未過半,這個女孩即告家道中落,落入和麥兜相似的階層處境。

       在2009年金融危機後,內地和香港在處境上似乎更同聲同氣,彼此生活上的關聯也更加緊密。影片裡,一輛載著小合唱團成員的小巴在深圳和內地兩地奔波,即是當下生活的寫照。比起前幾部,這部電影少了童話色彩,多了寫實的意味。

       在接連北上之後,2014年國慶檔的《麥兜我和我媽媽》,卻又把故事搬回了香港。然而麥兜和媽媽沒有回到他們位於本島的鬧市區,而是生活在一個小漁村。依然是生活的窘迫、拆遷的來襲,前幾部裡的麥太的賣力工作和望子成龍,在這一部電影裡變本加厲。似乎為了適應內地口味,片中使用了很多老戲梗,比如吃雞。而麥兜與同學們天真的對話,卻在生活的強壓與母愛的渲染下變小了。

       在《菠蘿油王子》中,曾經有過一個「春秋大夢」般的結尾:靠著抖腿,麥兜和大提琴家Jo-Jo Ma(戲仿馬友友)同臺演出,麥太盛裝為兒子鼓掌喝彩。然而在《麥兜我和我媽媽》裡,先是麥太真的離世,再是一向傻傻的麥兜似乎打通任督二脈,奮發圖強,終於出人頭地。

       只是發展至此,故事似乎脫離了大時代的背景,「香港仔」麥兜在人生道路上,又一次變得面目不清。他沒有像前幾集裡一樣,長大成為一個普通人,面對著沒有夢的現實世界,而是變成了名偵探。成為名偵探的麥兜帶著獵人帽,像福爾摩斯,也像柯南。陡然發達的結局,雖讓一路看著麥兜走來的觀眾——比如我——倍感欣慰,但心中卻有不適。這個幹任何事情都「麻麻的」(粵語很一般),甚至有點呆、有點憨的小豬,原本是萬千普通港人的人生投影。但在故事的最後他還是翻身成了成功學典範——仿佛不這樣無法證明人生意義。

       相比之下,我更中意《麥兜響噹噹》的結尾:若干年後,成為OL的牛牛阿May遇到了開燒雞店的麥兜。就如同麥太常說的睡前故事,麥兜從一個小朋友變成了一個大叔,依然傻傻的,依然善良著。阿May覺得,能夠這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現如今,渴望成為「社會棟梁」證明自己的麥兜,和屹立在這隻小豬身後的大香港一樣,面臨著自我認同的焦灼困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麥兜和他的香港
    麥兜和他的表弟麥嘜早在1988年就問世。最先問世的《麥嘜》系列,主角是一隻可愛的小豬麥嘜。香港俗語裡稱傻傻笨笨的人為「豬嘜」。然而麥嘜並不傻笨,他精明能幹,中英雙語流利,生活富足瀟灑。最初的故事以麥嘜的日常生活為主。之後慢慢轉入它所上的春田花花幼稚園,麥嘜逐漸淡出,麥兜轉而成為故事的主角。
  • 想當年|我們喜歡麥兜,因為他足夠平凡,足夠香港
    《麥兜故事》海報不知有多少觀眾和我一樣,因為一隻港產呆萌小粉豬的形象,抱著看兒童電影的心情踏進電影院看第一部《麥兜故事》,最後硬生生被虐出一身內傷。從某種程度上說,麥兜系列從來不是拍給小朋友看的,而是城市中焦灼生活的成年人。畢竟這隻小豬稚嫩的視角裡,儘是香港城裡堅硬而粗糲的現實。
  • 滑冰戲雪季 幸福滿青城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滑冰戲雪季 幸福滿青城 2020-12-19 2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電影「麥兜系列」和香港文化:粉色的小豬如此的可愛
    2001年,麥兜系列電影第一部《麥兜故事》上映,講述一隻不聰明、吃得多、憨厚善良、腦袋不靈光的小粉豬麥兜的成長故事,從他出生到上小學、中學,再到上班,成為社會裡常見的普通人甚至失敗者,影片利用了90年代無釐頭喜劇中常見的拼貼、戲仿、惡搞等後現代手法,將麥兜的普通生活塑造的活潑有趣,生活即使一地雞毛,即使面臨著各種問題,但是在麥太的努力下,麥兜依然過的無憂無慮,色彩斑斕!
  • 「犬司令」與他的「戰友」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犬司令」與他的「戰友」 2020-12-18 1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董成鵬、煎餅和俠_有戲_澎湃新聞-The Paper
    稍稍學過點電影常識,或者號稱閱片量以四位數計的「專家」,抑或一直處於被譏諷地位的善於「高屋建瓴」和「交口稱讚」的影評人們,總有兩個共同的本領:一是歸類,二是找茬。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大鵬跟科班出身的導演沒法比。他一定沒有故事材質、激勵事件、場景設計和布局謀篇那一套完整的理論,「一個學建築的,除了跟磚瓦水泥打交道,還能會些什麼呢?」但事實是這樣嗎?並不是。
  • 妙不可言的戲臺楹聯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妙不可言的戲臺楹聯 2020-07-01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他,是紀檢監察幹部的楷模!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他,是紀檢監察幹部的楷模! 2020-09-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他,任職六安一中副校長!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他,任職六安一中副校長! 2019-08-27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臺灣客機墜毀_正在直播_澎湃新聞-The Paper
    遇難者家屬陸續前往殯儀館辨認遺體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臺灣復興航空遇難者家屬已陸續前往殯儀館辨認遺體。,其中有2名法國人、1名香港人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復興航空一架客機23日在澎湖發生空難,復興航空24日更正48名罹難者身份,其中有1名香港人。
  • 《麥兜響噹噹》即將上映 詹瑞文為粵語版獻聲
    南方都市報授權稿件  本報訊 (記者 方夷敏 實習生 簡芳)聽不懂「木有魚蛋」、「木有粗面」的麥兜要去武當學太極拳了!麥兜還要和熊貓一起比功夫!記者昨日獲悉,根據香港本土漫畫改編的《麥兜故事》自2001年首度搬上大銀幕後,小豬麥兜平凡而又可愛的形象深受觀眾的喜愛。
  • 【新聞直通車】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新聞直通車】 2020-08-01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個小賤賤,迷死人啦_有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死侍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英雄,甚至可以說很「邪」,有個詞專門稱呼這類主角「反英雄」,可以簡單理解為三觀不正的英雄,粉絲賜名「小賤賤」。死侍因為被毀容所以渾身都包著紅色緊身衣,也因此有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看到他的第一反應是:蜘蛛俠!(漫畫裡有一幕:死侍搭地鐵被一個小女孩問:「蜘蛛俠你是不是因為絲用完了所以只好坐地鐵了?」)但偏偏是這樣一個從頭到尾都要蒙著臉的角色,由靠臉吃飯能吃吐、出賣肉體能上市的綠燈俠瑞恩·雷諾茲來演——憑什麼他演了綠燈俠還能演X-man?
  • 光源君,真不錯_有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光源君,真不錯 收銀員小秋 2020-04-17 16:51 來源:澎湃新聞
  • 通知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通知 2020-12-18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6-30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修斯:棕櫚書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Walter Lack出版日期:2017-09-01卡爾•馮•馬修斯,是德國植物學家和探險家。馬修斯1814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出版了關於大學植物園中的植物分類論文,並致力於研究植物學,1817年,被巴伐利亞王國國王派往巴西考察,他從裡約熱內盧出發,到過巴西東方和南方各省,上朔到亞馬遜河和幾條大河的上遊。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人大代表石峰表示,作為一名律師代表,他參與了我市諸多涉黑涉惡案件的辯護工作。烏海市兩級法院在專項鬥爭中嚴把案件事實關、證據關和法律適用關,展現了烏海刑事法官紮實的業務功底和出色的案件把控能力。充分保障律師辯護權,全面聽取律師意見,為律師依法履職提供了便利平臺。
  • 通告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通 告 2020-12-04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6-10 0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