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捉風捕影)
不同於日漫的天馬行空與美漫的精緻,國漫長期以來都被貼著低齡化的標籤,沒有成系統的、規模化的動漫形象,甚至很多人一提起國漫就唏噓不已。但是,在香港,有一隻可愛的粉色小豬,雖然形象低幼化,卻能夠獲得各年齡段觀眾的喜愛,並且形成系列大電影。從1988年麥兜動漫連載到2001年第一部動畫電影上映,再到2009年第三部麥兜故事登陸內地影院,憑藉其溫暖、簡單的情節,治癒、溫馨的氛圍,讓無數觀眾為之感動。
可愛的粉色小豬:麥兜
從麥兜的身上,每個人都可以看見自己。2001年,麥兜系列電影第一部《麥兜故事》上映,講述一隻不聰明、吃得多、憨厚善良、腦袋不靈光的小粉豬麥兜的成長故事,從他出生到上小學、中學,再到上班,成為社會裡常見的普通人甚至失敗者,影片利用了90年代無釐頭喜劇中常見的拼貼、戲仿、惡搞等後現代手法,將麥兜的普通生活塑造的活潑有趣,生活即使一地雞毛,即使面臨著各種問題,但是在麥太的努力下,麥兜依然過的無憂無慮,色彩斑斕!
麥兜與媽媽
在麥兜的童言童語中,能夠喚起每個人對曾經年少懵懂歲月的感同身受、無限追思。而麥兜的不成功,也讓每個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個人年少時都有很多夢想和希望,但在長大的過程中會逐漸學會接受自己的普通與平常,與生活達成和解,麥兜的形象,正是這樣一個從希望、失望再到希望、失望的過程,能讓觀眾從心底進行認可。
憨態可掬的麥兜
麥兜系列對於生活的真實反映,對每個人都經歷過的成長、回憶、幸福、煩惱等問題的關注,讓電影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正是這種生活氣息,賦予了每個觀者最大程度的滿足和感動。
《麥兜故事》裡有著大量的香港文化特質
在麥兜的故事裡,認真打磨的細節,大量香港各地的景色和香港的文化特徵,無處不在的港人情懷,都使得麥兜電影不僅為香港人提供了一個自我關照的本土藍本,也為內地人了解香港提供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方法。《麥兜故事》裡,沒有各種詭異的想像和出色的3D技術,港人的奮鬥、失敗、感傷都表現的淋漓盡致,麥兜與麥太所具有的港人的草根勵志精神也成為香港草根小人物的代表,在麥兜的經典語錄中,可以看出香港的市井文化和風俗氣息,如「大難不死、必有鍋粥」等,就好像周星馳影片中挨了打也要苦中作樂的小人物。讓人覺得親切,可氣又好笑。
電影:《麥兜菠蘿油王子》
而在《麥兜菠蘿油王子》中,春田花花幼稚園和麥兜生活的大角咀都面臨著拆遷重建的局面,而這正是一代代港人的共同感受,作為一個港口城市,香港就是在不斷變遷、重建中發展起來的,新的還未建好,舊的就要拆掉,那麼港人們無所依託的心理又要寄往何方呢?
萌萌噠的海龜
麥炳想去復國卻終沒有成功,多年以後的麥太最終心願也不過是守著不聰明的麥兜平淡過下去,曾經夢想有多美,對比現實就有多殘酷,這種幽默裡夾雜殘忍、笑中帶淚的基調正是港人的心理安慰。
影片:《麥兜和我媽媽》
在麥兜的故事裡,每個人也都能看到成長。《麥兜我和我媽媽》中,一直陪伴麥兜的麥太終於也要去往遠方,而不管願不願意,麥兜也終於要面臨一個人的成長。還是熟悉的味道,絮絮叨叨的無釐頭臺詞總是不經意就戳中了觀影者的內心,笑點與淚點其飛,隱喻與象徵充斥影片之中,情緒化與碎片情節不斷鋪墊,溫情脈脈裡讓人會心一笑。
絮絮叨叨的媽媽
為了讓麥兜接受離別,麥太做了很多準備,而最大的準備是,無論何時,告訴麥兜「全世界都不信你,我信你,全世界都不愛你,我愛你。」我們在麥太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母親,無論每一個孩子是聰明還是不聰明,母親的愛,始終如一。
成年的童話故事:麥兜
麥兜系列其實是講給成年人看的童話故事,它以香港社會作為創作背景,通過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的融合,講述了溫情、幽默、充滿生活化、市井化的小人物故事,影片的搞笑臺詞展現了港式幽默特有的魅力,更多的還原了港人記憶裡的香港,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特色。或許有一天,我們看著麥兜的時候笑不出來,那也就是我們能夠讀懂麥兜的時候,而更多的時候,我們都要學會像麥兜一樣生活,或許失敗,但也有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