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武宗無子。於是憲宗皇帝的孫子、興獻王朱祐杭的兒子朱厚熜即位,是為明世宗。第二年,世宗改元嘉靖,立王妃陳氏為皇后。陳皇后是朱厚熜為興獻王時的妃子。剛即位的朱厚臨朝時精神欠佳,大臣們也都看出來了。當時大理卿鄭嶽曾委婉地勸說他:「皇帝陛下應該遵守聖祖的訓示真欲勤治。宮中的安寢應有節制,宮人進御應有定時,退朝應到文華殿裁決奏章,天黑後再回宮,以便養精蓄銳,益壽延年。」但朱厚熜根本聽不進去。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的一天,世宗和陳皇后坐在一起同享秋光。陳皇后當時身懷六甲,不日即將臨盆。在旁何候的張、方兩位妃子獻上芳茗,陳後拿過茶杯時一抬頭,發現就要做爸爸的世宗正目不轉晴地看著張妃的玉手。懷孕期間情緒不穩的陳皇后頓時勃然大怒,投杯而起。這一舉動敗了朱厚的興,他立即喝住陳皇后,大發牌氣。盛怒之餘的陳皇后受此驚嚇,不僅胎兒流產了,連她自己也因此被奇去了生命。世宗餘怒未消,下令喪禮從簡。並給了陳皇后一個「悼靈」的號。第二年三月,將陳皇后葬於兒峪。下葬之日,也只是梓宮出王門,大臣們到場一天,便草草收場。給事中王汝梅感到太不像話,上疏諫諍,也是空言無補,無濟於事。陳皇后的父親陳萬言,在女兒被冊立時得到了鴻臚卿的官職,後又改都督同知,封封泰和伯。兄弟陳紹祖也曾得到尚寶司丞的印,颺第黃華坊,建房西安門,給給田八百頃。當時言官餘璣、給事中張漢卿以及巡撫劉、御史任各等多方速阻,統統無效。陳皇后一朝失寵去世,父親被罷,兄弟也不讓關封。因她那雙絕妙的玉手而被世宗寵幸的張妃隨即被世宗立為新皇后。但是張皇后的好運並不長久。
她當上皇后的時候正值世宗追崇古禮,於是世宗便命她率領嬪御到京城北郊養蠶。張後為了取悅太后和以身作則,還每天帶領六宮粉黛在宮中聽講章聖皇太后編的《女訓》。大量量的勞作使張後的雙手變得粗糙了,漸漸失去了昔日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新採選的淑女中有位南國佳麗方妃,光豔照人,在眾妃嬪中猶如鶴立雞群。於是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喜新厭舊的世宗下令廢張後,將她移居別宮。張後聽到詔令,如五雷轟頂。她哪裡會知道,她的過錯就是沒有保持住昔日的嬌和美麗的雙手。她盼望世宗能念及她的好處回心轉意,但一切均是夢幻泡影。嘉靖十五年(1536年),張氏在萬般失望和孤獨中離開了人世。正在縱情享樂的世宗聽到張後的死訊,毫無悲傷之情,下令用妃子的葬禮埋掉,無諡號。同年,禮部尚書夏言舊事重提,議請改陳皇后之諡。這時的朱厚熜因縱慾無節,即位近十年仍然沒有兒子。因而懷念起陳皇后來,於是改諡陳皇后曰孝潔。後來穆宗即位後,禮臣們們商議:「孝潔皇后是大行皇帝的元配,應該合葬廟…大行皇帝升時,應該奉孝潔配,遷葬永陵。」穆宗同意了。陳皇后的墓地這才由兒峪遷到了永陵。又尊諡她為「孝潔恭懿慈睿安莊相天翊聖肅皇后」。
世宗即位十年都沒有子嗣,這成了嘉靖朝君臣的共同心病。大學士張平敬進言應擴大後宮規模,以求皇嗣。此諫正中世宗下懷,於是遣官全國選取秀女。經過精挑細選之後,五千名秀女中只選出了九人,即方氏、鄭氏、王氏、韋氏、沈氏、盧氏、汀氏、杜氏,被封為「九嬪」。後來張皇后被廢,世宗選立玉手美女方氏為第三任皇后。方氏有一雙和已故張妃同樣完美的手世宗只要看上一眼,即再難移開。嘉靖二十一年,由於世宗迷信方士,幻想通過方術得到長生,成為神仙。為了煉出長生不老藥,他聽信方土的話,廣選天下美貌健壯的千餘名少女入宮,以犧性少女的健康性命為代價,毫無人性地強迫少女大量服用催經下血之藥,用少女「精血」為自己煉丹製藥,以供補身壯陽,將許多少女摧殘成了為皇帝製藥的「藥渣」,並有不少人因此喪命。受害宮女對世宗恨之入骨!明世宗這種做法,激起了宮婢們的強烈憤怒。這時他又寵愛美貌的曹妃,冊立她為端妃,經常住端妃宮,這也引起了妃嬪們們的爭風吃醋。於是以王寧嬪為首謀、宮婢楊金英等為主犯的一場弒逆行動便開始了。這一年的某一天晚上,明世宗又住進了端妃宮,楊金英等十六名宮婢聯合起來,趁世宗熟睡的時候,有的用繩子系脖子,有的用抹布堵嘴,有的騎在他身上用力勒繩子,不料她們不懂打結的方法,將世宗脖子上的繩係為死結,屢收不死。
本來這樣折騰下去,時間一長,世宗也沒有不死的道理,偏偏她們當中又出了一個叛徒張金蓮。她見世宗沒斷氣,以為皇帝真的有神靈保佑,覺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子怎麼能是凡人殺得了的?想到這裡,她偷偷溜出去把事情告訴了方皇后。方後急忙帶人趕到,楊金蓮等人已經離去,世宗也奄奄一息。她慌忙解開世宗脖子上的繩結,邊撫摸傷痕邊叫:「快拿水來!」經過一陣急救,世宗又慢慢醒了過來。她又命令內監張佐等,逮捕官人進行拷問。在一頓嚴刑拷打之後,首謀王寧嬪、主犯楊金英被供了出來。端妃實際對此事一無所知,但她被世宗寵幸,方後早已嫉妒懷恨,因此說她也與這個陰謀有牽連。當時世宗餘悸未消,說不出話來,方後便傳他的命令,逮捕端妃、王寧嬪及楊金英等十六個宮婢,一起磔殺在市上,並殺掉她們的族屬十幾人。方後的功勞使她父親由安平伯晉為安平侯,打破了「爵祿私外家,非法的祖訓。方銳死後,其子方承裕又襲封了爵位,直到穆宗繼位後,主事郭諫臣諫止,才罷異襲。
最終,世宗知道了端妃的死是冤枉的,對方後的救命之恩雖然不能割捨,但端妃的容顏又不時浮現眼前,這使世宗不能不怨恨方後。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宮中發生火災,大火在方後的宮中熊熊燃燒,宦官們請求救火。世宗又想起了端妃的事情,便斷然地擺了擺手:「此乃天意,隨她去吧。」方後就這樣被大火活活燒死。明世宗竟置救命之恩於不顧,甘心讓方後被燒死,其殘忍程度由此可見。事後,他竟厚顏無恥地說:「皇后救我而我不救她,是想用隆重的葬禮來報答她。」他下詔說:「皇后曾經救我於危難之中,用元後的禮節埋葬。」預定葬地名稱為永陵,贈諡號目孝烈。諡號葬禮都是由明世宗親自製定的,所以顯得特別隆重。禮成後,詔告天下。到大祥時,禮官請安放神主奉先殿東夾室,世宗說:「奉先殿夾室,不是正室,可以直接於太廟。」大學士嚴嵩等請設位於太廟東面,在皇妣睿皇后的下面,後寢藏神主即設幄於憲宗廟皇祖妣之右,這樣就符合了禮義。世宗說:「禮至關重要,怎麼可以權就呢?皇后雖不是皇帝也是配皇帝的,自然應有一定的順序,哪裡有享祭從此而神主藏彼的禮儀呢?將仁宗的神主遷入遠祖的廟,袖祭以一種新秩序,就放到我的位次上,不得亂禮。」嚴嵩等說:「充分地祭以新秩序,不是臣下敢說的,而且陰不可以代替陽的位置。」世宗這才下令姑且藏神主於睿皇后側面。事情暫且告一段落。
方後死後的三年,世宗又想祭方後於太廟,命朝臣再商量。尚書徐階反對,而給事中楊思忠贊同,其餘大臣都表示沉默。朝臣商量的結果傳了進來,說:「皇后正位中宮,按禮應該享,但突然談到廟中的次序,那麼臣子的心情,不只是不敢議,實際上也是不忍心議。應該設位於奉先殿。」世宗見此大怒。徐階、楊思忠又誠惶誠恐地說:「周周建九廟,是三昭三穆。國朝的廟制是同堂異室,和《周禮》不同。現在太廟九室都滿,若以聖躬而論,仁宗應當遷入遠祖的廟,這沒什麼可說,但這是以後陛下子孫的事。我們聽說夏朝的廟只立五室,商朝七室,周朝九室。禮是由義而起,五室可變七室,七室可到到九室,九室之外自然也可以加。請在太廟及奉先殿各增加二室,以衲祭孝烈皇后,那麼仁宗就可以不必遷入遠祖的廟,孝烈皇后也可以迅速確立南面之位陛下也就沒有預遷先皇神主以等待自己的嫌疑了。」世宗說:「臣子的職責,應當遷神主還是祭神主,努力請求是可以的。如果於禮合適,為什麼要避預遷之嫌呢?」在世宗的壓力下,徐階等人只好再會廷臣上言:「唐堯、虞舜、夏禹都是五廟,他們的祭祀都止四世。周朝九廟,三昭三穆,然而有兄終弟繼的現象,也不能盡足祭祀六世。現在仁宗是皇上的五世祖,以陛下論,仁宗於禮應當遷入遠祖的廟,孝烈皇后於禮應當祭。請將仁宗遷入遠祖的廟廟,祭孝烈皇后於太廟第九室。」並上桃樹的儀注。方皇后終於得到了祭於太廟的資格。
接著群臣又請間方皇后的忌日祭禮,世宗猶銜前議,回答說:「孝烈皇后是繼後,所侍奉的又是入繼之君,忌日不祭也可以。」徐階等更加力請,世親才說:「不是天子不議禮。皇后應當祭廟中,居我是下面,禮官堅持說今天不應該如此,只是粉飾其說以惑眾聽。」世宗見狀手諭嚴嵩等道:「禮官聽從我的話,是勉強罷了。既不忍心遷仁宗神主入遠祖廟中,暫且放置方後神主於別的廟中,將來由臣下們商議處置。忌日令祭一杯酒,不至於傷情而已。」禮臣們想到嘉靖初年的大禮儀,誰還敢再觸龍顏?於是紛紛請求就按聖上說的辦。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楊思忠賀表中又談到這件事,世宗本來對他和徐階提反對意見就很惱火,這次又犯忌諱,下令將他廷杖削職,發回老家。穆宗即位後,方皇后被尊為孝烈端順敏惠恭誠袛天衛聖皇后,世宗挖空心思所爭取的方後神主被移到了弘孝殿。方後被活活燒死時年約二十四歲,諡「孝烈皇后」,後葬於永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