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寶媽在群裡問,寶寶開始吃輔食了,第一口蔬菜吃什麼?先吃水果還是先吃肉?果汁能喝麼?該吃什麼油?問題real花式...
日常研究育兒餵養乾貨,本身是營養師的乾媽愈發覺得,輔食知識水挺深,媽媽誤區還不少,今天索性掰開揉碎嘮一嘮,輔食添加那些事兒。
全文字數6000+,閱讀約16分鐘,可先後看
【吃】
❶
吃輔食的時間
不早於4個月,不晚於6個月
雖然很多機構都建議寶寶滿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事實上,輔食添加並不是一刀切,必須在滿6個月的那一天才能添加。
一般而言,輔食的添加時間不早於4個月,不晚於8個月。但考慮到寶寶4-6個月體內的鐵基本用完,乾媽建議最晚不晚於6個月。
如果你想早點添加輔食,那得看看寶寶是否同時達到以下幾種情況:
*可以很好的支撐起頭部——一般在4個月以後可以長時間地抬頭;
*能靠在餐椅中坐好——往往在6個月以後才能獨立坐著,不過現在一些餐椅可以傾斜角度;
*經常專注地觀察你的食物,並且表現出很想吃的樣子;
*能夠把食物從勺子中吞咽到喉嚨——如果寶寶把食物用舌頭頂出來或者弄到嘴唇外,說明ta可能還沒有足夠的吞咽能力。
這些都滿足,就可以考慮吃輔食了。
❷
不同月齡
輔食次數和時間有別
每個月齡,寶寶的飲奶和輔食該如何安排?乾媽整理了一份建議表,供大家參考。
此處敲個黑板劃重點:剛開始嘗試添加輔食時,建議選擇寶寶清醒且平靜的時候,不能太餓,否則寶寶會不耐煩。
添加的頻率可以每天1次,吃完輔食後可以餵些奶,隨著寶寶對輔食逐漸適應,可增加輔食的量,獨立成一餐,然後慢慢增加輔食的次數。
當然了,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所以,上面的表格僅作參考,如果實際順序和與表格不一致,也不用焦慮。
❸
沒有統一順序
優選富含鐵的泥狀食物
其實,輔食添加並沒有統一的順序。
沒有證據表明先添加容易過敏的食物(如魚、蛋白等)就會增加寶寶過敏的機率;也沒有證據表明先添加水果就會導致寶寶不喜歡吃蔬菜(寶寶天生嗜甜,引入順序不會改變這一點)。
雖然沒有統一順序,但在咱們實際添加輔食的時候,總要有個先來後到。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從富含鐵的泥糊狀食物開始,也就是說,含鐵豐富的食物應儘快加入到輔食中,彌補寶寶體內儲備鐵的不足。
含鐵豐富的食物有配方米粉、紅肉(豬、牛、羊)、動物內臟(尤其是肝臟)等。
乾媽為了平衡食物多樣化和引入富含鐵的食物,給大家做一個輔食添加的舉例,可以參考。
❹
第一口輔食吃什麼?
更推薦強化鐵的配方米粉
前面提到優先鐵豐富的食物,但具體哪種有沒有規定?
並沒有
優先不等於第一口一定要吃,所以鐵含量不高的土豆、香蕉等也可以作為第一口的添加,但需要儘快引入含鐵豐富的其他食材。
所以,只要寶寶能接受,任何食物都可以作為第一口的食材。
乾媽建議吃強化鐵的配方米粉(優先純大米米粉)。
因為按照我們的飲食傳統,第一種通常添加的是穀物,而且相比於肉類,穀物更易消化、致敏性也更低。
當然,如果你願意,肉泥、肝泥也是可以吃的。
❺
輔食添加也有禁忌
這些食物1歲以下不要吃
➏
不同月齡
適合吃的質地也不同
寶寶的咀嚼和吞咽能力在不斷的發展,每個階段適合的食物質地也是大不相同的。
輔食製作,建議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少到多。
6個月:細膩的泥糊狀
7-8個月:較稠的泥蓉
9-11個月:顆粒狀食物,如菜肉粥
1-1歲半:軟飯、切碎的肉和菜
1歲半-2歲:略微切碎的家常菜
具體可看下圖示例↓
【餵】
❶
不想以後追著喂?
準備餐椅,不要分心,控制時間
首先應準備一個合適的寶寶餐椅,將寶寶放入,並系好安全帶,不要坐在地上、推車等地方餵飯。
在吃輔食的過程中,關閉電視、早教機等幹擾因素,不要用玩具引誘,讓寶寶專心吃,此外,要控制進餐時間在20分鐘以內(寶寶專注時間有限)。
❷
怎麼餵有講究
記住「五要」和「五不要」
五要
勺子放在寶寶嘴邊,待寶寶張嘴後,平進平出
餵飯人可以通過咀嚼口香糖來誇張演示
餵飯時多誇獎多稱讚,並用語言描述食物的性狀、顏色等特點
鼓勵自主進食,可以讓寶寶觸摸感知食物
讓寶寶決定吃的量,吃飽了就停止餵飯
五不要
不要咀嚼餵食
不要將自己用過的筷子或勺子給寶寶用
如果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不要吹寶寶的食物
不要在寶寶面前表現出厭煩食物
不要用食物來獎勵或懲罰寶寶
❸
如何培養寶寶自己吃飯?
「玩兒」食物儘量不攔
根據寶寶手部精細活動的發育程度,提供合適的性狀供其練習。
寶寶可以握住東西時,可準備長條形煮軟的胡蘿蔔、土豆條、西蘭花。
會用大拇指和食指捏東西時,可以準備塊狀或片狀的食物,例如香蕉片、火龍果片、小肉丸。
準備飯菜可以一部分需要用勺子舀,一部分用手拿著吃(手指食物)。如果寶寶想拿勺子,可以讓他拿。再準備一個勺子來餵飯。
寶寶「玩」食物,是通過摸、抓、舔、扔等感受食物的特性,不用制止。
在寶寶自己拿著吃的時候,多誇獎,多稱讚。
搶勺子、玩食物、捏起來
❹
幾個月可以餵手指食物?
沒有固定時間,看寶寶個人情況
每個國家的觀點不太一致,比如英國認為剛開始吃飯就可以準備手指食物,有的國家則建議8個月。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7-9個月可以讓寶寶抓握勺子等餐具,10-12個月可以準備香蕉、煮熟的土豆塊等。
乾媽認為,手指食物的添加需根據寶寶的個人情況,如果能很好的握住勺子,並在吃飯時有抓勺子的欲望,平時喜歡把玩具放在嘴裡啃咬,就可以為其準備手指食物了。
➎
寶寶吃飽了就不要再餵了
下面8個信號可參考
1) 不專心進食
2) 吃得越來越慢
3) 提供食物時扭頭
4) 把嘴巴閉上
5) 吐出食物
6) 推開或扔掉勺子
7) 打挺
8) 開始玩食物
寶寶過度餵養會增加肥胖的風險,還可能會因為強迫餵養導致寶寶不愛吃輔食。
所以,要順應餵養,而不是強迫餵養,這點很重要。
【做】
❶
新食材該如何添加?
一次只添一種就好
每次只引入一種,可明確哪種食物導致過敏 ,將新添加的食材安排在全天的第一頓輔食,一旦有過敏反應可及時觀察,不要同時添加多種新的食物。
添加之後,應觀察2-3天沒異常,再添加下一種。有的過敏症狀出現較慢,可能過1、2天才會出現,所以需要觀察幾天確定不過敏了再加其他食物。
第一次添加新食材,建議只給一勺尖的量。初次嘗試,一定要少量,這樣做的目的是,如果發生了食物過敏,也不會太嚴重。
寶寶生病的話,可以吃已經嘗試過不過敏的。但生病期間,不要嘗試新的食材。
❷
自製輔食≠適合寶寶
米粉、麵條建議購買
自製和成品各有優點,自製食材可控、食物搭配可根據寶寶情況安排,成品省時省力、安全有保障。
選擇自製還是購買不能一概而論。
| 這幾類建議購買:
穀類輔食——嬰兒米粉、麵條
配方米粉。米粉作為寶寶輔食的排頭兵,需要有較為豐富的鐵和其他營養成分。成品米粉強化了鐵、鋅、鈣、VA、VB1和VD這些營養物質,而穀類中鐵等營養素含量低,自製難以做到強化營養素。
麵條類。穀類佔輔食中的大頭,如果營養密度低,會影響寶寶的營養攝入。建議選擇專為嬰兒生產的麵條。
| 這幾類建議自製:
蔬菜泥和果泥等植物性輔食
保證食物新鮮度,種類也可隨意搭配,根據添加進程來安排。另外,可根據咀嚼能力逐漸改變食物的質地。
購買還是自製,也不是絕對。如果你沒有時間製作或者帶娃外出,成品輔食泥也是一個是很好的選擇。
| 這幾類,自製或購買均可:
肉泥、肝泥、魚泥等動物性輔食
如果擔心動物性食物中的重金屬、藥物殘留,成品輔食泥是更好的選擇,相關標準會對裡面的有害成分做限量規定。
但因為成品輔食中加入水分或其他配料,動物性食材突出的營養成分的含量比自製的可能會低。
所以如果從正規途徑買到合格新鮮的動物原料,合理烹調,則建議自製。
❸
如何製作各類輔食泥?
可參考下圖方法進行自製
植物性食物:
菜泥:綠葉菜選取新鮮的葉子部分,洗淨後在沸水中焯熟(大約30-60s),撈出後搗成泥。
土豆、胡蘿蔔泥:將土豆、胡蘿蔔洗淨去皮,切成小塊後煮爛或蒸熟,用勺頭壓成泥或者搗成泥。
香蕉泥:香蕉剝皮,用不鏽鋼勺輕輕刮成泥或搗成泥。
蘋果泥:蘋果洗淨切兩半,去核,用不鏽鋼勺輕輕刮成泥。儘量選擇花牛、黃元帥這類比較綿軟的品種,方便刮取。
動物性食物:
蛋黃泥:將雞蛋煮/蒸熟,取出蛋黃部分,用勺子/叉子按壓成泥。
肉泥:選豬肉或牛肉的裡脊部分,洗淨後切小塊,蒸熟或煮熟後,加適量水用輔食機或料理棒打成泥。也可以剁碎後蒸熟,再研磨成泥。如果選擇瘦肉,可加少許澱粉或蛋黃,口感更嫩滑。
肝泥:將雞肝/豬肝洗淨,在冷水中放上1、2片檸檬片去腥,浸泡30分鐘。切成小塊,蒸熟或煮熟(不要太老),研磨成泥。
魚泥:選擇無刺的魚,洗淨後切成小塊蒸熟,研磨成泥。
蝦泥:洗淨後挑出蝦線、去頭部和外殼,取出尾部的肉,剁碎,蒸熟後進一步研磨成泥。
❹
怎麼做到合理搭配?
食材和顏色儘量豐富
食物主要分為谷薯類、蔬菜、水果、蛋類、肉類、魚類、豆類等。
每種食物有其獨特的價值,因此建議製作每頓輔食的食材種類儘量豐富,食物顏色多樣。
➎
做輔食需要加油嗎?
優先選擇富含α-亞麻酸的植物油
如果寶寶的飲食偏素,動物性食物少,建議每天添加5-10g的植物油;如果寶寶動物性食物攝入較多,可以不加或者少加植物油。
植物油可以提供能量,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還可以提供必需脂肪酸。
不同植物油的脂肪酸組成不同,乾媽建議,優先α-亞麻酸的植物油(亞麻籽油、紫蘇油、核桃油),其他植物油可輪流或混合食用。
➏
輔食保持原味
不加糖、鹽等調味品
輔食應保持原味,製作輔食的過程中,應不加鹽、糖及刺激性調味品,保持清淡口味。清淡口味有利於提高嬰幼兒對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減少挑食偏食的風險。
即使不吃鹽,寶寶也可以通過輔食和奶類獲得足夠的鈉;不加糖,可降低寶寶齲齒和肥胖的風險。
寶寶的味覺和嗅覺在形成過程中,家長不應以自己的口味來判斷輔食的味道。
在製作輔食時,可以通過食物特有的風味來調節口感,例如番茄蒸肉末、土豆牛奶泥等。天然的奶味和酸甜味是寶寶比較喜歡的口味。
Q:用水還是用奶衝米粉?
A:分情況。
如果寶寶生長發育比較好,推薦用水衝調,品嘗米粉的天然味道;如果寶寶最初嘗試了各種方法不接受米粉,可以嘗試用奶液來衝調,待接受後,再慢慢減少奶量,直至全部替換為白開水。
如果寶寶生長曲線有緩慢增長的趨勢,米粉衝得又比較稀,寶寶吃米粉的能量密度低,甚至低於母乳,建議用奶進行衝調,目的是為了讓寶寶獲得營養更豐富、能量更高的食物。
Q:寶寶不愛吃新的食材怎麼辦?
A:寶寶第一次嘗試表現猶豫或其他的表情,不等於拒絕吃新食物。只要寶寶張嘴,還是可以餵的。
如果寶寶不願意嘗試,可以過一周再嘗試。研究寶寶,有時寶寶要經過8-15次嘗試才會接受一種新食物,家長要多提供、多鼓勵,不可以強迫餵養。
Q:寶寶吃輔食乾嘔怎麼辦?
A:不必太擔心。
乾嘔是寶寶在學習咀嚼期間經常發生的事情。食物較大、質地較硬、吃得較快,寶寶可能會出現乾嘔。
乾嘔是對自身的保護,媽媽不用過於焦慮。輔食添加應該循序漸進,在製作時可以根據寶寶的咀嚼能力適當提高粗糙度,不要一下變化太大。
乾嘔和卡住不一樣,卡住是食物堵在氣道處,容易發生危險。媽媽或者餵養人需要坐在寶寶的對面,看到寶寶進食,並學習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備不時之需。
Q:吃輔食後,體重增長緩慢怎麼辦?
A:乾媽給你支幾招。
1、重視母乳或配方奶攝入,調整奶和輔食比例。雖然寶寶很愛吃輔食,但一歲之前能量和營養主要是來自於奶,每天建議至少600ml。輔食吃的多,奶類吃的必然少,能量和營養攝入不合理。
2、調整輔食中各類食物的比例。蔬菜和水果屬於能量低、飽腹感強的食物,這類食物吃多了容易造成能量和營養攝入不足。而主食和肉類能量相對高一些,建議增加主食和肉類的比例,先吃能量高的,再吃能量低的。
3、減少輔食中的水分。湯粥類的食物含水量多,能量自然比較低,可以減少主食中的水分,例如將稀飯換成稠粥或者軟米飯。
4、如果吃的偏素,可以在輔食中添加5-10g植物油。注意,不要為了讓寶寶多吃,強迫進食,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Q:添加新食物,出現過敏症狀怎麼辦?
A:常見的過敏症狀,主要是嘔吐、腹瀉、皮疹等,少數嚴重的過敏可能會出現喘鳴、喉頭緊迫感、頭暈、窒息等,這時需及時就醫。寶寶添加新食物出現以上症狀,需要立即停止這種食物的添加。
等寶寶症狀消失後,再次少量嘗試,如果依然出現過敏症狀,基本可以判斷為對這種食物過敏。
確定寶寶對這種食物過敏,停止添加這種食物甚至含有這種成分的食物,過3-6個月,再次嘗試。
寶寶的腸道發育不完善,隨著年齡的增加,腸道功能不斷完善,很多早期過敏的食物過段時間再嘗試就不過敏了。
Q:添加輔食後,該喝多少水?
A:6個月以前,寶寶以奶為主,奶中水分含量高,正常情況下不需要額外補充。
6個月以後,寶寶對水的需求量增加。一方面來自於奶類,另一方面來自輔食中的水分。水滿足寶寶的生長需求即可,並非越多越好。建議在吃完輔食後,給寶寶喝少量的水,補水的同時還可以適當清理口腔。夏季水分損失較多,可適當增加一些水分攝入。
Q:便便裡有食物殘渣,還能繼續餵輔食嗎?
A:添加輔食後,寶寶便便的顏色、質地、氣味變化都是很正常的(腹瀉、便便有血、大量黏液,需儘快就醫),便便裡有食物殘渣也是一樣,媽媽們不用擔憂。
便便有食物殘渣,主要是因為食物沒有被完全消化。食物攝入過多、質地粗糙、咀嚼能力有限、食材本身不易被消化都有可能造成這個現象。
媽媽可以嘗試將食物做的更細膩一些,紅棗等食物可以去皮後再製作,寶寶吃飯時可以誇張的咀嚼示範。對於金針菇、玉米這類不易被消化的食物,有殘渣也是正常的。
Q: 添加輔食後便秘怎麼辦?
A:
1、增加食物中膳食纖維的攝入。比如豌豆泥、西梅泥、梨泥等,膳食纖維豐富,通便效果好。調節飲食結構,菜比肉多,主食要粗細搭配。
2、保證水分攝入。有些寶寶吃了輔食後,奶喝的就很少了。其實1歲以前奶才是最主要的。6-12個月,至少保證600ml的母乳攝入,另外輔食中會有一些水分,吃過輔食可以喝些水。
3、增加寶寶運動量。如果寶寶不會爬,媽媽可以抓住寶寶的小腿,做蹬自行車的遊戲。寶寶會爬了之後,可以通過設置爬行障礙、玩具引誘等方式讓寶寶多爬爬。如果寶寶已經可以挪步了,可以鼓勵他多走幾步。
4、幫助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腸道蠕動。如果是新更換米粉或奶粉後出現的便秘,在其他方法都嘗試了卻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可以嘗試更換米粉或奶粉。
如果上述方法均沒有效果,可嘗試乳果糖,建議在藥師或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溫馨提示:香蕉並不緩解便秘,生香蕉反而還會加重便秘。寶寶如果便秘了,不建議吃香蕉。
參考資料: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國營養學會著
《千日營養,啟航健康——母嬰膳食搭配手冊》中國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著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斯蒂文.謝爾弗主編
《6-24個月嬰幼兒健康飲食起步篇》香港衛生署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美國兒科學會科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