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大家都是通過肖弘揚和楊剛這兩位德明合伙人來了解德明是一個怎樣的機構的。但是相信大家也已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審美疲勞了,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德明的其他人——導師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他們都經歷過什麼,在意什麼,又有哪些話想要對大家說呢?
關鍵詞:古典學、思考生命的意義
Shane本科畢業於明德學院(Middlebury College),碩士畢業於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古典學專業、愛好古琴、書法和翻譯中國古代詩詞。你可能會腦補出一位古風漢服的溫柔小姐姐,事實上,在這個形象更深的地方,Shane也是一個很喜歡思考生命意義的人。
Shane選擇古典學作為自己的專業的契機是大學時候學的一門叫做「索福克勒斯和雅典」的課,她體驗到原來還可以有這麼有價值的課堂討論,教授的發言的指向性和精妙的點撥都讓她受益匪淺,她也希望同學們也能在自己的課堂上有這樣的體驗。Shane認為人人都應該讀一讀《伊利亞特》,因為它在討論的是每個人都應當面對的問題「人類要如何面對自己必然死亡的命運」,只有知道如果面對「死」,才會去思考自己該如何去「生」。
在德明,Shane也是申請季的文書導師,因為想要探索更多生命的意義,她也更願意去參與到別人的生命中,了解學生的生命軌跡,參與到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並提供一些幫助,成為他們生命過程中一個小小的部分,同時也拓寬了自己生命的寬度,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一些痕跡。
關鍵詞:藝術史、繪畫、故事的思考和講述
Angela畢業於威廉士學院(Williams College)的藝術史(Art History)和畫室藝術(Studio Art)專業。她從5歲就開始學習畫畫,在高中階段,Angela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藝術老師,讓她開始真正想要進行美術專業的學習。但她其實從沒想過成為一位全職的畫家,因為她也非常喜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解決實際的問題。
在大學階段,Angela非常喜歡去上英語文學課,一個原因是因為不是自己的專業,所以不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另一個原因是她認為小說有時候比現實更能夠反映現實。在德明的課堂上,她希望能夠和學生一起探討現實題材的小說,比如《白茶(White Tea)》, 因為這一類小說與其說在講述一個故事,不如說是講述個人歷史。她相信這樣的文本能夠更好的讓學生感受他人的故事,再去思考和發現自己的故事,然後表述自己的故事。
在德明做一個顧問的經歷,也讓Angela體會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思考過程。比如在輔導學生申請的過程中,Angela意識到學生們都在表達自己為什麼想要到美國去上學,那裡究竟有什麼他們在追尋的東西。而她作為一個亞裔美國人,又在畢業之後離開了美國來到中國追尋自己渴望了解的部分。這樣相反的差別對她來說很有意思,也讓她意識到中國高中生和她自己之間的經歷和思考的問題,其實並沒有很大的區別。
關鍵詞:國際關係、東亞文化研究、關注個人成長
Brandon畢業於明德學院(Middlebury College),東亞文化研究和教育專業,愛好長跑、足球和看紀錄片。Brandon很喜歡看關於中國的紀錄片,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國民們是怎麼看待這些變化的,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這樣的話題是他非常感興趣的。多年以前Brandon曾經看過一部叫做《中國市長(Chinese Mayor)》的紀錄片,講述了大同當時的市長的故事,而多年之後當他來到中國,也特意去了大同市影片中的景點去感受這個城市的風採,今年他帶的學生當中就有來自大同的同學,這樣的經歷也讓Brandon自己覺得很神奇。
Brandon的專業是國際和全球研究(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Studies),在這個專業當中他選擇了東亞文化研究,明德學院的要求是必須要學習中文和到其他國家去讀一段時間書。所以他選擇了在大學期間來到杭州學習了半年的時間,並且在畢業後也選擇來到中國,加入德明。Brandon最喜歡的文本他在現代中國文學課上學到的魯迅的作品,而在平時,他也很喜歡和朋友探討國際關係的話題。在大四的研討課上,Brandon非常喜歡和同學們討論關於東亞的崛起與美國相應的政策,有時候甚至會分別扮演不同國家的領袖,應用各種理論來為自己國家爭取最大利益。而在德明,對國際關係感興趣的學生也在和Brandon交流的過程中收穫了很多知識。
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Brandon認識了不同的學生,看到他們不同的特質,也讓他自己更有思想。一開始他認為作為申請顧問只是和學生探討申請本身,但是在德明,有些時候對於學生這個人成長本身的關注,其實是超越了申請這個階段的,也會做更多除了寫文書和該文書之外的事情。
更多關於Brandon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歡迎點擊這篇以前的文章哦《為什麼我要走出「精英」的舒適圈》。
關鍵詞:電影、國際研究、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一博畢業於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電影和國際研究雙學位,他平時愛好足球,遛彎,爬山,也喜歡讀書和看電影。在本科期間,一博喜歡研究恐怖電影究竟為什麼會讓人害怕,後來他發現,就算知道了原理,自己看恐怖電影的時候也還是會害怕QAQ。擁有關於電影的理論知識並不會減少他對於電影本身的興趣,因為一博認為看電影就是要去相信電影中的這個世界,不然只是單純的去研究,就失去了電影的娛樂性了。他學電影專業最大的收穫在於學會了更好的寫學術論文,一篇關於電影的學術論文不會去討論某部電影拍得好不好,而是去理解這個電影是怎麼拍出來的,是如何講述一個故事的,而這個角度的討論是很考驗和鍛鍊學術寫作能力的。
一博的另一個專業是國際研究(International Studies),不同於國際關係研究(International Relation Studies),國際研究涵蓋的範圍更廣泛一些,也提供給他一個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跨越性別、社會階層,從人類學的角度去看待文明之間的交流,思維方式的形成,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在和學生上課的過程中,一博也很喜歡給他們看這類話題相關的文本,比如小說《淡水(Fresh Water)》的節選,與學生討論「身體對於我們到底是什麼」,大家從一開始的看不懂,到互相討論和能看懂,也是很有意思的過程。
在加入德明之前,一博曾經也有過輔導學生大學申請的過程,但以前的經歷更多是因為要寫一篇文書,所以兩個人坐下想想有什麼能寫的。而在德明,則是要去了解學生作為一個有自己思想的人是什麼樣的,讓他們進行真正的自我反思,從而產生更多想要向他人表達的關於自我的想法,獲得更多寫作素材。
關鍵詞:電影 、欣賞計劃外的經歷
JR畢業於埃默裡大學(Emory University),主修電影、新聞專業,因為愛好看電影,所以他在本科階段選擇學習了電影專業。JR在電影專業中學習 了很多電影理論,比如用「弗洛伊德電影學」來分析電影作品《精神病患者(Psycho)》,也因此看了不少像導演雅克·塔蒂(Jacques Tati)的作品這樣,本來可能永遠不會去看的電影。在埃默裡大學的四年經歷中,JR很喜歡和住在學校附近的一些年輕人聊天,接觸到了很多的當地學生不太會看到的事。這種意料之外的經歷也讓JR感到驚喜和欣慰。
在和德明的學生上課的時候,JR也很喜歡給學生看一些對他們來說意料之外的文本,比如《The Symbol of Self》,可能在課下閱讀的時候學生都看不太懂,但是在課堂上,大家逐漸產生更多的理解和有意思的討論的過程,也讓學生們自己感到驚喜。在與學生的交流中,JR非常享受與思想成熟的學生的交流,他們當中有些人真的經歷過人生中絕望的境地,又從中成長起來,最終看到他們進入自己想去的大學,也是他作為一個導師最欣慰的一點。
關鍵詞:詩歌、思考、關心他人內心世界
Jack畢業於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原典學專業(Fundamentals: Issues and Texts),通過跨學科式的人文課程的教育方式,為學生提供最全面同時也最嚴苛的人文教學。高中時期的他曾經痴迷於理科和計算機,在進入了芝大接觸了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之後,Jack開始逐漸思考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成為什麼樣的人,並且變得更加有智慧。Jack在他的大學經歷中,從來沒有閱讀過任何二手文獻。所有的交流都發生在他本人和文本作者之間,不添加一絲雜質。他認為只有如此,一個人才能真正架構自己的思考和自我認知,而不是填補在他人的經驗和想法的基礎上。這些文本本身背後蘊含的道理,才是真正帶領一個人找尋真理、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學有所用的收穫。
在德明,Jack非常喜歡帶學生閱讀康德和弗洛伊德的文本,他認為這樣的文本能夠更好地讓學生了解自己,而這是另外一件他最喜歡做的事的前提之一,那就是和學生進行走心的自我反思。作為德明「聊哭過最多學生」的導師,Jack也是非常關心每一個學生內心真正在乎的事情,並且希望他們真正去發現自己在意的事情。而當他們在學習和反思的過程中成為了更有智慧的人時,也是Jack最感到開心和滿足的時候。
更多關於Jack的採訪:可以點擊我們這篇以前的推送哦《叮!這是一篇導師Jack的起底文案》。
雖然不知不覺已經寫了每位導師的介紹,但這只是關於他們每個人非常表面的了解。在德明,每位導師都真摯的在意每一位學員的成長和成功,也都非常渴望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幫助的作用。
如果同學們希望更好的認識他們,歡迎來德明參加我們的學生活動!相信每位導師都會非常樂意和大家認識和交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