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餘雯雯
2020年1月7日,位於杭州九堡文體中心的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正式建成開放。這是全國首個海塘遺址博物館,全面展示了古海塘的歷史變遷、文化內涵和價值。
站在原錢塘江面的位置,最直觀地看「魚鱗海塘」
國庫三分之一的錢都砸在這裡
錢江潮洶湧澎湃,沒有潮,就沒有衝積平原,這是相生。但是潮水也帶來了潮災,這是相剋。如何攻克這個矛盾——修築海塘。千百年來,人們在錢塘江河口兩岸,築起不同類型、不同規格、不同結構的「水上長城」,護衛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免受洪潮襲擾。
錢塘江海塘,分為錢塘江海塘、浙東海塘和江南海塘三部分,現存明清以來修築的老海塘實長280千米。除海寧鹽官還處於潮湧一線,大部分退居二線或埋入地下。
那麼,海塘究竟長什麼樣?進入博物館一樓的海塘遺址廳,就能看個真切。
這座海塘遺址是2013年在九堡文體中心施工建設時被發現。經考古確定,屬於明清時期錢塘江海塘遺址。據推測,這段海塘建於清乾隆5年左右,距今約270年。海塘遺址長度約300米,位置就壓於在老杭海路下,走向與杭海路基本一致。
如今,在博物館裡,海塘的展示,是很直觀的。站在透明的玻璃臺,朝對面望去,海塘一層層臺階似的條石,看著像階梯一般,按照一層丁砌和一層順砌交替壘砌而成。這種砌築出來的海塘,從側面看像極了魚鱗,因此也被美其名曰「魚鱗石塘」。
「這些條石的縫隙裡,灌入糯米汁、石灰、油灰等混合物,就和現在的水泥作用類似,粘性與水泥相當,但是它的保質期比水泥久很多。」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隊員楊金東,這些年一直帶隊沿著錢塘江做海塘考古,對海塘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你們所站的玻璃臺位置,其實這裡就是錢塘江,海塘的背面,就是它要保護田地和人們。」
這裡插播一段小插曲,玻璃臺的底下,就是實打實的淤泥,因為距離有點高,太過直觀,記者站在上面還真的有點腳軟,講解員小姐姐安慰說,這個玻璃每平方米載重300公斤,一塊可以承受10個姚明的重量,絕對放心走。
接著,楊金東指著海塘做了更細化的補充:「這座海塘整體保存完整,總共有17層,目前挖掘展示14層,下面還有三層埋在底下,最下面一層是木樁用來打基礎的。從施工工藝上來說,這個海塘可以說是目前抵抗潮水最給力的。」
楊金東爆料說,這段魚鱗海塘,放在今天來打個比方,就相當於是國家重點工程,集結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當年差不多國庫三分之一的錢都砸在上面了。
歷代海塘的故事
在這裡看得很完整
除了海塘遺蹟,「塘築千年」單元也很推薦大家去看看,可以把海塘的歷史變遷以及技術的創造和革新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要說錢塘江海塘,按照歷史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水經注》載:「防海大塘在縣東一裡許,郡議曹華信家議立此塘,以防海水。」 這是文獻記載的首次築塘。當年的地方官華信,組織民眾自發修築海塘。
這時候的海塘,說白了就是層層堆土的「土塘」。
唐代以後,正史才有了關於海塘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大規模築塘的記載。例如《新唐書地理志》就記載了:「鹽官有捍海塘堤,長百二十四裡,開元元年重築。」
到了吳越時期,海塘已經不是過去的土塘,而是改成了竹籠石塘。
竹籠石塘
竹籠石塘演示圖
竹籠集裝塊石,籤釘木樁固定並聯為一體,塘基終於難被撼動,所以也被稱為「捍海塘」,它對杭州城市格局有著特殊的意義。
當年的「捍海塘」,上自六和塔下抵艮山門基本消除了潮水對杭州城的威脅,確保了城牆的擴建,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臨安城的城市格局。竹籠石塘的發明是錢塘江海塘史上改進型式結構和用石築塘的開端。
這裡不能不提一個人,那就是吳越王錢鏐。1000多年前,錢王在農曆八月十八,令萬名弓弩手候在江邊,當潮水洶湧而來時萬箭齊發,把潮水逼退回去。這就是「錢王射潮」的故事。
百姓們為了紀念錢王射潮的功績,把江邊的海堤叫作「錢塘」。
不過,其實當年,真正逼退潮水的,是「捍海塘」。2014年,在上城區江城路以東,就考古發現了五代吳越國捍海塘遺址,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並保存的最早海塘實物。
五代吳越國捍海塘遺址
到了宋元時期,又出現了更厲害的「柴塘」——用樹枝和荊條等鋪墊底層,再用柴、土間層加壓而成。「柴塘」法因辦料方便,施工簡捷,一直沿用至清代,成為一種臨時搶護型塘工技術。
2015年,在蕭山區的北海塘遺址,考古發現了保存基本完整的柴塘遺存。
蕭山區的北海塘遺址
最最厲害的魚鱗塘,是在明代出現,並且慢慢改良的。
浙江水利僉事黃光昇在海鹽設計出一種重型直立式石塘——五縱五橫魚鱗塘,能抗強潮衝擊,久而不潰,被譽為「萬年塘」。自此扭轉了「潮進人退」的被動局面,基本穩定了杭州灣北岸的岸線。這是海塘修築技術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
到了清代,官修海塘成為主流。
有一組數據滿驚人的——在清代267年中,全國較大的海塘修築活動共計385次,其中在浙江沿海就有183次,佔全國之半;總計修舊和新建土、石海塘3544裡,其中浙江1545裡,佔全國亦近半。乾隆曾六下江南,親臨海塘視察塘工。
朱軾造對黃光升魚鱗塘加以改進意義重大:在每塘塘石上下左右均加鑿槽榫,在合縫處加灌石灰糯米汁油灰,在條石間加鐵攀嵌扣;塘基增設梅花樁。
不過修建這種魚鱗大塘,造價非常昂貴,每丈大約用銀需要300兩,所以,只能在潮水最湍急的地方修築。現在的海寧就有魚鱗大塘,至今仍在使用。
錢江新城古海塘
同一地點發現不同時期的海塘,意義重大
從土塘到柴塘到石塘,其實不同類型的海塘,互相疊壓、打破的。這個說法,是楊金東在歷年的考古中總結出來的。比如,常青石塘,是宋元至明清石塘疊壓;錢江新城二期的魚鱗石塘,既打破丁由石塘,也發現了石塘疊壓柴塘。
他最開心的是去年(2019年)的重大考古發現——
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錢江新城古海塘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柴塘和石塘並行的雙塘結構海塘;魚鱗石塘疊壓打破條塊石塘;確認石塘的起點位置。這三個都是首次發現。
說得簡單點,就是同一個位置,出現了三個不同時期的三種海塘。
如上圖,最中間的土塘,是最早的,為明代延續下來的範公塘。最裡面的柴塘,估計是土塘承受不住了,清代康熙又在裡面添了一道。後面柴塘也扛不住了,就在最外圍建石塘,其中條塊石塘為清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修築,魚鱗石塘為清嘉慶年間修築。
楊金東說,找到這樣的雙塘結構,也證實了文獻中關於「重障」的具體做法。另外,清代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所修的條塊石塘,找到了七堡至翁家埠石塘的起點位置,相當於找到了古海塘研究中的關鍵坐標。所以說,這三個首次發現,意義重大。
目前錢江新城古海塘遺址,已經評為「浙江省2019年十大考古發現」,現正在參評「全國2019年十大考古發現」。
楊金東說,接下來他還要去看看備塘路下面,找找古海塘的蹤跡。
想去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打卡的,下面的信息請收好——
地址: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杭州市江幹區九沙大道與九睦路路口西南角九堡文體中心南樓)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場,周一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