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報訊 上周六下午,商報小記者來到杭州市海塘遺址博物館,在講解員老師的帶領下,傾聽歷史上人們與海塘的故事,了解從古至今海塘的發展歷程。
「塘築千年」,從土塘,到竹籠石塘,到柴塘,到石塘,到魚鱗大塘,海塘的修建經歷了歷朝歷代人們的心血和努力。
沿著海塘的發展歷程一路參觀,每一個海塘模型前都有小記者們注視的目光和探究的眼神,要麼駐足觀望,要麼在本子上記下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
「老師,這個竹籠石塘是真的嗎?」「老師,這個石塘有沒有用黏合劑呀?」「老師,這個是不是建得越高越好,這樣潮水才不會過來?」……小記者們的問題不斷,有疑問就隨時舉手。
在觀看魚鱗大塘模型的時候,「這個一層一層像臺階一樣,日光下黃燦燦的,就像魚鱗一樣。」小記者們盯著眼前的模型仔細觀察。
「老師,這個魚鱗石塘的兩邊為什麼不一樣呀?」小記者觀察到魚鱗大塘模型的一面像臺階,另一面卻只是有一個「坡度」而已,立馬舉手提問。
「因為其中有一面是迎水面,就是像臺階的這一面,這一面抗潮能力強一些。」聽到這,小記者們紛紛點頭,原來如此。
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路參觀,可以發現從古至今海塘的建築材料、工藝等都在發生改變,也在不斷提升。
一路向前,四樓江幹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廳內,剪紙、衍紙、中國結、蛋雕、黏土捏塑、杭羅織造技藝、傳統戲劇服裝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一一呈現在小記者眼前。
「哇,好漂亮!」「好神奇!」每一個非遺項目前都有一些作品展示,用蛋殼雕刻的作品、比巴掌還小的風箏、價值3萬餘元的用金線編制的衣服……
「老師,這個蛋雕作品是怎麼做的呀?」「老師,這個小風箏能飛嗎?」「老師,這個衣服好小啊,要這麼貴嗎?」伴隨一聲聲驚嘆的同時還有許許多多小記者好奇的問題。
老師邊解答大家的問題,邊笑著告訴大家這裡很多項目都有體驗的機會,如果小記者感興趣的話之後可以參加。這裡用開放體驗的形式彰顯非遺活態傳承的特色,邀請大家做非遺項目的小小傳承人。
小記者投稿
「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之旅
今天我們懷著喜悅的心情參觀了杭州市海塘遺址博物館。
古海塘與長城、大運河稱為古代三大工程。大家都知道,錢塘江的潮水非常壯觀。潮水又可分為一線潮、回頭潮和交叉潮。我最喜歡交叉潮,因為交叉潮裡很適合衝浪或者漂流。
但是在很久以前,錢塘江大潮對老百姓來說卻是危害。錢塘江河口兩岸是潮災的高發區,或有風暴肆虐,堤塘浸潰;或因急流逼岸,堤塘崩塌。潮水如猛牛一般衝向人們的住所,衝毀房屋,淹沒田地……
「滄海桑田隔一堤」。通過這次參觀,我明白:其實事物都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應該要全面地看待問題。
商報小記者(杭州市星瀾小學)萬哲
觀海塘遺址 品錢塘文化
今年年初就知道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建成開館了,但由於疫情的緣故卻遲遲沒能去成。這次能跟著小記者們一起去參觀真是太好了。
在2013年建設開挖時發現了海塘遺址,專家們經過多次討論,決定將其保護起來,於是便有了今天的海塘遺址博物館,這還是國內首家以海塘遺址為主題的博物館。
在場館裡,首先躍入眼前的是一樓的遺址廳,海塘遺址和超寬屏幕的完美結合,讓我們了解了數百年前的勞動人民是如何修塘築堤的,向人們展現了「錢塘自古繁華」的動人畫卷。
在二層的海塘文化廳裡,我們看到了竹籠石塘、黃光昇魚鱗石塘、朱軾魚鱗大塘等。看到這些偉大的水利工程,我不禁讚嘆起古人的超群智慧。通過講解,我還知道了在歷代海塘修建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清官廉吏,如五代的錢鏐、北宋年間的陳堯佐、張夏,清代時期的朱軾。他們都是流芳千古的一代名臣,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海塘遺址之行,不僅讓我更了解了杭州的錢塘文化,同時也對大自然產生了敬畏之心,更讓我對古人修築水利工程這一壯舉產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商報小記者(杭州市長壽橋小學)宋奕錦
遊海塘遺址博物館(節選)
一進博物館的大門,就可以看到一個超長超寬的電視屏幕。「滔滔錢江水,巍巍古海塘……」海塘就是人們為了抵禦潮水入侵,在河口兩岸修築的堤壩。
第一層為海塘遺址廳和臨時展廳,第二層為海塘文化廳,第四層為江幹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廳。在這三層裡,我更喜歡第二層和第四層。「滄海桑田隔一堤」是第二層的主題。第二層又分為三個單元,分別是潮漲潮落、塘築千年、濤聲依舊。在塘築千年裡面,海塘分別經歷了竹籠石塘、張夏直立式疊石塘、黃光昇魚鱗石塘、朱軾魚鱗大塘……經過這些技術的革新,才有了今天錢塘江潮的動人畫卷。
第四層用開放體驗的形式,將保護、傳承、研學有機結合,做到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可以體驗的活動有做書籤、團扇、刺繡、捏泥人、剪紙……每個書籤都印有古代的錢幣,泥人卻千姿百態,各種各樣,有古代的將軍、白雪公主、小狗、小貓、蜘蛛俠……
這就是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規模宏偉,構築精巧的歷史遺蹟。更讓我們感受到數百年前勞動人民修塘築堤,屢建屢毀,屢毀屢建的不屈不撓的同大自然作鬥爭的精神。大家快來體驗吧!商報小記者(明珠實驗小學)孫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