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榮獲貴州省第十五屆「五個一工程」獎、第三屆孔學堂·國學圖書博覽會「30本最受讀者歡迎國學圖書」《國脈:誰寄錦書來》在遵作新書分享會,作者汪一洋現場與讀者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
《國脈:誰寄錦書來》作者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右二為汪一洋)
《國脈:誰寄錦書來》是首部講述中國郵政百年風雲的長篇小說,揭示了鮮為人知的郵政史,抒寫了郵政人的家國情懷,為百年中國郵政譜寫了一曲不忘初心、百折不撓、奮發向上的壯麗凱歌。「國脈」一詞源於周恩來同志為郵政人題詞:「傳郵萬裡,國脈所系!」 小說的時間線從清末民初至新中國建立,以郵政工人秦鴻瑞的成長曆程為線索,以波瀾壯闊的工人運動為主軸,串起了五卅運動、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九一八」事變、「一?二八」抗戰等一系列重要歷史事件,再現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勾勒了中國社會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譜寫了一部中國郵政史和工運史。 作者以簡潔的文筆、宏闊的視野、生動的故事,精心塑造了秦鴻瑞、方執一、鄭開先等幾個郵工出身的工運旗手形象,通過三人不同道路的選擇,揭示了只有共產黨才是先進的、正確的政黨,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工人階級,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歷史必然性,為締造新中國的優秀中華兒女譜寫了一部正氣浩然的民族史詩。
《國脈:誰寄錦書來》
小說還寫了幾對真心深愛卻無法成婚的男女戀人,寫了朋友情、同志情、兄弟情、兄妹情,寫出了情感與信念抉擇的無奈、無悔,讀來令人唏噓,感人至深。 據悉,小說主人公秦鴻瑞的原型是新中國首任郵電部部長朱學範。朱學範是舊中國郵工出身的工人運動領袖,從郵務生到上海總工會主席,直至中國勞動協會理事長;他堅持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邊區和解放區工會合作,多次出席國際勞工會議,為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鬥爭贏得廣泛的國際支持。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鬥爭中,朱學範創造性地提出並實踐工人運動內部的統一戰線,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分享會現場,作者汪一洋暢談創作背後的故事。她說,整個創作過程漫長而枯燥。單是閱讀史料,就堆滿了整個書桌。為了收集更多的素材。她實地走了大半個中國,包括上海,山東河南四川等地。走訪期間,她採訪了上百個郵政工人。 百名採訪對象中有90多歲的老人,有幾任郵政部的老部長,有局級的領導,還有一線郵遞員,山區的鄉鎮郵寄員等。
分享會現場
不單如此,汪一洋還採訪了故事原型朱學範的兒孫們,朱學範的兩個兒子都是80多歲的高齡了,他的5個孫子孫女為了接受採訪,專門從美國、上海、香港等地匯集到北京。 「閱讀這本書,會感覺裡邊細節很多,很豐富,是因為很多素材是自己聽來的,史料上找不到的。」汪一洋還說,喜歡金庸小說的會喜歡這部小說,喜歡瓊瑤的也會愛上這部小說。這是一本以男性為主角的題材,但是裡邊也塑造了幾個有光彩、有個性、有思想的女性的形象。看這本書不但是看到郵政的故事,也不僅僅是史詩,它也是情感的故事,是人性的故事,當中有講親情、友情、愛情。 「史詩當中注入了柔軟的情感。」汪一洋坦言,這句話是她最喜歡的別人對這部作品的評價。 分享會最後,汪一洋介紹,《國脈:誰寄錦書來》只是上卷,時間線從1896年寫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下卷將從1978年寫到2018年,也就是寫到改革開放40周年。書名為《八千裡路雲和月》,大概後年就可與大眾見面。 據悉,《國脈:誰寄錦書來》將改編成50集電視連續劇,由著名導演高希希執導。 作者汪一洋(本名汪洋),是貴州省首批對外傳播智庫專家,出版《洋嫁》《在疼痛中奔跑》《永不放棄自己》等作品,獲「第三屆中國女性文學獎」、美國國會「傑出華人作家獎」、「烏江文學獎」、貴州「青年作家突出貢獻獎」等獎項。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孟錦群
編輯 王遲
編審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