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一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首批對外傳播智庫專家。曾獲第三屆「中國女性文學獎」,出版長篇小說《國脈:誰寄錦書來》《洋嫁》《在疼痛中奔跑》《暗香》《與「郎」共舞》、非虛構長篇《走向彼岸》《從黃浦江到萊茵河——前中國駐德國大使盧秋田傳》《永不放棄自己》等作品。其中《洋嫁》已改編拍攝為45集同名電視連續劇,《國脈:誰寄錦書來》即將由著名導演高希希執導,《永不放棄自己》已翻譯成英文版在全球發行。
汪一洋如今的身份是旅美作家,曾在遵義擔任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的她,2002年離開貴州到北京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一去,就是18年個年頭。遵義——北京——美國,三點一線,構成汪一洋的人生路徑。
汪一洋和貴州籍歌唱家龔琳娜是好朋友。2005年貴州舉辦「多彩貴州」系列活動,汪一洋和龔琳娜一起回到貴州,作為一個觀察者來看貴州的這個文化事件。「我突然發現,貴州的文化如此多彩,如此繽紛,如此讓人心懷眷念。後來我寫的長篇小說《在疼痛中奔跑》,背景就放在貴州。」
2006年,汪一洋飛到太平洋彼岸,成了一名旅美作家。2012年,汪一洋得知國務院出臺支持貴州發展的2號文件,內心非常震動:國家出臺政策支持一個地方的發展,看來貴州的騰飛指日可待。這個消息給汪一洋帶來兩個選擇:是以美國為主,還是以國內為主?「當時貴州省作協組織魯院學員,組成一個採風團到黔西南採風。我是魯院學員之一,也受邀參加了這次活動。我原以為黔西南是一個很偏遠落後的地方,到了那裡後,才發現那裡原來很美,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這一次的採風活動,給汪一洋的影響非常大。她在接受當地媒體記者採訪的時袒露心聲:「我想在我的文字和影像中,盡情表達貴州,把貴州的美傳到全世界。」之後,汪一洋做了一個決定:做一個書系,通過作家的主觀視覺來記述貴州。她開始行動。後來發現這個工程的難度很大,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難以全部完成,所以出版了5本書之後,汪一洋終止了這項計劃。儘管如此,在此後的多次採風活動中,汪一洋仍寫了不少關於貴州的文字,通過各種傳播平臺宣揚貴州之美,貴州之魅。而參與這些採風活動,她都要在太平洋上空飛來飛去,但她樂此不疲。
2019年秋,汪一洋到貴陽辦事,她的朋友請她在觀山湖區聚會。「到了觀山湖區,我迷失了。那麼多的時尚高樓,那麼多的繁花街道,簡直就是一個大都市啊!那時就覺得貴陽不是西南山城,而是一個繁華所在。」汪一洋說,她在美國,看見的景象仿佛都是定格了的,街道、房屋都是那個樣子。而貴州,變化實在太大了,每年回來,都有不同的發現,都有不同的驚喜。縣縣通高速公路,高鐵通了幾乎所有的市州,每個市州都有得自己的機場,城市化的進程也非常驚人。而大數據,讓貴州走在世界的前面。這在外國人看來,是無法想像的。
以前貴州人都有一種自卑感,覺得貴州太落後了。現在呢?汪一洋說,貴州在全國來說,發展的速度是很快的,這都讓身在外地的貴州人倍感欣慰和自豪。「我到貴州鄰省走了一圈,發現貴州在交通、大數據等方面已超出它們很多了。省份和省份相比,貴州不弱,相反顯示出一種強勢。來過貴州的人,對貴州的快速發展總是讚不絕口。」
2019年,貴州在北京做了一個活動,聘請汪一洋為貴州省首批對外傳播智庫專家。這批專家有7個人,4個是外國人,3個是中國人。而3個中國人中,只有汪一洋一個是貴州人。「有了這個身份,我覺得必須想法子運用多種手段為傳播貴州做一些事情,不能愧對這個稱號。」汪一洋說,她會繼續在小說和影視劇中,在一些活動和節目中,注入貴州元素,把貴州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貴州。
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陸青劍
文字編輯/李纓
視覺編輯/趙相康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