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孩子的「不乖」竟是求救信號,青少年抑鬱症就在我們身邊

2020-12-05 興智家庭教育

如果說十年前大家還無法了解什麼是抑鬱症的話,國家近些年對於抑鬱症的普及,讓這個詞慢慢走向了公眾的視野。


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看似只會出現在當下社會壓力以及家庭壓力比較大的成年人當中,但這也並不代表兒童以及青少年群體就能倖免於此。

幾年前在醫生朋友口中聽到這樣一個例子,父母一直在城裡打工供養三子女,把所有的壓力全部押注在子女身上。


其中小女兒內心特別敏感,這讓孩子很焦慮,失眠、迷茫,每天渾渾噩噩,最後孩子告訴父母不想上學,覺得生活沒有意義,自殘。


孩子父母帶她去醫院檢查,被告知抑鬱了......


抑鬱症是什麼



有很多家長會提出疑問,一個小孩子怎麼會得上這種病呢?


成年人受困於自己的煩惱,常有種草率的想法,認為兒童的世界無憂無慮。


但實際上,未成年人正處在情緒和精神上格外脆弱的時期。孩子雖然和成年人一樣能夠感知情緒、情感,但卻沒有成年人那種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


簡單來說,小孩子也是會有抑鬱情緒的,並且他們的精神層面要更脆弱,所以他們在面對抑鬱低落的情緒時,也很難去控制以及自我癒合,這就導致了現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們被抑鬱症所困擾。



去年的家庭生活劇《小歡喜》全網爆火,劇裡喬英子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可以說是非常典型式的「中國教育」。


英子的成績在媽媽的嚴厲管理下非常優異,但英子的心靈也完全被壓力所支配,因此得了抑鬱症。


以愛之名,是成人對孩子的控制,它無孔不入。


許多孩子的早期異常表現不會被家長留意,或者被視作成長的必經階段。


承認孩子患上了抑鬱症,接受別人患上了抑鬱症,就那麼難嗎?


很不幸,答案是肯定的。


抑鬱症從來不是毫無徵兆



之前的一則新聞讓我觸目驚心:


河南洛陽17歲的姐姐帶著10歲的妹妹跳河自殺,據監控顯示,姐姐在給父母留下了一封遺書後,帶著年僅10歲的妹妹來到了水庫旁,沒過多久,便縱身跳了下去。


儘管救援人員努力營救,但最終撈上來的,卻是一大一小兩具冰冰涼的屍體。


而孩子留下來的遺書,每一字、每一句都在訴說著抑鬱症帶來的折磨。



信裡是這樣寫的:


「我覺得之前的抑鬱症從來都沒好過,一次次地折磨我,更折磨您二老的心,我難受啊……之所以帶走妹妹,是感覺妹妹正在經歷著我經歷過的,不想她也過得不好,所以我殘忍地帶走了她。


希望你們能多留在家中,好好地教導弟弟,能夠讓他健康成長……」


即使沒有親臨現場,但那略帶稚嫩的字跡和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絕望,隔著屏幕,也足以讓人痛徹心扉!


這個例子恰恰反映了當下社會青少年的心理疾病並不被重視,與社交媒體上大眾愈發熱情高漲地探討相反,當下,我國抑鬱症患者的就醫率極低,甚至不足10%。


父母應該如何去做



很多孩子明明已經向父母發出了求救,但父母認為的「羞恥感」,讓他們對孩子的抑鬱症視若無睹,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王愛禎介紹:


「臨床中接觸過的很多家長更像是沒長大的孩子,他們拒絕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其實,承認和接受孩子的負性情緒沒有那麼難。只有承認和接受了,孩子的壓力和不良情緒才能得到緩解。


對抑鬱症患者最重要的是集中注意聆聽,而非教訓。


01

一旦孩子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忍住所有批評或者評判的的衝動,這時最重要的是孩子在與你交流。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讓孩子知道你在那裡,全心全意地無條件的陪伴和支持ta。持續地保持溫柔。


02


如果一開始孩子拒絕溝通,不要放棄。尊重孩子感到舒適的限度,同時也要強調你的擔心以及聆聽的意願,承認他們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們其實和我們成年人一樣,也有著自己的那個小小世界,當他們有了壓抑沮喪的情緒,他們最想得到的並不是父母的責罵和忽略,而是露出微笑,敞開懷抱,給予他們足夠的陪伴和接納。

相關焦點

  • 家長不知道孩子抑鬱症:被忽視的求救信號
    但很多家長甚至不知道抑鬱症是什麼。考慮孩子的內心感受,就這麼困難嗎?這條微博發布之後,EF4D58; --tt-darkmode-color: 迅速成為微博熱搜話題。我們來分析下,家長不知道為什麼,有兩種情況。一是不知道孩子生病了,二是不知道生病原因。
  • 抑鬱症篩查納入學校體檢內容,有些孩子「不乖」可能就是抑鬱
    上周,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其中要求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數據顯示,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且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老師和家長需要正視,抑鬱症離青少年並不遠,有些時候孩子的「不乖」是一種「求救信號」。
  • 李連杰小女兒自爆得病:你眼中的「不乖」,竟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Jada只有17歲,這個未成年的孩子,竟然已經「抑鬱症復發」了!做為父母的我們,永遠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因為這個孩子從他出生時,就把所有的依賴都給了父母。我們要無條件地承擔起孩子們的這份「依賴」,因為是我們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
  • 面對抑鬱症孩子的「求救信號」,家庭教育是最後的「救命稻草」嗎
    孩子患抑鬱症時,家庭教育有時很難注意到這些細節表現,然而這些表現也許是孩子生病後發出的「求救信號」。異常行為的出現,虐待自己孩子平常很活潑,最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被老師反應在學校總是一個人呆著,一言不發。甚至還出現一些反常行為,比如砸自己的腳、咬破手指等異常行為。
  • 別讓抑鬱症害了孩子,3個表現,是孩子向家長發出的「求救信號」
    實習家長是否覺得抑鬱症離自己的孩子很遠呢?作為學生家長平時生活中一定多了解孩子學習生活活動期間遇到的事情,也應該多關注自己孩子的情緒,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最重要的是學會傾聽,而不是我們一味的教導和指責。孩子會得抑鬱症嗎?沒錯,孩子也是患抑鬱症高發人群!
  • 「抑鬱症患者的求救信號」值得被所有人重視!
    「抑鬱症患者的求救信號」記得Alison老師第一次問我為什麼會選擇Neurobiology這個專業的時候,腦海裡關於抑鬱症的場景就一幕幕閃過。最初接觸到抑鬱症是初中,那也是我曾束手無措的時期。身邊很多同學深陷抑鬱症之苦,其中還有一個是我的好朋友,起初我的試圖勸慰只是徒勞,後來我開始分析她的心理活動和情緒,果然奏效了。不可思議的是,越來越多的夥伴會來找我吐露心聲,從這以後,我便打開了心理疾病&腦神經的窗口。
  • 患上抑鬱症的人會發出求救信號嗎?看看心理學家是如何回答的吧!
    患病的藝人也只是抑鬱症的一小部分,也有很多普通人同樣被抑鬱症所困擾,在這當中很有可能是我們身邊的人,他們的病症並不是很難發現的,只要細心觀察抑鬱症患者那些細小的小變化都可能是向身邊好友親人求救的信號。很可能只是你一句不經意的關懷的話,或者一個小舉動,就能將深陷絕望與困境中的人從死神的身邊拉回來。
  • 身邊人有這些現象要警惕,可能是自殺前發出的求救信號
    案例分析阿蘭(化名)在半年前生完孩子後,開始情緒低落,悲觀絕望,並存在自殺企圖,差點造成悲劇。在家人的陪伴下到醫院就診,被確診為重度抑鬱症,經過半年治療,阿蘭狀態已恢復正常。回想起當初的經歷,阿蘭說,「在我第一次去就診之前的三四天裡,我的狀態極為糟糕。
  • 不要錯過抑鬱症患者最後的求救信號
    不知道大家可還記得2019年韓國女團明星雪莉自殺事件,當時她年僅25歲,事情一經報導大家在震驚和惋惜的同時又有很多疑問,為什麼好好的一個人,突然間選擇了這種方式離開?其實在雪莉最後的時間,她一直嘗試著給外界發出很多訊號,甚至我們可以把它解讀為求救信號。
  • 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有些孩子「不乖」其實是抑鬱
    來源:揚子晚報原標題:有些孩子「不乖」,其實是抑鬱了!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 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有些孩子「不乖」 其實是抑鬱
    原標題:有些孩子「不乖」,其實是抑鬱了!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孩子也會得抑鬱症嗎?「導火索」是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袁勇貴主任醫師指出:我國青少年精神障礙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青少年抑鬱症離我們並不遠,需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主動及時就醫。
  • 為什麼青少年抑鬱症越來越普遍?你有多久沒有和孩子聊天了?
    關於青少年抑鬱症上面很多人其實都存在有很多誤解,但事實上,人們對「青少年」的理解上充滿了誤解。對於那些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正處於激烈學習和競爭中的「年輕人」,這一時期心理的成長也是不容易的。然而在學校裡,都在宣揚成功和努力的意識,但可能心理成長和疏導方面就有所欠缺了。
  • 孩子常說這3句「口頭禪」,可能是在向你「求救」,家長要重視
    "小王起初不以為意,只當孩子有時候心情不好,直到有一回看到孩子在眼神呆滯地站在陽臺上望著下方,才忽然察覺到有些不對,急忙帶著孩子看心理醫生。醫生告訴他,孩子已經患了非常嚴重的抑鬱症,而導致這個結果的就是小王的高要求。
  • 孩子看到娘,無事哭一場: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也曾聽一位幼師說過,幼兒園的孩子不論在學校時多麼聽話獨立,一回到媽媽身邊都會變得調皮搗蛋,露出不乖的一面。 3孩子可能在發出求救信號有的家長看到孩子不聽話就會問:「你為什麼不聽媽媽話?是不是不喜歡媽媽?」面對孩子一些犯熊的行為可能會說:「這孩子就是欠管教,打一頓就乖了。」
  • 從《如果聲音不記得》學習什麼是抑鬱症,怎麼陪伴抑鬱症?
    但是第二天睡醒突然發現有好幾千的閱讀量了,晚上的時候已經2萬多人了,而且有很多的留言都是關於抑鬱症這個話題的。或許大家關注的不是電影本身,引發共鳴的是抑鬱症這個詞,當下的社會,每一個有夢想的人都在承受很大的心裡壓力吧。所以大家的心裡都埋藏著或多或少的負面情緒。回想我自己,在做電影投資之前,其實我是做青少年心理輔導的諮詢師。
  • 青少年抑鬱症,如何拯救你,我的孩子?
    而抑鬱症也在危害著許許多多學生的健康,得不到良好的治療,從而喪失了生命,造成了一個一個的人間悲劇……許多人現在都有患抑鬱症的風險,新聞報導上面有許多孩子自殺身亡的事件報導,就不完全統計,全球現在患有抑鬱症的人數約有四億人,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後是一個一個的人間悲劇。
  • 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孩子"不乖"可能是抑鬱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袁勇貴主任醫師指出:我國青少年精神障礙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青少年抑鬱症離我們並不遠,需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主動及時就醫。據有關調查顯示,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抑鬱症也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十年前,在我們心理精神科的門診上,一天只會碰到2-3個青少年,但現在一天的門診病例有三分之一都是青少年抑鬱問題。」袁勇貴主任表示,青少年抑鬱離我們並不遙遠。
  • 青少年抑鬱症的跡象和症狀?家長該如何溝通?
    青少年抑鬱症的跡象和症狀與擁有自主行為意識的成年人不同,青少年的心理髮育還不成熟,無法意識到自己已經出現了問題,這需要家長和老師關注孩子,幫助她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青少年抑鬱症不一定表現出悲傷,相反易怒和激越回事最顯著的症狀~青少年抑鬱症的跡象和症狀:-
  • 家長注意: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有些孩子「不乖」其實是抑鬱
    【,專家:有些孩子「不乖」其實是抑鬱】升學壓力大、課外輔導班各式各樣……近年來,越來越多孩子在父母口中「別人家孩子」的陰影和壓力下成長,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據有關調查顯示,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抑鬱症也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
  •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得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對待自己成功、獲得肯定等積極方面的經歷,容易歸因於環境,比如考試成績好,覺得是運氣好,其他同學發揮不好等;對於負面經歷,卻總把原因歸結為自己,比如,考試沒考好,認為自己笨,不夠努力,不該有放鬆時間,應該全部用來學習,而不會看到試題太難,同學整體成績都有下降。抑鬱症患者幾乎所有消極事情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