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十年前大家還無法了解什麼是抑鬱症的話,國家近些年對於抑鬱症的普及,讓這個詞慢慢走向了公眾的視野。
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看似只會出現在當下社會壓力以及家庭壓力比較大的成年人當中,但這也並不代表兒童以及青少年群體就能倖免於此。
幾年前在醫生朋友口中聽到這樣一個例子,父母一直在城裡打工供養三子女,把所有的壓力全部押注在子女身上。
其中小女兒內心特別敏感,這讓孩子很焦慮,失眠、迷茫,每天渾渾噩噩,最後孩子告訴父母不想上學,覺得生活沒有意義,自殘。
孩子父母帶她去醫院檢查,被告知抑鬱了......
抑鬱症是什麼
有很多家長會提出疑問,一個小孩子怎麼會得上這種病呢?
成年人受困於自己的煩惱,常有種草率的想法,認為兒童的世界無憂無慮。
但實際上,未成年人正處在情緒和精神上格外脆弱的時期。孩子雖然和成年人一樣能夠感知情緒、情感,但卻沒有成年人那種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
簡單來說,小孩子也是會有抑鬱情緒的,並且他們的精神層面要更脆弱,所以他們在面對抑鬱低落的情緒時,也很難去控制以及自我癒合,這就導致了現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們被抑鬱症所困擾。
去年的家庭生活劇《小歡喜》全網爆火,劇裡喬英子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可以說是非常典型式的「中國教育」。
英子的成績在媽媽的嚴厲管理下非常優異,但英子的心靈也完全被壓力所支配,因此得了抑鬱症。
以愛之名,是成人對孩子的控制,它無孔不入。
許多孩子的早期異常表現不會被家長留意,或者被視作成長的必經階段。
承認孩子患上了抑鬱症,接受別人患上了抑鬱症,就那麼難嗎?
很不幸,答案是肯定的。
抑鬱症從來不是毫無徵兆
之前的一則新聞讓我觸目驚心:
河南洛陽17歲的姐姐帶著10歲的妹妹跳河自殺,據監控顯示,姐姐在給父母留下了一封遺書後,帶著年僅10歲的妹妹來到了水庫旁,沒過多久,便縱身跳了下去。
儘管救援人員努力營救,但最終撈上來的,卻是一大一小兩具冰冰涼的屍體。
而孩子留下來的遺書,每一字、每一句都在訴說著抑鬱症帶來的折磨。
信裡是這樣寫的:
「我覺得之前的抑鬱症從來都沒好過,一次次地折磨我,更折磨您二老的心,我難受啊……之所以帶走妹妹,是感覺妹妹正在經歷著我經歷過的,不想她也過得不好,所以我殘忍地帶走了她。
希望你們能多留在家中,好好地教導弟弟,能夠讓他健康成長……」
即使沒有親臨現場,但那略帶稚嫩的字跡和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絕望,隔著屏幕,也足以讓人痛徹心扉!
這個例子恰恰反映了當下社會青少年的心理疾病並不被重視,與社交媒體上大眾愈發熱情高漲地探討相反,當下,我國抑鬱症患者的就醫率極低,甚至不足10%。
父母應該如何去做
很多孩子明明已經向父母發出了求救,但父母認為的「羞恥感」,讓他們對孩子的抑鬱症視若無睹,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王愛禎介紹:
「臨床中接觸過的很多家長更像是沒長大的孩子,他們拒絕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其實,承認和接受孩子的負性情緒沒有那麼難。只有承認和接受了,孩子的壓力和不良情緒才能得到緩解。
對抑鬱症患者最重要的是集中注意聆聽,而非教訓。
01
一旦孩子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忍住所有批評或者評判的的衝動,這時最重要的是孩子在與你交流。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讓孩子知道你在那裡,全心全意地無條件的陪伴和支持ta。持續地保持溫柔。
02
如果一開始孩子拒絕溝通,不要放棄。尊重孩子感到舒適的限度,同時也要強調你的擔心以及聆聽的意願,承認他們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們其實和我們成年人一樣,也有著自己的那個小小世界,當他們有了壓抑沮喪的情緒,他們最想得到的並不是父母的責罵和忽略,而是露出微笑,敞開懷抱,給予他們足夠的陪伴和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