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課堂大師公開課」系列線上課程於9月10日教師節再開講,表演課堂™教育為參加線上師資培訓課程的老師、廣大戲劇影視表演愛好者邀請到著名演員、編劇、導演趙立新做客直播間,與表演課堂™教育創始人江一進行精彩的探討,為大家分享他從業30餘年來的經歷。
本次課程的主題是:表演不是一項專利。通過「表演課堂大師公開課」所搭建的線上平臺,趙立新老師結合自身經歷,詳細探討了國內外戲劇教育的不同、戲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作為在西方已經發展近200年的戲劇教育,在國內尚屬於起步階段,如果能夠講戲劇教育作為中小學日常教育的正常一環,對於學生的學習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專業能力都能帶來極大的幫助。作為家長和教師也應該積極的參與到戲劇教育的學習當中,對於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也將帶來本質上的改變。作為曾經任教中央戲劇學院的趙立新老師,本次分享也是對各位在教學一線辛勤教師的獻禮,深入而獨到的見解,對於戲劇、表演的精彩解讀,引得網友直呼「仿佛到中戲上了一節課」。表演課堂™作為國內早期進行戲劇參與教育項目研究的教育品牌,也一直致力於戲劇教育與學科教育的融合,在創新戲劇教育課堂的同時,為廣大教師、學員、戲劇愛好者提供了學習和展示自我的平臺。
(以下正文約6000字,閱讀需要約10分鐘,乾貨滿滿,一起進步!)
很多人不熟悉趙立新老師「走紅」之前的經歷。2000年,趙立新老師回國,留在中戲教學。2004年,趙立新受聘於中央戲劇學院成教學院任導專班主講教師、電藝系表導基礎專業任主講教師、影視職業學院表演系主講教師,同時也兼任瑞典斯德哥爾摩設德泰利舞臺藝術學校客座教授、中國傳媒大學于是之藝術學校表演系主講教師。
回國任教,一方面與他對戲劇、表演的痴迷與執著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趙立新希望通過他在國外的學習經歷,能夠幫助更多在戲劇和表演道路上探索的莘莘學子帶回更多的學習經驗。
然而,走進戲劇藝術殿堂的趙立新老師,曾經的求學之路也頗為坎坷。當時的戲劇藝術普及程度遠不及現在,但懷揣著一份熱情與憧憬,趙立新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追逐戲劇藝術的旅程。
趙立新:我們談戲劇啊,這個這個詞到今天來講都還有一點點曲高和寡的意味。這個詞很大,嚴格講是一個舶來品,是個外來詞,也是個外來的東西。
我的家庭不是像那些世家,我的家庭沒有人從事戲劇工作,尤其當我報名的時候,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社會的整個普及程度來說都是比較弱的,比方我們更熟悉的是戲曲,只有中國傳統戲。
我們熟悉的更多的是電影電視,戲劇這個東西是漸漸地隨著我們包括改革開放,我們獲取信息以及媒介渠道在拓寬,方法在增多,漸漸認識到了戲劇這是個什麼東西,也不斷的能夠看到國外很多優秀的戲劇作品,包括來到我們國家來演出,包括現在的在線上的這些通過視頻的方式來看到一些很稀缺很珍貴的劇種。
我在高中之前對戲劇完全是零的認識。知道話劇,但是很少看到,那個時候更是懵懂無知。後來當決定報考中央戲劇學院的時候,有很短的一段時間,屬於臨時抱佛腳,借了一些關於戲劇的書,但是因為懷著這種熱情,還是希望能夠金榜題名的,就想下功夫來看一看,覺得好高深、好艱澀、好遙遠。對於我們那個時代的少年來講,戲劇非常陌生,但是通過了中戲的專業階段的考試之後,反而就像一下子被扔進一個遊泳池一樣,就沉浸到那個戲劇的海洋之中。嚴格來講,從上考上中戲之後,有了這樣一個氛圍和條件,可以盡情地去擁抱戲劇,了解戲劇,從事戲劇。
趙立新學生時代曾在中央戲劇學院求學,在校學習成績優異,大二那年被保送至俄羅斯全蘇國立電影大學(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拿到導演系碩士學位。20世紀90年代初,趙立新畢業後去瑞典,做職業話劇演員,成為第一個考入瑞典國家大劇院的華裔,之後擔任維斯塔挪劇院形體指導,烏普薩拉市劇院和斯德哥爾摩阿里翁劇院的演員。
在談到對戲劇、表演的學習時,趙立新老師結合自身經歷也頗有感觸。
趙立新:首先,我們要再次把戲劇從高不可說的神壇上拉下來,其實戲劇就是講人,是表達人類,表達人類社會,深層與淺層皆可。它是一種跟我們的精神情感緊密相關的一個謎語形式。他最早脫胎於就是古希臘的一種祭酒神祭祀的形式,形式感很強。在那種宗教儀式當中,那時候的大祭司才能完成這個儀式,人們漸漸發現產生了一種觀演關係。整個祭祀過程很具觀賞性的,很好看。從服裝、道具,在無論是教堂還是在露天,都有整個過程來完成。觀看的人其實就是今天的觀眾。漸漸地形成了一種越來越完備的藝術形式。這當中少不了當時古希臘特別偉大的劇作家,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喜劇作家阿里斯多芬,還有索福克勒斯等等,他們創作了很多優秀的劇本,然後再由民間來完成表演。在民間這個完成的過程中,發現普通人來詮釋這個劇本是不行的,它需要專業訓練。就像當時,大祭司是經過專業學的,普通人不能擔任,那就產生了觀賞者對於表演者的要求,表演者要完成自己表演的這個行當和一套規定動作的話,就產生了專業方面的內容。漸漸形成了演員、編劇、導演等不同的分工類別。
具體到戲劇學院,包括上海戲劇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也包括電影學院,或者傳媒大學,之後的很多大學都開辦了表演系,越來越多。沒想到戲劇表演或者表演能夠普及到這樣一個程度。大家對於表演越來越了解,就像古典音樂一樣,這些都是人類藝術的結晶,能夠提高我們的認知,提高我們的審美,加強我們的藝術造詣,陶冶我們的情操。面對這樣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寬廣的這種藝術推廣,戲劇藝術、表演藝術對於一個專業演員的素質要求也就越來越高。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聲臺形表」四個方面的訓練。
通過我在國外的學習,我覺得在專業學院的培訓當中,國內外的差異也不是太大,但是國外沒有那麼獨立地把這四項特別片面地強調。在表演的課堂裡邊讓它匯聚在一起,是一個綜合性的訓練。假如每一個單一的一項去完成,可能會特別突出,但是相結合起來之後,還是要融會貫通,把它變成自己的,化成自己。比如舞蹈演員,他們的肢體表現力要遠遠強過普通人。原因是舞蹈演員唯一的傳達媒介就是身體。他們沒法說話、歌唱,只能用身體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我在國外學習的時候,發現還有一個很可貴的點,國外的教學在進行基礎的這些元素訓練的時候,重點反覆強調想像力。藝術類別裡面最重中之重實際上是想像力,想像力幫助人類產生了無盡的可以對於藝術的認識延展,直接能夠幫助擴大表演,來豐富表演內容。
一個演員面對攝影機或者在舞臺上面對觀眾,眼神非常重要。那眼神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呢?除了建立在每個人的生活、閱歷、經歷以及文化積澱以外,理解劇本之後,還要去延展自己的想像力。這個時候,如果想像力更強,表演的狀態就更高一層,所以今天我們有一些也非常優秀的演員,之前也沒有學過表演或是專業訓練,但是他的表演會讓人特別的欣賞,沒有遵循這種死的原則規律,反而會出現很多很鮮活的表達方式。是那這個其實也是想像力在幫助的,因為想像力沒有被捆住。
還有就是我們發現國外的同行,除去他們天生表達那種自如自由,就是他們的想像力的飛躍,他們在表演當中的更為飛揚的東西,這是我們要慢慢、在後天來一點一滴去學習的。
對於國內現在存在的某些藝術教育相關的問題,趙立新老師也有著不同的見解。戲劇教育的重點在於引導孩子們釋放天性,同時戲劇教育能夠創建更多層次、多維度的方式讓孩子們進行人生感悟和體驗。
趙立新:在現階段的無論是少兒教育,還是在成人教育的整體板塊當中,我們發現有一個問題就是模式化。比如說他們的學跳舞,更多的他們只是一個非常標準的一個笑容,尤其有些老師限定的很死,實際上在那一刻他不知道他犯了罪,他扼殺了一個剛剛萌芽的一個未來的藝術家的靈感,這個想像力的翅膀一下給剪了。為什麼說年齡越大人們怕的東西越多,是因為你的經驗越多,聽得越多,越會對結果產生恐懼。初生牛犢不怕虎,是最初他沒見過,他沒經歷過,他也不害怕。孩子恐高的很少,他不知道懸崖是意味什麼。他不知道是掉下去最後肯定沒命,但我們知道,所以我們怕的越來越多,是不斷有人告訴你不要過去,那兒不能站,很危險。我們之所以說現在去推廣戲劇課程,是因為通過戲劇我們可能給了他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給他限定出一個絕對的劇本的一個最終的走向,讓他去進行的更多發揮。包括通過表演的方式,能夠讓各個學科的學員都能夠有更好的想像空間和表現力。
2001年,趙立新出演了張黎執導的中國內地第一部近代史劇《走向共和》,在劇中飾演國會參議院議員羅文,逐步為大眾所熟知。隨後,他在電視屏幕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如《大明王朝1566》中富甲一方的江南絲綢商沈一石、《中國往事》中的大少爺曹光滿、《永不消逝的電波》中飾演電訊高手李俠、《羋月傳》中的秦國相國張儀等等。
在電視劇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他的身影同樣出現在電影銀幕上,馮小剛執導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中飾演縣長史為民、在《芳華》中飾演文工團的最高首長寧政委等等。
豐富的表演經歷,對趙立新的人生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趙立新:我總是在想一個問題,我覺得表演是人的藝術,是探索人性。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說:人人都戴著一個面具,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表演。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演員,對不對?在寫字樓裡的小職員,在自己的老闆面前表演;廚房的廚師跟廚師長在表演。我們就維持在人與人之間的表演之中。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大家都會去作為另一個我。你無法百分百真實的去表現,因為太真實的東西就是蒼白的、沒法被人接受的,有時候甚至不能見人。在這種限定下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在進行表演。
我們說人性是特別複雜的,所以為什麼很多觀眾其實對作品的不滿意,大多數除了對拍攝手段和表演手段、製作手段粗製濫造不滿意以外,其實更多對於劇本當中人物的設定,人物的這種建構不夠豐富,太過單一。它不像我們生活中發現的人性那麼複雜。
那人性的這種豐富怎麼能夠靠表演來去探索,跟戲劇有什麼關係?我們從事的揭示人性和認識人性的這個表演藝術,是在於我們在一個演員的一生當中,會拿到很多劇本,拿到很多不同的人物,要去認知它、分析它:他在此時為什麼講這個話,怎麼會做這個動作,為什麼要發生這樣的衝突和矛盾。如果對人性探知是特別膚淺或者是特別單一的時候,表達出來也是單一,那觀眾就會不滿意。相對來說,熟練的掌握表演技巧,甚至認知了表演真諦的演員通常表演的很好。
當從表演中脫離出來,再去看待生活中的人的時候,因為在劇本中見了無數的人物,發現了、接觸了無數的性格,也會對人性有比較老練的判斷,開始在生活中去觀察其他人的「表演方式」。但當表演超過了一定的分寸,就過了。生活中的「表演」跟我們在舞臺上是一樣的道理,當過度的表演超越了一個尺度和分寸,它就會讓對方尷尬、混淆、不舒服。所以無論是在哪種表演當中,都有一個尺度,就是這個尺度,告訴我們如何去把握、認知人性。
很多人認識趙立新,是通過綜藝節目《聲臨其境》,在驚嘆趙立新老師聲音的渾厚、磁性、多變的聲線以外,更被趙立新老師通過聲音塑造「形象」的能力所折服。趙立新老師對於聲音的塑造,有著特別的執著。
趙立新:我是從高中的時候就對聲音藝術感興趣,而且對當時的譯製片配音情有獨鍾,我覺得這些只靠聲音來塑造角色,甚至進行二度創作的演員特別了不起:就在於你看不見原劇演員的眼睛,看不到他的表情、身體,只能聽到他的聲音,而且還要把自己的聲音裝到一個外國人身上讓別人去聽,讓觀眾毫無違和感,這就十分困難。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不舒服的、反面的例子,就是兩張皮貼不在一起,把演員原本精彩的表演給拉低了。
這當中聲音的處理難度是挺大的。首先聲音要跟這個人物的性格匹配,除了匹配這個最基本的條件外,還要反覆地去琢磨人物。因為你沒有辦法像原劇當中演員那樣去身臨其境,只能根據成片去貼人物的命運、人物精神,這是很難的二度創作。
我們平常講話沒有那麼精緻,它是帶有毛邊兒的。就像砂紙打磨,它會有痕跡的。現實生活當中人們的對話是非常生動的,因為你不知道對方下一步要說什麼。比如你問他吃了沒有,他可能哇一下哭了,因為昨天他感情生活出現了變化,你不知道,所以你要迎接的是一個完全未知的狀況。但你是真實的,可是演員是有劇本的,所以為什麼好的演員會不露痕跡,就裝作不知道,這就是表演的功力。我們人藝的一些老藝術家反覆強調表演不是在演世界,而是演人物。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生命,是這個人,是這個人物。我們需要承載著這件事並往前推進,所以你得把人抓住:人的性格、人的喜怒哀樂,人的愛好、習慣,這是最重要的。
對於聲音來說更是如此,那就是如何賦予聲音性格。比如說我們讀繪本,繪本裡面有不同的形象,是吧?有老鼠,有大象,有個魚有鳥,我們如何去建立不同的這個動物的性格,實際上是靠著嗓音變化。這裡除了聲音運用的技巧以外,就是要去認識、了解每一個動物在我們人的認知當中的特點。比方說蝸牛是很慢的,他可能直接會影響你說話的語氣。你配一隻獵豹什麼感覺?那就是絕對的速度猛烈衝擊力。這都是動物性的,就需要在聲音上去調配,去修飾,去揀選它不同的色彩。
最後要反覆練習,反覆來聽,反覆來判斷有哪個地方的缺失。這是個長期的工作,一旦達到了對於人物、動物不同色彩的性格認知,能夠去演繹不同的聲音的這一步的時候,就會形成了一個自我習慣,就是在進行聲音塑造時,你就會先去想賦予他什麼性格,給他什麼色彩,而不是說話聲音好聽不好聽。其實就是我們表演當中經常會提到那個觀察生活、觀察人物,儘可能多的去了解生活當中各個的細節,然後去採集到自己的信息庫當中,迅速地去提及,然後去賦予到我們每一個角色或者說人物上。
戲劇的藝術,包括表演的藝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可為什麼談到戲劇和表演,總是覺得離我們非常的遙遠呢?「表演不是一項專利」,而是大家都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趙立新老師用他的理解,為我們進行了精彩的詮釋。
趙立新:我們談到了表演不是專利,什麼叫專利,一涉及到專利,就是有權屬的問題,對吧?但是表演不是,只要你有生命,你有自由的思想,你有自由的談吐,你就可以享受戲劇。我覺得這是一個推廣給全民最好的內容,它不是口號,不是命令,不是任務。
我非常建議孩子們從小就接觸戲劇藝術、表演藝術。在國外從小學就有戲劇課,戲劇普及是一個功德無量的大好事,是最好的精神文明的推廣。因為通過戲劇這個形式,人們接受起來特別容易,戲劇有故事,好玩兒、鮮活,尤其是接觸到優秀作品時,對於自身有提高,所以當然要進行學習。
我們也時常說一句叫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實際上就是在戲劇中,孩子們提前地開始接觸你自己的人生,接觸他人的人生,這裡面是五彩斑斕的。當然這裡有眼淚、有辛酸,但同樣有陽光、有微笑、有鮮花,組合在一起才會有人生。透過這樣一種形式,讓我們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到我剛才講的這些文化、藝術信息,理解人類最好的東西,對於他們認識自己、認識生活、感知環境、預想未來都是有好處的。所以我覺得大家都應該學,把它變成一門課,而且是必修課。什麼時候戲劇變成必修課,就能夠幫助孩子打開另外一個世界,而那個世界是一本擁有無限的彩色的書。
戲劇教育發展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更多的孩子能夠去接觸到,包括我們的老師們,我們的家長,其實都可以去接觸,因為通過戲劇能夠為每一個人的人生去賦能。
除去明星的光環,為「先心病」兒童朗讀繪本、親自探望、捐錢捐物、聯合公益基金建立暖心小屋,趙立新也一直在為公益事業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趙立新:公益,是在自己生活當中的一段時間感悟到有這個責任,有這個義務,有這個願望的時候就去做了的一件事兒。開始就想說盡我的能力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我聽到一個朋友講過先心病患兒的故事,是一個我在眾多的事情當中,最能讓激發我去幫助這些孩子的事情。就是因為從這些孩子生下來開始,他的生命中最關鍵的一個部位——心臟出現了問題。中國每年大概有十五到二十萬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這些患兒當中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是有生命危險的。很多家庭首先要接受這麼重大的災難性的事實,其次就是如何給孩子們治療,這需要很多錢,而且手術非常複雜,很多家長就放棄治療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先接觸到現金援助的規劃,希望能為他們做點什麼,包括去捐錢捐物,到醫院的病房去看他們,接觸他們的父母,因為這些父母是都是帶著孩子一起在經歷生死的人。幫他們成立了好多這個暖心小屋——給這些帶孩子看病的家長們和孩子們住的地方,解決他們的一些困難。
當接觸到這些患兒之後,我發現那個世界很沉悶,讓人窒息,很多時候沒有希望。作為一個健康人,放下自己所謂的身份,給了他們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可能在最關鍵的時候就挽救了生命。佛家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是救命的事兒。我覺得能夠盡一份自己的可能性來做這樣一件事兒,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而且見到了那些治好了以後的孩子,那種溫暖的微笑,對未來的希望,是極強的、極具感染力的,讓你對生命進行了一次思考,也產生了對生命無比的敬畏和對親人親情的更加珍視。我們的三觀會被改變,會被影響,我會被他們影響,不光影響到了他們、幫助他們,同樣他們也幫助我,讓我學會停下來靜一靜,對生命進行思考、適應、沉靜。
表演課堂™教育十分有幸能和趙立新老師對戲劇、表演、人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探討,在未來,表演課堂™將繼續邀請行業內專家、學者進行專業分享,繼續為中國的戲劇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表演課堂™
國內少兒戲劇教育品牌
歷時4年的時間進行體系研發,集合了全國知名院校的專家合力推出了全國首套,少兒戲劇影視表演系列叢書。《表演課堂》課程涵蓋了泛藝術領域的絕大部分內容,通過聲、臺、形、表四個方面的藝術基礎學習,運用探索式玩中學的教學方式,幫助孩子尋找優勢,發覺天賦所在。全套分為1-10冊,年齡從4-14歲不等,均可學習。
通過表演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與自尊
通過表演可以讓孩子敢於在公眾進行演說
通過表演加強孩子的邏輯思維,變得更加井井有條
通過表演可以增強孩子的同理心,展現自我,詮釋出與別不同的個性
通過表演,我們重新認識生活,學會生活,享受生活。
每個家長都想要孩子有很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我們何不在表演中來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來打開他們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