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動歷盒育兒袁老師
男孩小C讀幼兒園中班,小C媽媽最近有點煩惱,幼兒園的老師又向她告狀了,說小C經常欺負其他小朋友,昨天,又打哭了一個女同學。今天,人家家長不幹了,直接一個電話打上門質問,小C的媽媽只好賠禮道歉,承諾會好好管教孩子。
看著經常惹事的小C,小C媽媽真是氣不打一處來,真想好好揍他一頓,但是,看著孩子一臉無辜的表情,又於心不忍了。
小C媽媽開始認為小C有某種心理問題,這讓她非常焦慮,於是,在朋友的引薦下來找我。
我跟小C媽媽說,雖然孩子這樣的行為人人討厭,導致沒人緣!但是也不必過於擔心,只要引起注意,及時調控,大部分會改善的。但是如果不當回事,不及時糾正,很容易成為孩子的定性行為,孩子大了恐怕難以挽回。
兒童成長心理研究表明,10個孩子中有8個在18個月大的時候打人,在20個月大的時候便會踢人、推人和向人扔東西。這個研究結果可能大大出乎了我們的意料,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甚至在可怕的兩歲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那麼,為什麼年幼的孩子會變得好鬥,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呢?面對孩子頻繁的發脾氣,父母們應該試著思考孩子們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攻擊行為。
那麼你可能會問,我該怎麼做呢?我就是想不通他為什麼發脾氣。
這裡我教大家一個方法。在手機上或找一個小本子,把孩子的每一次情緒失控記錄下來,主要描述當時的情況以及事先發生了什麼。當這樣記錄了一段時間後,我們就會從中發現一些規律了:
比如:孩子們經常因為沮喪而發生攻擊行為。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或者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傾聽和理解,他就會發脾氣。過度疲勞也是兒童發脾氣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從小要保證良好的睡眠很重要。
小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沮喪、憤怒、嫉妒、尋求關注、疲倦、飢餓、失去自控力,或者只是試探大人們的底線,嘗試逃脫懲罰等。
你可以好好分析一下,你的孩子主要是因為什麼原因才導致情緒失控。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怎樣才能阻止孩子變得好鬥呢?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從幼兒開始,就需要樹立社會規則意識。現在有些年輕父母,常常害怕過早樹立規則意識,會影響到孩子的自由天性發揮,所以對孩子一味遷就,這是對自由天性嚴重的誤解。人是社會性的,我們要讓孩子理解,所有的自由都是建立在規則之上的,要建立明確的是非觀念,越早越好。可以建立適當的獎懲機制,比如一個星期不能吃零食。
一定要讓孩子養成在固定時間睡覺的習慣,保證他們充足的睡眠時間,研究顯示,睡眠質量和兒童出現情緒煩躁和攻擊行為密切相關。睡眠越好的孩子,出現情緒問題越少,反之,則越糟糕。
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所以,這也是你不能打罵孩子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們會把你的行為視為榜樣。你可以為他找到一個喜歡的彬彬有禮的人作為榜樣,一般是比他大的大孩子甚至成年人。最好不要找同齡人,因為也許會觸發孩子的嫉妒心理,或傷及他們自尊。
一些攻擊行為可能只是孩子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意願,不能正常交流所致。所以家長應該有目的地訓練孩子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你粗暴的反應可能會適得其反,過分的關注反而會鼓勵一些孩子強化攻擊行為。如果攻擊行為就發生在你的眼皮子底下,你應該採取適當的約束不讓情況升級,而不是打罵,或者立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事情過後,可以平靜地問問他們為什麼打人,他當時在想什麼,他的感受等等。避免責備和爭吵,要關心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可讓他移情想想當他被別人欺負時的感受,同時讓他們明白這樣做的後果。
孩子都是聰明的,一旦他們意識到不良行為只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而沒有任何好處時,他們就會停止這種行為。
我是動歷盒育兒袁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及兒童正念教養專家,從事過十多年的家庭教育輔導、兒童培訓和心理諮詢工作,致力於3-12歲孩子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