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我們小組剛才夾彈珠的情形怎麼會在大屏幕上呢?」「孩子們,現在來看大屏幕視頻回顧一下哪個小組是按遊戲規則來玩的?」這是4月20日的市小學《道德與法治》專題研訓的一個場景。來自全市的120餘名品德教師參加了本次研訓,這是品德課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後的首次法治專題研訓。
本次研訓主題明確,關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治內容。浙師大附屬義烏實驗學校金老師執教一下《班級生活好習慣》——公共空間不妨礙他人,吳老師執教一下《我們共慶六一節》——雖然我們還小,但我們都有自己的權利,應得到尊重;鶴田小學劉老師執教三下《我們都是中國人》——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繡湖小學教育集團王老師執教五下《國際組織》——五個常任理事國在實質問題上有否決權,依諦約法律行事。
課堂基於學生現實生活,教學方式多樣。四位上課教師針對教材中的法治內容,聯繫學生生活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在遊戲中滲透規則意識,在競答中學習權利知識,在模擬中活用法律法規。課堂中不僅可以品嘗臺灣水果,唱歌玩遊戲,當小導遊當大使,更有希沃授課助手現場拍攝學生活動同步反饋,做到了課課有亮點,課課有法治,課課有落實。
研訓基於教師需求,活動豐富有實效。針對一線教師《道德與法治》課程理解的誤區,選取合適內容開展教學觀摩,在觀摩中直觀感受法治內容的教學。參訓教師報序號隨機分組,針對如何認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治及小學法治教學策略兩個辯題開展辯課,小組合作畫思維導圖。教師暢所欲言,在爭辯中明晰。品德教研員宋老師相機穿插《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講座,從「法治or法制」談起,講述了課程名稱的演變,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法治內容安排,重點從法治教學要點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方式的選擇三個方面闡述了法治教學的策略。
參訓教師認為本次研訓接地氣,法治不再高大上,而是小精實,不僅加深了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了解,更是習得了許多可操作的策略,是一次好玩又實在的培訓! (文/金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