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法治」非「法制」,不要寫錯了

2020-12-15 今日教育視點

從2016年起,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經過三年的過度,2019年秋,陪伴我們將近十幾年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這一德育課程名稱退出德育課程的舞臺,義務教育階段的九個年級全部使用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的新教材《道德與法治》。

在學校課表、教師教案、上報資料等內容上常常看到老師們將「法治」寫成了 「法制」,那麼為什麼是「法治」而不是「法制」呢?

1、國家立法早有規定,那是「法制」,「制度」的「制」。 「徒法不能以自行」,一個法治社會絕非單靠冰冷的制度就能構建,現在集中治理,對違規者依法處罰,這才是「法治」,「治理」的「治」。只有「法治」才能讓人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

2、長期以來,法治教育一直停留在「法制」教育的初級階段,未能向「法治」教育轉變。公民對法律的認知大抵包括知法、懂法、守法 、尊法的不同層次,前三者只是階段性目標,培育具有遵法自覺意識的公民才是這項教育的實質目標。所以我們的科目名稱是「道德與法治」而非「道德與法制」。

3、「法治」與「法制」有所不同,所以法治教育也不等同於法制教育。讓「法育」成為教育教學重要的維度。青少年法治教育將實現「三個轉變」:從外圍到教育教學內部甚至中心的轉變(如法治教育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成為一門課程);從零散的法律知識點傳授到講授系統的知識體系(如1-5年級將法治教育融入、滲透在教學內容中,六年級上冊設置法治專冊);融入育人的全員、全景、全程(法治教育從小開始伴隨終身,達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

相關焦點

  • 法制教育課也能如此「小精實」,這次《道德與法治》教研活動有意思…
    這是4月20日的市小學《道德與法治》專題研訓的一個場景。來自全市的120餘名品德教師參加了本次研訓,這是品德課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後的首次法治專題研訓。   本次研訓主題明確,關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治內容。
  • 【普法課堂】| 你知道「法治」和「法制」有什麼區別?看了長知識!
    「法制」和「法治」的大不同!不是調整社會關係最為重要的社會規範往往是從屬於諸如習慣等其他一些社會規範特別是我們熟悉的道德規範」是二維的,那麼「法治」就是三維立體的。」到「法治」的根本轉型,反映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歷史性的跨越和進步。
  • 法治的細節︱不要輕易向他人掄起道德的殺威棒
    然而,當我對劉鑫進行道德判斷的時候,我不斷地反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那種情況下,我會不會也如此懦弱。我很想做一個勇敢的人,但我並不知道當真正的挑戰來臨的時候,我會不會像自己所想像的甚至所宣稱的那般勇敢。我寧願永遠不要出現這樣的挑戰,這樣我就可以一直陶醉於想像中的勇敢。
  • 再論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之爭
    經過幾十年的法制建設與發展,「法治」在中國已具有了天然的正當性。對法治問題,人們已達成了一個基本的共識:法治是我們必須追求的一種理想。此種共識意義重大,為我們如何治理國家和安頓世道人心指明了道路。但也需注意,此種共識仍顯單薄,一個側面表現在對法治進行或形式或實質的理解,割裂了法治的概念,對法學理論研究和法治實踐都是不利的。本文擬以法正確性為視角嘗試提供一種統一法概念的進路。
  • 2021年道德與法治中考複習:2020年道德與法治真題解析
    以杭州市的中考命題為例,道德與法治的最後兩道主觀題,一題考察法律,另外一題考察國情國策。二、看命題考點道德與法治的課本雖龐雜,但是命題還是有重點的。軍軍工作室還梳理了一份道德與法治的金句整理,有興趣的請看我過往的文章。
  • 教育時評:孩子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德與法治」
    原標題:教育時評:孩子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德與法治」   中小學生的政治課本要改了。讀到這個消息,我的第一反應是從記憶庫中檢索當年的政治課印象,然而腦海中卻一片茫然。今天使用頻率極高的公民、權利、法治等概念,在當時完全沒有多少認知。
  • 青少年《道德與法治》宣傳教育視頻——法研堂法治資源庫
    最新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開始以來,以教育部,司法部,宣傳部等多個部門聯合推出的青少年《道德與法治》教育宣傳工作,尤其是對全國義務教育校園法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普通高中法治宣傳工作的推動,成為了此次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重點核心目標。那麼,對於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開展,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 評論 | 用法治為善良善舉撐腰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樂善好施等這些善良風俗如何更好傳承,是道德問題,也是法治問題。一方面要加強思想教育、道德教化,另一方面也應用法治為善良善舉撐腰,既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也要讓更多見義勇為者受到法治的積極評價,讓違法失德者寸步難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方方面面。
  • 道德與法治課題研究題目20個
    如需了解詳情,請加責編微信:xueshuzhishi課題研究的選題方向涉及很多方面,若是道德與法治方向的選題,那該課題就為道德與法治課題。找一個具有創新性和研究價值的選題並不容易,而選題不好,會影響到立項。道德與法治課題研究題目20個,如下所述。
  • 「道德與法治」該如何簡稱
    新課改後,「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整合改為「道德與法治」。我發現,很多一線教師把「道德與法治」簡稱為「道法」。有一次在廈門市,一位校長告訴我,家長問他:「聽說你們學校還有什麼『道法』課,是不是還有『魔法』課啊?」看來,簡稱「道法」讓家長不太理解,容易引發歧義。這會影響課程的形象,也會影響課程價值的實現。「道德與法治」課該如何簡稱呢?我建議簡稱為「德法」課。
  • 小學道德與法治最難教,最新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全冊課件匯總
    小學道德與法治最難教了!難在於資料難找,課件教案都非常缺乏資料和素材!不過,下面是21世紀教育網小編給您推薦了最新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全冊課件匯總!方便大家進行一次性徹底的做好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各章節的課件: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全冊課件可點下發小程序:進入21世紀教育網小程序進行下載:(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10
  • 建立螺旋式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
    我國當前正在著力建設法治國家,青少年是法治社會建設的主要力量。青少年通過法治教育獲得基本的法治素養和法治信仰是法治社會成功建成的關鍵。法治教育作為一個系統性、長期性的課程,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實施,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以螺旋式課程目標為原則,從法治知識,到法治思維、法治素養、法治信仰的培養要建立螺旋式階梯型教學模式,綜合提升中小學生的法治素養。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內涵
    只有加強黨的領導,不斷健全法制,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才能嚴格依法管理國家,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興旺發達,向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另一方面,依法治國方略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和保障黨的領導的最好途徑。黨的政策與法律在本質上是高度一致的。
  • 法治宣傳進校園——記保定市樂凱中學法制教育系列活動報導
    競秀區人民檢察院由高福有副檢察長帶隊、高玉柱科長、賈蕊科長陪同一行三人來到樂凱中學,樂凱中學副校長張東臣就學校法制教育開展情況向三位做了簡單介紹。活動開始,大禮堂座無虛席。本次法制主題活動由樂凱中學班主任兼安法處幹事康佳老師主持。講座正式開始,高福有副檢察長給同學們從非法行為的分類開始,分別介紹了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並結合生動案例與同學們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與會同學專心聆聽認真筆記。
  • 隨中協作區小學道德與法治送教到萬福店農場中心小學
    由縣繼教中心、縣教研室聯合組織的「2020年隨中協作區道德與法治送教到校活動」在隨縣萬福店農場中心小學如期舉行。 這樣的課堂充分發揮和彰顯了學科的德育功能,體現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大家的情感體驗在此刻產生了共鳴!
  •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知識點總結,與課本同步
    所以七年級的道德與法制上冊就開始培養孩子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判斷。學好這門功課既能在考試中獲得優異成績,還能幫學生塑造新時代的正確價值觀,為將來成為社會棟梁之才夯實基礎。本期學霸天下君分享給大家的是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知識點總結,內容與課本同步,希望在幫孩子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也能幫孩子樹立對正確的世界觀。
  • 讓「法治」成為全社會的道德自覺
    各方期待,在改革開放進入第36個年頭的時候,中國的法治建設該如何換擋提速、轉型升級。(10月22日人民網)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的第二個30年,既是初顯成效、釋放紅利的大好時期,也是社會矛盾突顯、利益格局深刻變化的關鍵時期。進一步鞏固改革開放成果,並持續深化改革,是當今中國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亂。」
  • 法治社會的建設離不開公民法治觀念的增強
    隨著中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構建法治社會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目標。對於影響法治建設進程的因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在這之中,關於培養公民法治觀念的問題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公民是法治建設的社會基礎,所謂法治建設,不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公民的主體地位也至關重要。
  • 中日「法治」的不同理解
    要言之,今日眾媒體所言「法治」,實為法律制度之義,亦即為法家「法治」之義。西周時期已有法度,與禮儀合稱禮法,為國家治理之規範。「法制」也因此成為當時一固定名詞,如《管子·法禁》:「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國語·周中》:「今陳國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間,功成而不收,民罷於逸樂,是棄先王之法制也。」
  • 情境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
    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2017年秋全面走入課堂,這套新教材不僅關注內容的選擇,還關注教學方法的呈現,為德育課程與教材走出中國道路邁出了第一步。而將這一生長於中國本土、極富創新性的教育思想應用於新編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教學,能夠為小學德育目標的實現找到一個新途徑。本文以「人與自然」主題為例,探討情境教育教學理念在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連結生活,在真實情境中激活個體經驗。傳統課堂上,符號學習是靜止、封閉的,與生活脫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