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法治」成為全社會的道德自覺

2020-12-17 紅網

  正在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度以「依法治國」作為全會主題。各方期待,在改革開放進入第36個年頭的時候,中國的法治建設該如何換擋提速、轉型升級。(10月22日人民網)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的第二個30年,既是初顯成效、釋放紅利的大好時期,也是社會矛盾突顯、利益格局深刻變化的關鍵時期。進一步鞏固改革開放成果,並持續深化改革,是當今中國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亂。」貫徹法治思維、推進法治實踐,用法治力量鞏固拓展改革開放成果是時代的必然選擇。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建國以來,黨和國家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形勢,制定和修訂黨紀國法,成為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現實社會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卻時有發生,甚至出現「領導打招呼」、「公函求情」等徇私枉法、以權壓法的亂象,嚴重傷害了人民群眾的感情。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作為全會主題,是著眼於解決問題、革除積弊的決策。如何運用「法治」武器,鞏固拓展改革開放成果?個人認為,需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尊重司法的獨立性。「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一方面,執法者要充分珍惜人民賦予的執法權力,樹立獨立司法的法律自信,切實運用法律武器自覺地保護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另一方面,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要賦予和尊重司法隊伍的獨立司法權,嚴禁亂批條子、亂下指示、亂打招呼,幹涉或阻撓執法,妨礙司法公正。同時,進一步完善司法監管體系,提高司法辦案透明度,對執法不嚴、知法犯法的執法者和以權壓法的單位或領導要嚴肅追究責任。
  
  其次,要把「治官」作為依法治國重點。「天下難治,人皆以為民難治也,不知難治者非民也,官也。」官員應以法律為「戒尺」,帶頭維護法律權威,不僅要做到施政於法有據,而且自身行為也要法禁即止。「稂莠不鋤,嘉禾不茂。」「治官」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要求,嚴厲打擊貪汙腐敗、權力尋租、以權謀私、亂作為、不作為等違法行為和現象,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以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的「官風」促進整個社會群體的法律自覺。
  
  再而,要堅持禮法合治、德主刑輔。「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用法律懲戒壞人,目的不僅在於要懲戒少數人,更在於教育和警示多數人,讓心懷雜念者有所畏懼、有所顧慮,不敢違法犯法。
  
  「賞善而不罰惡則亂,罰惡而不賞善亦亂。」賞善罰惡,弘揚正氣,強化守法護法行為的社會認同感,讓做好人、行好事成為社會行為的主旋律。這樣才能促使社會群體遵法護法,不願違法犯法,最終把法律剛性約束轉化為社會道德自覺。
  
  文/漆海歐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注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來源:紅網

作者:漆海歐

編輯:宋飛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4/10/24/4690042.html

相關焦點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讓誠信成為全社會自覺的行為規範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誠信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持續深化誠信宣傳教育,發揮誠信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履約踐諾、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中央宣傳部、國家發改委近日向社會發布了2019年「誠信之星」。言忠信,行篤敬。從此次發布的「誠信之星」可發現,雖然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履約踐諾、誠實守信」的典型和示範。
  • 推動全社會增強法治觀念
    《綱要》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八五」普法規劃實施完成,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社會領域制度規範更加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成效顯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顯著提高,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徵、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 《道德與法治》「法治」非「法制」,不要寫錯了
    從2016年起,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經過三年的過度,2019年秋,陪伴我們將近十幾年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這一德育課程名稱退出德育課程的舞臺,義務教育階段的九個年級全部使用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的新教材《道德與法治》。在學校課表、教師教案、上報資料等內容上常常看到老師們將「法治」寫成了 「法制」,那麼為什麼是「法治」而不是「法制」呢?
  • 讓孝老愛親成為全社會靚麗的美德風景
    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重要的道德規範。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決定,授予任全來、趙永華、房澤秋、胡金鳳、郭欣欣、趙伏妮、李永忠、李昌女、代瓊蘭、地麗胡瑪爾·阿不都卡德爾等10戶家庭「全國孝老愛親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 ...道德力量——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論述
    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的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使之成為人們自覺自愿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引導人們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 六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學計劃
    六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學計劃一教材內容圍繞法律、法規,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基本制度、國家機構等內容編排了9課,成為一個整體。課例設計了精美插圖和典型事例,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學習中,體會法律法規的重要意義,同時自覺做到遵守法律、法規,做一個合格的小公民。
  • 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我們要樹立文化自信,善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取營養,在提升公眾道德境界過程中,引導法治成為全社會價值追求和行為模式,使在法治軌道上主張權利、解決紛爭成為新的道德要求。 王曉光:法治的運行歸根結底是人的活動過程,須臾離不開道德教化。一要強化道德對法律創製的基礎作用,使法律符合道德的基本要求。
  • 李長鬥:加大網絡法治和倫理建設 強化自媒體道德教化引導
    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築網絡安全防線。網絡空間從不是法外之地,自媒體領域也不是叢林世界。近年來,以微博、微信、貼吧、短視頻、移動客戶端等為代表的自媒體快速發展,成為網絡輿論場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傳播正能量、通達社情民意、疏導公眾情緒、凝聚社會共識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2019年中考政治時政熱點: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治國方略: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進行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學習時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
  • 在法治的尺度下愛群、樂群、善群、利群
    全民尊法守法 推進依法治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法律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律要發揮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人民的長遠利益為旨歸。
  • 青平:加快法治社會建設
    加快法治社會建設已經成為現實的急迫任務,我們必須全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尤其迫切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要一體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原則。在三個概念之中,法治國家的提出在我國是相對最早的。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基本方略和法治發展目標。
  • 基本道德入法利於拯救社會道德
    (5月8日《北京青年報》)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伴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同時,社會道德卻不斷滑坡。特別是長期以來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得到鼓勵、縱容和膨脹,社會的趨利性越發明顯,社會面臨著的道德危機。
  • 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教案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改革開放的意義,應選取新穎、學生較為熟悉的典型事例幫助學生理解認識,引導他們自覺地去觀察、分析社會現象,自覺地去做改革開放的擁護者、支持者。3.教師總結:(1)建設法治中國,要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2)道路決定命運,道路引領未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4.作業布置:搜集整理我國改革開放後法治的歷程。
  • 瞭望|為偉大復興匯聚強大道德力量——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
    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的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使之成為人們自覺自愿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引導人們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 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知識點匯總
    在我國,塑造現代公民,需要增強民主意識,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為公民的自覺信仰,體現在日常言行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首先,公民要自覺增強憲法意識,始終按照憲法原則和精神參與民主生活。其次,公民要不斷積累民主知識,形成尊重、寬容、批判和協商的民主態度。
  • ...的法治自覺、更高的法治智慧、更大的法治力量助推我省「十四五…
    山東省司法廳黨委召開會議強調:努力以更強的法治自覺、更高的法治智慧、更大的法治力量助推我省「十四五… 2021-01-18 2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遵守法律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
    四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誌著法治中國開始走向一個新時代,依法治國不再是一個提法,而是黨中央實實在在的治國理政理念和看得見摸得著的治國理政舉措。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社會發展的根本之策,而遵守法律是對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確切地說來,法律就是業已成文的道德,講道德首先就要遵守法律。    法律是保證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穩定和發展進步的,也是保護公民生存、生活和個人權益的。
  •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堅持發揮社會主義法治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把社會主義道德要求體現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之中,以法治的力量引導人們向上向善。堅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全面體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體現到法律法規立改廢釋、公共政策制定修訂、社會治理改進完善中,為弘揚主流價值提供良好社會環境和制度保障。3.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
  • 2021年道德與法治中考複習:2020年道德與法治真題解析
    以杭州市的中考命題為例,道德與法治的最後兩道主觀題,一題考察法律,另外一題考察國情國策。二、看命題考點道德與法治的課本雖龐雜,但是命題還是有重點的。軍軍工作室還梳理了一份道德與法治的金句整理,有興趣的請看我過往的文章。
  • 情境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
    而將這一生長於中國本土、極富創新性的教育思想應用於新編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教學,能夠為小學德育目標的實現找到一個新途徑。本文以「人與自然」主題為例,探討情境教育教學理念在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連結生活,在真實情境中激活個體經驗。傳統課堂上,符號學習是靜止、封閉的,與生活脫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