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鈦媒體
一位名叫竹內亮的、拍攝了《南京抗疫現場》的日本導演,最近火了。
「初衷是因為著急!因為我也每天看日本的新聞報導,看日本的疫情越來越嚴重,但是日本政府防疫措施不到位,百姓也沒有危機感,出門不戴口罩,還去明星的演唱會……」竹內亮導演這樣感慨拍片的動因。
自疫情來襲後的兩個月間,家住南京的紀錄片導演竹內亮,一直沒停下手裡的工作,通過他和妻子趙萍共同創立的南京和之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已經為全球網友帶去了十幾個抗疫戰疫、呈現疫情期間人情冷暖的視頻。
這些視頻給人展現的不只是日本人與中國人間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也包括中國城市目前的一些防疫現狀白描。在國人看來真實與尋常的背後,寄託的是竹內亮導演對家鄉和其他國家抗疫情形的憂思。
在全球疫情依舊嚴峻之際,鈦媒體採訪了竹內亮和他的妻子趙萍,和他們聊了聊疫情期間紀錄片拍攝背後的故事。
一座病例已清零城市的防疫白描
竹內亮的妻子是南京人,他們相識於日本,2013年婚後開始定居於南京的。從最初擔心這座承載著特殊歷史記憶的城市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生活不便,到漸漸發現這裡人的寬容、通達,竹內亮早已融入並愛上了南京。
儘管來中國以後才開始學習中文,如今,竹內亮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口音已越來越淡,讀寫能力也完全沒問題。在他的微博裡,你常常可以看到「歡迎下次來南京玩!」這樣充滿主人翁意識的、給網友的回覆。
這次南京疫情形勢嚴峻時,竹內亮也未想過逃回日本;他只是在此期間因拍攝在日湖北商會的紀錄片而短暫地去日本出了趟差,便返回了南京。
「2月初去日本出差的時候,日本方面沒有任何的檢疫障礙;而回到南京,我同家人一起嚴格居家隔離了14天,期間都是社區的人幫忙送菜。這種對比差異就很大程度上引發了我對日本疫情的擔憂。」 被粉絲親切地喚做「亮導」的竹內亮表示。
於是,《南京抗疫現場》的日語版視頻就這樣開始企劃了。半個月後,亮導又針對不同的受眾,拍攝了一版英文的抗疫視頻,這就是現在廣為流傳的兩個版本。
截至日語版紀錄片拍攝的2月底,南京的新增病例數已經清零;而3月中旬拍攝英文版視頻時,南京的確診病例數也已歸零。換言之,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展現的是城市抗疫進入後期依舊慎終如始的防疫狀態。
「這兩版視頻從企劃到拍攝、剪輯,都只花了4天左右的時間,一天策劃、兩天拍攝、一天後期,」亮導回憶拍片的進程時,他急迫的心理依然溢於言表,「儘管平時我們做紀錄片都要花幾個禮拜,但這次我希望儘快上傳,日語版本是我熬夜做的字幕;而英語版本的,則是懂英語的同事熬夜趕製的。」
作為用於傳播抗疫防疫情形的紀錄片,竹內亮還提及的另一個細節,在於攝製組不想給人添麻煩:「策劃是我們全公司20多人一起做的,但是參與拍攝的就只有我、攝影師和助理,這樣就儘量減少了人員聚集。」 在日語版的視頻拍攝時,網友也可以看到攝影師進小區面臨的長達半個小時的登記流程,不過攝製組都做了全力配合。
在大體相同的兩個版本的視頻裡,網友可以看到整個紀錄片清晰的脈絡:包括外食、交通、戶外、公司、網課、隔離生活共6個部分。
在外食的部分中,鏡頭跟隨著麥當勞無接觸式用餐的取餐場面:外賣上詳細記錄了生產人員的名字、呈遞員的名字、還有他們的體溫。
而在交通部分中,畫面展現了網約車公司到位的防護膜措施,還提到了司機個人每天三次的消毒舉措;公共運輸則展示了地鐵需要量體溫、掃二維碼登記旅行軌跡、從而追溯感染路徑的一系列措施;手機上的疫情地圖,則顯示了最近多少日之內曾經在幾公裡外發生過的疫情,細節在近鏡頭之下一目了然。
戶外部分,紀錄片展現了夫子廟一帶景區控制人流量、只開固定景區門、掃碼進景區的流程;公司一節的畫面展現了包括每天給員工量體溫2次、給街道報告、員工基本選擇自己帶飯的有關措施……
亮導告訴鈦媒體,選擇這些片段,主要是為了展示南京人真實的防疫生活:「我是開車去上班的,有些同事乘坐地鐵上班,還有的同事愛吃麥當勞,有的日本同事從國外回來,也剛好需要隔離……所以我們就把這些片段濃縮起來了。」
因為拍攝的時間略有不同,觀看兩個版本的視頻時,網友能夠感覺出動態的時間變化來。隨著南京的疫情狀況進一步向好,時間推進到英文版本的拍攝時,又有了一些新增的內容,譬如開放了堂食的「老娘舅」餐廳隔桌而坐的畫面。
由於面對的受眾側重點不同,和之夢團隊對兩個視頻還做了些許不同的內容策劃。在英文版的視頻中,竹內亮導演還表達了主張歐洲人不要歧視亞洲人戴口罩的建議,並希望更多人自身也做好防護。
而做抗疫視頻的主要目的,也呈現在了紀錄片的結尾:
「我們做這個視頻,不是想呼籲大家模仿南京的措施,我們希望通過這個視頻,能給大家一點啟發,從而制定出適合地區情況的更好的措施。」
截至目前,和之夢團隊的兩個《南京抗疫現場》視頻已經在雅虎首頁、微博視頻、抖音視頻和Youtube上大範圍傳播,Yotube上的流量已經破50萬;十多家日本電視臺也紛紛轉載了南京抗疫視頻,還引發了一些專家的關注;這兩個視頻總共已陸續被翻譯成了11種語言,並還在召集粉絲持續做更多語言的翻譯,從而進行更廣泛地傳播。
竹內亮很高興地看到,他作品的傳播力度已遠超其預期。儘管20多人團隊的成果在疫情這個大背景下顯得很微茫,但至少這兩部作品每觸達一人,就多了一份改變抗疫與防疫意識的可能。
《我住》特別篇:疫情之下的人情冷暖
事實上,導演竹內亮和妻子趙萍創辦的南京和之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早已在紀錄片領域深耕多年。
最近,除了南京抗疫視頻之外,和之夢還拍攝了大量與疫情有關的視頻,收錄在了系列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以下簡稱《我住》)中。
自2015年11月起,和之夢就開始推出刻畫在日華人的紀錄片《我住》,並逐漸將聚焦的目光擴大到居住在中國的日本人、旅居中國的其他外國人和全球海外華人等。
在平均一周一更、4年多的200集紀錄片裡,你可以一窺在日本生活的華人漫畫家、食品公司職員、釀酒師等形形色色人的生活,也可以看到不同職業的日本人選擇生活在中國北京、武漢、南京、雲南等地的理由。
可是最近兩個月,和之夢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贊助商的宣傳片拍攝都取消了,對公司經營的壓力很大;因為疫情的因素,之前原計劃的外地拍攝也被迫取消。
「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司也不能什麼都不做,我們想趁這樣一個機會,把輿情相關能做的事情儘量做了,所以就開始召集各方力量拍攝抗疫視頻,作為《我住》的特別篇。」趙萍這樣講起了製作特別篇的緣起。
儘管和之夢團隊2月10日才開始零散去公司復工,但自1月底起,全體員工就開始通過微信企劃大家能做些什麼。
「2月份的時候,我很擔心在日本的父母,打電話讓他們趕緊買口罩。」竹內亮告訴鈦媒體,他也一直很擔憂日本民眾看待疫情的方式,於是就有了常駐日本的同事拍攝的東京街採,作為《我住》特別篇的其中一期。
了解到一些民眾的鴕鳥心態甚至無畏心態後,竹內亮更著急了。這也成了觸發他後來拍攝《南京抗疫現場》的另一個原因。
除此之外,《我住》還收錄了大量在華外國人和在日華人在疫情下的抗疫和生活現狀,還包括一些醫生護士涉及防疫知識的內容。對於在中國有著廣泛的外國人人脈圈子、在日本認識大量華人的竹內亮夫婦來說,紀錄片的素材也最容易從這些熟人著手。
「我們最先想起了在北京的一位日本人護士,覺得可以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問她一些抗疫的想法,做一個視頻,包括怎樣戴口罩、能否反覆利用等,於是就有了第一個連線採訪。」趙萍對鈦媒體表示。
接下來,因為大家都關心住在武漢的、開著美味咖喱店的日本人——島爺爺的生活情況,《我住》就又遠程連線了他。值得注意的是,當時2月初,正值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日本的包機去武漢撤僑,島爺爺卻選擇了留在武漢。
趙萍當時採訪島爺爺,問他為什麼不回日本時,他答道:「沒有特意回去的必要啊。不論是困難的時候還是開心的時候,都想和武漢人民一起度過。」老人云淡風輕回答裡,可見早已把武漢當作第二故鄉,讓人備受感動。
同一期節目的採訪中,另一位在河南農村生活的日本爺爺也不打算回日本。他表示:「如果因為肺炎擴散而回國的話,他們會對日本人失望的。」這位日本爺爺還是照常在農村種地生活,他還詼諧地談到,今年唯一的不同是過年不再有同村居民上他家瞅一瞅日本人「頭上有沒有長角」。
另一期的視頻時間已進入3月,連線的是一位在日本茨城縣從事釀酒職業的華人,他和妻子也已旅居茨城數年。在被問及日本疫情形勢嚴峻、他們會不會選擇回國時,那位釀酒師的話也讓人印象深刻:「要是單純因為一個理由逃走的話,我覺得我應該是不會的;但是因為一個理由去的話,我覺得我會去。」
且把他鄉做故鄉。在《我住》的短片裡,還呈現了許許多多能與當地人共情的溫暖畫面:包括與妻子一起留在北京的美國人酒吧老闆,與家人一起留在西雙版納的日本生態學家等等。
而在此之外,《我住》特別篇還拍攝了用鞠躬的方式在路邊為武漢籌款的日本少女;也紀錄了在日湖北商會為湖北人大量籌集口罩、手套等防護物資的內容。在密密麻麻排列齊整的防護物資之間,旅日武漢人即便已得知了摯友過世,依然在為抗疫奔忙……
「在日華人非常擔心自己的老家,希望把這種心意傳遞給大家。」竹內亮這樣介紹拍攝湖北商會的緣由。
在這些視頻裡,觀眾可以切身感受到那句湖北商會的人手書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在疫情不近人情地降臨到人類身上時,《我住》的紀實能讓人看到寒夜中的一抹微光。
世界抗疫視頻:多視角呈現抗疫依然在路上
截至3月20日,和之夢已經更新了12個抗疫視頻。而在全球疫情進一步蔓延的情勢之下,趙萍告訴鈦媒體,世界範圍內的紀錄片製作依舊在路上。
目前,和之夢已經在全球徵集了許多網友的抗疫視頻素材,打算整合成一個《全球防疫當下》的全新紀錄片,預計一兩周後剪輯完播出。
和之夢的slogan是「用鏡頭拉近世界與你的距離」,這也是多年來這個紀錄團隊一直身體力行在做的事;而近日,它更希望實現的是打破各國信息交流的壁壘,讓全球網民看到各國人更真實的抗疫生活,並從中受到啟發。
在竹內亮上傳《南京抗疫現場》到雅虎之後,會有一些日本人懷疑紀錄片的真實性,覺得「這是在中國攝影棚拍攝的」 、「防疫怎麼可能做到這種程度」。這在竹內亮和趙萍看來,也並不意外。
在網際網路已然使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的當下,由於官方媒體在尤其涉及國際報導時、依然難以避免的主觀性內容篩選,容易讓各國網民陷入信息偏見之中。而竹內亮和他的團隊希望做的,就是盡己所能去消解因缺乏一手資料而帶來的誤解。
「關於視頻起到的真實效果,我們沒有做過調查;但只能說,我們希望的是這些視頻能夠一定程度淡化中日之間、乃至世界各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趙萍這樣殷切希望著。
這也是流淌著中日兩國文化血液的和之夢,未來會持續堅持做的事。(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 | 陶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