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近日,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旗下的南京晨報小記者作品版收到了一份特別的投稿。來自漢江路小學六(2)班的趙純,根據自己疫情期間學習和生活的點滴,寫了一篇作文《一生難忘的經歷》。
在這篇真摯淳樸的小文章裡,記者發現,趙純作文裡出現的「爸爸」,正是最近因為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火爆網絡的紀錄片導演竹內亮。這位在華日本人,用真實客觀的鏡頭把中國抗疫經驗和做法,傳遞給了世界。
近日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在南京家中的趙純和他的爸爸竹內亮。
作文投稿:
想記錄下這段「一生難忘的經歷」
在約定的採訪時間,電話那頭傳來一個小男生羞澀而禮貌的問候。在中國,他跟媽媽趙萍姓,叫趙純;在日本,他跟爸爸竹內亮姓,叫竹內純。在趙純心裡,他有兩個故鄉,兩頭都有深深的愛與牽掛,日本奶奶和中國姥姥做的菜一樣好吃。
趙純在南京出生,三個月時就跟著爸爸媽媽到了日本生活,在日本上完了幼兒園。5歲那年,他又跟著家人回到南京上小學。今年12歲的他,是一名六年級小學生。 在南京已經生活七年,趙純很喜歡南京,「這裡有我的學校,我的家」。每年暑假和寒假,趙純也會跟著家人去日本看望爺爺奶奶,會在日本的學校體驗學習一到兩周。
因為疫情,他和妹妹已經在家宅了快三個月,但這樣的日子對他來說影響不大,作為一枚資深小宅男,趙純很坦誠:「我這個人吧,就是有點懶,不喜歡走太多,我喜歡宅在家裡。」在爸爸的潛移默化下,趙純也喜歡上了拍視頻和剪輯。這個假期,他自己想劇情,編劇本,邀請爸爸和五歲的妹妹當演員。
和所有南京小學生一樣,趙純也每天在家上網課。他在作文裡寫道,「不僅有讓我頭疼的數學課和語文課,也有我喜愛的英語課和科技課」。他喜歡體育課,爸爸有時候會陪著他一起上課,「但數學課和語文課,有時候我還是會聽不懂」。
相較於趙純的宅,爸爸竹內亮則相反,是個特別喜歡出門的人。二月中旬,竹內亮因工作去日本,回來後即居家隔離14天,全家跟著一起隔離。對於這樣一段獨特的全家相聚時光,開朗的竹內亮非常耿直:「不太喜歡,因為我喜歡到外面,跟家人在一起確實開心,但是一直在家真的受不了啊!哈哈哈……」也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段經歷,結束隔離後,他決定拍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
爸爸火了:
「很多人都知道我了,我就覺得很害羞。」
3月2日《南京抗疫現場》日語版登上雅虎首頁後,竹內亮就一直很忙,「工作忙,接受採訪忙,參加活動也忙,個人的工作越來越多,視頻發布後一個多月來,將近100家媒體來採訪我」。
目前這部火遍國內外的紀錄片已經推出了16種語言版本,竹內亮都免費提供給對方。不久前,南京市檔案館將《南京抗疫現場》系列紀錄片的相關影像資料永久保存。對此殊榮,竹內亮直呼:「太榮幸了!真的沒有想到,很開心。」
看到爸爸最近很火,趙純心裡也為爸爸驕傲:「我覺得爸爸很厲害,他現在最感興趣的就是疫情。」在這部10多分鐘的紀錄片裡,趙純在家上網課的鏡頭也被剪輯了進去。一個小宅男忽然被那麼多人關注,趙純心裡一邊覺得很開心,一邊又念叨著「完了完了」,「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我了,我就覺得很害羞。」
紀錄片還沒發布出來時,他已經在想像著回學校見到同學們的情景。「我心裡悄悄想像著他們見到我會怎麼說,比如『哎,趙純,你的爸爸很厲害啊,我在鏡頭裡看到你了』之類的,這個時候,我想我應該是不回答的,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電話裡,趙純蹦出一串清脆的笑聲,「我還是很想回到學校的,想看看同學們都怎麼樣了」。
「樸實、善良,特別為人著想」,在語文老師萬進眼裡,趙純極具閃光點,「在這段特殊的線上學習階段,他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鼓樓區開展徵文評選活動開始後,萬老師第一時間鼓勵趙純積極參與,於是有了這篇真情實感的作文。
繼續拍攝:
我就是一個信息記錄者和傳遞者
「我每次出差去日本的時候,都是說,去日本,回南京」,在南京多年,竹內亮不僅說著一口流利自然的中文,內心也對南京有深厚的情感,「南京是我的家,日本是我的老家,我的根在南京」。
趙純現在也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和日語,「以前每周六我都去日語國際學校班學日語,但因為疫情,現在學習日語時間少了,爸爸就每天儘量跟我用日語交流,可是每次爸爸說著說著,不小心就說出了中文」。對於爸爸已經很優秀的中文水平,率真的趙純也給出了更高要求:「我覺得還不是很流利,發音不夠標準。」
對於中日教育上的差異,竹內亮坦言:「我覺得中國小孩壓力還是太大,最近確實減負了,但跟日本比起來壓力還是大,但是日本現在推行輕鬆教育,又太過於輕鬆,作業量太少了,能在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就好了。」竹內亮很看重對孩子創造力的培養,「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在拍《南京抗疫現場》前,竹內亮還連續5年拍攝了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聚焦生活在日本的中國人和生活在中國的日本人,講述他們的人生故事,如今已推出200多集,廣受好評。竹內亮說,疫情過後,他會繼續拍南京的觀光、旅遊、文化、美食,將南京的文化傳遞到日本。
「很多人跟我說,你是中日友好大使、友好的橋梁什麼的,其實我不太喜歡這樣的稱呼」,作為一名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出發點很簡單,「我只是想把真實的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客觀地傳遞給對方而已,希望通過我們拍攝的視頻,他們能互相了解彼此,這就可以了。比如這次,日本民眾不僅看到了南京為抗擊疫情作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南京的快餐店、社區、地鐵站、街道,了解到了真實的南京和中國,這個就足夠了,我就是一個信息的記錄者和傳遞者而已」。
附投稿作文:
一生難忘的經歷
因為一場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什麼時候開學變得遙遙無期。這時,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開始了網絡學習的課程,停課不停學。
不僅小學生要上網課,我上幼兒班中班的妹妹也有網課。她除了要完成幼兒園偶爾發的畫畫和手工作業,還要每星期上一次舞蹈網課。妹妹的網課比較簡單,除了學一些簡單舞蹈,就是每天練些基本功,然後拍照發給老師,妹妹每天都學得很認真。
一天,我看見妹妹在練習劈叉,姥姥誇她很棒。我在一旁說:「有什麼嘛,誰不會呀!」說著,我「啪」的一聲做了一個劈叉動作。這時,姥姥和妹妹大笑起來。原來,我做的劈叉不是「一」字形,而是「八」字形,但那已經是我的腿能劈開的極限了。我這才發現,妹妹上網課成果很好。
我是六年級的學生,網課內容可比妹妹多多了。不僅有讓我頭疼的數學課和語文課,也有我喜愛的英語課和科技課,還有很有趣的體育課和眼保健操。對了,上體育課時,除了網課老師外,我還有一個體育老師,那就是我爸爸。
因為工作,疫情剛開始時他去了日本。等爸爸從日本回來,根據規定他要在家隔離14天,我們全家也要隔離14天。爸爸的工作雖然受到了影響,但他能陪我上網課了。網課中,爸爸最喜歡體育課,他每天還額外給我加一段有氧運動,增強免疫力。
作為紀錄片導演的爸爸,決定結束隔離後,拍一個介紹南京抗疫的視頻給日本觀眾看。拍攝中,爸爸竟然還拍了我上網課的鏡頭。因為這個視頻,爸爸在日本和中國都火了一把,還受到了南京市委書記的親切接見,我也被一起邀請去了。我真為有這樣的爸爸感到驕傲,更為生活在南京這座了不起的城市而幸福滿滿。
這次疫情是人類的不幸,但不幸中的萬幸是,我們還能在家上網課學習,還和家人度過前所未有的團聚時光,這將是我一生難忘的經歷。
漢江路小學六(2)班 趙純
指導老師 萬進
交匯點記者 劉靜 李豔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