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懷孕了,總有人逗大孩子:媽媽不要你了。家長怎麼辦?

2021-01-09 橙汁媽咪育兒

有網友在網上提問:四歲半的孩子,因為媽媽懷孕了,別人說媽媽有小寶寶不要你了。怎麼辦?

首先,針對問題中提到的「別人對4歲半的孩子說:媽媽懷孕有小寶寶,不要你了」這樣的言語行為,對孩子的內心肯定會造成極大的傷害。我們應該儘可能的杜絕身邊的人,對孩子說這樣的傷害性的話語。

具體做法可以是:

1、當你知道今天有人來要你家拜訪的時候,提前提醒對方,希望他們來家裡之後,不要跟家裡的大孩子開這樣的玩笑。

2、如果是路上碰見的親人朋友,當他們說這類玩笑話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第一時間站出來,告訴孩子:你永遠是媽媽的寶貝,媽媽不會不要你的。並且要很嚴肅的告訴說這種話的人,請他們不要對孩子說這種不負責任的話。

也許,在我們當下的社會關係中,你覺得提前告訴準備來你家拜訪的朋友這件事,或者嚴肅的告訴路上遇見的親人朋友不要和孩子開這種玩笑,會顯得有點尷尬,甚至擔心別人指責你小題大做。

但是,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比起來,這些都會顯得微不足道。千萬不要為了維護自己那點所謂的情面,將孩子置於心理傷害的深淵之中。而且,懂道理的人一定會理解你的做法,並且為自己之前說出的那些傷害孩子的話而感到愧疚。

在即將迎來第二個寶寶的家庭中,大寶的心理變化值得我們關注。

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家裡四歲半的孩子,因為別人說「媽媽懷孕有小寶寶,不要你了」,現在老是鬧人怎麼辦?

其實,就算別人不說這樣的話,大寶也可能會有這樣的表現。只不過,當別人說出來之後,就好像替他打開了心中的某一個發洩的缺口,孩子立馬開始變得鬧人。

作為家裡的大孩子,這個曾經的「一家人關注的寶貝」開始意識到,當媽媽肚子裡的小嬰兒出生後,他將不再是家裡每個人關心的中心,這個事實他有點難以接受。

於是,他們開始變得黏人、具有破壞性,已經學會獨立如廁的孩子,又開始出現了如廁問題,已經學會獨立進食的寶寶,又要求使用奶瓶喝水,他們的抱怨也越來越多。這些行為表現都是因為大寶對家庭新成員的嫉妒,以及對未來可能失去爸爸媽媽的愛而感到沒有安全感。

如何讓大寶順利接受家庭中的新成員,成功的轉變為哥哥姐姐的角色?

孩子從獨生子女過渡到有小弟弟小妹妹,自己轉變為哥哥姐姐的角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衝突,我們要幫助孩子去調節適應。

1、第一時間告訴大寶你懷孕這個好消息,並且告訴他:爸爸媽媽永遠愛他

如果準備生二胎的家庭,最好是在懷孕之前就開始做大寶的思想工作,並且讓他非常期待小寶寶的出生,期待自己有個小弟弟小妹妹。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很難在懷孕之前就將大寶的思想工作做好。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在懷孕之後第一時間向家裡的大寶寶宣布這個好消息,最起碼要保證他得到這個消息不是通過別人說的,或者他已經感覺到有些不對勁的時候。

我們可以用孩子聽得懂的話對孩子說:「現在,媽媽肚子裡有個寶寶了,他正在媽媽肚子裡成長,就像你小時候在媽媽肚子裡長大一樣,媽媽肚子裡的小寶寶需要你陪伴他一起成長,等他出生了,你就是大哥哥/姐姐了。」

同時,我們還要告訴孩子:「即使有了小弟弟小妹妹,你依然是爸爸媽媽的寶貝,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我們一定要把對孩子的愛表達出來,讓他知道,他不會因為弟弟妹妹的到來而失去爸爸媽媽的愛,這樣,他也會更容易接受這個家庭新成員。

2、接受他的負面情緒,鼓勵孩子將負面情緒表達出來

當爸爸媽媽和孩子談論關於小寶寶的問題時,有的孩子可能會感到很開心,但是有的孩子可能就會有很多的負面情緒,即使是對小寶寶或者爸爸媽媽有些「怨恨」,都是正常的情緒。

每個大寶寶都會對新來的家庭「入侵者」有一定程度的不滿,而且還會表現出各種搗亂的行為,我們絕對不要責備或者懲罰孩子,要對孩子的情緒表示充分的理解,並且鼓勵他將消極的情緒表達出來。

當他開始要求再次穿上已經戒掉的尿不溼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不懂事,我們可以適當的滿足他一下,因為他想通過這種方式,回到小寶寶的狀態,獲取爸爸媽媽更多的關注。

3、讓孩子參與到你懷孕的過程中,使他對小寶寶產生濃濃的感情,期待小寶寶的出生

為了培養大寶對小弟弟小妹妹的感情,我們可以在做產檢的的時候適當的帶著孩子去一兩次,特別是在做四維檢查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看到媽媽肚子裡的小寶寶的影像,並且告訴他:你小時候在媽媽肚子裡也是這個樣子的。

如果要給肚子裡的小寶寶買新衣服或者嬰兒用品的時候,可以讓大寶來選擇款式。甚至給小寶寶取小名的時候,也可以採納一下大寶的意見。

參與到媽媽的懷孕過程和小寶寶的成長過程,會讓孩子對未出生的小寶寶產生濃濃的感情,並且開始期待這個小弟弟小妹妹的出生。

李曉靜現在懷孕32周了,她還有一個3歲的女兒叫歡歡,歡歡對媽媽肚子裡的小寶寶也非常喜愛,她很期待小寶貝的出生,每天都在問媽媽小寶寶什麼時候出來和她玩。因為媽媽和她一起給小寶寶買了好多小嬰兒的用品,都是歡歡挑選的小豬佩琪的圖案。她們前天晚上睡覺之前,媽媽還替小寶寶在歡歡那裡討了一個好聽的小名。媽媽說:「歡歡,我們來給小寶寶取名字吧,但是我現在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麼名字和你的一樣好聽,你能不能幫我想一想啊?」歡歡歪著頭對媽媽說:「嗯,讓我想想。咦!我為什麼叫歡歡呀?」媽媽告訴她:「因為爸爸媽媽希望你可以一直幸福快樂,但是你是女孩子,又不能叫快快,所以就叫歡歡了。」歡歡激動的舞者小手,開心的說:「媽媽,媽媽,那小寶寶叫樂樂好不好,歡歡和樂樂!」在媽媽的引導下,歡歡和那個未出生的寶寶一開始就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她期待著寶寶的出生。

4、確保孩子能和新生寶寶獲得一樣多的關注

當小寶寶出生後,面對一個新生嬰兒,可能大家更多的關注都會在如何照顧好這個小寶寶的問題上。但是,千萬別忽視了對大寶的關注。否則,孩子可能會真實的感到,這個小弟弟小妹妹奪走了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

媽媽可能會在照顧新生寶寶的時候,沒有太多時間顧得上大寶,但是也要儘可能的留出時間和大寶單獨相處,比如小寶寶睡覺的時候,媽媽就可以陪大寶一起玩會兒遊戲,或者帶著大寶一起午睡,總之就是,媽媽一定要留一點單獨陪伴大寶的時間,讓他覺得媽媽並不是每天都只能和小寶寶在一起,而不陪自己。

同時呢,爸爸要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大寶。當然爸爸也可以帶著大寶一起照顧小寶寶,比如在給小寶寶換尿布的時候,請大寶幫忙遞一下護臀膏,或者在爸爸的幫助下,取一張新的尿不溼給媽媽,一家人一起給小寶寶換尿布。

我們要在照顧小寶寶的同時,確保大寶也能獲得爸爸媽媽的關注,讓他參與到照顧寶寶的活動中,可以強化他與小寶寶的感情。

5、努力發現他作為哥哥姐姐「表現好」的時候,鼓勵他良好的行為

爸爸媽媽會發現孩子慢慢的有哥哥姐姐的樣子了,我們一定要多多發掘他做得好的地方,並且及時鼓勵他。比如,小寶寶總會尿在尿不溼裡面,但是大寶就會自己如廁,我們就可以誇獎他一下:「哥哥/姐姐已經學會能自己獨立如廁了,你真棒!你看,小寶寶還總是尿在尿不溼裡,以後你可要多教教他怎麼如廁呀!」

通過對大寶好的行為的認可,他會更加自豪自己作為哥哥/姐姐這樣的角色,並且他會變得越來越獨立。

寫在最後:

對於父母來說,不論大寶二寶,都是我們最愛的孩子,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千萬不要因為二寶的到來而忽略了大寶,造成大寶的心理發展障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值得每一位家長關注。

參考文獻:

《海蒂育兒大百科0-1歲》【美】海蒂.麥考夫等 著 南海出版公司

《兒童發展心理學》【美】瓊.利特菲爾德.庫克 與 格雷格.庫克 著 中信出版集團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美】斯蒂文.謝爾弗 主編 全新修訂第6版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你媽媽不要你了」,這樣逗孩子,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趕緊制止
    在中國的家庭聚會中,大家一定經常碰到親戚朋友來逗小孩的情況。親友們往往是因為喜愛才去逗孩子的。但其中對孩子有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有的家長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那麼,逗孩子到底會造成什麼影響呢?在遇到尷尬的事情的時候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如何應對親戚朋友逗孩子的情況。
  • 「生了弟弟,就不疼你了」,再有人這樣逗孩子,父母別坐視不理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嫂子涵涵懷孕了,自從懷上二胎以後,大女兒就一直不聽話,還總跟媽媽作對,說依稀惡「不喜歡弟弟、不要弟弟」的話,後來媽媽才知道原因。原來是街坊鄰居的大媽們跟孩子說,「你媽媽生了弟弟,以後就不疼你了」,孩子這才開始討厭弟弟。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這句話,長輩們只是為了逗逗孩子,但孩子卻把這句話當真了。教育家們稱其為「中國式逗笑」,意思是老一輩人看似在逗笑孩子,其實是在傷害孩子。
  • 「你媽媽有弟弟不要你了」,我跟這樣逗我孩子的人翻臉了
    他們喜歡這樣逗孩子玩:「你爸媽有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你了!」「你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逗』你孩子玩的人。正在傷害孩子除了言語上的「媽媽不要你了」,行動上的「逗」也是隨處可見。遇到有人隨便逗孩子,要及時出面保護他們,如果是不熟的人,可以直接懟回去:「請你不要這樣對我的孩子!」
  • 即使你再喜歡孩子,也不要這樣去逗孩子
    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吃飯的時候拿著筷子沾點酒讓孩子去舔;抽菸人喜歡讓那個孩子拿著煙放在嘴裡;有了弟弟妹妹,你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不要你了;來,親我一口,我給你糖果吃」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吧,反正我的身邊就出現過。把孩子弄得不知所措,大人卻笑得前仰後合。
  • 「你媽媽不要你了」中國式逗娃毀了多少孩子?不要把傷害當做玩笑
    ,就不要你了你再哭你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把你丟了,再生一個你不是你爸媽親生的,其實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生了小弟弟,你就要照顧小弟弟了,你媽媽就不愛你了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在成人看來無關痛癢的話,但在孩子心中卻種下了害怕、恐懼的種子。
  • 「媽媽,做你的孩子太累了」!孩子壓力大怎麼辦?家長應理解孩子
    最近一位寶媽諮詢我:「孩子因為壓力大離家出走怎麼辦」?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就在上個星期10歲的小沫(化名)突然離家出走了,在離家出走之前還給媽媽留下了一封信,小沫在信中對媽媽表示做你的孩子太累了,而且還特別強調希望媽媽別再找她!
  • 「你爸爸媽媽不愛你了」生完二胎之後經常有人這樣說我家大寶,你們...
    很多家長,熊大一個,卻不會像人一樣站在人家的角度考慮問題。見誰家生了二胎,立馬就去逗人家的大寶,而且相當可惡!    1,請不要挑撥我們的親子關係。  有一種人很討厭,這邊剛懷孕,那邊就逗孩子:你爸爸媽媽生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你了,你可咋辦哦!  孩子的心理多半都很脆弱,肯定會很難過,有的當場哇哇大哭,有的默默懷恨在心。如果平常父母與大寶的關係非常好,寶寶就會比較自信,但也不排除傷心的可能。我小時候雖然知道自己是爸媽親生的,但每次有人逗我說我是從叫花子那裡撿來的,我就會非常傷心忍不住掉眼淚。
  • 「你爸媽不要你了!」中國式逗娃:大人在笑,孩子在哭
    無論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還是現在的孩子,在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或者是作為父母本身,也曾經會用一些自認為好玩的方式去逗孩子。一些親戚朋友最經常逗孩子的一種方式就是「你爸媽不要你了,看你怎麼辦?」,說這句話的時候往往都是帶著一些看熱鬧的心態,想要看看孩子是怎樣的反映的。
  • 如果有人這樣逗你的孩子,請讓他原地爆炸
    是不是真的出自善意我們不去評判,但如果有人這樣逗你的孩子,請你笑而不語,讓他原地爆炸!1.「你媽媽/爸爸不要你了!」說出這句話的人一定不知道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會有多大。寶寶剛剛有了自我意識,知道爸爸媽媽是對自己最好的兩個人,是發生什麼事都可以依靠的人。小寶貝又分不清玩笑和現實,聽了這樣的話,很容易就相信。
  • 中國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這3句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比如說,有人會逗孩子說:「你媽媽生了弟弟不愛你了。」或者說:「你媽媽回不來了。」有調查數據顯示,有7成受訪者認為「中國式逗小孩」是一種陋習,並對此表示反感。如果真的發生了,快速帶孩子離開,不要讓孩子碰到這些東西,並對開玩笑的人表示:「如果要吸菸可以室外吸菸,並且也不要讓我們家孩子喝酒,這在我們家是不被允許的玩笑。」另外,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孩子年齡稍微大點,有表達能力了,也要提前告訴孩子:「寶寶,不要靠近別人的煙和酒,如果有叔叔逗你取樂,你要明確的告訴叔叔,你不喜歡這個行為,請不要這樣做。」
  • 「媽媽生了二胎就不要你了」老人如此逗娃,寶媽回敬很解氣
    但是,最近她發現大寶每天都不開心,還會故意拍打媽媽的肚子,有時候還會無比驚恐地問媽媽:「你會把我送給別人養嗎?」後來,寶媽才知道,原來是鄰居一個大媽總是開玩笑逗孩子說:「媽媽生了二胎就不要你了。」一開始,孩子不信,但說得多了,孩子就害怕了。尤其是她有時候孕期情緒不好,衝大寶發脾氣,大寶就更害怕媽媽覺得他不乖,不想要她了。
  • 保護孩子的天真,千萬別如此逗孩子,媽媽你真的做到了嗎?
    比如,我說如果你吃完東西,不去及時漱口的話,你的牙齒就會偷偷報告媽媽,然後媽媽就會知道了。她就會睜大了好奇的杏仁眼睛,眼神無比清澈的看著我問道:「媽媽,牙齒是怎麼和你說話的呀,為什麼我聽不見它說話?」無獨有偶,我朋友的女兒一直非常崇拜當迪士尼公主,有一個電視節目就有一個當公主的加冕儀式,小姑娘就看得非常入迷。
  • 中國式逗小孩,害慘了多少中國孩子
    「爸爸媽媽不要你了」、「我喊大灰狼來抓你」、「你長得一點也不好看」,幾乎每個小孩子都被逗過,言語上的戲弄還是真的,有的小孩子還被灌酒、拋高,做很多危險動作。為什麼大人們這麼熱衷於逗小孩,逗小孩到底會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影響?
  • 女兒:「媽媽有人摸我」,媽媽的做法,讓孩子選擇了「自我保護」
    導讀:女兒:「媽媽有人摸我」,媽媽的做法,讓孩子選擇了「自我保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女兒:「媽媽有人摸我」,媽媽的做法,讓孩子選擇了「自我保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逗孩子本無可厚非,但有些「雷區」不能碰,家長遇到一定要懟回去
    看到孩子就喜歡忽悠,「你不是親生的,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你媽媽生二胎就是不喜歡你了!」「你爸不是你親爸,你還不知道呢吧?」這種人不要臉你也沒必要給他留臉。而且你不懟他,縱容他,到最後傷害的只能是自己孩子。
  • 懷孕前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結果卻與其他媽媽一樣「焦慮」
    很多女人在懷孕前,都幻想過:如果有一天,我當了媽媽,我會……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懷孕的時候保持心情愉悅,淡定,才不會像別人那樣緊張呢。孕期好好運動,營養均衡,堅持順產,才不會像別人那麼害怕呢。無論想得多麼美妙,可是當她懷孕的那一刻起,在那個瞬間,她便知道了:想像與現實,有的時候差著十萬八千裡。當孩子呱呱墜地,當孩子第一次叫媽媽,當孩子第一次生病,當她第一次因為孩子與老公吵架……每一個第一次,都讓她感受到:凡事只有真切體會過了,才明白個中感受與深意。
  • 孩子不是我們的玩物 不要逗他
    孩子不是我們的玩物 不要逗他2016-10-12 11:32:38出處:其他作者:星媽廚房  每逢節假日親戚朋友聚在一起,星媽就會擔心有人要「逗」星星。「逗」 孩子,以孩子作樂,星媽向來都是很反感的。很多人可能覺得「逗」 孩子挺好玩的,卻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 請不要這樣逗孩子,否則我不會客氣的
    可愛的小寶寶總是人群中的焦點,,不時就有人「逗一逗」,比如:喝酒要從娃娃抓起吸口煙,給你買玩具。你這是什麼啊?來讓我看看,不然你給揪掉……對於親戚朋友這些不恰當的逗娃方式,我們無法避免,很多時候父母也礙於面子,不去阻攔這種逗娃行為。還有的家長,為了活躍氣氛,很多人就變身「逗娃狂魔」,毫無底線,後果十分嚴重。
  • 「孩子喝奶時,家人圍觀逗娃」,新手媽媽無法適應,直言沒有尊嚴
    >新手媽媽在一段時間內很難適應這個身份,畢竟在成為媽媽以前都是爸爸媽媽嬌生慣養長大的,有了孩子以後,一時間手忙腳亂,無法適應,再正常不過了。新手媽媽麵皮薄,肯定會不好意思,但是當影響到我們的感受的時候,還是要第一時間提出來,不要窩在心裡,讓自己難過。1、跟家人正面提出,希望家人迴避餵寶寶喝奶,本來就是一件比較隱私的事情,不適宜有人圍觀,即便是出於關心也合適,尤其是異性家長,比如說爺爺。當媽媽為孩子喝奶,有家人不懂迴避的時候,還是要第一時間提出,希望獲得隱私。
  • "請不要這樣逗孩子!"中國式逗娃帶給孩子的傷害,遠超你想像
    「龍寶小掌門」兒童學習app,這裡有金龜子、張騰嶽等七位央視主持人必背詩詞、成語、四大名著等大語文課程,更有少兒科普視頻和小學同步課程等你來學。每當我們走親訪友,或者朋友聚會時,只要有小孩在場,總免不了被逗上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