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后母戊鼎(司母戊鼎)出土於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后母戊鼎形制雄偉,重量達832.84千克,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是現存於世界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因為大鼎的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採用浮雕技術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后母戊鼎的出土反映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因而被譽為「鎮國之寶」。
后母戊鼎的出土發現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1939年3月,武官村村民吳培文的叔伯哥哥吳希增在野地裡探寶,探杆探到了一個地下的金屬器物,當晚就帶領著十餘人趁著夜色進行挖掘,為了防止日本人發現,白天便用原土封住洞口。就這樣一連挖了3個晚上,才將舉世聞名的后母戊鼎挖掘出來。
但是天下沒有密不透風的牆,武官村挖到寶的消息還是被日本人知道了,當時日本一個警備隊的隊長帶領著日軍一進村就嚷著「寶物、寶物」。剛出土的后母戊鼎被日軍盯上了。
這下讓吳培文犯愁了,繼續留著怕有一天惹惱了日軍丟了性命,便商量著賣掉,他們請來了北平的古董商人肖寅卿來看貨,肖出價20萬大洋,但是要把鼎鋸成幾塊分開裝,村民還真的嘗試分割大鼎,但是越砸越覺得作孽。於是又將大鼎埋入地下保護了起來。之後日軍又連續的進村搜寶,後來吳培文花了20大洋買了一個贗品青銅器放在自己的炕洞裡,被日本人搶了去。而真正的后母戊鼎則一直埋在吳家大院裡直到抗戰勝利。
1946年,時任安陽政府的一位官員打聽到了大鼎的下落,便勸說吳培文將大鼎上交國家。1948年,大鼎在南京展出,蔣介石親臨參觀,大鼎的展出轟動了整個南京城。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時曾有意將大鼎運去臺灣,但是終因大鼎過於沉重而作罷,隨後被解放軍發現於南京的飛機場,轉交給南京博物館,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後,后母戊鼎從南京運往北京,之後便一直存放於國家博物館,成為國家的鎮國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