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是我國最為重要的文物,其不僅僅是我國青銅時期的代表文物,還是禁止出境展覽文物,是「鎮國之寶」。這件幾千年前,達到800多千克的稀世珍寶現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在出土和定名時很坎坷。

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官村的村民首先發現司母戊鼎,那時候村民的目的是為了挖掘這件寶物換取財富。最後因為這件「古爐」實在太大了,買家提出將其截肢。村民於心不忍,說著這是破壞老祖宗留下的寶物,行為非常不好。
為何這個鼎帶著一個母字?因為該鼎是商王祖甲為祭奠它的母后所鑄。所以就有了這個名字。但是後來又被改為后母戊鼎。
看到這一定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突然改呢?上學的時候教科書上就是稱之為「司母戊鼎」,在2011年已經更名「后母戊鼎」,許多人表示不解。
下面說一下文字
「司」和「後」屬於同源字,從字形我們就可知,這兩個字都是一個「權杖」加上一張「口」,但是方向相反,代表著擁有權力的人在發布施令。以前是母系時代,最高權力的是擁有智慧及生殖力強的女性,後來才進入父系社會,最高權力就掌握在男性手裡,「後」就變成了最高女性權力者的稱呼,如同皇后。
兩個字是到之後才分化的:「司」只是指一般的權力擁有者,如部門的長官,掌管土地的長官-司徒。就算在如今的漢語中「司」的意思也與職能機構有關,如:司法部。
「後」這個字的用法是這樣改變的,由於掌權的女性從前面直接掌權變成了後宮的掌權者,這樣「前」與」後就 變成了對立關係,如:在空間上的後面,前面。
「母」這個字是在「女」字加上兩個點,才衍生出來的,表示哺乳。金文是延續了甲骨文的字形,之後篆文加上了一個線條,表示乳汁。直到隸書的出現,為了方便書寫,就成了現代漢語中「母」的雛形。
直到後來漢語中與「母」相關的都跟女性有關,如:母親、舅母。
這樣解釋下來就很清晰了,為什麼後來要改名字,總的來說就是這個原因。如前面提的,司」和「後」是同源字,一個「權杖」加 「口」,暗示擁有權力的人施令。「母」意為母親,戊」就是戰斧和戈組成的長柄武器。所以後來就從 「司母戊鼎」改成了「后母戊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