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為何被改為后母戊鼎?這不得不稱讚我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2020-12-22 鬢邊韶華

司母戊鼎是我國最為重要的文物,其不僅僅是我國青銅時期的代表文物,還是禁止出境展覽文物,是「鎮國之寶」。這件幾千年前,達到800多千克的稀世珍寶現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在出土和定名時很坎坷。

司母戊鼎

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官村的村民首先發現司母戊鼎,那時候村民的目的是為了挖掘這件寶物換取財富。最後因為這件「古爐」實在太大了,買家提出將其截肢。村民於心不忍,說著這是破壞老祖宗留下的寶物,行為非常不好。

為何這個鼎帶著一個母字?因為該鼎是商王祖甲為祭奠它的母后所鑄。所以就有了這個名字。但是後來又被改為后母戊鼎。

看到這一定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突然改呢?上學的時候教科書上就是稱之為「司母戊鼎」,在2011年已經更名「后母戊鼎」,許多人表示不解。

下面說一下文字

「司」和「後」屬於同源字,從字形我們就可知,這兩個字都是一個「權杖」加上一張「口」,但是方向相反,代表著擁有權力的人在發布施令。以前是母系時代,最高權力的是擁有智慧及生殖力強的女性,後來才進入父系社會,最高權力就掌握在男性手裡,「後」就變成了最高女性權力者的稱呼,如同皇后。

兩個字是到之後才分化的:「司」只是指一般的權力擁有者,如部門的長官,掌管土地的長官-司徒。就算在如今的漢語中「司」的意思也與職能機構有關,如:司法部。

「後」這個字的用法是這樣改變的,由於掌權的女性從前面直接掌權變成了後宮的掌權者,這樣「前」與」後就 變成了對立關係,如:在空間上的後面,前面。

「母」這個字是在「女」字加上兩個點,才衍生出來的,表示哺乳。金文是延續了甲骨文的字形,之後篆文加上了一個線條,表示乳汁。直到隸書的出現,為了方便書寫,就成了現代漢語中「母」的雛形。

直到後來漢語中與「母」相關的都跟女性有關,如:母親、舅母。

這樣解釋下來就很清晰了,為什麼後來要改名字,總的來說就是這個原因。如前面提的,司」和「後」是同源字,一個「權杖」加 「口」,暗示擁有權力的人施令。「母」意為母親,戊」就是戰斧和戈組成的長柄武器。所以後來就從 「司母戊鼎」改成了「后母戊鼎」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后母戊鼎:不用郭沫若起的名,曾是蔣氏的壽辰禮,它為何這麼牛?
    因此,后母戊鼎在這樣一個強盛的經濟背景下誕生也就顯得不那麼奢侈了。了解了后母戊鼎的這些背景,我們再看由「司」字改為「後」字就不難理解了。這個「司」字,有學者認為它是後字的反文(刻章時用的就是反文),後即姤,表示君主的配偶,而且這個後字還有另外一重意義,如皇天后土一般,後字有偉大、敬重的意思。
  • 司母戊鼎的簡筆畫還可以這樣來畫
    司母戊鼎一般指商后母戊鼎。商后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後期鑄品。鼎經常用來祭祀燒香。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畫一幅司母戊鼎的簡筆畫吧。首先,我們使用黑色畫出鼎的前面和右側。司母戊鼎簡筆畫使用黑色在前面畫出一個長方形作為裝飾。最後,使用黑色寫上「司母戊鼎」就完成了
  • 破解神秘的符號:后母戊大方鼎之謎的解開,需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
    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2011年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重文物之一,而且也是到今天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它的存在和發現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故事。從它的發現和出土無不充滿神奇色彩,再加上它的特定發現時於期,使本來就具有很大價值的后母戊大方鼎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面紗。后母戊大方鼎的鼎耳為什麼不翼而飛?這裡有這樣的傳說:1939年是一個動亂的年代。
  • 國博中的「后母戊」或「司母戊」鼎,是真正的「鎮國之寶」
    答案是「司母戊鼎」,原因是它上過歷史教科書,它是中國最大的青銅器等。 在我多次去國家博物館的經歷中,每次都發現這個鼎周圍的觀眾最多。 收藏於國博中的「司母戊鼎」,現稱「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 司母戊鼎出土於1939年的日佔區,它是如何逃過日寇魔掌的呢?
    您輕輕一個關注,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提起司母戊鼎(現改為后母戊鼎),作為中國人可以說無人不曉,因為它是中國現存青銅器裡最有名的一尊。它高133釐米,重832.84千克,是世界上現存出土青銅器中最大也是最重的一件,現陳列於首都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 國寶后母戊鼎在被發掘之後,經歷了種種波折,最終被政府收歸
    國寶后母戊鼎在被發掘之後,經歷了種種波折,最終被政府收歸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我國的國寶后母戊鼎被挖掘出來後的波折歷史,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國寶面世,紛爭不斷。為了掩人耳目不走漏消息,吳希增等人挖出「馬槽鼎」之後,便將這件巨大的青銅器國寶秘密地運回到村裡,埋藏在吳培文家院裡的一堆糞土下面。不料,武官村出土巨大青銅器「馬槽鼎」的消息,還是在1939年4月中旬被北平(今北京)琉璃廠同益恆古玩鋪的經理蕭延卿(也有肖寅卿、蕭寅卿之說,恐是讀音之誤)獲知了。
  • 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展出文物——后母戊鼎
    商代后母戊鼎(司母戊鼎)出土於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后母戊鼎形制雄偉,重量達832.84千克,鼎高133
  • 司母戊方鼎重達833公斤,這個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
    「司母戊鼎」這個名字是1959年由郭沫若給取的,後來國家博物館將它更名為「后母戊鼎」。這隻鼎是我國所有已出土的青銅器文物中最重的一件,重量達到了832.84公斤,也就是有1600多斤重。這麼重的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呢?這裡就要先和大家先聊一聊「模」與「範」。
  • 商朝的高科技產品,「司母戊鼎」,科技水平超出了現代人的想像
    繼續說這本《司母戊鼎還有多少待解之謎》,最後來說說,司母戊鼎體現出商朝有非常高超的科技水平,超出了現代人的想像。「司母戊鼎」之所以是國寶,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它個頭大,年紀大,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它還反映了3000多年前,商朝時期發達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根據最新的測量結果,整個司母戊鼎長116釐米,寬79釐米,高113釐米,重量有832公斤。
  • 老漢撿到遠古文物,專家一分錢不給就收走,如今成第二鎮國之寶
    這件文物的回歸還有一段趣事。1957年,家住在陝西省華縣太平莊裡的老漢正在山上務農,正當他辛苦鋤地的時候手中的鋤頭突然碰到了一件「異物」,原本老漢以為只是碰到了石頭並沒有放在心上。可是再次碰撞並發出清脆聲時老漢才覺得不對勁,撥開土層將這塊異物挖出。這塊異物是一個老鷹形狀的陶鼎,老鷹背部還有一個空間可以盛放東西,就如同一個罐子一般。
  • 我國「最珍貴」的5大青銅文物:冰箱上榜,最後1個是「鎮國之寶」
    【我國「最珍貴」的5大青銅文物:冰箱上榜,最後1個是「鎮國之寶」】尊為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於商代。鴞,俗稱貓頭鷹。在古代,鴞是人們最喜愛和崇拜的神鳥。鴞的形象是古代藝術品經常採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鴞形。此鴞尊即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
  • 司母戊鼎還有多少待解之謎》讀後
    由相關文章得知,引起這次討論的原因是該鼎收藏單位國家博物館在新的展陳說明中,將以往習稱的「司母戊」鼎改稱為「后母戊」鼎。 無論稱「司母戊」,還是稱「后母戊」,都是舊話重提,雖然各自又補充一些新的理由,但仍是公婆之爭,難成定論。由於司母戊鼎知名度甚高,故社會反響很大。李維明先生作為國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而且專門研究夏商周考古,他的朋友與同行,少不了有人會詢問他的意見。
  •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沒有正面照?看到最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從先秦時期算起到如今,出土的文物已經不勝枚舉,在我國最著名的博物館——中國博物館中,收藏著一座鼎,它的名字叫做司母戊鼎。說起司母戊鼎,熟悉歷史的朋友基本都能說上一兩句,它是在河南安陽出土,是一座西周時期祭祀所用的青銅器。
  • 世界上最值錢的5大文物,中國就獨佔2件,其中一件出價10億都不賣
    埃及羅塞塔碑最珍貴的地方就是刻在碑上的文字,這些文字可不簡單,是用古埃及文字、希臘文字和當時通俗文字刻成的,要知道這些文字在歷史上已經是失傳了的。所以這件文物在現世後就廣受人們的關注,後來古文字專家根據碑上的文字,破解了在世上失傳千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