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中的「后母戊」或「司母戊」鼎,是真正的「鎮國之寶」

2020-12-17 騰訊網

我在親朋好友間做了一個調查:「大家最熟悉的青銅器是哪一件?」

答案是「司母戊鼎」,原因是它上過歷史教科書,它是中國最大的青銅器等。

在我多次去國家博物館的經歷中,每次都發現這個鼎周圍的觀眾最多。

收藏於國博中的「司母戊鼎」,現稱「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鼎呈長方形,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

除了大以外,鼎的造型也很優美。兩隻高大的立耳,耳兩側與鼎身相接的地方是兩隻虎頭,耳兩側上又各飾一隻猛獸,兩獸張開大口相會於耳上方,中間是一個可憐又驚恐的人頭;耳與鼎沿相接的上方是兩條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看出來,一隻耳與腹部連接的地方有印痕,那是因為它曾被吳培文砸下,後又補上的。鼎的腹部呈長方形,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鼎身外部中央四面是無紋飾的素麵,四周各有突起的短稜脊,稜脊內側飾饕餮紋,均以雲雷紋為地。鼎的四隻長足也別具匠心,在三道凹弦紋上,是浮雕式饕餮紋和蟬紋。

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官村村民吳培文和哥哥吳希增挖出,因鼎體量巨大,吳氏兄弟和鄉人們都稱它為「大方鼎」。考慮到當時的局勢,家人對大鼎又重新深埋,並進行重重的掩護,才沒被日軍搶走。

1946年6月重新出土,被國民黨第31集團軍司令部王仲廉作為蔣介石六十大壽的賀禮送至南京。1948年在南京中央博物院首次公開展覽,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站在大鼎前的攝影照片,曾佔據了全國各地的重要報紙。本來是要運到臺灣的,因鼎太大上不了飛機才幸運地留在了大陸,並保存在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開館,大鼎從南京調運北京展出,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金石專家郭沫若現場考察,對鼎腹內的銘文進行解讀後,確認為「司母戊」三個字,這一論斷也得到了羅振玉的認同。甲骨四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中有兩位出來指認,大鼎也就有了正式的名字「司母戊鼎」。

對於第一個字是「司」還是「後」,學者們多有爭論。因為銘文中的這個字既可作「司」也可作「後」,郭沫若和羅振玉的觀點是因為商代人重視祭祀,認為鼎是「祭祀母親戊」的;其他專家的認為它是「後」字,是因為「後」表示「母后」「皇后」,銘文解釋為「偉大的母親戊」。2011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放時,就把這個鼎的名字改為了「后母戊」青銅方鼎。

但在鼎複製展出的另兩個地方,出土地殷墟和中國文字博物館,卻仍然沿用「司母戊鼎」的名字。我兒子上初中一年級,我專門看了他的歷史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鼎名也還是「司母戊鼎」。

雖說它叫哪個名字只是一個學術問題,是專家學者的事。它「鎮國之寶」的地位不會變,不應該也不會影響我們喜歡它、欣賞它。但還是希望它的名字能儘早地定下來,讓我們不再糾結。

相關焦點

  • 司母戊鼎的簡筆畫還可以這樣來畫
    司母戊鼎一般指商后母戊鼎。商后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後期鑄品。鼎經常用來祭祀燒香。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畫一幅司母戊鼎的簡筆畫吧。首先,我們使用黑色畫出鼎的前面和右側。司母戊鼎簡筆畫使用黑色在前面畫出一個長方形作為裝飾。最後,使用黑色寫上「司母戊鼎」就完成了
  • 司母戊鼎還有多少待解之謎》讀後
    由相關文章得知,引起這次討論的原因是該鼎收藏單位國家博物館在新的展陳說明中,將以往習稱的「司母戊」鼎改稱為「后母戊」鼎。 無論稱「司母戊」,還是稱「后母戊」,都是舊話重提,雖然各自又補充一些新的理由,但仍是公婆之爭,難成定論。由於司母戊鼎知名度甚高,故社會反響很大。李維明先生作為國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而且專門研究夏商周考古,他的朋友與同行,少不了有人會詢問他的意見。
  • 我國「最珍貴」的5大青銅文物:冰箱上榜,最後1個是「鎮國之寶」
    【我國「最珍貴」的5大青銅文物:冰箱上榜,最後1個是「鎮國之寶」】尊為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於商代。鴞,俗稱貓頭鷹。在古代,鴞是人們最喜愛和崇拜的神鳥。鴞的形象是古代藝術品經常採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鴞形。此鴞尊即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
  • 司母戊鼎為何被改為后母戊鼎?這不得不稱讚我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司母戊鼎是我國最為重要的文物,其不僅僅是我國青銅時期的代表文物,還是禁止出境展覽文物,是「鎮國之寶」。這件幾千年前,達到800多千克的稀世珍寶現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在出土和定名時很坎坷。
  • 破解神秘的符號:后母戊大方鼎之謎的解開,需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
    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2011年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重文物之一,而且也是到今天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它的存在和發現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故事。從它的發現和出土無不充滿神奇色彩,再加上它的特定發現時於期,使本來就具有很大價值的后母戊大方鼎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面紗。后母戊大方鼎的鼎耳為什麼不翼而飛?這裡有這樣的傳說:1939年是一個動亂的年代。
  • 司母戊方鼎重達833公斤,這個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
    「司母戊鼎」這個名字是1959年由郭沫若給取的,後來國家博物館將它更名為「后母戊鼎」。這隻鼎是我國所有已出土的青銅器文物中最重的一件,重量達到了832.84公斤,也就是有1600多斤重。這麼重的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呢?這裡就要先和大家先聊一聊「模」與「範」。
  • 商朝的高科技產品,「司母戊鼎」,科技水平超出了現代人的想像
    繼續說這本《司母戊鼎還有多少待解之謎》,最後來說說,司母戊鼎體現出商朝有非常高超的科技水平,超出了現代人的想像。「司母戊鼎」之所以是國寶,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它個頭大,年紀大,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它還反映了3000多年前,商朝時期發達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根據最新的測量結果,整個司母戊鼎長116釐米,寬79釐米,高113釐米,重量有832公斤。
  • 國寶司母戊大方鼎抬進奧運中心區(圖)
    國寶司母戊抬進奧運中心區  晨報訊(記者 賀巖 姜葳)估價高達4億元的宣德青花瓷、精美珍貴的織成金剛經、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重要文物昨天同市民見面(見圖)。從昨天開始,由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協等單位主辦的「奇蹟天工——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在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展出。
  • 北京賈氏家族三代人修復文物 參與修復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孔廟御匾——建國60年來,賈玉波一家與這些名字緊緊相連。作為新中國屈指可數的文物修復技術人員,他們喚醒了這些停靠在他們身邊的「破銅爛牌」,並賦予其新的神韻。  60年中,賈氏一家的生活跌宕曲折。隱現其間的,是三代普通人改變自己命運的奮鬥歷程,也是中國文物業60年的民間變遷史。
  • 國博講堂︱鄭巖:十件器物裡的中國美術史
    司母戊鼎是迄今為止所知最大的青銅器。學界過去把它的銘文解釋成「司母戊」,國家博物館採用的「后母戊」,是另一種解釋方案。這件偉大的作品,考古學一般把它放在類型學的框架中進行研究,技術史也對它做過一些討論。美術史的研究,還沒有充分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