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親朋好友間做了一個調查:「大家最熟悉的青銅器是哪一件?」
答案是「司母戊鼎」,原因是它上過歷史教科書,它是中國最大的青銅器等。
在我多次去國家博物館的經歷中,每次都發現這個鼎周圍的觀眾最多。
收藏於國博中的「司母戊鼎」,現稱「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鼎呈長方形,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
除了大以外,鼎的造型也很優美。兩隻高大的立耳,耳兩側與鼎身相接的地方是兩隻虎頭,耳兩側上又各飾一隻猛獸,兩獸張開大口相會於耳上方,中間是一個可憐又驚恐的人頭;耳與鼎沿相接的上方是兩條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看出來,一隻耳與腹部連接的地方有印痕,那是因為它曾被吳培文砸下,後又補上的。鼎的腹部呈長方形,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鼎身外部中央四面是無紋飾的素麵,四周各有突起的短稜脊,稜脊內側飾饕餮紋,均以雲雷紋為地。鼎的四隻長足也別具匠心,在三道凹弦紋上,是浮雕式饕餮紋和蟬紋。
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官村村民吳培文和哥哥吳希增挖出,因鼎體量巨大,吳氏兄弟和鄉人們都稱它為「大方鼎」。考慮到當時的局勢,家人對大鼎又重新深埋,並進行重重的掩護,才沒被日軍搶走。
1946年6月重新出土,被國民黨第31集團軍司令部王仲廉作為蔣介石六十大壽的賀禮送至南京。1948年在南京中央博物院首次公開展覽,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站在大鼎前的攝影照片,曾佔據了全國各地的重要報紙。本來是要運到臺灣的,因鼎太大上不了飛機才幸運地留在了大陸,並保存在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開館,大鼎從南京調運北京展出,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金石專家郭沫若現場考察,對鼎腹內的銘文進行解讀後,確認為「司母戊」三個字,這一論斷也得到了羅振玉的認同。甲骨四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中有兩位出來指認,大鼎也就有了正式的名字「司母戊鼎」。
對於第一個字是「司」還是「後」,學者們多有爭論。因為銘文中的這個字既可作「司」也可作「後」,郭沫若和羅振玉的觀點是因為商代人重視祭祀,認為鼎是「祭祀母親戊」的;其他專家的認為它是「後」字,是因為「後」表示「母后」「皇后」,銘文解釋為「偉大的母親戊」。2011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放時,就把這個鼎的名字改為了「后母戊」青銅方鼎。
但在鼎複製展出的另兩個地方,出土地殷墟和中國文字博物館,卻仍然沿用「司母戊鼎」的名字。我兒子上初中一年級,我專門看了他的歷史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鼎名也還是「司母戊鼎」。
雖說它叫哪個名字只是一個學術問題,是專家學者的事。它「鎮國之寶」的地位不會變,不應該也不會影響我們喜歡它、欣賞它。但還是希望它的名字能儘早地定下來,讓我們不再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