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滿意就是我最開心的事丨興仁市委政法委幫扶...

2020-12-22 天眼新聞

2020年11月23日,紫雲等9個貴州最後的貧困縣正式退出貧困序列。至此,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我想這真是特別的一天,對所有貴州扶貧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張沙沙(右一)在貧困群眾家我叫張沙沙,興仁市委政法委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18年1月17日,我正式成為一名扶貧幹部,跟我的同事一起到波陽鎮大田角村開展貧困戶幫扶工作,由此開始了我長達3年的扶貧之旅。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於鄉村我有一種天然的親切和熟悉感。在那時的我看來,大田角村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沒什麼特別的。但當我走進村裡,走進我的貧困戶穆順學家裡的時候,我被眼前的畫面震撼了:泥地裡一棟破舊的瓦房矗立著,屋外是一個簡陋的牛圈,屋內除了一個電磁爐再無其他電器。走進臥室,一張老式架子床上堆滿了衣服,床只有一人寬,屋裡黑黢黢的,好在屋子已被打掃乾淨,這讓整個房間有了一絲「家」的味道。  初見穆順學,他顯得頗為冷漠,話語不多,這讓我碰了個「釘子」,沒能獲得想要的效果。  該怎麼幫助他們一家呢?回到村活動室,我立刻向駐村第一書記反映了穆順學一家的情況。但書記也很頭疼,因為村裡像穆順學家一樣困難的貧困戶並不鮮見。幾番努力下,我最終通過民政救助為穆順學家協調到了3千元救助資金。我想必須先用這點錢來幫他把牛圈修好,對於以養牛買賣為生的穆順學一家來說,這是他們的「剛需」。後來國家出臺了危房改造政策,這對需要改善居住環境的貧困戶來說都無疑是雪中送炭。

張沙沙與貧困戶交流2018年的6月,我幫助穆順學家順利申請到了18500元的危房改造資金。靠著這筆錢,穆順學將之前的瓦房改造成了現在的平房,家裡也不再漏雨了。牛圈修好了,住房也改善了,但是我總覺得他家裡還缺少一些家具。在單位領導的幫助下,我們很快為穆順學一家購置了碗櫃、鞋櫃、餐桌等簡單家具。年底,穆順學靠養牛賺了幾千塊錢,於是他便給家裡購買了一個冰箱。  居住環境好起來了,但穆順學又為兒子的工作問題發起了愁。   穆順學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在廣州打工,二兒子在福建打工,三兒子還在服牢獄。2020年4月的一天,穆順學給我打電話說道,「『張書記』(所有幫扶幹部他都稱為書記),你之前幫我這麼多,我養牛你幫我爭取補助,中秋節給我買月餅,還時常給家裡送牛奶,我真的非常感謝你。但今天我還想麻煩你幫我辦一件事。」穆順學告訴我,他小兒子將於5月27號刑滿釋放,希望我能幫其找一份工作。多番聯繫後,6月中旬,我為其小兒子在園區一家工廠找到了一份工作,為此穆順學沒少跟我說謝謝。作為一名幫扶幹部,能為他們解決一些困難,讓他們能通過努力過上更好的生活是我最開心的事。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方林

編輯 劉詩雅

編審 楊儀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老百姓臉上的笑容就是我工作動力丨興仁市統計局...
    根據組織安排,2017年9月,我到興仁市魯礎營回族鄉清水河村三海組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恰逢此時,我有幸懷上了扶貧寶寶。開啟了一段脫貧攻堅的難忘歲月,留下最美的身影及一串串值得回憶的腳印。我包保的四戶貧困戶中,其中一戶叫王國良,近80高齡。肢體二級殘疾。
  • 肇慶市委政法委掛點幫扶村貧困戶脫貧奔小康
    「市委政法委駐村工作隊這麼關心幫助我們,幫我申請了低保、殘疾補貼,還安置我在公益崗位上班,又派發雞鴨苗、肥料等扶貧物資,培訓和鼓勵我發展種養,預計今年年收入超十萬元,不僅擺脫了貧困更走上了致富道路。」陳彩金只是肇慶市委政法委幫扶脫貧的一個縮影。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讓群眾滿意的「莫書記」還在堅定前行丨...
    我叫莫可芝,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甲高村第一書記。我出生在荔波縣拉平村一個叫做「小河」的村落。我是家裡面最小的孩子,家裡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父母每天為生計勞碌。兩歲的時候,母親因為過度勞累而去世。與群眾一起晾曬木耳剛開始我也曾猶豫過,但是,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貧困生活,我選擇了再次與貧困作鬥爭。駐村的頭三個月,走村、入戶、溝通.這裡的人,這裡的事,跟兒時自己長大的村子實在是太像了.深處大山,交通不便,群眾貧困,除了種地沒有其他選擇。
  • 「我的扶貧故事」「薏小白」扶貧記|興仁市百德鎮硐坪村第一書記曾蔚
    我叫曾蔚,是興仁市百德鎮硐坪村第一書記,作為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同時還掛職興仁市委常委、副市長。   興仁於我,並不陌生。這裡凝聚著全機關連續26年的幫扶情誼,承載著幾代人大人的夢想,流淌著上百名省人大機關扶貧幹部的青春和汗水。、曾蔚帶領駐村工作隊查看薏仁米生長情況。連續26年的幫扶,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幫助一方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 「我的扶貧故事」把群眾當成家人 把他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丨鎮遠縣...
    2016年下半年,根據工作安排,我結對幫扶都坪村5戶貧困戶。村民洪加德就是其中的一戶。記得第一次去他家中時,我想當然地以為憑藉20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工作起來應該順風順水,哪知道第一次吃了閉門羹。因為不了解他家情況,入戶時只是簡單宣傳扶貧政策,填寫入戶走訪記錄,最後要求他籤字,他卻躺在沙發上不肯起來,很不耐煩地嚷道:「我沒空,我要睡午覺。」我瞬間意識到扶貧不僅僅是任務,更重要的是走近他們、了解他們,讓他們在黨的好政策下早日脫貧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就是解心結|印江沙子坡鎮邱家村幫扶幹部龍施翼
    我叫龍施翼,是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幹部。2016年10月,根據鎮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成為沙子坡鎮邱家村結對幫扶幹部。  了解到袁華家中的情況後,我展開了思考,我認為,要開展好幫扶工作,就要融入到這個家庭中去。  拉家常、談心事、講政策、說故事成為我起初入戶幫扶的重要工作,漸漸地,雙老開始依賴我,期盼我每周都能去家裡看望他們,能有個人說說話、聊聊天,待我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幸福就是我的快樂丨習水縣良村鎮洋化村...
    「洋化村不脫貧,我決不回遵義。」2016年3月,我剛來到洋化村便立下脫貧誓言。我叫鄧欣,是交行貴州省分行駐習水縣良村鎮洋化村扶貧幹部。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我了解到洋化村缺乏產業支撐,集體經濟空白,發展產業已成為迫在眉睫之事。在專家的指導意見下,2017年5月,我引進黃金檸檬,為實現村民跑出致富「加速度」,採取「集體經濟+貧困戶」的合作方式,在洋化村建起150畝黃金檸檬種植基地,吸納65貧困戶參與種植。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追求丨赫章縣松林坡鄉...
    我叫楊昆,1999年我從湖北老河口應徵入伍,2018年轉業到畢節市商務局工作。2019年,我聽說局裡需要安排一名同志到赫章縣松林坡鄉,軍人骨子裡不怕苦、不服輸的韌勁促使我主動提出了下鄉申請。和家人說了這個事以後,家人極力反對。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眼裡的「鐵人」丨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
    上任後,我就注意到文聯村火石埡組的群眾長期受到取水難、水質差的困擾。  一水一電,皆是民生福祉。  為解決群眾吃水難問題,我多次與大家進行討論,組織群眾尋找新水源,同時匯報單位申請了3.6萬元幫扶資金。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白雲區派駐水城縣結對幫扶工作組...
    我叫鄧明禮,是白雲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2018年4月,白雲區委組織部選派我到六盤水市水城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水城縣轄30個鄉鎮188個村(居),總面積3607.82平方公裡,總人口96.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4.5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2.25萬人。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盡最大努力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興仁市波陽鎮...
    只要用心對待群眾,耐心同群眾溝通,我們的工作一定能得到群眾的支持和配合。我叫沈光燦,目前就職於興仁市波陽鎮人民政府。2017年9月7日,興仁在波陽鎮田灣中學啟動全員包保大會,會上確定了鎮級幹部和市屬包保單位人員,每名幹部都要負責包保3—4戶貧困戶。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我便與我包保的貧困戶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我的脫貧攻堅記憶中,為查明「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準確情況,無數包保幹部起早貪黑,不管風雨,走村入戶對農村群眾進行了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最大的動力丨花溪區石板鎮一村...
    我叫何崇義,是花溪區石板鎮一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組組長。在紙上慢慢寫著工作的總結,駐村幫扶的日子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在我的腦海裡浮現。去年3月,我作為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長來到石板鎮一村駐村幫扶。 扶貧工作時間短、任務重,怎麼幫助一村在短時期內實現脫貧,不拖全區的後腿,成了初來乍到的我最關心的問題。俗話說,「打蛇打七寸」。我也深深的意識到,要帶領群眾凝心聚力的發展,首要工作就是要建強基層黨組織力量,選優配強村支兩委隊伍,使之發揮應有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專車」|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
    「梁書記、彭局長,你們還在搞精準扶貧工作呀?」  「代犬生,你會開車了?」  「梁書記,我會開幾個月了嘞。」  「你這老人電瓶代步車是誰給你買的呢?」  「是政府發給我舊房拆除補助款後,我請人幫我買的!4000多塊錢,方便出行。」我叫彭顯斌,是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一心只為群眾幹實事丨鎮遠縣金堡鎮黨委書記駱紹勇
    全面落實從嚴治黨,深入踐行「三嚴三實」,緊緊圍繞「以抓民生為保障」、以「四個堅持」為抓手、以「群眾滿意為目的」的工作思路,突出以上率下、知行合一、強筋壯骨三個方面,抓實抓牢基層黨建工作;堅持工作重心下移,抓好作風整頓,全面完成「民心黨建」各項工作任務,為全鎮經濟建設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脫貧攻堅,產業先行。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一張張笑臉是我最大的收穫丨遵義新蒲新區...
    我叫陳泳如,是遵義市新蒲新區財政局工作人員,2017年12月,我被新蒲新區組織部選派到蝦子鎮蘭生村開展扶貧幫扶工作。去蝦子鎮之前,我內心很糾結,一方面想要在脫貧戰場上貢獻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又放心不下妻子和孩子,當時,我妻子才生產2個月,大女兒3歲半上幼兒園,當我滿懷愧疚的把要去蝦子鎮開展幫扶的事告訴妻子,妻子卻很支持:「我們兩都是老黨員,為脫貧攻堅出一份力是我們的職責,家裡困難不算什麼,只要你安全回來就好!」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真意做好幫扶工作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西竹...
    我叫練軍,2018年3月,由貴州省教育廳選派到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西竹村擔任第一書記。我到西竹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摸清楚村情村況。  針對農戶的疑惑和困難,我及時入戶了解情況,將扶貧政策講清楚,耐心地做工作,轉變他們的思想。為方便群眾聯繫,我在每家都張貼了連心卡,在村內設立了多個便民意見箱。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播州區茅慄鎮金山...
    還記得初到金山村時的場景,內心忐忑不安,腦海中盤旋過無數念頭,我將如何開展駐村工作,我要如何帶領這一方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困難在所難免,但工作還是要全力去做。到村裡後,我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入戶,採集基礎數據、收集信息資料,找準「窮根」。與村幹部、村民拉家常、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