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欽賜「一甲二名榜眼及第」,走進榜眼府領略清代官邸建築

2020-12-20 老馬詩圖

榜眼府位於江蘇省蘇州張家港市鳳凰鎮港口恬莊村老街,榜眼府是清乾隆初期孝子楊岱所建,為楊氏住宅。現存四間四進,第一進三間,第二、三進四間均為平房,第四進為四間樓房。到了鹹豐時期,楊岱曾孫楊泗孫(1823~1889)考中榜眼,得名為「榜眼府」,又因門前立有四根旗杆,故當地人又稱其為"旗杆裡"。該建築綿延百年,歷經數次修建改建。(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6月13日拍攝)這組圖展示了修復後的"榜眼府",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

相關焦點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區別是什麼?
    由高及地排名依次是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 。中國科舉制度,大致可以分為6級。依次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 、會試、殿試。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成為了秀才並不等於就獲得了鄉試的資格,根據明朝史書記載,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舉人:鄉試中舉的人,稱之為舉人。鄉試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明清時代,正常情況下,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
  • 鬧市區的榜眼及第府高家大院
    逛西安回民街一般的人只是看熱鬧,品小吃,往往忽略了在這熱鬧的回民街裡,還有一處安靜之處,那就是144號的高家大院。高家大院主人肯定姓高了,就像山西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主人要么姓王,要么姓喬。據了解,高氏家族在清代是本地的名門望族,尤其是乾隆年間,高家三子高中榜眼,是其發展的巔峰,所以叫榜眼及第。這個家族文、武、商、政等各個方面都出了不少人才,很是難能可貴。特別介紹,高家大院的真正主人高嶽崧,字峻生,亦有峻峰之說,號幼潭、子年,陝西長安人。清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梁耀樞榜進士第二人(榜眼),所以有榜眼及第之稱。
  • 殿試一甲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麼?
    殿試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叫什麼?
  • 殿試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麼?
    殿試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叫什麼?隋唐以降,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就有了一條新的晉升之路,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科舉考試的終極決戰,就是殿試。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主要是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在會試中脫穎而出的各省舉人及國子監的監生,即貢士。會試的第一名,稱會元。
  • 狀元、榜眼、探花的真實含義?
    上傳語告下稱為「臚」,「傳臚」即唱名之意,指的是殿試以後由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到了明朝成為對二甲第一和三甲第一的稱呼,到了清朝才成為專對二甲第一的稱謂。金殿唱名時:唱一甲第一名姓名,鴻臚寺官引狀元出班就御道左跪;唱一甲第二名姓名,鴻臚寺官引榜眼出班,就御道右稍後跪;唱一甲第三名姓名,鴻臚寺官引探花出班,就御道左又後跪。一甲三人姓名,都傳唱三次。
  • 陝西唯一皇帝御賜的「榜眼及第」,在西安回民街,為外國資助修繕
    其實在第一次到西安回民街時就因街上眾多的特色美食小吃而錯過了這裡,直到第二次再來回民街時才走進了這座數百年歷史的老宅。高家大院,坐落在西安北院門144號,昔日是高嶽崧的故居,始建於明崇禎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高嶽崧家族七代為官,是西安歷史上著名的「七世官宅」。
  • 解元、狀元、榜眼、探花、舉人、進士……都是什麼關係?
    殿試時皇帝一般並不親自閱卷,但他要御覽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控制科舉的最後一關。經過「殿試」,進士們即成為「天子門生」。另外,宋代還將進士分為三甲,前三名為一甲,賜進士及第。北宋前三名都稱狀元,南宋則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 西安回民街-榜眼及第高府
    除了聞名於世的秦始皇兵馬俑,五嶽之一的華山,古都西安的象徵大雁塔,還有那留有「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華清池,以及西安的美食等等外,你可能不會想到,也不曾留意到有這麼一處明清時代的古宅逐漸被人遺忘?回民街的熱鬧,眾所周知。美食更是不用列舉。
  • 科舉考試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我們在電視上都經常能看到,前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比如小李飛刀李探花就是科舉時候的第三名。那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呢?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科舉考試有很多等級的。一般是四級,童生試,考過了就稱為秀才了。之後就是鄉試,考中了就是舉人。鄉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唐伯虎就是那個地區的會試第一名,所以被稱為唐解元。
  • 古代考上狀元、榜眼、探花能當什麼官?
    殿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後一關,也是所有參加考試學子們的終極目標。通過殿試被錄取的考生被劃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 崇禎元年(1628年)的狀元、榜眼和探花都有誰?
    其中一甲僅有三人,即狀元、榜眼與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中國科舉博物院——考生號房戊辰元年「三鼎甲」《明史》中對於這一年科舉取士有明確記載:崇禎元年夏四月癸巳,賜劉若宰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 巴蜀鉤沉丨清代「高考」,四川哪個縣考生最厲害?
    7月24日,省地方志辦公室的方志專家通過梳理我省志書,向記者介紹了清代四川「高考」情況,並展示了《四川省志》中一張珍貴「清代四川各府廳州縣舉人進士統計表」。志書專家說,科舉考試分四級,即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前兩級考試在各省進行。清代的鄉試沿襲明制,在順天府及各省舉行,中式者稱做舉人。各省舉人在鄉試後第二年到京城參加禮部舉行的考試。
  • 謝氏歷史上的狀元榜眼探花駙馬
    在古代,殿試進士一甲第一名狀元、進士一甲第二名榜眼、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謝氏歷史上有狀元五人、榜眼兩人、探花四人。另有駙馬都尉四人。
  • 隋唐時期一甲二、三名都稱榜眼,探花專指第三名始於哪個時期?
    其中狀元、榜眼都或多或少能和科舉聯繫在一起,比如狀元一詞源自唐代,因為參加考試的考生按例都要向禮部投狀(類似簡歷),所以稱第一名為狀元;榜眼則因為在發布金榜後,狀元在第一位,第二名、三名排在榜單左右,像人的兩隻眼睛,所以稱為榜眼。一甲三名中只有探花和科舉考試本身無關,它的名字得來另有緣由。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先後排名
    排名: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探花—榜眼—狀元古代讀書人想求取功名,必經過十年寒窗,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考試。
  • 帝王朝代的謝氏狀元、榜眼、探花以及駙馬都尉
    在古代,殿試分為三甲,其中一甲只有三人,賜「進士及 第」 ,喚作進士一甲第一名、進士一甲第二名、進士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所謂的 狀元、榜眼、探花,合稱為殿試,在我們謝氏當中也有一些前輩曾中了狀元、榜眼及探花,當然,不完全統計完整
  • 狀元、榜眼、探花之名是怎麼來的,為何考生們最想當「探花」
    要想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獨佔鰲頭,成為狀元,那可得憑藉過硬的實力連闖幾關,一直要闖到皇帝的金鑾殿上。成功入圍殿試並及第的考生,都被稱為「天子門生」。但即便是「天子門生」,還是要根據考試成績進行排名,然後由朝廷發布金榜。金榜分為三甲,一甲三人,分別稱為進士一甲第一名、進士一甲第二名、進士一甲第三名,合稱為三鼎甲。二甲若干,二甲第一名稱傳臚,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統稱為進士。
  • 1904年中國歷史上最後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紫禁城保和殿,考生們最後的一站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禮部會試中選拔出來的273名貢士,進入保和殿,歷經點名、散卷、贊律、行禮等種種儀式禮節,參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試。古代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考生們按這次的考試成績排名,所中考的學子統稱為進士,其中,進士分為三甲,一甲即狀元,榜眼和探花三名獲賜進士及第,二甲,三甲若干分別獲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有科舉考試,就一定會有狀元的產生。那麼1904年這一年的科考殿試一甲前三名他們是: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