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臚是什麼意思?殿試傳臚宴和恩榮宴有什麼關係?
探花,稱謂起始於唐朝,專指第三起始於北宋末年。
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隆重的慶典,活動之一是在杏花園舉行宴會。事先會選擇同榜進士中年輕且英俊的兩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沿途採摘鮮花,然後在瓊林苑賦詩並用鮮花迎接狀元。
因而「探花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指的是進士中的少年才俊,而非是第幾名。
北宋宣和三年,黃彥正考中進士第三人,而他的兩個兄弟也榮登同榜進士。宋徽宗大加讚賞並賜詩一首:「黃河曾見幾番清,未見人間有此榮。千裡朱旗迎五馬,一門黃榜佔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闕,皂蓋今朝擁玉京。勝似狀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宋徽宗對「探花」的提及與援引,促進了「探花」一詞的迅速傳播,在不長的時間裡就得到了文人學士的普遍運用,最後成了社會公認的對於第三名的稱謂。
殿試傳臚宴和恩榮宴有什麼關係?
殿試傳臚宴清廷賜宴制度。即「恩榮宴」。宴席名。帝、後、皇妃以下及皇子等喪之祭奠用宴。如帝、後初喪,朝、晡與日中三設奠,其午奠即供饌筵一席。凡御前饌筵用一等滿席,午奠饌筵用二等滿席。
恩榮宴:元、明、清三代,科舉制度規定為新進士舉行的宴會。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制度述錄》第三章第三節:「清制傳臚翌日於禮部賜新進士晏曰恩榮宴。是制仿於唐之曲江會。
元、明、清三代,科舉制度規定為新進士舉行的宴會。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制度述錄》第三章第三節:「清制傳臚翌日於禮部賜新進士晏曰恩榮宴。是制仿於唐之曲江會。宋曰聞喜宴.元乃有『恩榮』之名,賜於翰林院,明宣傳德八年賜諸進士宴於禮部,始著為令。清代因之。恩榮宴之日,讀卷大臣、鑾儀衛使、禮部尚書侍郎,以及受卷、彌封、收掌、監試、護軍、參領、填榜、印卷、供給、鳴贊各官鹹與宴。」
宴筵名。皇帝於禮部賜宴殿試讀卷官以下各考官及新科進士,謂之恩榮宴。始於唐之曲江會。宋稱聞喜宴;因宋代曾賜宴進士於瓊林苑,故又稱瓊林宴。遼曾設宴於內果園或禮部。元代改稱恩榮宴,賜宴於翰林院。明宣德八年(1433),設恩榮宴於禮部,始著為令。清沿明制,於殿試傳臚之次日在禮部設恩榮宴,讀卷大臣、鑾儀衛使、禮部尚書、侍郎,以及受卷、彌封、收掌、監試、護軍參領、填榜、印卷、供給、鳴贊各官與新科進士一體赴宴。欽命內大臣一人為主席。主席大臣以次每員一席,受卷以下各官二員一席,狀元一席,榜眼、探花一席,其餘進士四人一席。
我是三甲第四名歡迎大家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