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榜眼、探花是咋來的,三者之間,為何考生們獨愛「探花」

2020-12-11 子衿說史

前言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孟郊"在我國,科舉考試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舉考試最先是由隋朝時期提出來的,在經過幾百年發展之後,到了明清時代,科舉考試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規章制度。科舉考試中有著很明顯的差異分布,通過差異可以將一些考生分辨出來。但是在科學考試之中,為何考試們都喜歡當探花?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名稱的由來

在科學考試過程中,一般分為六個等級。其中最低的一個等級是縣試,只有通過縣級的考試才能夠進入下一環節。其次進行的是府 試。在進行了前兩輪的考試之後,考生們會進行第三輪的考試。稱為院試。只有能夠通過前四輪考試才可以有資格參加禮部舉行的考試,但是對於禮部舉行的考試,考生們需要進行三輪考試,只有全部通過這三門考試之後才有資格參加皇帝主持的各項考試。狀元最初的名稱叫做狀頭。這一名稱主要是源於唐朝的科舉考試,在考試結束之後,會有專人將這些考試成功人的一些相關信息送到到皇帝的面前,而在最前面的則是考試第一名的人,也許是在當初狀頭的名稱並不高雅,然而最後改名成了狀元。

榜眼的由來相對於狀元的名稱稍微要晚一些,據相關歷史的記載,這一名稱的出現可能在北宋時期。它的意義也是令人非常容易接受的,考試過程中的第二名與第三名都會稱之為榜眼,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就相當於人的兩隻眼睛,因此將第二名與第三名稱之為榜眼。然而探花是一直都出現的,最早是在唐朝時期出現的,但是在當時只是一種戲稱而已。那為何考生們一直鍾愛與它呢?為什麼不鍾愛與其他兩個呢?難道是因為探花是最早出現的,所以當時的考生們才那麼鍾愛與它,想必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吧。

三者之間的比較

就三者而言,他們穿的衣服是沒有區別而言的。在古代的科舉制度中,無論是一甲還是二三甲,他們都是進士。雖然他們都在考試的過程中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同時也完成了考試過程中的所有疑難雜症,但是對於他們,他們是沒有任何爵位的,只不過他們獲得了加官進爵的資格與機會,如果他們在以後的朝廷之上,可以讓自己的才能展現出來,同時可以為這個王朝帶來非常多的利益,那麼他們將會獲得加官進爵的機會。到那個時候他們才有資格擁有爵位,這也正是"進士"一詞的由來。

殿試主要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然而只考察時務。考試結束後,第二天發讀卷,第三天便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主要有三個人,得到第一名就是狀元,得到第二名為榜眼,得到第三名就是探花,它們合在一起叫做三鼎甲。然而第二和第三甲合稱為進士,由於進士榜它是用黃紙來公布結果的,所以也叫黃甲。想必大家對於金榜題名不陌生吧,在古代中進士就是平常說的金榜題名,所以說我國的歷史文字博大精深啊,而且能金榜題名是一件好事,在現代就意味著我們能夠有大學上,家人開心,我們自己也開心,這算是自己讀書那麼多年得到的回報吧。總的來說,這三者在本質上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鍾愛於探花

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之中,第一名稱之為狀元。從古至今,每一個人都希望在每一場考試之中可以成為第一名。但是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之中,更多的人都喜歡讓自己成為探花。這樣的結局的確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秦中歲時記》中有記載:"進士杏園宴席者,可謂探花使,英俊瀟灑。"在這一句詩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古代的探花之中,他們都是非常年輕,並且都是非常美的人。他們在考試過程中所得到的名稱與考試所得到的名次沒有關係。

這就不難讓我們想像到為什麼在古代科舉考試之中,更多的人都喜歡讓自己擁有探花這個名稱。只要擁有了探花這個名稱,那麼就是對自己顏值的絕對肯定。而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樣的人就是高富帥,敢問有誰不喜歡高富帥呢?既有錢又長得帥,還有文採,想必這是很多女孩子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吧,但是呢?有些東西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所以不要盲目地去看別人的表面,我們要通過現象看本質。然而,在古代更多具有這方面實力的人,都希望在科舉考試中,可以讓自己擁有探花這個名稱。而擁有探花這個名稱,往往都要比獲得狀元的人更加高興。

鑄造的才能

在科舉考試中,有很多的優秀人才都被國家發掘了出來。《送沈亞之歌·並序》中有這麼一句話:文人沈亞之,元和七年以書不中第,返歸於吳江。正是因為這些人才的不斷發掘,才讓一些王朝變得越來越強大。這不得不說,古代的科舉制度在當時能夠更好地選拔人才是一種非常好的制度。同時今天也用這種類似的方法選拔著可以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才。

而到今天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更多的人都希望通過得到更多的知識,讓自己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在當今這個高度發達的社會之中,只有讓自己不斷的擁有本領,擁有更多的知識,才能夠讓自己力與其中。希望每一個奮鬥的你,可以讓自己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未來可期,只有你不斷的努力奮鬥,才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理想。同時,也希望每一個奮鬥的你,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

參考文獻:

《登科後》《秦中歲時記》《送沈亞之歌·並序》

相關焦點

  • 狀元、榜眼、探花之名是怎麼來的,為何考生們最想當「探花」
    (影視中的狀元)狀元最初叫做「狀頭」,這源於唐朝的科舉考試。凡是在考試中位居第一名的考生名字會被放在最前面,因此稱為「狀頭」。當然,也許「狀頭」這一稱呼不太高雅,其後便用「狀元」代替了,也稱作「殿元」或「鼎元」。榜眼的稱呼較狀元稍晚,大概開始於北宋時期。初時第二名和第三名都被稱為榜眼,意取二、三名分立於狀元的兩側,如同兩隻眼睛,故稱榜眼。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中記載:「北宋時第三人亦呼為榜眼。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在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十分歷史悠久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稱之為科舉制度,在悠久的歷史上,這項制度可以說帶給很多人幸運,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尤其是在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更是顯得不一樣了。正因為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狀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啥學歷?為何中探花比狀元還興奮
    畢竟越往後實在是太難考了,很難有安於現狀的考生能堅持到會試。而考中會試的全部都叫做貢生,顧名思義,就是進貢到朝廷裡參加殿試的考生,但第一名例外,叫會元,其實和其他貢生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古人喜歡第一區別稱呼,討個彩頭而已。
  • 古代的狀元為什麼叫狀元?探花、榜眼是怎麼來的
    今天咱來把狀元這個詞的由來跟大家說一說,包括這科舉裡的那些名詞,什麼探花、榜眼、進士跟您來聊一聊。科舉裡邊那些個稱謂我首先說這個進士,過去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朝,應考人就是想參加科舉的人首先得參加每年一度的鄉試、府試、院試,要參加三試。
  • 古代考上狀元、榜眼、探花能當什麼官?
    學子們首先要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以取得秀才資格,此時才可以參加正式的考試。正式科舉考試又分三個階段,分別是:鄉試,會試,殿試。殿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後一關,也是所有參加考試學子們的終極目標。通過殿試被錄取的考生被劃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稱號。
  • 狀元、榜眼、探花的真實含義?
    金殿唱名時:唱一甲第一名姓名,鴻臚寺官引狀元出班就御道左跪;唱一甲第二名姓名,鴻臚寺官引榜眼出班,就御道右稍後跪;唱一甲第三名姓名,鴻臚寺官引探花出班,就御道左又後跪。一甲三人姓名,都傳唱三次。而唱二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唱三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都只唱一次,並且不引出班。二甲第一名和三甲第一名都是各自一連串唱名中打頭的,所以就有了「傳臚」之稱。
  • 【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殿試前三甲才能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運氣好的狀元還會被皇帝選為女婿——駙馬,一步登天。明清時期,還會從進士中選優點為翰林,進入國家最高學術機構。古時重文,人才選拔只看文章才學,沒有科技工程類的選拔,因此比照如今算是「國家社會科學院」,前三甲的狀元榜眼探花,進翰林院問題不大,算是「院士」吧。
  • 1904年中國歷史上最後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紫禁城保和殿,考生們最後的一站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禮部會試中選拔出來的273名貢士,進入保和殿,歷經點名、散卷、贊律、行禮等種種儀式禮節,參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試。古代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考生們按這次的考試成績排名,所中考的學子統稱為進士,其中,進士分為三甲,一甲即狀元,榜眼和探花三名獲賜進士及第,二甲,三甲若干分別獲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有科舉考試,就一定會有狀元的產生。那麼1904年這一年的科考殿試一甲前三名他們是: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 民間趣談——關於「狀元、榜眼、探花」這三種稱呼是怎麼來的!
    有的朋友可能張嘴就來,我知道啊:狀元、榜眼、探花。您說對了!可我想問問他為什麼叫狀元、榜樣、探花,你知道嗎?我告訴大家,狀元、榜眼、探花,雖然隨唐時有科考,但是前三名叫這三個名字是從南宋末年才開始,也被稱為三鼎甲這頭三名。怎麼來的呢?
  • 為何狀元還要羨慕第三的探花,看看對探花的解釋,有些不敢相信
    對於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每一朝代都有不同的制度和措施,不過呢,卻有一個相同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問題了,為何狀元還要羨慕第三的探花,看看對探花的解釋,有些不敢相信。大家知道古代的科舉考試吧,童試,鄉試,一直到最後的殿試,皇上就要親自接見科舉的前三名,在古代這個稱呼是非常有意思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在惠州留下「真跡」
    說到狀元、榜眼、探花大家都會分外關注那可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惠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接下來小編要說的就與狀元、榜眼密切相關了一起來看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最高一級考試殿試考出的進士中,一甲三名為賜進士及第,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 科舉考試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通過考試來選拔合適的人才來做官,為國家服務。我們在電視上都經常能看到,前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比如小李飛刀李探花就是科舉時候的第三名。那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呢?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科舉考試有很多等級的。一般是四級,童生試,考過了就稱為秀才了。之後就是鄉試,考中了就是舉人。鄉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
  • 謝氏歷史上的狀元榜眼探花駙馬
    在古代,殿試進士一甲第一名狀元、進士一甲第二名榜眼、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謝氏歷史上有狀元五人、榜眼兩人、探花四人。另有駙馬都尉四人。
  • 帝王朝代的謝氏狀元、榜眼、探花以及駙馬都尉
    在古代,殿試分為三甲,其中一甲只有三人,賜「進士及 第」 ,喚作進士一甲第一名、進士一甲第二名、進士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所謂的 狀元、榜眼、探花,合稱為殿試,在我們謝氏當中也有一些前輩曾中了狀元、榜眼及探花,當然,不完全統計完整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先後排名是什麼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探花—榜眼—狀元古代讀書人想求取功名,必經過十年寒窗,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考試。
  • 明清兩代,浙江狀元、榜眼、探花的區域分布
    進士,是古代科舉考試的頂端,而一甲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又是頂端中的頂端。
  • 科舉趣話:狀元、榜眼、探花放現在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
    、榜眼、探花,是科舉殿試的前三名,屬於優中選優,絕對是優秀人才中最優秀的人才。  科舉的影響力很大, 以至於現在人們喜歡把高考比作科舉,把大學生比作進士,把某一地方的高考成績第一名稱為狀元,有縣狀元、市狀元、省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  很多人會問: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如果放現在,算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嗎?
  • 歷代黃姓狀元、榜眼、探花,黃家人你可知?
    據歷史文獻資料記載,歷代黃姓狀元26名(其中文狀元17名、武狀元9名)、榜眼10名、探花12名(其中武探花1名)。由於本人所掌握的資料有限,統計可能不全,請方家和各地宗親補遺和指正。現將歷代黃姓狀元、榜眼、探花名錄及有關生平事跡列下:  隋朝【1/0/0】A01、【狀元】黃鳳麟(555年—626年),字魁熹,號江夏逸叟,黃州江夏人。據《中國歷代文狀元名錄》記載:「黃鳳麟,湖北江夏郡黃州黃岡縣黃鶴鄉仁義村人。」
  • 狀元、探花和榜眼是中國的叫法,在美國,NBA選秀前三名怎麼叫?
    狀元、探花和榜眼是中國的叫法,在美國,NBA選秀前三名怎麼叫?體育讓世界變得更加精彩,緊張刺激的體育賽事給我們平淡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份別樣的色彩,競技體育也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激情和喜悅。眾所周知,NBA是當今世界最熱門也是最頂尖的籃球聯盟,裡面匯集著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籃球好手,是無數籃球運動員夢寐以求的籃球聖地,在NBA中每個賽季都會有一次NBA選秀,而我們中國一般把選秀的前三名稱之為狀元、探花、榜眼,那在美國的NBA中是怎麼叫的呢?
  • 歷年福州中考狀元榜眼探花大盤點!2016年花落誰家?
    閩江學院附屬中學  宋喆(投檔分狀元)屏東中學   陳舒晴(並列榜眼)時代中學   張澤華(並列榜眼)時代中學  林澤遠(榜眼)福州十四中  趙曄(探花)福州十九中  王晨(榜眼)福州一中  吳涵卿(探花)延安中學   何愷(榜眼)延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