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孟郊"在我國,科舉考試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舉考試最先是由隋朝時期提出來的,在經過幾百年發展之後,到了明清時代,科舉考試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規章制度。科舉考試中有著很明顯的差異分布,通過差異可以將一些考生分辨出來。但是在科學考試之中,為何考試們都喜歡當探花?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名稱的由來
在科學考試過程中,一般分為六個等級。其中最低的一個等級是縣試,只有通過縣級的考試才能夠進入下一環節。其次進行的是府 試。在進行了前兩輪的考試之後,考生們會進行第三輪的考試。稱為院試。只有能夠通過前四輪考試才可以有資格參加禮部舉行的考試,但是對於禮部舉行的考試,考生們需要進行三輪考試,只有全部通過這三門考試之後才有資格參加皇帝主持的各項考試。狀元最初的名稱叫做狀頭。這一名稱主要是源於唐朝的科舉考試,在考試結束之後,會有專人將這些考試成功人的一些相關信息送到到皇帝的面前,而在最前面的則是考試第一名的人,也許是在當初狀頭的名稱並不高雅,然而最後改名成了狀元。
榜眼的由來相對於狀元的名稱稍微要晚一些,據相關歷史的記載,這一名稱的出現可能在北宋時期。它的意義也是令人非常容易接受的,考試過程中的第二名與第三名都會稱之為榜眼,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就相當於人的兩隻眼睛,因此將第二名與第三名稱之為榜眼。然而探花是一直都出現的,最早是在唐朝時期出現的,但是在當時只是一種戲稱而已。那為何考生們一直鍾愛與它呢?為什麼不鍾愛與其他兩個呢?難道是因為探花是最早出現的,所以當時的考生們才那麼鍾愛與它,想必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吧。
三者之間的比較
就三者而言,他們穿的衣服是沒有區別而言的。在古代的科舉制度中,無論是一甲還是二三甲,他們都是進士。雖然他們都在考試的過程中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同時也完成了考試過程中的所有疑難雜症,但是對於他們,他們是沒有任何爵位的,只不過他們獲得了加官進爵的資格與機會,如果他們在以後的朝廷之上,可以讓自己的才能展現出來,同時可以為這個王朝帶來非常多的利益,那麼他們將會獲得加官進爵的機會。到那個時候他們才有資格擁有爵位,這也正是"進士"一詞的由來。
殿試主要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然而只考察時務。考試結束後,第二天發讀卷,第三天便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主要有三個人,得到第一名就是狀元,得到第二名為榜眼,得到第三名就是探花,它們合在一起叫做三鼎甲。然而第二和第三甲合稱為進士,由於進士榜它是用黃紙來公布結果的,所以也叫黃甲。想必大家對於金榜題名不陌生吧,在古代中進士就是平常說的金榜題名,所以說我國的歷史文字博大精深啊,而且能金榜題名是一件好事,在現代就意味著我們能夠有大學上,家人開心,我們自己也開心,這算是自己讀書那麼多年得到的回報吧。總的來說,這三者在本質上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鍾愛於探花
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之中,第一名稱之為狀元。從古至今,每一個人都希望在每一場考試之中可以成為第一名。但是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之中,更多的人都喜歡讓自己成為探花。這樣的結局的確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秦中歲時記》中有記載:"進士杏園宴席者,可謂探花使,英俊瀟灑。"在這一句詩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古代的探花之中,他們都是非常年輕,並且都是非常美的人。他們在考試過程中所得到的名稱與考試所得到的名次沒有關係。
這就不難讓我們想像到為什麼在古代科舉考試之中,更多的人都喜歡讓自己擁有探花這個名稱。只要擁有了探花這個名稱,那麼就是對自己顏值的絕對肯定。而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樣的人就是高富帥,敢問有誰不喜歡高富帥呢?既有錢又長得帥,還有文採,想必這是很多女孩子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吧,但是呢?有些東西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所以不要盲目地去看別人的表面,我們要通過現象看本質。然而,在古代更多具有這方面實力的人,都希望在科舉考試中,可以讓自己擁有探花這個名稱。而擁有探花這個名稱,往往都要比獲得狀元的人更加高興。
鑄造的才能
在科舉考試中,有很多的優秀人才都被國家發掘了出來。《送沈亞之歌·並序》中有這麼一句話:文人沈亞之,元和七年以書不中第,返歸於吳江。正是因為這些人才的不斷發掘,才讓一些王朝變得越來越強大。這不得不說,古代的科舉制度在當時能夠更好地選拔人才是一種非常好的制度。同時今天也用這種類似的方法選拔著可以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才。
而到今天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更多的人都希望通過得到更多的知識,讓自己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在當今這個高度發達的社會之中,只有讓自己不斷的擁有本領,擁有更多的知識,才能夠讓自己力與其中。希望每一個奮鬥的你,可以讓自己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未來可期,只有你不斷的努力奮鬥,才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理想。同時,也希望每一個奮鬥的你,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
參考文獻:
《登科後》《秦中歲時記》《送沈亞之歌·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