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姓,是中華大地上最優秀、最傑出的氏族之一,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才輩出,代有英賢,封侯掛印、出將入相者史不絕書。
隋朝統一全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選拔人才,實行了科舉制度,取代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九品中正制。而歷代許多黃姓人也正是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了仕途,他們文韜武略,滿腹經綸,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為家族帶來了無尚的榮耀,為書寫家族的光輝歷史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據歷史文獻資料記載,歷代黃姓狀元26名(其中文狀元17名、武狀元9名)、榜眼10名、探花12名(其中武探花1名)。
由於本人所掌握的資料有限,統計可能不全,請方家和各地宗親補遺和指正。
現將歷代黃姓狀元、榜眼、探花名錄及有關生平事跡列下:
隋朝【1/0/0】
A01、【狀元】黃鳳麟(555年—626年),字魁熹,號江夏逸叟,黃州江夏人。據《中國歷代文狀元名錄》記載:「黃鳳麟,湖北江夏郡黃州黃岡縣黃鶴鄉仁義村人。」又據《湖北通志》之「人物誌·選舉表」和《江夏曆代黃氏世恩》中記載:「隋煬帝乙丑科進士第一(即605年乙丑科狀元),歷官弘文館編撰、直學士、比部員外郎、侍御史。」他是中國科舉取士制度以來,中華黃姓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唐朝【1/0/1】
A02、【武狀元】黃仁澤(890-965年),一名仁渢,又名詵。號倉山生,福建侯官(今福建莆田)人。唐昭宗乾寧二年(895)乙卯科武舉狀元。累官至偽閩諫議大夫、節度巡官,始遷侯官倉山下林(古稱百林),事跡載福州志。餘事不詳。
C01、【探花】黃頗(?——?),字無頗。江西宜春人。唐武宗會昌三年(843)癸亥科探花。黃頗與狀元盧肇是同鄉,黃頗家境富餘,盧肇自幼貧苦。二人同日同路結伴赴舉,當地官員於離亭置酒餞行,只請黃頗一人。盧肇只好騎著小毛驢默默前行,黃頗在亭內賞樂飲酒,盧肇卻在城外十幾裡的地方苦苦等待。後來「盧肇、黃頗同遊李衛公門下。王起再知貢舉,訪二人之能,或曰盧有文學,黃能詩。起遂以盧為狀頭,黃第三人。」 黃頗官監察御史。作《受命於天說》,事跡不詳。
五代十國【3/0/1】
A03、【狀元】黃仁穎(900-962年),字福佑,一字幼衛,別字仁達,號潘湖翁,行離廿二。祖籍三山莆陽(今福建莆田涵江黃巷),幼敏慧好學,善詩文。少年時代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時常登上獅山甲第亭攻讀。後唐·天成二年927年高中丁亥科狀元。初授編撰、校書郎,歷迪功郎、四門學正。然遭宰相安重排擠,被貶為主客郎中,繼受封為后唐節度使。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黃仁穎見朝政無所建言,便辭官歸晉江潘湖歐厝裡。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黃仁穎卒於家,享年62歲。南唐主·李煜賞其才,特賜黃仁穎諡號「文杰」。其裔以歐陽為氏。著有《黃狀元文集》五卷。其詩《新都行》載於《中華姓氏詩選·黃氏卷》。
A04、【狀元】黃崇嘏(女),臨邛(今四川邛崍)人,記載五代十國歷史的《十國春秋》中《前蜀》12則記載了黃崇嘏的生平事跡。父親曾在蜀中任使君,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工詩善文,琴棋書畫,無一不精。12歲父母亡故後,家境清寒,與老保姆相依為生。成年後常女扮男裝,四處遊歷。公元888年,因故被誣為縱火人,寫詩向知州周庠辯冤,得其賞識。獲釋後,經周庠推舉,代理司戶參軍一職。周庠又欲將其女嫁予黃崇嘏為妻。黃無奈修書一封,表明「女身」,並向周庠辭職。歸鄉後,守貧而終。關於黃崇嘏身世,又有其曾代兄考中狀元一說,故其素有「女狀元」之美稱,為黃梅戲《女駙馬》之原型。
A05、【武狀元】黃昊,又名黃杏,字東安,江西南豐人。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乙卯科武狀元,周世宗柴榮附馬,封南昌侯。
C02、【探花】黃中(?——996),有史料上稱為賈黃中。字號、籍貫均不詳。後周顯德三年(956)丙辰科進士第三人(探花)。知貢舉:禮部侍郎竇儀。黃中幼聰悟,(每)日誦書千言。六歲登童子科。能屬文,每觸類必賦詠,多傳誦人口。其父常讓他食素,說:「俟業成即得食肉。」黃中16歲舉進士,中第,解褐任校書郎,集賢校理。官至御史。據《書錄解題》中記載:「黃中十六歲進士及第,第三人。」《邵氏聞見前錄》、本傳俱作15歲。另據《登科記考》1020頁「後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顯德三年丙辰」也有相同記載。
註:
賈黃中(941—996),也稱黃中,字媧民。滄州南皮(今屬河北)人。後周顯德三年(956)丙辰科進士第三人。授職校書郎和集賢殿校理,又提升為著作佐郎,在史館值班。嶺南地區戰亂平定以後,任命黃中做採訪使,他廉潔正直,處事公平,待人寬恕。回朝後,上奏了幾十條興利除害的事,頗合聖意。後宋軍攻克江南,賈黃中被選任宣州知州。太宗即位,遷禮部員外郎。太平興國二年(977),任昇州知州。太平興國八年(983),賈黃中與宋白、呂蒙正等共同主管科舉,又提升為司封郎中,充任翰林學士。雍熙二年(985),又主管科舉,不久又掌管吏部對官吏的選拔。賈黃中前後兩次掌管科舉考試,多選拔出身寒微而又才學之士。儘管他官至參知政事。然謹慎過度,畏首畏尾。中書政事,頗留不決。所以當時人多有微詞。黃中著有文集三十卷,《宋史本傳》行於世。
宋朝【10/5/3】
A06、【狀元】黃經陽,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辛丑科狀元,官任戶部尚書。其餘不詳。
A07、【狀元】黃瑛陽,黃經陽四弟,宋真宗祥符八年乙卯科(1015年)進士,殿試狀元,後遷通議大夫。其餘不詳。
A08、【狀元】黃裳(1044-1130),字冕仲,號演山,延平(今福建南平)縣人,宋神宗元豐五年壬戌科進士第一人(狀元)。歷官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卒贈少傅。黃裳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和詞人,其詞語言明豔,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詞》,詞作以《減字木蘭花》最為著名,流傳甚廣。
A09、【狀元】黃得禮(1055-1120),字執中,宋豐城(今屬江西)人。才智過人,宋元祐三年(1088年)高中狀元,初任柳州軍事推官,後由吏部寶謨閣學士遷文淵閣大學士(宰相),贈朝議大夫。六個兒子五個中進士,三個同榜高中狀元、探花,徽宗召見,並贈詩因子貴又加封贈。
A10、【狀元】黃彥輔,字伯強,行派一,黃得禮長子。宋宣和辛丑(1121年)狀元,初任袁州府萬載縣宰,後任吉安郡吉水縣令,升吉安郡太守,以政績突出遷朝列大夫。其餘不詳。
A11、【狀元】黃公度(1109——1156),字師憲,號知稼翁,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戊午科進士第一人(狀元)。黃公度中狀元後,任承事郎,籤書平海軍節度判官,遷秘書省正字。因與趙鼎往來及評議時政,為秦檜所不容,被貶為肇慶府通判達十年之久。黃公度治事之餘,以讀書著文為樂。秦檜死後,黃公度被朝廷召回,高宗詢問嶺南有何弊政,公度言:「廣東小郡,有十年不除,守臣者權官苟且,郡政廢馳,民受其害。」(更多關於黃氏歷史資料請關注黃氏大家族公眾號)高宗當即下詔任命黃公度為考功員外郎。入對時,黃公度乞請高宗總乾綱,厚風俗,被嘉獎採納。不久,黃公度因病逝於任上,年僅48歲。黃公度工詩善文,清人稱其詞作氣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即高,詞理亦勝。著有《知稼翁集》。
A12、【狀元】黃定(1133—1186),字泰之,號龍嶼,晚號鞏溪居士。為永福縣(永泰縣)一都龍嶼村人。幼年好學,擅詩詞,有文才。少年時十分勤學,苦學經史。28歲獲得補大學生資格,升入國子監求學。乾道七年(1171年),他從大學考取「預薦」資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進士第一(狀元)。
A13、【狀元】黃由(1150-1225年),又名世保,字子由,又字居正,號寅齋,自號磐野居士。平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進士第一人(狀元)。黃由自幼好學,年方十二三歲便教授群童讀書,20歲時考入太學。考取狀元後,通判紹興府,當時大旱,黃由賑災有政績,升秘書省正字,遷著作佐郎。後奉命出使金國,回國後升任將作監、嘉王府贊讀。紹興中(1190——1194),因幫助寧宗即位,深得寧宗賞識,權禮部尚書兼吏部尚書。行將委以重任之時,上疏勸阻罷斥道學人物,忤怒帝旨,被彈劾,知成都,以學士奉祠。嘉定初(1207),知紹興府,進浙東安撫使,官至正奉大夫,刑部尚書兼直學士院。死後,追贈太子少師。黃由擅長詩文,其《歸來》詩描繪了恬淡的田園生活。詩云:「歸來三閱月,無事一關心。刈草尋花徑,開池漾竹陰。江邊問明月,天際數歸禽。幸有高賓至,相逢似竹林。」
A14、【狀元】黃樸(1192-1245),福州侯官(今福建閩侯)道山人,字成父,一字誠甫,號東野。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己丑科進士第一人(狀元),歷著作郎,進吏部郎,官終於廣東漕司。於嘉定丁丑(1217)補太學。隨升內捨生,授籤書鎮東判官。除秘書省正字,校書郎。進著作郎,兼權考功郎;出知端平年間任御筆兼崇政殿說書。出知吉安,改知泉州,後除著作郎。又主管雲臺觀,除廣東運判、兵部侍郎,司封出知漳州。後主管崇禧館。眼疾轉知袁州,未赴任卒,葬福州北郊新店茶園。
A15、【武狀元】黃褎然(?—?),字號不詳,溫州府平陽(今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人。南宋孝宗趙軩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武舉第一人(狀元)。黃褎然曾在武學學習,是武學上捨生,他以武學生的身份奪得武狀元後,即被朝廷任命為武學諭。不久升為武學博士,亦有聲望,餘事不詳。
B01、【榜眼】黃宗旦(973 ——?),字叔才,福建惠安縣錦田村人。宋真宗鹹平元年(998)戊戌科進士第二人(榜眼)。黃宗旦從小受詩書薰陶。七歲那年初春,與群童嬉戲於藻光池畔,祖父黃禹錫以《早春》為題,命他即景賦詠。黃宗旦口佔七絕一首:「一望晴川碧水開,藻光池上暖初回。就中喜有龍門客,躍出洪波只待雷。」表達了他的遠大志向。祖父十分驚詫,聞者亦讚嘆不已。黃宗旦學習刻苦,曾經攜帶詩文進京,拜見公卿名流,受寇準、王禹偁等人器重。歐陽修稱其為「閩中名士」。黃宗旦又任過襄州(今湖北襄樊市)知州。百姓曾為之豎碑稱頌。後又任國史館編修。著作頗豐。可惜因害眼疾早休。今僅存少量詩文。
B02、【榜眼】黃中(1095——1180),字通老,福建邵武人,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乙卯科進士第二人(榜眼)。黃中幼時讀書過目成誦。初以族祖蔭補官,紹興五年進士及第後,授何寧軍節度推官。因為不依附秦檜,流落在外二十餘年,秦檜死後。才召為校書郎兼國子司業。紹興二十八年(1158),充賀金國生辰使,當時,這是一個眾人求之不得的差事。黃中不為名利所動,金國歸來,為秘書少監,起居郎,累遷權禮部侍郎中。黃中還言金國模仿汴梁皇宮大興土木,其野心已見,應早定退敵之策。皇上惶恐不安。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官至兵部尚書兼侍讀。黃中天性莊重,終日儼然坐立。他性情溫和,善於和同僚相處。尤喜推薦有識之士。詹事王十朋、舍人張震都是黃中推薦。張浚、劉錡也是靠黃中之力,只不過未嘗告人。淳熙七年八月卒,年85歲。朱熹為其撰寫墓志銘。九月,詔贈正議大夫。諡簡肅。著有《奏議》十卷。
B03、【榜眼】黃洽(1122-1209)宋福州侯官(今福建閩侯)竹岐鄉榕岸村人。字德潤,號東裡,晚號紹英。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癸未科進士第二人(榜眼),授紹興府觀察判官。後任樞密院編修,上以其盡言為端士,除侍御史。任右諫議大夫,諍諫得體,上首肯再三,曰:「卿如良金美玉,渾厚無瑕,天其以卿為聯弼耶?」除御史中丞,盡言無避,上大喜。除知樞密院事,以資政殿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官至宰相。宋光宗即位,乞歸田,予提學洞霄宮,卒贈紫光祿大夫。黃洽質直端重,有大臣體,兩朝推為名臣。慶元二年(1196),以宰相銜致仕。及卒誥贈金紫光祿大夫欽賜祭於閩江畔榕岸湖頭山龍王出海穴。
B04、【榜眼】黃艾(?—?)字伯耆,福建興化軍莆田人。宋孝宗乾道壬辰科(1172)進士第二人(榜眼)。淳熙十六年(1189),除秘書丞,光宗紹熙元年(1190),遷著作郎。紹熙四年,歷官右正言兼翰林院侍講,寧宗慶元元年(1195),為中書舍人兼實錄院同修撰,三年,出知贛州,官終刑部侍郎。封莆田縣開國男。著有《止堂集》等,皆佚。(更多關於黃氏歷史資料請關注黃氏大家族公眾號)明弘治《興化府志》卷三七有傳。
B05、【榜眼】黃拱辰(?—?),字良輔,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進士第二人(榜眼)。餘事不詳。
C03、【探花】黃彥正,黃得禮五子,宋宣和辛丑(1121年)進士,在殿試中高中探花,官至奉議大夫。其餘不詳。
C04、【探花】黃中(?——?),字仲庸,浙江平陽人。南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癸丑科進士第三人(探花)。黃中曾與朱熹討論理學,特別為朱熹所讚許,寧宗時,累遷為起居舍人,前後共上三十餘疏,為當政大臣所忌恨,離京任泉州知州,死於任上。
C05、【探花】黃桂(1190-1255)字雲卿,一字粹中,號春深,晚號薦添。福州侯官人。南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鄭性之榜進士第三人(探花)。黃桂曾於嘉泰二年(1202)考中武進士,後又參加文進士考試得中探花。黃桂進士及第後歷官校書郎,秘書郎,太常少卿。出知南唐軍。官至太常少卿。黃氏宗親點擊加入黃氏總群
金【1/0/0】
A16、【狀元】黃裳(1180——1245),字吉甫,山西人,金崇慶二年亦稱至寧元年(1213)癸酉科詞賦第一人,同科進士有著名文人雷淵、宋九嘉、康錫皆等。據《大金德運圖說》中記載:「黃裳,貞祐間,任應奉翰林文字。」其餘生平事跡不詳,待考證。
明朝【4/3/4】
A17、【狀元】黃觀(1364——1402),字伯瀾,一字尚賓,安徽省貴池縣清江金墩人,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進士第一人(狀元)。黃觀自幼穎敏過人,因父親入贅許家,隨母姓許。他曾築翠薇書舍,勤奮讀書,也曾從學於元朝待制黃冔(音許xǔ)。元大都被攻破後,黃冔殉國,使黃觀更加看重氣節,並漸以博洽多聞聲名鄉裡。洪武二十四年(1391),黃觀以鄉貢解元奪會試第一。殿試《御戎策》,舉「天道、福善、禍淫之機,人事、練兵、講武之法」為言,太祖閱後大喜,遂擢狀元,時年28歲,成為明代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乃復黃姓。累升尚寶卿、禮部右侍郎。建文初(1399)改侍中,與方孝孺、齊泰一樣受到重用。燕王朱棣舉兵。黃觀奉建文帝之命起草詔書,勸燕王放下武器,解散軍隊,進京謝罪,言詞十分激烈。建文四年(1402),黃觀又奉命招募軍隊,並敦促各地增援皇都南京,行至安慶,得知燕王已渡江,南京失守。燕王下令公布文職罪臣,黃觀名排第六。燕王遂派人抄了黃觀的家,並將黃觀之妻翁氏和兩個女兒指配給一個馴象的奴隸。翁氏把所有的釵釧都送給象奴,讓他拿去換酒餚,乘機攜二女來到通濟橋下,投水而死。黃觀得知建文帝已遜去,燕王派來追捕自己的人已到,便謊稱「入賀新朝,禮當預習」,於是,從容穿好朝服東向而拜,縱身投入羅剎磯的湍流之中。船上的人急忙打撈,僅得珠絲棕帽一頂,獻給燕王。朱棣怒火中燒,命人扎一個草人,給它戴上黃觀的棕帽,押解刑場,一點點剁碎,並將黃氏一門男丁都殺盡,誅連一百多人。也有記載說黃觀之弟事先將黃觀最小的兒子藏匿起來,也有說黃觀之妻畢氏孀居母親家,遺腹生子,所以黃氏有後在貴溪。後人多不知黃觀為明朝「三元」第一人。福王時,諡文貞。黃觀工書法,書體古拙。他死後三十年,縣尹龔某在其故址立祠祀之。
A18、【狀元】黃士俊(1570——1655),字亮垣,一作亮恆,號玉侖,又號振宇,廣東順德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進士第一人(狀元)。黃士俊少負偉志,好學上進,尤敦孝悌。27歲時奪廣東鄉試第一,萬曆三十四年(1606),黃士俊再度赴京,參加會試,榜上有名。殿試時,黃士俊以條對稱旨,卷字精楷,被神宗擢為第一甲第一名,時年31歲。登第後,黃土俊任翰林修撰。天啟三年(1623),以太子洗馬升為詹事兼侍讀,不久又升為禮部右侍郎。黃士俊為官耿介剛直,曾因得罪奸相魏忠賢並與內閣諸臣意見相左,引病辭歸。有「清正黃尚書」之美譽。崇禎元年(1628),朱由檢登基,誅滅魏黨,召黃士俊回朝,授吏部右侍郎。翌年晉升為禮部尚書。不久,因父親年邁多病,請求辭官奉養父親,崇禎不準。崇禎三年(1630),黃士俊的父親百歲大壽,他再次請求辭官回家服侍父親,得到批准,並特賜予「熙朝人瑞」的稱號。崇禎七年(1634),黃士俊奉召回朝。九年(1636)召拜東閣大士,入閣參與機務。十年(1637)又晉升為太子太傅、戶部尚書。因復興朝政的主張與當朝宰相有分歧,因而借病辭職。崇禎知他為官清廉,積蓄不多,便撥給他路費,並囑咐他病癒後歸朝。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黃士俊被晉封為柱國、太子太師、武英殿大學士。皇帝又一次派人召他回京,但他還來不及上路,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攻入北京,崇禎帝吊死煤山。黃士俊聞訊後,將平日的奏章、著作悉數焚毀,並居樓不下,以示志節。後他又積極參加反清鬥爭,數年後逝世。王夫之曾為他題詩道:「順德黃閣老士俊,四十年狀元宰相。」另有傳聞說,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召黃士俊,黃士俊未及復任,「隆武」政權便歸覆滅。他又投奔降清明將李成棟,後因李成棟不滿清廷封賜,又與黃士俊一起投降了後明桂王,入閣參預機務。當時黃士俊已老耄難以任事,多次受到同僚彈劾,於是辭官閒居,數年而卒,享年85歲。從狀元到宰相,幾代升沉,無奈生不逢辰,有人說:「他人以不壽為不幸,而黃士俊晚年又以多壽為不幸。」
A19、【武狀元】黃賡(?——1646),字仲敘,龍灣(今安徽休寧)人。明思宗崇禎十六年(1643)癸未科武舉殿試第一人(狀元)。黃賡是明王朝最後一位武狀元。生來肩寬背闊,力大無窮。精通武藝,特別善使鐵鞭,人稱鐵鞭王。清兵至,率眾固守徽州,身為先鋒,斬獲甚眾。後敗,黃賡投奔福建唐王。隆武二年(1646)黃賡也在池州九華山拉起了一支隊伍與清兵對抗,終因寡不敵眾,慘遭失敗,不降終為清兵所害。一說清軍欽佩黃賡是個難得的武將,想以高官厚祿招黃賡為清廷服務。但他看見自己擁戴的大明皇室歸降清軍,早已心念俱灰,寧死不從。清廷不再勉強,黃賡便在福州當地一座山廟削髮當了和尚。後來,他還被清廷封為「天下都綱僧」,在佛門淨土得以善終。
A20、【武狀元】黃鉞(1565-1643),字長白,又字賡材,號鐘山伯度,行瑞八。江蘇南京(祖籍福建莆田黃石金墩)人。明世宗萬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武舉會試第一人(武狀元)。黃鉞的父親黃故仁曾入錦衣衛籍,黃故仁死後,黃鉞便承襲父職。黃鉞少有奇氣,好讀書,經史典籍過目不忘,尤喜讀陰符素書。他熟悉地理圖形,愛舞刀弄槍。成年後臂力過人,精通十八般武藝,又好研習兵法,曾參加文舉科考不中,遂棄儒學劍。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全國武科會試的激烈角逐中,他以文武之才一舉奪魁,成為大明王朝辛丑科武狀元。黃鉞歷官南京左府僉書,都督僉事(正二品),屢立戰功。歷任晉升為潮州總兵、貴州總兵。他為官後,俸祿銀賞全都用來周濟黃氏族人,從不為個人打算。到各地任職期間,無不以功績顯赫著稱。後來,黃鉞辭官回鄉,過著平靜的生活。78歲那年去世,是明朝武狀元中的高壽者之一。
B06、【榜眼】黃珣(1447——1514),字廷璽。浙江餘姚人。自幼聰慧,讀書過目成誦。成化七年(1471)考中浙江鄉試第一名,解元。明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 辛丑科進士第二人(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參與纂修《憲宗實錄》,書成,升侍講。賜宴及金幣。又進左春坊諭德,負責國子監司業事,再升為南京國子監祭酒。母親去世,他回鄉守孝。孝宗感念他是經筵舊臣,特遣官為其母營葬並諭祭。守孝期滿,仍補國子監祭酒。弘治十八年(1505),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正德二年,進本部尚書。(更多關於黃氏歷史資料請關注黃氏大家族公眾號)因忤大宦官劉瑾被傳旨勒令致仕。正德九年(1514)八月卒,享年67歲。賜祭葬,贈太子少卿。嘉靖初年,禮部提出,黃珣歷事三朝,有清謹之名,宜賜諡。皇帝詔準,追諡文僖。黃珣為官平易厚重,為文也像他的為人一般。著有《紛紛論稿》、《惕齋稿》、《東山文集》、《素庵詩集》等。
B07、【榜眼】黃初(1478——?),字慎卿,江西貴溪人,武宗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進士第二人(榜眼),授官南京國子監祭酒。著有《明朝彝憲》。其餘生平事跡不詳。
B08、【榜眼】黃鳳翔(1538——1614年),字鳴周,號儀庭,晚年更號止庵,泉州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生。隆慶二年(1568年)中進士第二人(榜眼)。初授編修,奉命在內書堂教習小內侍讀書。萬曆初,他參與編修《明世宗實錄》後,調升為修撰,纂修會典,管理誥敕,充經筵官(在皇宮進講四書五經之官)。萬曆十年,黃鳳翔升右中允,管司業事。萬曆十二年,升南京國子監祭酒,培養出很多優秀人才。萬曆十六年,黃鳳翔被調到北京任國子監祭酒,次年升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充經筵講官。萬曆二十年,黃鳳翔被任命為禮部左侍郎。翌年,改任吏部,再調升南京禮部尚書,復疏辭之,不許,再請許之。從此,他就不再外出當官。黃鳳翔「為人平易忠厚而狷介謹嚴,不設道學之名而體其實」。在他還是當朝重臣時,每次回鄉,為了不驚動鄉親,在離城10餘裡就撤去儀從,單車微服入城,並吩咐隨從不要呵叱行人。他在官在家,粗飯果腹,革鞜納足,蒼衫稱身,自盥自櫛,屋宇不事裝飾。一生溺於學問,對「子史詩書靡不涉閱」,「為文爾雅深醇」,為泉州的名勝古蹟寫下不少碑記和題詠。主要著作有:《嘉靖大政記》、《嘉靖大政編年錄》等。他還主持編纂萬曆《泉州府志》。萬曆四十二年,黃鳳翔在泉州家中病逝。賜祭葬,墓在泉州東郊田頭亭。天啟初,賜諡文簡。
C06、【探花】黃諫(1403年一1465年),字廷臣,一字正卿,號卓庵,又號蘭坡,蘭州黃家園人。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成書的《平番縣誌》的《人物誌》中記載,黃諫於明英宗正統七年壬戌科(1442年)進士第三人(探花),按定製賜進士及第,並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之職,人稱「黃探花」、「黃學士」。黃諫是明代蘭州的知名學者,才華橫溢,詩文並茂,著有《書經集解》、《詩經集解》、《使南稿》、《從古正義》、《蘭坡集》等。流傳甚廣的《饒歌鼓吹》是一首記述明將堅守蘭州及徐達與王保保定西之戰的史詩。黃諫還是一位知名的外交家,明朝曾多次派他出使安南(今越南)。他撰寫有議定迎詔坐次及卻贐等儀式的著作十多種。後被謫廣州府判,講學興文,從遊者甚眾。黃諫卒後,廣州人立亭紀念。
C07、【探花】黃暘(1357——?),字原升。福建莆田人。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辛卯科榜進士第三人(探花)。黃暘的史料極少,只知道他永樂三年(1450)鄉試中舉。54歲才考中進士,而且官職只做到翰林編修。《明詩紀事》上有其《次潞河》詩一首。
C08、【探花】黃子澄(1350——1402)初名蔔,字子澄,以字行。江西分宜人。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進士第三人(探花)。黃子澄博學多才。少年時拜同鄉歐陽貞為師,學《易》,又跟周與學《尚書》、梁宥學《春秋》,在當地頗負盛名。洪武十七年(1384)黃子澄參加江西鄉試,奪得第二名。第二年參加禮部會試得中第一名,會元,殿試高中鼎甲,位列探花。授翰林編修,任滿升修撰,為東宮太子伴讀,累官至太常寺卿。建文帝即位,命兼翰林學士,與齊泰同參國政,建議削奪諸藩王權。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舉兵反,師名靖難,指子澄、齊泰為奸。建文四年,燕師渡江破京師,被執,抗辯不屈,磔死,族誅。正德十五年,地方官在他的家鄉建起一座「黃太常祠」,「用彰道化」。黃子澄的名譽直到崇禎死後的弘光初年才被恢復,追授他為禮部尚書,諡節愍。清乾隆年間朝廷賜諡為「忠愨」,「愨」音確,誠篤忠厚的意思,因此人們後來又稱黃子澄為「黃忠愨」。
C09、【武探花】黃守魁(1551-1621年),原名一魯,字國參,又字君賢,號哲齋,晚號濱南,明·泉州晉江潘湖人。嘉靖(1522—1566年)間,倭寇剽掠,為避徵役,幼隨父日章與母匐伏於南安白鶴山,戈戟間亡失,被賊獲去,欲挈之東,其祖父天倫貸金贖回。讀書不沾沾章句,志在四方,適有欲入都門者,與偕行,寓長安四、五年,試中書歲滿,例出為郡判。未周年,黃守魁即投筆棄去書篋,讀太公陰符諸書,務為天下敵,乃隸籍於南安鶴山密雲中,衛執武經。萬曆七年已卯(1579年),黃守魁應順天試,中式第四名武舉,效用於薊遼總督。萬曆十年壬午(1582年),復舉順天試;至萬曆十七年已醜(1589年),遂成進士,殿試一甲第三(武探花)。計前後諸武試暨進士,掛名不出四名之外。黃守魁初授南京浦子口守備操撫,王用汲見而奇偉之,升河南都司僉事;調江西,升四川都司駐建昌,從徵土酋楊應龍,敘功加秩。升大同參將,轉福寧參將。擢廣西參將未任,調松潘副將,徵建南有功,執世職土豪不用命者,置之法,恩威大著,升四川正總兵官。天啟元年(1621年),升南京五軍右府,實授驃騎將軍。秋,復有援遼之命,升南京大總督。催調漢士兵,偕監軍提戈而前,至重慶,俟撫軍交兵即行。適是時,土酋奢崇明作亂,突殺巡撫徐可求,道守令將並死者四十餘員。時各兵已出川江。黃守魁僅留麾下數百在舟中,倉卒聞變,戎服登岸搏戰,手刃梟賊,賊眾吾寡,難與匹敵,為賊酋所迫,前至重慶閱江樓。黃守魁高坐艦頭,賊酋羅列尚俯伏有退宿狀,未敢加害。俄而逆黨張彤出槊刺家丁黃順墜江,聲言擁黃守魁為主。黃守魁叱之說:「我督爾等五年於茲矣,朝廷何負於爾,爾何故反耶?」聲裂江濤,復疊疊為陳大義。不應,奮力大罵;又不應,飛矢貫膈,拔去箭鏃復罵。黃守魁手無寸鐵,麾下或死或散,賊酋以數人擁黃守魁,而眾散城市屠殺,又到舟中掠家屬。黃守魁乘間奪酋刀,以身殉職,年七十。妾萬氏投水歿焉。麾下得脫者,密備棺衾葬之江側。天啟元年(1621年)九月十七日也。事聞,欽贈都督同知,諡武烈,賜祭葬,遷塋於潘湖歐嶺黃厝山麓,塋朝潘湖。蔭子黃兆昌千戶世襲。因功德卓著,其裔遂取其「金湖」為其祖號。撰有《潘湖白鶴拳譜》、《潘湖臨漳文山本宗錄》等。
清朝【6/2/3】
A21、【狀元】黃軒(1740?—1800?),字日駕、小華,號蔚塍, 安徽休寧五城古林人,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進士第一人(狀元);黃軒年少即好學,日日苦練書法。眾所周知,科考時是很重視書藝的,因此,在科場上受益匪淺。該科為慶祝皇太后八旬壽辰特開恩科,此榜出了數位名人。黃軒取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以後奉詔入值上書房。乾隆四十二年,黃軒出任山東鄉試同考官。乾隆四十三年,任會試同考官。乾隆四十四年,出任順天鄉試同考官。黃軒升任洗馬。不久,京察大考,黃軒獲一等,依例升職,授四川川東道道員。時逢臺灣用兵,黃軒奉命督辦四川協濟臺灣用兵軍糧。終因督辦勞累過度,死於任上,加按察使銜。官至巡道。黃軒擅長於書法,也善屬文,他刻意追求、效法趙孟頫。黃軒與他的兄長黃騰達雙雙登科,成為一時佳話。
A22、【狀元】黃思永(1842——1914),字慎之,號亦瓢,本籍徽州休寧五城人,寄籍江蘇江寧。光緒六年(1880)庚辰科進士第一人(狀元)。從黃思永年幼喪失雙親,投靠已行過聘的嶽父家中,延請老師教黃思永讀書。黃思永完全是由嶽父家培養、教讀、直至完婚的。成家立業,他生活貧困,靠抄經書、教兒童餬口度日,教授以維持生計。同治十二年(1873),朝考後,黃思永任職禮部,後又考進軍機處。光緒六年,黃思永得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但他不圖宦途升遷,只想經商辦實業。黃思永被參奏,說他謀小販之利,因而被劾削官。至於官位,本非黃思永所求,也沒放在心上。光緒十二年,黃思永充任會試同考官,後累遷僅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黃思永兩次被御史彈劾。先是因為國喪期間衣著吉服,被參下獄。出來復原官後,又被參劾,說他專謀磨豆腐小販之利而再次丟官。黃氏宗親點擊加入黃氏總群晚清,朝廷設立「商部」,黃思永重新被起用,充頭等顧問官。黃思永與張謇並稱為「商部兩狀元」。黃思永在北京琉璃廠開工藝局,生產製作景泰藍。景泰藍產品工藝精湛、設計造型超凡脫俗。大件景泰藍可達有七八尺之高,而且原料考究,產品精湛。兩次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可是價錢太高,雖然貨好,也賣不出去。最後不得不倒閉了。八國聯軍於光緒二十六年入侵北京。想利用黃思永,但是,他斷然拒絕,不為洋人效力。但是,他為使百姓日常需要的物品得以補給,倡導行業組織還是正常做買賣。他不懼怕侵略軍,當德國侵略者要市民掛他們的國旗時,黃思永就帶領街民拒掛德國旗,不屈從於侵略軍。黃思永的字如其人,書法精湛。民國年間,黃思永家境貧困,病死於上海。
A23、【武狀元】黃瑞(1752——1810),字錫符,號輯堂,浙江江山(今浙江金華)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科武進士第一人(狀元)。黃瑞少年時,求學於遂昌,為邑庠生。及鄉試。始由江山舉薦,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武舉人,繼於四十五年中武狀元,授頭等侍衛乾清門行走。是年補甘肅烏魯木齊中營參將,管理口外屯田,以政績卓異,特升湖南長沙協副將監試武闈。嘉慶元年(1796)署理湖北宜昌鎮總兵。時值川楚白蓮教起義,黃瑞奉命率兵鎮壓,鏖戰11次,始克當陽縣城。湖北將軍欲將所獲男女盡行屠殺,黃瑞設策保全萬餘人生命。後升任總兵,守御長陽、張家口等處。時逢冬旱,白蓮教義軍涉水襲擊,城陷,被劾剿滅「教匪」不力,降四級,調守陝西五郎關。旋升撫標中營參將。嘉慶十五年署潼關協副將,染疾不起,終於任。
A24、【武狀元】黃大元(?—?),字鼎三,清懷安縣李信屯(今張家口懷安縣)人。直隸懷安(今河北懷安)人。清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武進士第一人(狀元)。黃大元得中武狀元後,授一等侍衛。其他生平事跡無考。
A25、【武狀元】黃仁勇(1762——1817),字智齋,學名良越,廣東潮安古蒼鎮海陽縣(今潮州市)孚中村。清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科即為慶祝嘉慶帝登基特開恩科武進士第一人(狀元)。仁勇自幼膽識過人。因家貧,至12歲方才進本鄉私塾讀書。他既勤於學文,又喜習武。他使用過的練武石,最重的竟達300多斤。乾隆四十六年(1781)仁勇得中文秀才。後黃仁勇隨嶽父習武,經過10年苦練,黃仁勇已學得十八般武藝俱精。乾隆五十七年(1792),黃仁勇赴省參加鄉試,得中武舉人。嘉慶元年(1796),嘉慶皇帝丙辰恩科取士,黃仁勇再度赴試,遂得二甲第二名武進士(榜眼)。在殿試中,皇帝喜其文武雙全,欽點為會魁武狀元、頭等侍衛,官拜福建金門鎮中軍遊擊等職。在金門鎮任職達15年,黃仁勇傾注心血於加強海防,抵禦外海,保衛國土。因成績卓著,屢受朝廷嘉獎賞賜。嘉慶十六年(1811)自感身體不適,難馳疆場,上疏請求解甲歸田。朝廷允其所請。仁勇為官清廉,自奉節約。因身體不適歸田後,仍為桑梓興農桑、修水利做出貢獻。黃仁勇自入仕途,為官清謙,自奉甚約。黃氏宗親點擊加入黃氏總群(更多關於黃氏歷史資料請關注黃氏大家族公眾號)歸鄉之時,積蓄無多,從未蓋過豪華的狀元宅第。倒是樂為桑梓造福,在農田水利建設方面做出貢獻。清嘉慶二十二年(1827)病故於故鄉孚中,終年55歲。
A26、【武狀元】黃培松(約1855-1925),字賢禮,號菊三。福建尚卿鄉科山村高肥山角人。少時習文,應泉州府試,屢試不中。因身體魁梧,臂力過人,便棄文習武,拜晉江羅溪(今屬鯉城)武舉人黃紀堂為師。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科武舉,培松獲鄉試第二名;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武科會試,獲第一名;殿試欽點狀元及第。初授一等侍衛(正三品)。不久,出任廣西鬱林營參將(正三品)、旋升廣東南雄協副將(從二品),廣州協副將,再升瓊州鎮總兵(正二品),記名提督(從一品),光緒末年曾兼署高州鎮水陸總兵,宣統末年改兼署廣州協副將。民國11年9月,授以振威將軍,陸軍中將加上將銜。民國12年,培松解甲,隱居廈門,倡建廈門江廈祠。民國14年夏病卒於福州。
B09、【榜眼】黃孫懋(1700—1744),字訓昭,號忝齋,山東曲阜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進士第二人(榜眼)。黃孫懋進士及第後,受翰林院編修。同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乾隆四年,黃孫懋任會試同考官;乾隆4年—7年間,任翰林院侍讀、國史館纂修官、翰林院侍讀學士、日講起居注官、少詹事、詹事、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內閣學士兼)。
B10、【榜眼】黃自元(1837——1916),字善長,號敬輿,湖南安化人。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進士第二人(榜眼)。黃自元在同治六年丁酉科湖南鄉試考中舉人,第二年又高中一甲第二,授翰林院編修。賜奉議大夫,供職翰林院。後又任各省鄉試考官。官至記名御史,翰林檢討,曾任武英殿總纂。同治九年,黃自元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同治十二年,任江南鄉試副考官。累遷官至出任陝西道監察御史。光緒十一年授甘肅寧夏府知府之職。一上任就刊刻先賢佳作等以及家傳書籍上百種,令生員傳閱觀看。一改同治兵亂後文教廢弛的局面,使寧夏人都知道趨向求學。另外,他親自查勘,修明渠、浚暗洞,暢通水路。年復一年組織防洪,使上遊免遭水淹之害。「在任三年,即以憂去,輿論惜之。」黃自元善長楷書,逼近魏晉,字型布局嚴謹。初學顏真卿,歷師柳宗元、歐陽詢,博取眾人所長而自成寫法。點、橫、豎、撇、捺等字型結構清晰均勻,剛健舒展,館閣體書法工整美觀,而他的楷書是典型歐體趙面的館閣體。他「執筆雖未盡善,而用意綿密,小楷、大草俱僅。」正因為稀少,人得一字,如獲至寶。黃自元是晚清著名書法家。他在楷書的間架結構方面,具有特殊的貢獻。光緒十年,黃自元著成他的研究成果《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當時,在書法界就有相當的影響。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黃自元給書法界提供了範本。他指出「昔人論間架,以中畫之字為式;論結構,以無中畫之字為式;茲比而合之,不復區別。」他繼承與發展了歐體書藝,自成體系,勘稱一代楷書大師。
C10、【探花】黃夢麟(?—?),字觀芝,號匏齋,江南常州府溧陽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進士第三人(探花)。授官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黃夢麟出身官宦人家,生來就出奇的聰明,再加上他全身心地學習經典、詩詞、古文,他從岑參、韓愈、歐陽修所作的詩文中大量汲取營養,風格在這些大家之間。而他的四六文恰似六朝的風格,他以詩文享有盛名。康熙二十七年,黃夢麟以編修出任會試同考官。「分校禮闈,稱為得士」。而後入館閣,纂修《三朝國史》、《一統志》。累遷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日講起居注官。黃夢麟「孝友恬退,假歸遂不復出」。激流勇退,恬淡歸鄉,終養老人,從此不復出為官。著有《尚書故考》、《詩序得失論》、《春秋四傳考》、《歷代樂律同異考》、《道學源流考》、《太極圖說》、《皇極經世說》、《十七史得失論》、《唐詩箋》、《匏齋集》等。
C11、【探花】黃叔琳(1672-1756) 幼名偉元,字昆圃又字宏獻,號金墩、北硯齋、研北宏獻,晚號守魁。順天大興宛平(今北京豐臺)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戴有祺榜進士第三人(探花)。黃叔琳祖上姓程,原籍安徽歙縣(今新安縣)人氏。他的祖父程伯起,字瑞芝,「嘗攝眉縣篆」,就是刀筆吏。後來,「流寓京師」,「為盜所害」。黃叔琳的父親程華蕃,字澗採,幼失父母,被收為義子,遂姓黃。黃叔琳少有神童美譽。長大後,20歲時與檢討衛既濟討論宋人語錄,恂恂然有醇儒風,見者無不覺得他定為年少甲第。黃叔琳在康熙二十九年庚午科中舉。康熙三十年,進士及第。黃叔琳在京任職數年後,官遷侍講。康熙三十三年,出任會試同考官。康熙四十七年,黃叔琳以鴻臚寺少卿出任山東學政。康熙五十二年,黃叔琳出任奉天府丞兼學政,後遷任鴻臚寺少卿,留學政任。此後,黃叔琳又先後任通政司參議、僉都御史、太常寺卿,回京在翰林院任職。康熙六十一年,出任內閣學士,不久,升任刑部右侍郎,累遷侍講。雍正元年,黃叔琳受到雍正帝賞識,在授內閣學士後,又升刑部右侍郎。雍正三年,黃叔琳出任浙江巡撫。乾隆元年,新登基的乾隆皇帝,授黃叔琳為山東按察使。乾隆二年,他奉旨補山東布政使。乾隆四年母親去世,黃叔琳丁憂守制。期間,又因在山東任職時漏報不稱職下屬官員,被劾降職。乾隆七年,服闕,出任詹事府詹事閒職。又因被人彈劾,說他在山東任上多有失職而被革職,從寬留任。乾隆十六年,重赴恩榮宴。晚年,黃叔琳以詹事加侍郎銜在家居住。黃叔琳平生接濟、獎掖後進,孜孜以求,惟恐不及。名士方苞來謁,與他一見如故,二人立刻成為莫逆之交。凡方苞所著《周禮》、《春秋》諸書,皆與黃叔琳往復商榷。黃叔琳「性好著書」,「耄耋不廢」,是著作豐厚的作家。也吟詩,有詩作《送孫文博之雲南省覲》。他也是個歷史學家,著有《史通訓故補》,另有記載臺灣朱一貴叛亂的《南徵紀程》、《臺灣史槎錄》。黃叔琳性好學,藏書萬卷,日事披覽,有所得常做筆記。尤其重視人倫鑑識,他以造就人才、扶植善類為己任,所賞拔如萊州守嚴有禧、長清令劉輝祖皆以循良遷升官秩。黃叔琳以王士禎的詩文作為宗師敬仰。乾隆二十一年,黃叔琳卒於家中,時年85歲。著有《硯北易鈔》十二卷、《詩統說》三十二卷、《夏小正傳注》一卷、《周禮節訓》六卷、《史通訓故補註》二十卷、《文心雕龍輯注》十卷及《宋元周易解提要》、《易解別錄》、《宋元春秋解提要》、《硯北雜錄》、《硯北叢錄》、《顏氏家訓節鈔》、《硯北易鈔》、《硯北雜錄》、《養素堂詩文集》等。
C12、【探花】黃貽輯(1850-1900),字遠伯,號霽川,清泉州晉江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進士第三人(探花),初授翰林院編修、後任館閣校勘,篤志文法、勵精圖治、多謀善斷、力為賢良伸張正義,轉任刑部主事,嚴辭慎處,歷官湖北候補道,復調禮部主事,精研古學,校注古籍,丁憂服除。光緒元年(1881年)入值南書房不久任廣東學政,在任期間,整頓學院,獎掖人才,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義和團運動興起,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先是利用義和團殺洋人,後又利用洋人殺義和團,在這場鬥爭中,黃貽楫力勸朝廷對外宣戰,但未被採納。於清光緒二十六(1900)卒於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