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一甲二、三名都稱榜眼,探花專指第三名始於哪個時期?

2020-12-20 左都御史

古代科舉考試一甲前三名為狀元、榜眼和探花,這三個名字的來源都是有講究的。其中狀元、榜眼都或多或少能和科舉聯繫在一起,比如狀元一詞源自唐代,因為參加考試的考生按例都要向禮部投狀(類似簡歷),所以稱第一名為狀元;榜眼則因為在發布金榜後,狀元在第一位,第二名、三名排在榜單左右,像人的兩隻眼睛,所以稱為榜眼。

一甲三名中只有探花和科舉考試本身無關,它的名字得來另有緣由。自隋唐開始全面實行科舉後,進士及第就意味著獲得了進入上層社會的通行證,命運也由此發生改變。因此,進士及第又稱「登龍門」,從此可以平步青雲了。

科舉及第對於士人來說,可謂「一舉成名天下知」,身價百倍,他們從一個默默無聞地普通讀書人轉眼間就成為眾人巴結的對象。唐代詩人朱慶餘在《送李餘及第歸蜀》中描寫了這種狀況:

從得高科名轉盛,亦言歸去滿城知。

發時誰不開筵送,到處人爭與馬騎。

劍路紅蕉明棧閣,巴村綠樹蔭神祠。

鄉中後輩遊門館,半是來求近日詩。

詩歌前兩聯用誇張的手法來描寫進士及第的影響,後兩聯則用鄉中後輩來求詩這一細節來描寫新科進士受到追捧的程度。從京城老百姓和鄉親後輩相巴結這些新科進士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科舉及第的巨大影響力。

唐代的新科進士們完成了向主考官謝恩等儀式之後,就要參加他們最為嚮往的曲江宴會。曲江在長安城的東南角,曲江宴會原來是用來安慰那些落地舉子的,後來慢慢演變成新科進士歡慶及第的宴會。曲江宴不僅是新科進士的狂歡日,也是長安城的一大盛事,無論公卿權貴,還是平民百姓都會來觀看這一盛大場面,甚至皇帝也會在曲江邊的紫雲樓上垂簾觀看。

經過曲江宴的狂歡之後,新科進士還要參加杏園宴,杏園宴的最主要活動就是新科進士探花。探花開始之前,要在新科進士中選擇年紀較輕的二人為兩街探花使或探花郎,他們要騎著高頭大馬遍遊曲江附近或長安各處名園,採摘牡丹、芍藥等名花,後來殿試第三名為「探花」,就是起源於此。如果有別人先於他們採到名花,他們就要受到處罰。

唐代著名詩人孟郊考中進士後,欣喜若狂,被選為探花郎,他的《登科後》寫的就是這件事,詩云: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這首詩開始就直抒胸臆,將兩次落地的失落、悲傷的心情拋到九霄雲外,今天終於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金榜題名,仿佛在茫茫的無邊苦海漂流的輕舟,突然找到了光明的海岸,心中的暢快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這首詩的後兩句成為科舉及第的名句,詩中的「春風得意」和「走光觀花」更是成為流傳至今的成語。

儘管「探花」一詞最早源於唐代,但那時的一甲三名並非叫探花,還是稱為榜眼,探花只不過是一種戲稱而已。到了宋代時,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很多人覺得將一甲第二名和第三名統稱為「榜眼」並不合適,於是在北宋晚年才正式將「探花」用以殿試第三名的專稱。

相關焦點

  • 殿試一甲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麼?
    殿試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叫什麼?
  • 殿試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麼?
    殿試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叫什麼?隋唐以降,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就有了一條新的晉升之路,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科舉考試的終極決戰,就是殿試。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主要是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在會試中脫穎而出的各省舉人及國子監的監生,即貢士。會試的第一名,稱會元。
  • 狀元、榜眼、探花的真實含義?
    上傳語告下稱為「臚」,「傳臚」即唱名之意,指的是殿試以後由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到了明朝成為對二甲第一和三甲第一的稱呼,到了清朝才成為專對二甲第一的稱謂。金殿唱名時:唱一甲第一名姓名,鴻臚寺官引狀元出班就御道左跪;唱一甲第二名姓名,鴻臚寺官引榜眼出班,就御道右稍後跪;唱一甲第三名姓名,鴻臚寺官引探花出班,就御道左又後跪。一甲三人姓名,都傳唱三次。
  • 科舉考試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說起科舉考試,我們都知道是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通過考試來選拔合適的人才來做官,為國家服務。我們在電視上都經常能看到,前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比如小李飛刀李探花就是科舉時候的第三名。那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呢?
  • 狀元、榜眼、探花之名是怎麼來的,為何考生們最想當「探花」
    成功入圍殿試並及第的考生,都被稱為「天子門生」。但即便是「天子門生」,還是要根據考試成績進行排名,然後由朝廷發布金榜。金榜分為三甲,一甲三人,分別稱為進士一甲第一名、進士一甲第二名、進士一甲第三名,合稱為三鼎甲。二甲若干,二甲第一名稱傳臚,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統稱為進士。
  • 「三甲」並非特指前三名或第三名,一甲倒的確是三人
    人們習慣用「三甲」表示前三名,這個詞在體育比賽報導中頻頻使用,如某媒體上有「某某獲得第四名的成績,與前三甲失之交臂」等類似語句。事實上「三甲」不是指前三名,也不是指第三名,這個詞常在不經意間被誤用了。可見,「三甲」是三個等次的統稱,並不是只有三人。金代,科舉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代分兩榜,每榜分一、二、三甲(蒙古、色目為一榜,漢人、南人為一榜)。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兩榜,並將此設為科舉考試定製,以成績高低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 【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這種考試比較正式,明清時,每三年一次,一般都在省城應考,上榜的稱「舉人」,頭名叫「解元」,我們熟知的唐伯虎就中過鄉試頭名。會試過關了還不算完,要參加皇帝欽點的「殿試」,通過者都能稱作「天子門生」,很炫的感覺有沒有。殿試前三甲才能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運氣好的狀元還會被皇帝選為女婿——駙馬,一步登天。明清時期,還會從進士中選優點為翰林,進入國家最高學術機構。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參加科舉考試的第一次考試稱之為縣試,其中考中的學員稱之為童生,沒有考中的就沒有機會參加下一級別的考試了,只有童生才有機會進入下一級別的府試,府試能夠入圍的學員稱之為秀才,秀才參加第三級別的考試,也就是院試。
  • 「三甲」並非特指前三名或第三名,源自古代科舉制
    意思是說,自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殿試後,進士分一甲、二甲、三甲三個等次。可見,「三甲」是三個等次的統稱,並不是只有三人。金代,科舉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代分兩榜,每榜分一、二、三甲(蒙古、色目為一榜,漢人、南人為一榜)。
  • 帝王朝代的謝氏狀元、榜眼、探花以及駙馬都尉
    在古代,殿試分為三甲,其中一甲只有三人,賜「進士及 第」 ,喚作進士一甲第一名、進士一甲第二名、進士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所謂的 狀元、榜眼、探花,合稱為殿試,在我們謝氏當中也有一些前輩曾中了狀元、榜眼及探花,當然,不完全統計完整
  • 古代考上狀元、榜眼、探花能當什麼官?
    殿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後一關,也是所有參加考試學子們的終極目標。通過殿試被錄取的考生被劃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 科舉趣話:狀元、榜眼、探花放現在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
    ,比如說狀元、榜眼、探花,是科舉殿試的前三名,屬於優中選優,絕對是優秀人才中最優秀的人才。  很多人會問: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如果放現在,算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嗎?    狀元、榜眼、探花是古代科舉考試制度下,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的前三名,也就是一甲三名的美稱,狀元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  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都是選拔國家幹部的制度,與現在的學歷教育沒有多少相似之處,但現代人總喜歡把二者相提並論。  如果硬要比較的話,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大體也能和現代學歷教育比較一番。
  • 狀元、榜眼、探花是咋來的,三者之間,為何考生們獨愛「探花」
    科舉考試最先是由隋朝時期提出來的,在經過幾百年發展之後,到了明清時代,科舉考試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規章制度。科舉考試中有著很明顯的差異分布,通過差異可以將一些考生分辨出來。但是在科學考試之中,為何考試們都喜歡當探花?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名稱的由來在科學考試過程中,一般分為六個等級。
  • 解元、狀元、榜眼、探花、舉人、進士……都是什麼關係?
    這樣一來,宋代就從唐代的「二元」,變為「三元」:州縣的「發解試」: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考中的稱「貢生」,第一名改為「省元」;殿試:考中的稱「進士」,第一名才稱「狀元」。解元——省元——狀元,「連中三元」成為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願望。另外,宋代還將進士分為三甲,前三名為一甲,賜進士及第。
  • 謝氏歷史上的狀元榜眼探花駙馬
    在古代,殿試進士一甲第一名狀元、進士一甲第二名榜眼、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謝氏歷史上有狀元五人、榜眼兩人、探花四人。另有駙馬都尉四人。
  • 清朝最後一科狀元榜眼探花是誰?他們混得怎麼樣?
    在這次考試中,依然誕生了狀元、榜眼和探花。那麼,清朝歷史上最後的狀元、榜眼和探花分別是誰呢?答案是:劉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先說劉春霖的事情。劉春霖是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今河北省肅寧縣北石寶村)人,字潤琴,生於1872年。考中狀元時,劉春霖年僅32歲,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狀元、探花和榜眼是中國的叫法,在美國,NBA選秀前三名怎麼叫?
    狀元、探花和榜眼是中國的叫法,在美國,NBA選秀前三名怎麼叫?體育讓世界變得更加精彩,緊張刺激的體育賽事給我們平淡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份別樣的色彩,競技體育也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激情和喜悅。其實在NBA選秀中的狀元、榜眼和探花的稱呼是中美兩國文化差異的一種表現,在美國的NBA中,他們把選秀的前三名分別叫做:NO.1 pick in the draf;NO.2 pick in the draf;NO.3 pick in the draf。直接翻譯成漢語的話則是為選秀第一順位,選秀第二順位,選秀第三順位。
  • 民間趣談——關於「狀元、榜眼、探花」這三種稱呼是怎麼來的!
    我想問大家個問題就是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全國的前三名叫什麼?有的朋友可能張嘴就來,我知道啊:狀元、榜眼、探花。您說對了!可我想問問他為什麼叫狀元、榜樣、探花,你知道嗎?我告訴大家,狀元、榜眼、探花,雖然隨唐時有科考,但是前三名叫這三個名字是從南宋末年才開始,也被稱為三鼎甲這頭三名。怎麼來的呢?狀元:那首先得說這狀子,就是現在咱們都知道參加高考之前呢,你們得填那個表麻,自己的基本狀況啊,然後根據這個往上一申請,你可以參加高考給你發準考證。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先後排名
    排名: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探花—榜眼—狀元古代讀書人想求取功名,必經過十年寒窗,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