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臨近,位於南京近郊的雨花臺功德園,再一次進入祭掃高峰期。由於時間或空間等原因,部分逝者親屬不能到場祭掃,「代客掃墓」也就應運而生。而在今年,依託新技術,雨花臺功德園推出微信「直播代掃」,並隨即引發關注。
清明時節,熙熙攘攘的祭祀人群中,卻有一批代人掃墓的業務員,通過在線直播,向提出委託的逝者親屬傳輸現場畫面。
誠然,生活半徑的增大,空間時間的限制,讓原本作為「剛需」的回鄉祭掃,成為部分逝者親屬的「奢侈品」。於是,依託於新技術的「代客掃墓」應運而生。買花、燒香、鞠躬、磕頭、哭喪,只要願意付錢,一條龍服務全部到位。委託代為祭祀的逝者家屬,亦可以藉助網絡技術觀看祭掃現場的實時畫面。
誠如推出該項服務的公墓方所言,「時代在變」,也考慮到當下的社會現實。緣於種種客觀原因,部分「欲祭祀卻不可得」的逝者親屬,請人「代掃」也是追終慎遠、寄託哀思的一種新形式。畢竟,時代在發展,傳承可以與現實結合。代客掃墓就是一種衍生物。但「代客掃墓」,真的可以成為新時代清明祭掃的「新寵」嗎?
其實不然。代客祭掃,是在對「孝心」明碼標價,早在5年前就已經出現,並未被大眾所接納。我們很難想像,延續千年的祭掃文化,如今卻面臨著被商品化的風險。祭拜過程中,如磕頭、痛哭等情感表達元素居然亦可通過社會商品服務形式來實現。比如,哭墳3分鐘100元,代磕頭加收50%的費用。不同的價格區間,對應不同的代掃服務。代客掃墓儼然成為一些人賺錢的手段,雖然搶人眼球,但不免有讓祭祖變得利益化的嫌疑。
另一方面,清明掃墓更講求的是一種精神活動,注重情感上表達對已故先輩的悼念和追思,並不拘泥於掃墓的形式。「代客掃墓」緊跟網際網路的步伐,商家稱之為創新和顛覆,實際上也可以說是藉機盈利吹出的噱頭。代為掃墓的業務員,明顯是衝著錢去的而不是衝著情去的,從一開始就已經失去了清明掃墓的應有內涵。
給什麼樣的價位,就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放諸清明祭祀這等嚴肅且側重情感表達的事情上,總讓人心生感傷,不知其味。古人有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盡孝必當親力而為。就算出於客觀因素無法親自到墳前掃墓,也沒有請人代掃的必要。通過網上祭掃、照片祭拜等方式緬懷死者,也比僱人代勞更為真誠。花錢僱人祭奠先人,違背了清明的初衷。而市場化的交易,某種程度上更是對先輩的一種褻瀆。(磊 磊)
責編:欒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