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開始,牛津詞典每年的年末都會發布「最具年度特色詞語」,被稱為「The Oxford Word of the Year」。裡面評選的詞語都是年度的熱詞,基本都是來源網絡等等。這個評選你課別以為是牛津評選的就一定很權威,很嚴肅的正經學術事件,其實往年的熱詞基本上都是:
2014年——「Vape」(電子菸)
2013年——「Selfie」(自拍)
2012年——「Omnishambles」(一團糟)
最讓人差異的就是2015年的年度詞彙,竟然頒給了一個emoji表情,而且是一個帶正經牛靜解釋的表情「笑cry」,牛津官方的解釋是:Laughing face crying tears of joy(喜極而泣)。
所以面對今年的牛津點讀詞彙,小編還是很期待的,究竟什麼詞能夠總結今年的英語社會呢?
The Oxford Word of the Year goes to——Toxic(有毒的)
為什麼偏偏是這個詞呢?牛津詞典已經越來越有毒了嗎?從官方的公告上來看,「toxic」這個詞在2018年的熱度直線上升,在牛津詞典自己的網站上,搜索量已經比去年增加45%。
這個牛津年度詞彙也體現著現在越來越「有毒的」社會。
不過在眾多的搭配搜索詞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反而是一個正兒八經的詞「chemical(化學物質)」。牛津詞典官方推斷,這個詞語的出現的搜索量增加更多的是因為英國發生的俄羅斯特工(Intelligence officer)和女兒被精神毒素殺害的事情。
還有,「toxic」這個詞語的高熱度很可能還因為美國颶風導致的有毒物質洩露和印度有毒物質焚燒事件。
當然除了客觀發生的「有毒」事件,伴隨的就是存在於社會的「社交毒」,比如近幾年的「toxic masculinity」就是形容「直男癌」的詞彙。
除了「toxic」,今年入選牛津詞典年度熱詞的還有:Cakeism—蛋糕主義,指的是相信有可能同時享受或利用到兩種同樣令人滿意但又互斥的方案。
Gammon—醃豬腿,指的是在表達政治觀點(通常是右翼)時由於憤怒臉漲得通紅的年齡較大的中年白人男性。好像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大豬蹄子」吧!
Gaslighting—「煤氣燈」,通過心理手段讓別人接受錯誤信息,或者懷疑自己失去理智,從而操控別人的行為。
Incel—非自願獨身者,是「involuntarily celibate」的縮寫,網絡上一些亞文化人群的自我描述用語。他們認為自己一直無法戀愛,也沒有性伴侶。他們對女性和性生活活躍的男性都抱有敵視態度。
Orbiting—網魂不散,指的是突然切斷與某人的直接聯繫,但卻又在社交媒體上關注、甚至有時回應某人的行為。
Overtourism—過度旅遊,前往一個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或景點的遊客人數過多,導致當地環境和歷史遺蹟遭到破壞,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下降。
Techlash—技術抵制,對大型科技公司日益增長的權力和影響的強烈且廣泛的抵制,特別是對在矽谷的大公司。
以上就是牛津詞典的2018年度詞彙,如果是中國評選年度詞彙,你認為哪些詞能夠上榜呢?評論區告訴小編吧!如果喜歡小編就返回頂部關注小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