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將推「微導航」系統

2020-12-20 中原新聞網

北京地鐵將推「微導航」系統  北京市交通委正在制定智慧地鐵三年行動計劃;機動車搖號措施將關注無車家庭

昨晚,北京會議中心,北京兩會政務諮詢會上,來自通州團的市人大代表韓克非(右)向市交通委副主任容軍(左)進行詢問。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在昨晚的北京兩會政務諮詢會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劉穎帶著兩個交通方面的建議向北京市交通委諮詢。

她提出,西直門地鐵站內存在地鐵標誌不清的問題,建議完善西直門地鐵站標誌系統;針對公交app顯示到站不準確的問題,劉穎建議,在公交站明確公示發車間隔等信息。北京市交通委員會二級巡視員王春強在政務諮詢會上回應,北京市正在制定智慧地鐵三年行動計劃,將實現地鐵微導航。

另外,很多代表、委員們都關注到機動車搖號的問題。對此,北京市交通委新聞發言人容軍表示,下一步,搖號措施將關注無車家庭,而且更關注家庭成員數更多的家庭,讓小客車指標的配置增加精準。

【關鍵詞】 西直門地鐵站

站內標誌不清 進站找不到4號線

劉穎指出,西直門地鐵站是2號線、4號線、13號線換乘的樞紐站,從13號線換乘2號線和4號線的標誌非常清楚,但是如果從地鐵站B口進入,就找不到4號線的明確乘車指引,「可在B站站口,明明寫著2號、13號、4號線都可以從這裡進入。」劉穎詢問工作人員才得知,若要從B口進站乘坐4號線,先要進入2號線的站臺,再下臺階找4號線。

「對於一些首次來這裡換乘的乘客,如果看不到明確的指引標誌,只能通過詢問工作人員才能找到乘車站臺,這樣特別不方便乘客出行,」劉穎說。

她建議地鐵部門經過實地調研後解決同類問題,「目前北京地鐵換乘站點越來越多,地鐵運營部門應該更多地從乘客體驗角度把換乘指引標誌做得更加人性化和清晰明確。」

昨日下午,記者根據劉穎代表的建議進行了實地探訪發現,西直門站B口進入後,站內不乏向工作人員問路、在標識牌前躊躇的乘客。一位提著行李箱剛從4號線下車的乘客稱,自己每次出差都要從西直門站換乘,但因為3線交會,每次還是要找指示牌。「在這站裡還是有點轉向。比如我從4號線轉2號線,剛上來還沒看到標誌,上到最上面才找到。」

記者注意到,在4號線站臺上特定位置存在「標誌盲區」,需左右走動後才能找到,此外從BC口方向登上第一段臺階,先看到的是13號線換乘標誌,登上第二段後才是同時標註有13號線/2號線的指示牌。站臺內一位志願者稱,每天向自己問路的乘客很多,因為一下車到了一個新環境比較亂,容易找不到東南西北。

記者在宋家莊站內也發現類似的問題。由於線路較多,記者在宋家莊站站廳層內發現了近8個換乘樓梯,其中亦莊線距離其他樓梯口較遠,不太容易與其他線路混淆,5號線與10號線的換乘樓梯口都集中在站廳一側,距離較近。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二級巡視員王春強聽完劉穎代表的問題,並給劉穎一個肯定的回覆:「我明天就讓工作人員去排查。」 除了西直門區域,北京市交通委還將對全網進行普查,檢查是否還有類似的薄弱環節。

【關鍵詞】 公交線路查詢APP

公交查詢APP信息更新應更及時

「現在有一些公交線路查詢APP,裡面包括車輛到站信息,這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讓乘客對車輛進站的時間做到心中有數。」不過有時也會發生令乘客崩潰的事情。劉穎說:「明明已經等了十多分鐘,眼看著車輛進站了,來的卻是區間車。」

劉穎建議,公交部門應在站臺上向乘客明確公示發車間隔、是行駛全程的車輛還是區間車,同時在APP上也應該儘量顯示以上信息,以免影響乘客乘坐公交的預估和時間安排。

昨晚,記者在宋家莊附近的榴鄉路公交站測試了5款可在北京地區應用的實時公交到站APP。在榴鄉路設站的公交車共3條線路,分別是599路、139路和927路。17時50分,「北京公交」APP顯示,599路馬上就要有車進站,距離最近的一輛已經到達榴鄉路的上一站,但直到6點10分,599仍未有車進站。此時,電子地圖顯示該路段並未存在堵車情況。

針對這一問題,王春強回應,北京市計劃推出智慧地鐵微導航系統,「乘客用手機下載一個地鐵開發的APP,就能夠使用這個微導航系統。」這個設想已經成形,同時計劃出臺智慧地鐵三年行動計劃方案。他表示,北京市交通委計劃今年陸續推出一批電子指示牌。一邊說著,王春強一邊展示手機裡關於電子指示牌的照片。這些照片裡的電子指示牌除了各條地鐵線路的路線,還有從乘客所在位置到站臺的距離以及步行大概需要的時間,這將為乘客提供出行參考。

針對劉穎代表提出的手機APP裡公交車到站信息應更加及時、全面,並且應該增加區間車、發車間隔公示的建議,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王兆榮回覆說,北京市交通委正在結合公交線網的規劃,同時結合幹線網絡、普線網路和微循環網絡,對不同性質的車輛發車間隔進行重新梳理。此外,還將結合早晚高峰、平峰、夜間和客流的變化情況調整發車間隔,使其更符合乘客需求。

【關鍵詞】 機動車搖號

搖號措施將更關注無車家庭

昨晚的兩會政務諮詢會上,很多代表、委員們關注到機動車搖號的問題。「我一進來大家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小客車搖號。」在接受一位代表諮詢時容軍笑稱。

記者發現,從19時政務諮詢會正式開始,北京市交通委的諮詢臺前就十分熱鬧,其中很大一部分代表、委員帶著建議來這裡做諮詢,有些還帶著已經寫好並且列印出來的建議。

有代表提出,是否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搖號。容軍表示,對於機動車搖號的問題交通委一直在做深化研究,接下來的研究方向是如何讓這個指標發揮更大的作用。「下一步,可能會更關注無車家庭。那麼這個家庭有可能是夫妻兩個人,也有可能是四世同堂。如果這兩個家庭都擺在我們面前的話,首先要照顧的是人更多的家庭。」

針對家庭人數如何判斷的問題,容軍坦言,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交通部門正在研討通過個人信用、公示等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其核心思路是更多傾向於真正無車的家庭,所以要在大數據等方面下功夫,識別對用車確實有需求的家庭,要讓指標的配置更加精準。我們的希望是指標發出後,讓一大家子受益。」容軍表示,這一政策正在不斷推進,而且會廣泛徵求市民意見。(記者 吳婷婷 應悅 周依)

相關焦點

  • 北京地鐵悄悄出現這些變化,未來還可用手機APP站內導航
    北京地鐵運營公司相關負責人今天上午介紹,今後,市民還可以通過手機APP進行地鐵站內導航,並且有望在APP上使用「召援」功能尋求地鐵工作人員的幫助。北京地鐵運營公司運營服務管理部高級工程師豆飛介紹,「站內外一體化導航」系統已經在首都機場線、2號線東直門站和北京站、9號線北京西站進行試點,現在已完成地鐵站內地圖的採集、設計,正在進行走行路徑優化,後續將結合地鐵站內無線網絡的建設,進行全路網的推廣。
  • NAV60:基於千尋差分的微組合導航系統
    導讀 北京創衡控制技術有限公司基於千尋差分定位推出微組合導航系統NAV60,內部集成高精度千尋位置模塊、諾瓦泰OEM7系列差分模塊、NAV40 Plus微慣性導航模塊。
  • 基於慣性導航、RFID 及圖像識別的 AGV 融合導航系統
    1 整體方案設計AGV 小車利用慣性導航作為導引技術,由於系統中所用數據都是採樣得到的,而且是由前一狀態量推到下一狀態量,因此,在算法解算的過程中,所有誤差都會隨著時間被算法累積下來,可能造成很大的累積誤差[2]。
  • 北京地鐵,變!變!變!
    8月起,地鐵13號線的站內導向標誌更換工作啟動,目前升級版導向標誌已經亮相芍藥居站和大鐘寺站,後續還將逐步亮相13號線各重點車站。北京地鐵運營服務管理部劉思遠介紹,目前導向標誌更新仍在試點當中,現階段乘客仍可以通過熱線電話或者微博等渠道,向北京地鐵反饋意見。需要幫助?
  • 北京地鐵安檢、檢票有望「合二為一」
    來源標題:地鐵安檢、檢票有望「合二為一」12日上午,北京地鐵技術創新研究院揭牌成立,同時北京地鐵發布《首都智慧地鐵發展白皮書》。截至去年底,北京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日均客運量排名世界第一。未來,一批新技術將在北京地鐵應用推廣,包括安檢、檢票有望「合二為一」,攜帶小包的乘客或可無需進行安檢即可進站乘車。
  • 「彩帶」指示牌、一鍵按鈕……北京地鐵裡又有一些暖心的新變化
    據北京地鐵運營公司相關負責人今天上午介紹,今後,市民還可以通過手機APP進行地鐵站內導航,並且有望使用「召援」功能尋求地鐵工作人員的幫助。乘客經過東直門地鐵站內的「彩帶」指示牌。李博 攝「彩帶」指示牌 升級改造後指路還指距離「剛來北京那幾個月,進了地鐵最怕迷路。」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與應用講座紀實
    曾任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測試評估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北鬥全球連續監測評估系統副主任設計師、亞太空間合作組織中方代表等。曾獲得第三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優秀青年論文獎,北鬥二號衛星工程建設突出貢獻集體。
  • 北京地鐵大興機場線將與雄安軌道交通系統共線運營
    今後,北京將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儘可能實現軌道交通不同線路之間的共線運營與跨線運營。今天,北京協同創新軌道交通研究院在京成立,京投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協同創新研究院董事長丁樹奎透露紹,未來地鐵大興機場線除了將北延至麗澤商務區以外,還將與雄安的軌道交通系統進行對接,並實現共線運營。
  • 歐洲導航系統發展現況Blaupunkt公司
    (4) 1982年第一套turn-by-turn路線導引系統(5) 1988年第一套RDS汽車收音機(6) 1989年第一套歐洲導航系統(7) 1995年第一套路線導引導航系統(8) 1997年第一套TMC車上收音機(9) 1999年第一套動態導航系統Blaupunkt車用導航系統(
  • 北京:批媽媽地鐵哺乳「裸露性器官」當事官微致歉
    網絡截圖  新京報訊 近日,某公益組織微博在轉發一位在北京地鐵哺乳的媽媽照片時批其為「裸露性器官」,此言論發出之後引發熱議。昨日,涉事微博對此進行道歉,並宣布註銷@北京往事網站ID,暫停使用。  昨晚,北京一地鐵運營公司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不會幹涉車廂內哺乳女性。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通過官微表示,「第一時間進行母乳餵養是每一位哺乳媽媽和寶寶的權利,包括在公共場所。」
  • 8歲娃痴迷地鐵公交,自創「成都地鐵線路圖」 媽媽出門不靠導航靠兒子
    12月21日,一張小朋友自創的「1-11號線成都地鐵線路圖」在微博流傳,引發眾多網友關注和點讚,「這個小朋友厲害了」「這屆孩子太厲害了」。成都地鐵官微也點讚稱,雖然圖片裡的站點大部分都是想像出來的,「但小朋友對地鐵的熱愛和成都交通發展的憧憬讓我們非常感動和開心。」
  • 日本大阪地鐵試驗人臉識別閘機系統,未來將推廣到133個車站
    目前,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範圍愈來愈廣泛,隨著2025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來臨,大阪地鐵推出人臉識別閘機系統,將進行為期10個月的試驗,期望2024年內在大阪133個車站全面使用。這是日本首次使用人臉識別系統閘機,以打造一個「無票化」的乘車環境。
  • 36氪首發 | 海信布局無人駕駛「主戰場」,與北京交大微聯成立軌道...
    想要實現地鐵自動無人駕駛的關鍵,就是要突破信號控制技術,因為它是讓地鐵安全高效運營的核心。1月24日,青島海信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交大微聯有限公司舉行籤約儀式,正式成立軌道信號合資公司——青島海信微聯信號有限公司,該公司將整合雙方優勢資源,致力於研發出國際領先的軌道交通信號產品。
  • 韓國地圖軟體將推中文版服務 包括導航等多種功能
    韓國地圖軟體將推中文版服務 包括導航等多種功能
  • 「伽利略」的加入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進入「戰國時代」
    >  如今人們出行都離不開GPS,開車需要GPS導航,坐公交地鐵也需要GPS來找車找路,GPS這個詞儼然已經成為導航服務的代名詞。然而,這兩種定位系統主要用於軍事用途,一旦發生戰爭或進入特殊狀態,美國關閉GPS的民用波段,將使嚴重依賴GPS進行導航的歐洲國家相關產業陷入混亂。正是從這一安全角度出發,德國、法國、義大利三國從1999年起便開始提出建設民用衛星導航系統的設想,並以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的名字命名。2003年,歐盟與歐洲空間局正式批准建設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
  • 騰訊與廣州地鐵共推「廣州地鐵乘車碼」 刷微信能乘車
    央廣網北京11月17日消息(記者高敏 實習記者韓如願)騰訊和廣州地鐵共同啟動廣州地鐵乘車碼上線試運營,從昨天開始,乘坐廣州地鐵就可以直接刷微信了。用戶首次使用的時候,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搜索「騰訊乘車碼」,點擊生成二維碼,靠近雲閘機掃碼成功後,就可以進站乘車。
  • 騰訊引領AR導航新風口,微美全息AI視覺應用革新無人駕駛領域
    AR導航系統作為車聯網功能的一部分,此次發布的全新AR導航採用了車道級的精準定位技術,更加貼合用戶需求,力求讓駕駛員通過直覺就可以判斷導航路程。並能提供剩餘車位數量等實用信息。AR導航對很多人來說都已經不陌生,無非是將普通的導航內容通過AR實景呈現的方式展示出來,但是在騰訊的規劃中,它還能承載更多信息,結合出行場景的特點,發揮汽車的場景感知能力、LBS、車載語音、車控車況等特性,持續深挖車載特色的小場景體驗。該導航可通過移動式車載投影設備,將導航信息,直接投在前擋風玻璃前方。
  • 北京又將迎來一條地鐵新線路,預計明年將實現通車!
    摘要:北京地鐵3號線今日開弔 近日,北京地鐵3號線項目首件鋼結構開弔。該項目規劃總面積5.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9.1萬平方米,鋼結構總用鋼量1.1萬噸。
  • 北鬥導航等相關服務將加速落地 地圖應用正在大顯身手(網上中國)
    新華社記者 王 翔攝用戶正在使用地圖軟體進行導航。圖片來源於網絡在黑龍江省農墾紅興隆管理局友誼農場的一塊水田裡,採用北鬥導航定位系統的智能導航無人駕駛水稻插秧機正在插秧。 打通導航「最後幾米」 每晚下班後,北京的姚女士習慣了打開地圖應用,點擊「打車」,自動定位出發地,手動輸入目的地,各種選擇呈現在眼前:省錢的快車、傳統的計程車、服務較好的專車等都有,所需費用也預估出來了,這正是地圖應用提供的多平臺多車型「一鍵打車」服務。
  • 慣性導航系統深度報告:現代軍事系統的核心技術產品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以牛頓力學定律為 基礎,通過測量載體在慣性參考系的加速度、角加速度,將它對時間進行一次積 分,求得運動載體的速度、角速度,之後進行二次積分求得運動載體的位置信息 ,然後將其變換到導航坐標系,得到在導航坐標系中的速度、偏航角和位置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