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蚱蜢和蟋蟀是研究氣候變化的理想昆蟲

2020-12-20 中國天氣

夏季時,蚱蜢和蟋蟀在田地和草地裡不斷發出令人煩躁的叫聲。英國研究人員號召公眾報告蚱蜢和蟋蟀分布情況,因為這有助研究人員了解氣候變化。

觀昆蟲

研究人員將蚱蜢和蟋蟀視為觀察氣候變化的理想昆蟲。他們希望利用先前了解「五彩亞洲夫人瓢蟲」分布情況的公眾報告系統,掌握英國所有27種蚱蜢和蟋蟀的分布情況。

五彩亞洲夫人瓢蟲在英國屬於外來品種,它們體型較大、較兇猛,經常吞食當地瓢蟲,2004年入侵英國後繁殖迅速。

先前英國公眾通過填寫報告,幫助研究人員監測五彩亞洲夫人瓢蟲行蹤。現在研究人員希望利用同樣公眾報告系統觀察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其他昆蟲。

英國迄今主要通過觀察蝴蝶活動來觀察氣候變化,因為蝴蝶最常見。英國《泰晤士報》15日評論,蚱蜢和蟋蟀在很多方面對觀察氣候變化有價值,因為相比其他昆蟲,它們對氣候變化更敏感。

共參與

昆蟲和其他生物由於難以適應氣候變化,被迫尋找新棲息地,或是遷入之前不適應的棲息地。研究人員將蚱蜢和蟋蟀視為理想觀察對象,是因為公眾較易辨認它們,且在英國的爬行昆蟲中它們對氣候變化更敏感。

研究人員希望公眾發現蚱蜢和蟋蟀後儘量報告,以豐富研究數據覆蓋範圍。

以先前的「五彩亞洲夫人瓢蟲調查」為例,研究人員共收到關於6萬多隻瓢蟲的報告,其中2萬隻屬外來入侵物種,4萬隻是本地物種。

「五彩亞洲夫人瓢蟲調查活動號召公眾參與,研究人員得到高質量數據,」英國生態與水文學中心工作人員海倫·羅伊說,「我們希望可以擴大監控系統,觀察對象擴大至蚱蜢和蟋蟀,因為它們對氣候變化敏感且分布區域已擴大。」

助研究

由於氣候變暖,研究人員發現英國蝴蝶分布區域較之前擴大。他們希望用同樣方式研究蚱蜢。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長翅錐頭蟋蟀因氣候變暖已擴張分布進新區域。20世紀80年代之前,它們還只分布於英國南部海岸,但現在已出現在英格蘭中南部萊斯特郡北部地區。此外,一種灌叢蟋蟀20世紀中葉前只分布於泰晤士河沿岸及索倫特灣地區,但現在已遍布英國各地。

受氣候變暖影響,有些物種可能數量減少。研究人員希望公眾報告系統能發現陷入危機的物種。

公眾蚱蜢調查計劃定於11月開始,參與這項計劃的蚱蜢研究人員彼得·薩頓說:「這些昆蟲是氣候變化首要觀察指標,它們對全球變暖產生劇烈反應。氣溫升高使它們擴大棲息地。」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

相關焦點

  • 【蟲譜小識】蛐蛐、蟋蟀、蟈蟈、螞蚱、蚱蜢、蝗蟲究竟什麼區別?
    、蟈蟈、螞蚱、蚱蜢、蝗蟲究竟什麼區別?2.蟋蟀類        蟋蟀總科大概可以統稱為蛐蛐,此外文言文中還有個比較文藝的名字叫促織。蛐蛐好像是我小時候唯一會分雌雄的昆蟲,三尾的是雌,二尾的是雄,兩邊的是發達的尾須,雌性中間的是針狀產卵器。蟋蟀總科下面常見的有蟋蟀科、蛉蟋科、樹蟋科、蟻蟋科等等,還算比較好區分,題主沒問,我也不多介紹了。
  • 吃昆蟲大餐好處多?研究:不僅補充蛋白質還可防癌
    中新網7月17日電 據歐聯網援引歐聯通訊社報導,近日,義大利科學家研究發現,吃「蟲蟲大餐」不僅可以補充蛋白質,還可以防癌。資料圖:日本東京的一家餐廳推出「暗黑料理」——炸昆蟲拉麵。報導稱,義大利科學家關於食用「蟲蟲」的研究報告日前發表在《營養先驅》(Frontiers in Nutrition)科學期刊上,引發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義大利科學家研究了12種市售食用昆蟲和兩種無脊椎動物,包括螞蟻、蚱蜢、蟋蟀和蠶等。
  • 看蟋蟀的"洞房" 上海昆蟲博物館今正式對外開放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從今天開始,上海昆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全年無休接受昆蟲愛好者的參觀。    上海昆蟲博物館坐落在中科院上海楓林科學園區,博物館總面積2000平方米,各類展教設備將近2萬件,收藏昆蟲標本100餘萬號,其中還包括一大批瀕臨絕種的珍稀昆蟲標本。
  • 吃昆蟲可防癌?英媒:蝗蟲和蟋蟀含有大量抗氧化劑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導英媒稱,在一項突破性的新研究之後,人們可能很快會被建議吃螞蟻和其他昆蟲來預防癌症。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7月15日報導,義大利科學家進行的一系列實驗顯示,這種無處不在的無脊椎動物——與蝗蟲和蟋蟀等其他無脊椎動物一樣——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劑。報導稱,這些化合物對減少體內產生自由基的化學反應非常重要,據信自由基本身會增加患癌風險。
  • [中國古詩詞選講]《草蟲》:秋天的蟋蟀,喚起思念
    草蟲就是我們熟知的蟋蟀、蟈蟈,古代稱為螽斯,也就是詩中的;阜螽為現在所說的蚱蜢。蚱蜢和蟋蟀是兩種十分相似的昆蟲,古人將之均歸為螽類,不過蚱蜢春生和冬滅,不會發生鳴叫,蟋蟀則不然,它們會築造「地穴」度過寒冬,並且會鳴叫,在秋天的夜晚隨處可以聽見它們的叫聲。本詩中,雖然將蟋蟀和蚱蜢並列,但是強調的還是蟋蟀。
  • 辛辣蒜味臭蟲、咖喱蟋蟀:澳或進入昆蟲食物時代
    據澳洲網報導,澳大利亞的昆蟲學者布萊克認為,因為昆蟲體內富含蛋白質,所以在未來的菜單上,人們很有可能看到用昆蟲粉做成的食品,比如辛辣蒜味炸臭蟲、咖喱蟋蟀、蟋蟀奶昔等。
  • 黑暗料理又添新作:昆蟲系營養餐登陸法蘭西
    顧客可以點上一杯有機葡萄酒,佐以一盤甜菜棕櫚象鼻蟲、水蠍配醃辣椒,或是蚱蜢配鵪鶉蛋。尼斯的一家米其林餐廳也嘗試把昆蟲加入到傳統的法國美食中,例如肥鵝肝醬餅搭配麵包蟲,蟋蟀、蠍子搭配巧克力醬。主廚表示,他們只能從國外購買冷凍或脫水蟲子。如果未來能夠使用新鮮昆蟲,還可以根據食材特點研究慢烤等不同烹飪方法,提供更多風味。
  • 研究稱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英國作物種植區域變化
    新華社倫敦10月29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29日發布一項研究說,如果氣候變化不減緩,英國主要作物種植區域將越來越不適合農業生產,這類生產可能要逐步轉移到北部和西部地區。該校學者領銜的團隊建模分析了氣候變化對英國農業帶來的長期影響,他們所基於的假設是:如果全球碳排放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到2100年全球預計會升溫5攝氏度左右。據團隊刊登在英國《環境研究通訊》雜誌的報告,這種場景下,預計英國的氣溫會變得更高,作物生長季節的總體降雨量會減少140毫米,該國東南部有可能出現更惡劣的乾旱。
  • 蟋蟀蛋白棒已經能網購,蟑螂塊還有多遠?養殖昆蟲上餐桌可能成為下...
    儘管在文章開頭已經做出了高能預警,配圖和文章還是看得很多人一身雞皮疙瘩。 在視覺衝擊之外,文章也把「昆蟲養殖」這項已經在國外嶄露苗頭的新的產業帶到了大家面前。吃蟲子,會是人類的將來嗎? 蟋蟀蛋白棒已經上市 養殖昆蟲上餐桌,下一個風口?
  • 報告稱氣候變化導致更多外來物種進入英國
    新華社倫敦12月28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國民信託27日發布一份報告說,受氣候變化影響,2019年有許多外來物種進入英國,給本地物種帶來了多方面影響。  英國國民信託,原名國家歷史名勝信託基金會,是一個以保護自然風貌和歷史建築等為宗旨的慈善組織。
  • 昆蟲的「耳朵」
    這些聽覺感器都十分簡單,雖然能夠辯聽聲音,但是不能辯聽旋律和韻調.還有不少昆蟲能夠聽到超聲,有的甚至還可以聽見每秒20萬次頻率的超聲。還有許多昆蟲連聽覺感器都沒有,需要的時候用其他感覺器官來臨時代替一下就好,比如說蚊子的「耳朵」,是由觸角上密密麻麻的聽覺毛構成的。在觸角的第二節裡藏著一個收聽聲音的器官,能夠把外界的聲音收來,傳到中樞神經去。
  • 博士「奇葩論文」惹爭議:蟋蟀是負載中華文化的民族昆蟲?還能這樣...
    11月27日,一項開創性研究被網友「強烈推薦」——《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上個月發表中國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陳天嘉的學術論文:《中國傳統文化對蟋蟀身體與戰鬥力關係的認識》,文中鮮明提出「蟋蟀是一種負載中華文化的民族昆蟲」。
  • 蟋蟀合唱——讀《昆蟲記》
    蟋蟀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蛐蛐,很多農村長大的孩子,很多人都有過逮蛐蛐、鬥蛐蛐的經歷,最少也是聽過蛐蛐鳴叫的。在夏日的夜晚,大人小孩坐在大門口納涼,草叢中的蟋蟀或遠或近、或低沉或高昂的合唱,給夏日寂寥的夜晚帶來了生機,也給很多人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 蝴蝶需要「乘涼點」,以應對氣候變化衝擊
    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英國蝴蝶調節體溫的能力有較大差異。研究者們建議,應當通過增加景觀多樣性等方式為蝴蝶保留適宜的微氣候,幫助它們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衝擊。英國三分之二的蝴蝶種群數量都在下降:棲息地喪失和碎片化,和地理景觀變得更加單一,讓許多蝴蝶賴以生存的微環境消失殆盡。氣候變化導致更多極端的天氣事件,引發更大的溫度波動,讓問題更加複雜。包括蝴蝶在內的昆蟲為我們 85% 的糧食作物授粉,它們提供了全球價值數十億英鎊的重要服務。
  • 名著導讀丨《昆蟲記》常考知識點梳理(附多種題型和近三年中考真題)
    它揭示了昆蟲鮮為人知的生活和習性,使人們得以了解昆蟲的本能、習性及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等生活情景;還記載著法布爾痴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生活狀況等等內容。《昆蟲記》也叫做《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它不僅是一部文學巨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2.在《蟋蟀》中,蟋蟀差不多和蟬一樣有名。3.蟋蟀之所以如此名聲在外,主要是因為它的住所,還有它出色的歌唱才華。4.事實與寓言相反,螞蟻是(頑強)的乞丐,而(勤奮)的生產者是蟬。5.螳螂兇猛如餓虎,殘忍如妖魔,專食活的動物。
  • 英國綜合57份研究報告認為,氣候變化增大野火發生風險
    英國綜合57份研究報告認為,氣候變化增大野火發生風險 據英國湯森路透基金會網站日前報導,英國研究人員1月14日撰文稱,氣候變化「無疑」正在增加世界各地發生野火的風險,而澳大利亞政府因為否認叢林大火與全球變暖明確相關遭到批評
  • 萌娃探蟲|昆蟲基礎知識(2)——昆蟲的翅膀
    今天我們要來了解昆蟲的翅膀,昆蟲一般都有兩對翅,稱為前翅和後翅,翅膀的主要作用是飛行。
  • 「隨筆」夜半捉蟋蟀
    為了不鬧出笑話,所以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上網查了資料:蟋蟀、蛐蛐是一種昆蟲,只是一個為學名,一個為俗稱。個頭小,黑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俗稱陰蟲。而蟈蟈個頭大,綠色和棕灰色,多數喜歡乾燥有陽光的地方,怕水,這種昆蟲稱陽蟲。看到這段文字之後,我才定下心來開始寫下這篇文章。
  • 美國蜜蜂種群持續萎縮 研究:氣候變化或是主因
    一項新出爐的研究表明,在美國一些地區,氣候變化可能是蜜蜂種群持續萎縮的原因。資料圖:花叢邊的小蜜蜂。 王東明 攝據報導,為更好地了解全球變暖對蜜蜂健康的影響,來自西北大學和芝加哥植物園的科學家在亞利桑那州對蜜蜂巢進行了各種溫度的測試,而研究人員採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將巢穴塗成黑色、白色和透明來改變溫度。
  • 動物:關於昆蟲的一些事
    有六千到一千萬種不同類型的昆蟲,它們有數千種形狀,顏色和大小。儘管昆蟲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但它們有一些共同點。昆蟲是無脊椎動物,這意味著它們沒有骨幹。所有昆蟲的身體都有三個部分:頭部,腹部和胸部。他們頭上有兩個觸角,有六條腿。昆蟲是冷血的,這意味著它們的體溫會根據周圍空氣的溫暖程度而變化。大多數昆蟲都是從蛋中孵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