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過去幾年樓市持續上漲的動力有兩個,一個是槓桿,一個是棚改。
有了槓桿,炒房客才能用低首付乃至零首付的方式,去撬動動輒上百萬甚至數百萬的房產,說好聽點叫「以小博大」,說難聽點其實是「空手套白狼」。
有了棚改的支撐,才有了巨大的農民進城需求,再加上貨幣化的助推,大量的土豪們都將手中的真金白銀買成房子,庫存短期出現緊缺是必然的。
反映到數據上,截止2018年底,10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13382元每平,同比增長達8%,如果剔除一線、二線城市的數據,三線及以下城市均價高達10885元每平!
然而,在2019年,這兩大動力卻轉變成了「兩大麻煩」。
第一,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發布的數據顯示,用「住戶貸款餘額/經濟總量」的標準來衡量居民部門槓桿率,會發現槓桿率已經從53.2%上升到了54.3%!
第二,中泰首席宏觀分析師梁中華發布研報指出,根據今年各地發布的棚改目標來看,總量大約為285萬套,這個數字比起去年下跌幅度近50%!
很明顯,現在的處境是「槓桿增、棚改降」,槓桿率增加越多,房地產的購買力被透支的越多,棚改總量下降的越多,拉動各地房地產投資的資金也會越少,這就是樓市目前的尷尬處境。
有人會問,這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在筆者看來,在這種情況下,有一類購房者會最先受到衝擊。
眾所周知,近幾年流行一種說法,大意是「剛需族一定要儘早買房」,哪怕掏空「六個錢包」也在所不惜,理由是房價漲跌與自住一套的剛需族沒有關係。
事實上,雖然只有一套房的人不存在炒房套利的動機,但高位接盤的壓力,會使他們損失更大的「機會成本」。
尤其在承擔了房貸利率大幅上浮,車位和裝修捆綁痛苦的前提下,更高的槓桿意味著更多的風險,更低的棚改量意味著更少的「接盤俠」,這會讓掏空積蓄的首套購房者處境更加艱難。
需要指出的是,這類購房者更多的存在於一二線城市,以30歲左右的大齡青年為主,抱著紮根大都市的夢想,寄希望於買房實現「進城」夢,大部分都是以購買遠郊盤為主要目標,他們會最先受到「兩大麻煩」的衝擊。
根據貝殼研究院此前發布的《購房者2018年畫像報告》顯示,購房者平均年齡為29.5歲,首次置業群體償債壓力非常大,低收入者槓桿更高,平均月供收入比高達43%!
這也就符合我們上文的論斷,近兩年,儘量不要做此類易受樓市衝擊的人群,在沒有充分能力的前提下,降低自己的槓桿,降低置業要求,降低對房產升值的預期,才是更務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