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乾燥、肢體乏力、睡覺流涎!中醫告訴你:調脾、養脾是關鍵

2020-12-13 營養師張姐

提到脾臟,有許多人會認為它只是依附在胃部的一個無實質太大用途的小臟腑,其實你要這麼想可就錯了。

我國偉大的中醫曾經這樣記載過「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來,而實生化於脾。」也就是說人體內的氣血是水和食物的精微生化於成的。而生化的場所就是脾臟。所以中醫把脾臟稱為人體的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一旦不好,氣血就會不足,臟腑功能就會減弱,時間長了,很多疾病就會隨之而來。

口唇乾燥、肢體乏力、睡覺流涎!中醫告訴你:調脾、養脾是關鍵

1.口唇乾燥

脾不好的人,嘴唇看起來沒有血色、無光澤、乾燥,並時常伴有食慾減退、口中無味的表現。

因為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唇為脾餘」,也就是說口味、食慾、唇色與脾有關。脾的運化功能不好,人就會不愛吃東西,口中就會乏味,口唇會變得乾燥易脫皮。

2.肢體乏力

脾不好的人,總是感覺四肢沒有力氣,並且伴有雙肩同時感覺不舒服,脖子僵硬,無法提起重物的表現。

因為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全身肌肉的營養要依靠脾來運輸和化生供應。脾好則肌肉豐滿,人有力氣。脾不好則肌肉漸消,人就會感覺肢體乏力,雙肩不適,脖子僵硬。

3.睡覺流涎

脾不好的人,睡覺時會流口水,並且會感覺口中的唾液增多。

因為中醫認為涎出於口,口為脾竅,故涎為脾液。如果脾不好,脾對涎的收攝就會失常,口中唾液就會增多。睡覺時口中唾液就會不由自主地流出來。

做「3不、3常」,有助調脾、養脾

3不

1.不要吃得過飽

眾所周知一次性吃得過多,過撐就會傷到胃。而中醫認為脾胃相互表裡,有脾胃不分之說。因為胃需要脾來提供血氣,脾胃在共同主管消化。所以一次性吃得過多、過撐,不僅傷胃,也會傷到脾。

建議:每頓飯吃七八分飽為宜,這樣有利於脾胃消化。

2.高糖、高脂的食物不要多吃

大多數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不易消化。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脾主血和統血。也就是說胃的能量和運動來自脾,而脾的作用是負責血液的流動、供給和正常代謝。所以胃在代謝高糖甜食的時候要從脾那裡透支很多的能量,時間一長,就會傷脾。

建議:平日要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以免傷害脾胃。

3.不要思慮過重

中醫理論中有五臟與五志之說,也就是每種臟器代表1種能量與1種情緒,正所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而脾最怕思慮過重。因為思慮過多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長此以往,對脾臟健康不利。

建議:平日應多放鬆心情,避免多思多慮,有利健脾養生。

3常

1.常吃些益氣補脾的食物

山藥:中醫養生學認為山藥作用溫和,不寒不熱,具有益腎氣、健脾胃、潤皮毛的養生功效。對於補養脾胃非常有好處,尤其適合脾胃功能不好的人食用。

茯苓:中醫養生學認為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益脾安神、補脾利溼的養生功效。常吃茯苓可預防溼氣困脾,又可健脾護胃。

2.飯後常走走

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有一定道理的。飯後半小時常散散步、打太極拳、踢踢毽子等運動,有利於脾臟的健康。因為脾臟的最佳排毒時間是在飯後,飯後常做些健康平和的運動,有助於脾臟的運化。同時也有利於脾臟毒素的排除。

3.有助護脾的養生小動作常做做

揉肚臍

肚臍中有一個重要的養生穴位神闕穴,經常按揉有利驅寒,促進氣血的運行,可起到益脾氣,利寒溼的養生作用。

方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好相反﹚疊放與肚臍,先順時針後逆時針揉轉,取男八女七,即男人每次按揉八八六十四次,而女性則按揉七七四十九次,按揉時用力要適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按摩到腹部發熱為宜。

洗腳時搓揉腳部

每天洗腳時搓揉腳部,對脾臟十分有好處。因為腳部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有一個重要的健脾穴位太白穴,它是脾經的原穴,也就是脾臟的經氣經過和停留的地方。經常按揉可起到促進血液循環、益脾祛溼、促進睡眠的養生功效。

方法:每晚臨睡前30分鐘左右,將雙腳浸泡在溫水中﹙水溫不燙為宜﹚,先泡2-3分鐘,然後用雙手反覆搓揉大腳趾內側太白穴的位置,搓揉3-5分鐘即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昨天開始身體沉重、渾身乏力,不想動只想睡覺,我這是怎麼了?
    昨天開始身體沉重、渾身乏力,不想動只想睡覺。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於是查資料,這裡分享給大家。中醫認為夏季易溼邪入侵,損傷脾臟。脾臟在人體中有什麼作用呢?中醫說「脾統血」,血是人體最核心的基礎物質。如果脾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就沒有東西可供給其他的臟腑,人體就會處於全面的營養缺乏的狀態。而脾胃不分家,就像夫妻倆,故二者關係極為密切。所以脾胃常合起來被稱為「後天之本」。實際上古老的中醫是非常非常在意脾胃的。中醫認為脾胃是人體的水谷氣血之海。脾胃不好我們的身體就會發虛。
  • 發現脾的「恩人」,經常換著吃,有助養脾
    但是中醫上卻表明,脾是後天之本,如果脾衰,身體會隨著出現各種問題,甚至可以說大病由脾衰而起。如果不注重脾臟健康,或許會引發很多大病。2、舌苔厚重發黃,且兩側有齒痕在中醫上會通過觀察舌頭的狀態診斷病情。健康人的舌頭是紅潤並且舌苔比較薄的。但是當脾衰逐漸出現,就會影響舌苔變厚,並且看上去是黃色的。如果仔細觀察還會發現舌頭兩側有比較明顯的齒痕。
  • 小兒流涎 肉桂敷足
    朋友告訴我一個方子:取肉桂10克,研成細面,用醋調成糊,敷於足心湧泉穴,外用膠布固定,一天換一次藥,連用3天,可以緩解流口水。請問這個方子能用嗎?   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情報部副研究員蒲昭和解答:小兒流口水(流涎症)是指小兒經常不自覺流出涎液,常發於3歲以下幼兒,尤以周歲兒多見。中醫有「脾為涎,腎為唾」之說,即口水與脾、腎陽虛關係密切。
  • 脾虛百病生,三個方面做好,健脾、補脾、養脾,各有不同
    中醫有云:脾虛百病生。因為脾為後天之本的緣故,氣血生化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都有賴於脾的強健。我們都知道,身體的健康與否,和機體氣血的充沛息息相關。而氣血哪裡來?脾的生化而來;氣血怎麼來?脾胃受納、腐熟、運化水谷精微而來。
  • 一味中藥治小兒口角流涎
    一味吳茱萸治小兒口角流涎醫院裡兒科經常爆滿,很多家長都掛不上號。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脾胃虛,則口角容易流涎,按道理,用四君子湯之類溫脾胃的藥,很容易把口水止住。 可這孩子好了幾天後又復發,是不是用藥劑量小了,還是辨證還不夠精準?
  • 中醫終於公開「養脾妙招」,跟著學,脾好身體強壯
    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對脾臟做好保護,中醫終於公開「養脾妙招」,跟著學,脾臟恢復健康後,身體才會更強壯。脾虛時人體會存在哪些症狀?當身體存在上述幾種異常表現的時候,那麼就代表我們的脾臟處於虛弱的狀態下,我們就可以適當的應用中醫上的養脾妙招,這樣才能使身體更加健康。
  • 一張方子,補脾治脫髮,值得學習的竅門
    我的腦海裡,充滿了中醫的基本知識,也習慣用中醫的視角來看待世界。自然界裡,土地蘊生萬物。在人體裡,也有一塊土地。這就是脾。脾,五行屬土。李東垣的補土派,說白了,就是補脾派。脾作為氣血生化之源,滋養我們的身體。這就像極了自然界的土地,孕育植被。所以,我看見生機勃勃的綠草,就想到了土地。看見了一個生機勃勃的人,就想到了脾土。土地衰了,百花凋零。
  • 睡覺得流口水,是胃熱還是脾寒引起,大人和小孩情況一樣嗎?
    中醫角度「心氣通於舌,脾氣通於口,胃熱盛,熱乘心脾,氣衝於口與舌,故口角流涎」。用現在的話理解就是,當我們身體的五臟六腑出現問題時,它無法直接告訴我們它生病了,但會藉由不同的生理表現來讓我們知道﹐此時我們就該注意了。脾在液為涎,涎就是口水中比較清稀的部分(脾溼時,睡覺的時候就會流口水);腎在液為唾,就是口水中比較黏稠的部分。
  • 一張補脾名方,養好膝蓋,有點意思
    本文理論依據:《方劑學》、《時方妙用》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我常常在文章裡,和大家強調脾的重要性。   脾,作為後天之本,如果養護得好,百病不生。如果養護得不好,百病蜂起。   現在,我告訴你,就連我們平時可能遇到的「膝蓋疼」,也可能是脾虛導致的。   你還別不信。你聽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 脾腎互相滋養,脾功能下降男女都會出現問題,固精補腎脾腎同補
    脾虛是一個中醫的說法,指的是脾臟的功能下降。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同時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當脾虛的時候,容易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情況,同時伴有氣血不足、全身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如果脾虛運化水液的功能下降,還會出現脾虛溼盛的表現,表現為肢體困重、乏力、四肢倦怠,女性則容易出現一些婦科的炎症,男性容易出現陰囊潮溼等等。溼氣重和脾虛如何區分溼氣重與脾虛都是中醫的概念,溼氣重的可以分為溼熱和寒溼兩種。溼熱通常表現為面部愛出油、頭髮愛冒油、臉上背上愛冒痘以及口臭、大便乾燥等等。寒溼通常表現為身體重濁、睏倦、肢體乏力、怕冷等等。
  • 脾-中醫藏象與西醫解剖之不同
    對於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內涵,中醫藏象是「藏居於內,象現於外」的五臟學說,中西醫角度是不同的。 中醫的臟腑≠西醫的臟器,中醫臟腑不只是形態學上的髒,更是天人合一「象」(功能)的概念,西醫臟器是解剖器官的概念,是兩套不同的理論體系。
  • 脾不好、溼氣重?中醫:學會這幾招,健脾祛溼,身體更健康
    完全是免費很多人去看中醫的時候,都會聽到中醫建議:補脾。而近幾年來,似乎出現了「全民補脾」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並不奇怪。全世界胃病患者一共5億左右,中國就佔了1.2億,可謂是「胃病大國」,提到胃病,就不得不說到脾。
  • 中醫之「脾」≠西醫之「脾」,你的脾是否健康,只要看這兩個地方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脾。一、中醫之「脾」≠西醫之「脾」雖然中醫和西醫都有「脾」這一說法,但這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中醫所說的脾,和心、肝、腎是一個概念,中醫描述的脾的形態,和西醫所說的胰腺類似,而中醫認為的脾的功能,又與腸胃相關,譬如脾的陽氣,能溫旭胃的受納,脾氣的運輸則影響著腸胃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
  • 中醫基礎理論——脾與胃
    脾脾的位置在腹腔上部,隔膜下面,與胃以膜相連。藏象學說的脾系統從解剖位置來看是現代醫學中的脾和胰,但生理功能上遠超過這兩個器官,中醫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有後天之本之稱。。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與四時之長夏相通應。
  • 「無形」傷脾胃的習慣,你或許還在做!到底如何養脾健胃
    中醫認為「脾胃不好百病生」,脾胃可謂是健康、長壽的基礎。脾胃可以將食物轉化為身體所需的能量,如果脾胃健康出現問題,身體各個部位不能得到滋養,健康也就無從談起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精神壓力不斷增大,人們的健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 脾為後天之本:中醫:有這些表現,多半是脾虛了,要開始健脾
    老張一臉鬱悶地回到家,和老伴說了這事,她二話不說就帶老張去看了中醫,老中醫說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源,脾為後天之本」,雖然很多人都聽說過健脾、補脾,可是脾胃對人體來說到底多重要,大家也說不上來。
  • 【小妙招】小兒流涎,可能不只是脾虛
    推拿科 文/張海蛟 編/王瀚 小兒流涎也就是流口水,是指唾液不自覺從口內流溢出的一種病症。一般來講,1歲以內的嬰幼兒因口腔容積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對牙齦的刺激,大多都會流口水。隨著寶寶不斷生長發育,大約在1歲左右流口水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
  • 脾衰百病起,實用的健脾方子,加速排出寒溼,冬季養出好脾胃
    在中醫的角度上看,脾虛易生百病,脾是後天之本,人的很多生命活動都要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脾衰,胃往往也好不到哪去,時間久了,其他多個器官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現代很多人都有脾衰的身體表現,自己還渾然不知,只以為是工作忙,疲勞引起的,對照自查下,若你中招,需儘早養脾,實用的健脾方子,加速排出寒溼,幫你冬季養出好脾胃,接下來就詳細跟大家說說。脾衰的人,身上往往有哪些怪象?首先,容易引起食慾下降、消化不良。
  • 脾胃不好,五官易知,中醫推薦2道食療方,脾胃好了,氣血足了
    脾胃不好的這4個表現你有嗎?脾胃不好,五官易知,中醫推薦2道食療方,脾胃好了,氣血足了面色萎黃脾虛可導致面色萎黃,主要是因為脾胃虛弱會出現食欲不振,飯後腹脹,甚至出現腹瀉、溏便等症狀,時間一長脾的氣和津液會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的營養,因此會表現出面色萎黃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