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生活妙招噠」,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最靠譜、最實用的健康養生相關的常識、知識。完全是免費
很多人去看中醫的時候,都會聽到中醫建議:補脾。而近幾年來,似乎出現了「全民補脾」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並不奇怪。全世界胃病患者一共5億左右,中國就佔了1.2億,可謂是「胃病大國」,提到胃病,就不得不說到脾。
在中醫眼中,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的關鍵,如果脾胃不好,身體氣血不足,各個部位得不到滋養,則容易生病。因此,要養生,首先得補脾。孫思邈曾經說過:「補腎不如補脾」,尤其是脾虛的人,一定要重視補脾的重要性。
那麼脾虛的人,一般都會出現哪些表現呢?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胃強健的人肌肉充滿力量,因而常說的「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多半是脾虛的人。
從臉色也能判斷一個人的脾胃是否虛弱,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的臉色發黃、暗淡無光澤,嘴唇乾燥發白,還時常脫皮,要警惕是脾虛。
《黃帝內經》中有「脾主涎」的記載,這所謂的「涎」,指的是脾之水,若是脾氣充足,涎液運輸正常,就會待在口腔中,但若是脾氣虛弱,則會在睡覺時出現流口水的情況。
由於脾胃主水液運化,進入體內的水分需要經過脾胃運化,才能形容各個臟腑所需的津液,當脾胃虛弱時,運化能力減弱,會導致便秘出現。
除此之外,脾虛的人還會出現失眠、食欲不振、渾身乏力等表現。
應對脾虛,健脾祛溼是關鍵,中醫上有何「妙招」?
如何健脾祛溼?
從飲食上入手,是健脾祛溼的第一步。由於脾胃起著升清降濁的作用,因此,吃飯時一定要注意一點:不要吃過飽,最好是七八分飽的時候就停止,避免給脾胃造成更重的負擔。多吃健脾祛溼的食物,比如薏米,《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薏米健脾益胃、除痺勝溼的功效,脾虛的人可以直接將薏米炒熟後泡茶飲用。
按摩穴位也是健脾祛溼的方法。中醫認為,脾胃虛弱會引起運化不力,從而導致水溼停滯,帶脈穴不僅能夠健脾陽,還能刺激肚子兩側的陽氣,使小腹內的水溼迅速化開。平時可以對帶脈進行敲打、按揉,力度以自身能承受為準。
建裡穴是任脈的腧穴,具有行氣止痛、和胃降逆的功效。「胃不和則臥不安」,脾虛的人常常胃不好,導致消化吸收能力變差,使食物滯留於體內,出現腹脹、噯氣等情況,因而引起睡眠不好。若是對建裡穴進行按摩,可有效健脾和胃,緩解不適。
脾不好不是一朝能調理好的,需要在飲食和作息上做調整,再輔以穴位按摩等方式,使其慢慢得到改善。
往期推薦
鼻毛為何總是自己竄出來?鼻毛太過於茂盛,有啥暗示嗎?
腎臟「稀爛」的男孩子,頭上出現3個明顯跡象時,八成腎臟已「受損」!
小米是粗糧,糖尿病人群應該多吃還是少吃?要記住3個飲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