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不好、溼氣重?中醫:學會這幾招,健脾祛溼,身體更健康

2021-02-22 生活妙招噠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生活妙招噠」,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最靠譜、最實用的健康養生相關的常識、知識。完全是免費

很多人去看中醫的時候,都會聽到中醫建議:補脾。而近幾年來,似乎出現了「全民補脾」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並不奇怪。全世界胃病患者一共5億左右,中國就佔了1.2億,可謂是「胃病大國」,提到胃病,就不得不說到脾。

在中醫眼中,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的關鍵,如果脾胃不好,身體氣血不足,各個部位得不到滋養,則容易生病。因此,要養生,首先得補脾。孫思邈曾經說過:「補腎不如補脾」,尤其是脾虛的人,一定要重視補脾的重要性。

那麼脾虛的人,一般都會出現哪些表現呢?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胃強健的人肌肉充滿力量,因而常說的「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多半是脾虛的人。

從臉色也能判斷一個人的脾胃是否虛弱,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的臉色發黃、暗淡無光澤,嘴唇乾燥發白,還時常脫皮,要警惕是脾虛。

《黃帝內經》中有「脾主涎」的記載,這所謂的「涎」,指的是脾之水,若是脾氣充足,涎液運輸正常,就會待在口腔中,但若是脾氣虛弱,則會在睡覺時出現流口水的情況。

由於脾胃主水液運化,進入體內的水分需要經過脾胃運化,才能形容各個臟腑所需的津液,當脾胃虛弱時,運化能力減弱,會導致便秘出現。

除此之外,脾虛的人還會出現失眠、食欲不振、渾身乏力等表現。

應對脾虛,健脾祛溼是關鍵,中醫上有何「妙招」?

如何健脾祛溼?

從飲食上入手,是健脾祛溼的第一步。由於脾胃起著升清降濁的作用,因此,吃飯時一定要注意一點:不要吃過飽,最好是七八分飽的時候就停止,避免給脾胃造成更重的負擔。多吃健脾祛溼的食物,比如薏米,《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薏米健脾益胃、除痺勝溼的功效,脾虛的人可以直接將薏米炒熟後泡茶飲用。

按摩穴位也是健脾祛溼的方法。中醫認為,脾胃虛弱會引起運化不力,從而導致水溼停滯,帶脈穴不僅能夠健脾陽,還能刺激肚子兩側的陽氣,使小腹內的水溼迅速化開。平時可以對帶脈進行敲打、按揉,力度以自身能承受為準。

建裡穴是任脈的腧穴,具有行氣止痛、和胃降逆的功效。「胃不和則臥不安」,脾虛的人常常胃不好,導致消化吸收能力變差,使食物滯留於體內,出現腹脹、噯氣等情況,因而引起睡眠不好。若是對建裡穴進行按摩,可有效健脾和胃,緩解不適。

脾不好不是一朝能調理好的,需要在飲食和作息上做調整,再輔以穴位按摩等方式,使其慢慢得到改善。

往期推薦

鼻毛為何總是自己竄出來?鼻毛太過於茂盛,有啥暗示嗎?

腎臟「稀爛」的男孩子,頭上出現3個明顯跡象時,八成腎臟已「受損」!

小米是粗糧,糖尿病人群應該多吃還是少吃?要記住3個飲食原則

相關焦點

  • 溼氣重的人,少碰「3果」,忌口3物,學會3招,祛溼排毒,更健康
    溼氣重的人,少碰「3果」,忌口3物,學會3招,祛溼排毒,更健康。甜品攝入體內之後會造成溼氣加重,也會影響到脾胃的正常運轉,中醫認為:甘入脾,如果甜食攝入過多,就會導致脾臟功能受到損傷。所以在炎熱的夏季想要去除溼氣,一定要少碰含糖量比較高的食物,才有助於脾胃健康,無溼一身輕。
  • 脾胃不好百病生!紅醫生教你一招,健脾養胃,效果或比吃西藥好!
    導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患病的機率升高了很多,其中,對於很多久坐的上班族來說,脾胃疾病是最常見的疾病,從中醫的角度來講,脾胃功能受損,就會引發很多方面的疾病,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脾胃出了問題,很可能連累五臟。
  • 「健脾王」被發現,山藥靠邊站,若常吃,消口臭、補脾、祛溼寒
    在中醫的角度認為,脾虛會導致運化失調,造成食物營養吸收差,還會加重體內溼氣,當體內水溼運化無力,溼氣就會變得越來越重,從而引發各種各樣的疾病。一、溼氣重,脾虛會對身體造成哪些異常?1、影響身材:身體脾虛溼氣重,會影響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運作,使脂肪燃燒功能下降,造成身體肥胖。還會影響腎臟的健康,水溼運作失調,引起身體水腫等。2、影響排洩:身體脾虛,會導致排便系統受影響,從而造成排便時間不規律,黏膩不成形的現象,脾虛嚴重還會有排便不乾淨的感覺。
  • 每天一個小妙招|教你幾招健脾祛溼,輕鬆甩掉小肚腩!
    全國招募合作夥伴、新模式、超省心、高回報 寒溼是中醫上的一種說法 ,它是指一種亞健康的身體狀態 ,溼氣重會導致脾虛、氣弱 ,還有可能造成小腹出現贅肉橫生的現象 。因此,要想改善脾虛、氣虛、溼氣重的身體狀況,主要是要健脾祛溼,這樣也能助你消除小肚子。
  • 溼氣重的人,身體會有7表現,堅持做2事,或許對於健脾祛溼有幫助
    溼氣重的人,身體會有7表現,堅持做2事,或許對於健脾祛溼有幫助1、大便不成形如果得了急性胃炎,拉肚子就會出現大便不成形,如果經常這樣,可能體內溼氣過重,導致脾胃虛弱,出現大便不成形的情況,平時一定要好好調理脾胃2、容易困、四肢無力如果體內溼氣過重,就會使血液循環速度減慢,出現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睏倦不堪的狀態3、頭暈
  • 體內溼氣重的人,日常多吃5種食物,或能有效幫助祛溼健脾
    3、口味重的食物鹽吃太多不僅會影響腎臟,還會使體內溼氣加重,因為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脾腎和脾胃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腎臟不好就會影響脾胃功能,加重脾臟負擔,溼氣也會加重,因此溼氣重的人一定要以清淡飲食為主,忌重口味的食物體內溼氣重的人,日常多吃5種食物,或能有效幫助祛溼健脾1、多吃白扁豆白扁豆可健脾利水,化溼消暑,補中益氣,也是一種藥食同源食材
  • 脾胃虛寒的人,平時可以常吃這3種祛溼健脾食物,調理身體
    生活當中一定要多注意身體健康,祛除體內的溼氣,讓身體吸收更多的營養物質,這樣才能夠維持身體健康。如果體內溼氣過重,可能會侵犯到你的脾胃,引起脾胃失調,甚至損害到你的肝臟,所以在生活當中一定要學會調理脾胃。
  • 脾有「三怕」,可以多吃「一果」,有助於健脾祛溼
    俗話說:「十人九溼」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溼氣重的問題,然後醫學從中醫角度講,體內溼氣重主要是脾虛,脾虛者容易出現頭暈,噁心,身體乏力等症狀,如果溼氣較重,增強脾器官功能首先要祛溼排溼脾有「三怕」,可以多吃「一果」,有助於健脾祛溼
  • 「一米、一豆」搭配好,夏季祛溼健脾最有效!
    褲子都扣不上~小編想告訴你,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這是夏季溼氣重的表現。夏季可以說是體內溼氣最盛的季節。那麼為什麼夏季溼氣重?有些人溼氣較輕,沒有明顯症狀,但它會埋伏在體內,伺機行動,小編教你幾招,對照下圖,快速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溼?仔細對照以上情況,如果你有1-2條以上相符,就說明已經是頑固性溼氣了,祛溼調理刻不容緩!
  • 體內溼氣重,身體的這7個表現藏不住,看你佔幾個?
    導語:中醫上講溼氣被稱為溼邪,是指風寒溼等不良因素進入體內,會導致身體功能受到阻礙和影響,簡單的說人體內的溼氣越多,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不想吃飯,會出現口臭,嗜睡,沒精神等症狀。體內溼氣重,身體的這7個表現藏不住,看你有幾個?
  • 溼氣重的人,4種「零食」敞開吃,排出體內溼氣,身體更健康
    體內溼氣重對身體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會引起腸胃不佳、精神不振、身體睏乏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等如果發現自己有舌體胖大、舌頭兩側有齒痕內溼: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嗜食肥甘厚膩,過食生冷,造成脾失健運,溼自內生,而溼氣的根源在脾,對於脾生溼、脾困溼的病症,一般健脾與利溼同治。這些「加溼」行為你有嗎?相較於外溼,內溼更應引起重視,因為內溼多預示著人體肝脾不調、陽氣虛衰,而致水溼不化,停聚體內。
  • 中醫溼氣重的人,有3個表現,4個祛溼中成藥,助你遠離溼氣,不肥胖!
    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溼、食肉等是溼氣的來源,溼氣過重則易傷陽氣。溼氣重有哪些症狀?該如何祛除溼氣?溼氣重有哪些症狀?1、舌頭有齒痕身體溼氣重最典型的一個症狀就是舌頭出現變化,如果發現舌頭兩邊出現了被牙齒壓迫的痕跡,那就說明溼氣重。2、大便溏稀溼氣重容易傷及脾胃,脾胃消化不好,就會導致溼氣重人的大便不成形。
  • 脾有「3怕」,多吃「1果」,健脾祛溼,脾更舒服
    脾有「3怕」,多吃「1果」,健脾祛溼,脾更舒服1、怕溼脾在五行當中屬土,土怕水,土能克水,所以說脾胃怕水,潮溼的環境會加重體內的溼氣,導致脾胃虛弱,要想養脾胃,首先要遠離潮溼的環境。3、怕思慮太多情緒也會影響脾胃的健康,中醫認為憂思傷脾,如果一個人經常暗自憂傷,思慮太多也會導致脾胃虛弱,其中林黛玉就是典型的例子。
  • 體內溼氣重,三伏天是「祛溼」好時機,3個妙招,趕走一年的溼氣
    從中醫的角度看,三伏天所對應著的臟器是脾,而脾的重要作用就是化溼,所以三伏天的時候,是健脾祛溼的好季節。今年的三伏天已經過去一大半了,大家一定要抓住三伏天的尾巴,利用這一黃金時期排排毒去去溼。溼氣重,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 溼氣重的人如何過夏天?中醫:3個方法來助力
    原本溼氣重的人,就可能出現四肢沉重、乏力嗜睡、昏昏沉沉的感覺,有的人還有容易出現腹脹、消化不良、溼疹、臉上雀斑增多等症狀。這些都是身體被溼氣所困造成的症狀。中醫認為:溼氣不除,後患無窮!怎樣才能有效的除溼呢?此文值得一看!
  • 溼氣重的人,少碰「2黃」,多吃「3白」,遠離3事,健脾又祛溼
    中醫認為:溼氣,乃萬惡之邪。溼邪對人體的殺傷力非常強,嚴重損害健康。溼氣重的人,大多脾胃虛弱,因為脾運化水溼,脾虛,則溼氣滯留體內。體內溼氣過重,身體會有哪些異常表現呢?該如何去除體內溼氣呢?溼氣重百病生!
  • 溼氣重的人,5種水果儘量少吃,堅持2件事,對於健脾祛溼有好處
    溼氣,跟日常的一些不良生活飲食習慣有關,如果體內溼氣過重,就會影響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防禦系統也會出現異常,影響身體健康,例如:手心出汗,關節酸痛,肥胖等,想要改善這種症狀,日常一定要好好調理身體一、醫生提醒:溼氣重的人,這5種水果儘量不要吃,別不放在心上1、西瓜
  • 中醫教你去除體內溼氣!最全溼氣科普文,你可能真的不是溼氣重
    很多中醫,喜歡對患者說,「嗯,你溼氣重!」很多患者,喜歡問醫生,「我溼氣重嗎?」呵呵,簡直了!男一號和女一號對臺詞,捧哏的和逗哏的對臺詞。中醫說「你溼氣重」這句話為什麼很流行?人一旦出現大便小便同時不排洩的情況,不管這個人還有什麼其他再重要的病,也必須先「通利」大小便,等大小便通暢了,再去治療其他更重要的疾病。因為「大小不利」會在短時間內危及人的生命,而其他疾患哪怕再重,都不會在短時間內威脅到生命。所以,溼氣重,該健脾還是該祛溼?
  • 夏季溼氣重,自製糕點,健脾和胃又祛溼
    另外用粳米煮粥也是很好的,煮好粥之後會發現上面也有一層漂浮的米油,那層米油對於身體也有很好的補益的效果。這層米油在我們平時吃的大米煮粥的時候是看不到的。茯苓:健脾和胃、滲溼利水茯苓歸脾、腎、心經,具有健脾和胃、滲溼利水、強精益髓、寧心安神的功效。夏天的時候暑溼很重,不論對於小孩還是大人,都要注意防溼祛溼。
  • 一脾當關,溼氣退讓!健脾才是祛溼的「根本」,多做3堅持喝1水
    5、精神狀態差對於溼氣重的人來說,平時會感覺到胸悶,身體特別的疲乏,懶得動,並伴有頭昏腦漲的感覺,記憶力減退。小結一下:脾為「後天之本」,乃氣血生化之源,是人一身營養物質的來源,主運化功能。脾虛則導致溼氣內停,脾健則溼氣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