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內容的想法來自於我12月份見的兩位學員,一位在家待了4個月了,一位在家待了2個半月。其實認真看過他們的簡歷後你會發現,他們並不是沒有競爭力的,而出現這樣的狀況更多的是來自於之前的幾次面試,按他們自己的話說,面試的過程簡直就是一種折磨,那種被虐的感覺,讓自己發揮不出功力。
或者說在壓力面試下,他們很難處理的很好。所以他們就對求職、面試有了恐懼,加上在面試的時候還會遇見一些不太靠譜的人大講職業生涯規劃,這種屁股坐在那個位置上的人講的,偏見還是很明顯的,畢竟在那個場景裡還是存在甲乙方僱傭關係邏輯的,所以講完後反而會讓他們產生對未來的迷茫,空窗時間越長越會讓自己不自信,他們就會把自己重新裝進相對安全的盒子裡,讓自己心靈得到緩解。就這樣,時間飛快流走,幾個月就過去了。
Peter每個月都會監控人才市場上職位的變化(數量、新老更替、JD內容的變化邏輯等),負責任的講每隔兩個月都會有變化,而且變化的很大,尤其是一線城市,叫風起雲湧也不為過。如果夥伴們想擺脫這樣的情況,下面Peter就盡力去往底層刨一刨,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相信會對大家有點幫助。畢竟這麼多年哥們也見了大幾千人了,這個資料庫還是有點價值的,哈哈哈。
到底是因為啥不敢找工作?
對自己的基本面認識不清,定位搖擺,玩命海投。
別介意Peter這樣說,把這個三個點說成致命三連擊也不為過。這三個點之間也是有邏輯遞進關係的,2016-2020年我聊了1000多人,70%的人都在第一個階段出現了問題,就是對於自己過去的「資產」沒有復盤,自然也就摸不到自己的基本面,在和我聊的時候也就只能先聊聊經歷和性格啥的,就是因為前面的缺失,才導致了第二個部分的出現,就是定位搖擺的問題,他心裡的那個「底」沒有摸出來,在和市場上的機會及線索碰撞的時候就會出現搖擺的邏輯,說到這大家想想,像不像創業啊。太想了。
自己公司的情況不摸清楚,上去殺敵的時候就會搖擺,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一定是不可預期。而這樣的狀態一持久,你就會「心虛」,希望快速的拿到溝通閉環,完成一個環節,職場人不清楚的就會使出第三個昏招,玩命海投。這種真是讓人無語啊,百害而無一利啊。更不要說你把大廠的職位都投一遍了,這個簡直昏上加昏,您不知道大廠有ATS系統嗎?就是招聘的管理系統,你的簡歷進去後就有記錄啦,合適不合適就在一瞬間,三個月之內再投遞價值都不大了。
但是這個時候很多人已經顧不了這麼多了,就是玩命的招呼啊,直到自己覺得還是不行的時候,才會找我溝通,你說我咋說呢?我只能讓你倒退回第一步啊,先從基本面開始,沒辦法,這是必經之路。
患得患失,眼裡只有結果。
這個太常見了,在競技體育裡也會經常發生。你的心態發生了變化,過於想要那個結果,動作就會變形,越投籃越投不進,越投不進越投。先把自己的眼睛拿下來,看到眼下的過程去做好每一個動作,不管是防守還是進攻,還是一個戰術,你會發現真的有改變,信心回來了,更加專注了。
去研究每一個公司,去研究每一個職位,認真去做每一次溝通,做好充分的面試準備,做好面試後的後續跟進,讓大家成為朋友。你只需要一次一次這樣的去做,最後的結果不會差的,但是當你眼睛一直看上面的時候,下面的腳步就會亂掉。就連在Boss直聘上的基本回覆你都不會做了,因為你著急趕路啊。這樣就會失去很多的可能性。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不管你是職業經理人還是創業者,都需要持續精進。商業職場確實是個輸贏的邏輯,不進則退。前三年你贏了,不代表後續你還可以贏。所以雷老闆講的順勢而為就是你需要在每個周期裡都需要持續精進,找到自己或者公司新的增長點。在2019-2020年我見到了太多的「熟練」技能的人失業了,薪酬下降了,失去競爭力了。
因為熟練並不能幫你贏,但是「卓越」「差異化」是可以的。諾基亞在被微軟收購時,當時的CEO約瑪·奧利拉說過一句話:「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怎麼就輸了」。這句話很深刻,不突破就找不到新的增長邏輯,變才是不變。這裡Peter並不想告訴你應該頻繁跳槽,雖然這是你漲薪升職的有效方法之一,也不想告訴你,你就在公司待著這樣更穩,而是告訴你,你應該找到卓越和差異化的點,去to do,去擊穿。到時候選擇權會到你手裡。
怎麼把不敢找工作的狀態掰回來?
吃一塹,長一智,要記牢,要回顧。
不要面試結束了就結束了,要及時的復盤。即使是面試沒有發揮好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記錄下那些沒有發揮好的點,去改進,為下次面試蓄力。在面試中一些核心的知識點如果當時沒有調取出來,回來後要重新調取一次,裝到你的大腦裡。做到隨用隨取。
在做復盤的時候不僅僅要寫對話,還有場景觀察和對方行為的判斷等,這些都應該在裡面。如果你可以用各種協同辦公的軟體來同步效果就更好,印象筆記、石墨文檔等都是目前我和我長期合作的學員用的最多的,找內容也很方便,加批註也很OK。自己的項目(不管是面試還是其他)都可以在裡面管理,信息化爆炸的時候這麼做非常有必要。
沒事摸摸底,經常去交互。
時不時的多摸一摸自己的底,看看近幾個月有啥變化嗎?是能力變強了?還是長出高潛力的新枝兒了?還是專業更加夯實了?這個動作需要長期做持續做。如果Peter陪你做那效果會更好,更有效。
至於交互,不如說是社交,面試只是一種。其他的方式也都可以試試,一對一或者多人的都沒問題。那你的基本面去和更多的人做碰撞,很多人做過後帶來了不一樣的啟迪。直接點說,就是從你這顆蘋果樹上長出了不一樣的東西,有意思吧,那就定期去試試吧。
多來幾個曲線,不合適就做減法。
別擔心犯錯,需要做更多的嘗試。長期跑的閉環就是「選擇、聚焦、擊穿」!
找工作本就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和進步的過程,借用阿里經常說的一句話,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夥伴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