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同胞怎樣過新年

2020-12-17 華夏經緯網

   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臺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裡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送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戶戶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

  灶神俗稱「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護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九天東廚煙主」。早期臺灣民間,每家廚房都有一個相當大的「灶」。相傳灶有灶神,於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來監視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各家的善惡功過。

  灶神並無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門上貼一張灶神神媽。送灶時,將神媽揭下焚化,並另外焚燒一個用竹蔑扎的紙糊馬兒,做為灶神回天的坐騎,還要準備一點黃豆、於草、做為灶神長途跋涉所需的乾糧、草料。然後焚香、叩首並在灶炕裡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並哺哺叮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後點燒爆竹,歡送灶神起駕升天。人們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臨別贈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湯圓、麥牙糖、豬血糕等又甜又粘的東西,無非是要封住灶神爺的嘴,少說壞話。

  清屯(大掃除)。送完神後,家家戶戶就開始舉行「大掃除」。臺灣人相信,平時家裡的器物都有神靈司掌,神案、神位、香爐都不得擅自移動,只有等諸神返回天界後,才能徹府大掃除。大掃除當然有除舊迎新之意,在臺灣還有句俚諺:「清後才會富」,即只有清掃房屋才有發展。如果家裡在此年中因為有人喪亡,就不能大掃除,據說灰塵會進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大掃除完後,就要準備做年粿,而且必須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發粿」、「鹹粿」、「菜包」等。臺灣有一首年粿歌,生動地概括了年粿的含義:「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蘿蔔粿(菜頭粿)吃點心。」甜粿是過年最主要的年粿。發粿則要發得好才會發財。菜包因內有包餡,所以能包金。蘿蔔粿(菜頭粿),是取其「好彩頭——好兆頭」之意,可當點心之用。喪家是不能隆重過年的,不能做甜粿。由親戚送,受贈者大都以橘子當作回禮。

  除夕:辭年、避債戲、圍爐、守歲等。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臺灣年俗中最重要的一個日子,習俗也相當多。先辭年,布置「廳頭」,即在奉祀「觀音媽」和諸神像的大廳上,換新版畫和聯軸。到了下午舉行「辭年」儀式。在供桌上盛設五牲及各種年粿供奉諸神,然後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禮,以表示感謝這一年來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並祈求新年更多的賜福。神桌前還要供「春飯」,即盛有飯的小碗,飯上插上用紅紙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飯春花」,這個飯叫「過年飯」。(在閩南語中,「春」與「剩」諧音,意思即怎麼吃也吃不完,還有剩餘)。桌前還擺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紅棗。紅棗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來,有句俗話「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後,還要燒金紙、放爆竹,才算結束辭年儀式。

  避債戲與討債燈,是辭年時為躲避債主上門催債的節日活動。在除夕夜,臺灣各寺廟都要祭神演戲。凡負債過年無法償還的人,便跑到寺廟的戲臺前,躲進人群中看戲。依照風俗,債主就不能問他討債。若討債者硬間至「避債戲」臺下找人要錢,就會引起公憤,遭至群眾圍毆,自討沒趣。這臺戲要通宵達旦地演下去,直到翌日凌晨大年初一。負債者也就順利地過完年。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著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債追到現在尚未回家,燈籠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就叫做「討債燈」。但是,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輕易使用「討債燈」。

  圍爐、除夕之夜,也叫過年夜,出外謀生的家人,都要趕回老家來團聚,如果無法趕回,就要空出一個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團聚。全家一起圍著桌子吃一年之中最豐盛的菜餚,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爐,爐邊置一些銅錢,以示溫暖如春,財氣旺盛。圍爐時所吃的一般都有象徵意義。如一定要吃「長年菜」(芥菜做的,表示長壽)、「韭菜」(「韭」與「久」諧音,吃的時候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不橫吃,不咬斷,年壽才能「久久長長」)。此外,還要吃蘿蔔(即菜頭)表示好彩頭;吃「全雞」,表示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取其繁殖力強之意,吃完後蚶殼要放在床下,表示會生蚶子蚶孫;吃魚丸、蝦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與元諧音,三元即是狀元、會元、解元);吃所有的菜均不用刀切細,應以原形煮食。

  吃完之後,年長者要給年少者「壓歲錢」,然後全家圍坐在爐邊,說說笑笑,通宵不眠,謂之為「守歲」。據說如此可以祈求雙親長壽,所以又叫「長壽夜」。「不睡」的閩南語是「不睏」,而「睏」與「困」諧音,所以「守歲」也是靜待一個「不困窮」的新春來臨。

  臺灣有句諺語叫「二九老」,指除夕是如意大吉的日子。以前臺灣盛行收養異姓女子為「童養媳」。直養到十七八歲時,就與自己的兒子結為夫婦。家境富裕者多在二十日後設宴招待親友,舉行婚禮。家境一般者,則在除夕合家團聚,將童養媳與兒子圓房,俗稱「送做堆」、「合房」域「做大人」。通常結婚要選擇黃道吉日,避免觸動神明,惟除夕之日,神明皆已送上天,此時選擇童養媳和兒子「送做堆」,就不用耽心遭受神譴。 新年歌。臺灣民間用一首新年歌,來說明新春期間每日的意義:「初一早(開門大吉取於早),初二巧(女婿回娘家向嶽父拜年,乃稀巧之事),初三天通巧(赤狗日任何人皆不利外出,弄不出什麼巧事來),初四頓頓飽(客人都走了,剩下的菜餚自己吃),初五隔開(商家開門營業),初六舀肥(清除水肥),初七七元(古稱人日,吃麵線延年益壽),初八原全(暫時復原),初九天公天(玉皇大帝之壽誕),初十有食食(有吃沒吃休息到初十),十一概概(大概如此),十二漏屎(吃壞肚子),十三食蚶糜配芥菜(吃稀飯配素菜),十四結燈棚(提燈籠),十五上元瞑(元宵節)。」 初一的禮俗。正月初一日,也叫「新正」,親友之間互相拜年,稱為「拜正」、「賀正」。主人請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後說吉祥話:

  對太太言:食甜給你生後生(生兒子)。

  對老人言:食甜給你老康健,食百二(活到 12O歲)。

  對商人言:食甜給你大發財。

  對小孩言:食甜給你快大漢(快長大)。

  對小姐言:食甜給你嫁好夫。

  一般相互間言:新年大賺錢。

  初一也是元始天尊和彌勒佛的誕生日,還是釋迦如來降魔之日。信徒們除祭拜自家的神佛之外,還各自帶著牲醒,赴廟燒金、焚香、上供品祭拜。全家人著新裝出遊,稱作「出行」或「行春」。取越走越能存錢的意思。但出行的方向,必須根據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時,配合天幹地支等曆書,找出吉方吉時。初一邁出的第一步,一定要朝吉方走。因為吉方有福神,會降福。對於兇方,不管有多麼重要的事,都不朝那個方向走。(本網資料)

相關焦點

  • 中國夢,我的夢——給臺灣同胞的一封信
    親愛的臺灣同胞們:  今天,我們迎來了新年,在全國各族兒女喜迎新年,闔家大團圓的美好日子:我首先祝你們新年快樂,闔家幸福!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2018年2月4日,距離春節還有幾天,全國人民多沉浸在喜迎新年的喜悅裡。就在這一天在祖國寶島臺灣花蓮縣發生了6.4級左右地震。這場無情的災難又一次將兩岸同胞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  大陸同胞知道這可怕災難後,在第一時間向花蓮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紛紛捐款、捐物、派出經驗豐富的救援隊到災區救援。
  • 2021年元旦,大陸發表致臺灣同胞新年賀詞,蔡英文突然態度轉變
    2021年元旦來臨之際,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在《兩岸關係》雜誌發表題為《堅定信心共創新局》的新年賀詞,向廣大臺灣同胞致以美好祝福和誠摯問候!劉結一在文章中指出,2020年是兩岸關係極不平凡的一年。
  • 祝涼山彝族同胞庫史木撒!孜莫格尼!(新年快樂,吉祥如意)
    一年一年、一歲一歲,今天涼山彝族同胞迎來了彝歷新年,祝涼山所有彝族同胞新年快樂!闔家幸福!庫史木撒!孜莫格尼!布拖縣拖覺鎮阿省日達村村民阿力色黑家高高興興過新年。金陽縣絲窩鄉絲窩村村民赤麼裡轟與妹妹這幾天外出務工回來,家裡糧食大豐收,心裡特別高興。
  • 國臺辦就《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等答問
    中國網 倫曉璇 攝馬曉光: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2019年國臺辦首場發布會,我向大家致以新年的問候。首先,應大家的要求,先簡要介紹2018年兩岸關係發展和對臺工作的情況。2018年,是兩岸同胞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克難前行的一年。
  • 四川省臺灣同胞聯誼會
    四川省臺灣同胞聯誼會成立於1982年3月,歷任會長為馮炎火、陳文生、陳頌德,現任會長劉琪。  四川省臺聯是居住在四川的臺灣同胞的愛國民眾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在川臺胞的橋梁和紐帶。其宗旨是高舉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旗幟,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廣泛團結聯絡居住在四川和臺灣島內、港澳及海外的臺灣同胞,不斷增進兩岸同胞情誼和為臺灣同胞謀福祉,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祖國統一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 臺灣同胞到底有多愛淘寶?
    2010年9月8日,淘寶網宣布進入臺灣市場,爭奪600億交易蛋糕。短短4年之後,淘寶已成為臺灣網民最受歡迎的網購平臺,特別是每年的雙十一期間,其臺灣同胞淘寶網購物的瘋狂程度,不亞於內地網民,甚至有臺灣網民調侃說,「淘寶統一了臺灣」!
  • 國臺辦:「26條措施」是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造福臺灣同胞的生動體現
    在13日舉行的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馬曉光表示,「26條措施」與去年出臺的惠臺「31條措施」一脈相承,都是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的生動體現。日前,中國大陸多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包括為臺灣企業和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各13條,因此也被簡稱為「26條措施」。
  • 《告臺灣同胞書》中英雙語全文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代表祖國大陸人民,向廣大臺灣同胞致以誠摯的問候和衷心的祝福。1978年12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告臺灣同胞書》,並於1979年元旦正式發表。
  • ...冷落臺灣」 趙立堅:這種說法不屬實,臺灣同胞是我們的骨肉同胞
    美方稱國際社會未能得到臺灣方面的信息,這種說法違背事實、顛倒黑白,中方將和國際社會一道,一如既往堅定地支持世衛組織工作。以下為全文:中國日報記者:美國國務院發言人9日稱,世衛組織在今年1月14日的聲明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沒有人傳人的跡象,國際社會未能得到臺灣方面的信息,美對此深感不安。世衛組織又一次將政治凌駕於公共衛生之上,這一行動付出了時間和生命的代價。
  • 十堰市與臺灣苗慄縣舉行迎新年網上交流活動
    本報訊 記者姜琨報導:12月23日,我市與臺灣苗慄縣共同舉行以「武韻太極·兩岸同根」為主題的迎新年網上交流活動。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新武,省臺辦主任李建紅在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會場出席活動並致辭。陳新武通過網際網路視頻向長期關心支持十堰發展的臺灣同胞表示誠摯問候和衷心感謝。
  • 宜賓市屏山彝族同胞歡度2021年彝族新年
    歡迎你們來參加我們彝族新年活動,新年快樂!」走在隊伍最前面的彝族姑娘歐其阿里熱情地向人們打著招呼。據她介紹,他們正在進行彝族新年活動,「每年的新年活動,老人、小孩都會穿上自己覺得最華麗、最好看的衣服,我今天也刻意穿了媽媽為我手工做的衣服。」歐其阿里口中的「新年活動」其實是屏山縣舉辦的彝族文化民俗巡遊,是屏山縣2021年彝族新年民俗文化展演系列活動之一。
  • 賈永輝:讓臺灣同胞感受祖國強大榮光
    所以,這四種方式和三件小事都可以讓旅居海外的臺灣同胞,從辦理旅行證件、文本資信認證,到協助處理外國的涉臺民事糾紛及經濟刑事案件,到地震、洪水、撤僑等重大緊急事件,大陸有關部門和駐外領事館始終站在臺胞身後,做臺灣同胞應對難題和解決困難的強大後盾,以實際行動和擔當為他們排憂解難,幫助和照顧在海外遇有困難的臺灣同胞,應該大陸幫助臺胞的例子應該有很多
  • 同胞們:農曆新春,鼠年大吉!
    零點鐘聲敲響了,我們帶著最幸福的期待,迎來了農曆鼠年新年!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京彩臺灣祝兩岸所有的同胞們:新春快樂,鼠年大吉;祝全球華人同胞們:開心團圓,幸福安康;並向奮鬥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戰線上的醫護人員們,送上最誠摯的問候:你們辛苦了! 京彩臺灣願新的一年裡,兩岸同胞能夠有更多交流,希望每一位粉絲朋友能夠家庭幸福,工作順利!
  • 大陸同胞向臺灣同胞贈送大熊貓 臺當局反應不一
    中新網5月3日電 有消息稱大陸方面要向臺灣同胞贈送一對大熊貓後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執政黨對此消息反應不佳,臺「陸委會主委」吳釗燮稱,如果大陸想藉贈送貓熊達到「矮化臺灣成為中國一部分的企圖,臺灣將不會接受」;臺「農委會」方面強調「一切依法處理」;臺北市長馬英九則認為,沒有「矮化」與否的問題。
  • 臺灣同胞向大陸捐贈珍寶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楊麗萍/文 通訊員 施臺/圖) 5月10日,在文博會臺灣館,來自臺灣被命名為「齊家興邦」「至善天下」的兩株分別重達12.8公斤及8.6公斤的稀有紅珊瑚,分別捐贈給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西藏布達拉宮。 捐贈方是有著臺灣珊瑚第一品牌美譽的「綺麗珊瑚」。
  •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簡稱全國臺聯)於1981年12月22日在北京成立。全國臺聯歷任會長為林麗韞、張克輝、楊國慶,現任會長梁國揚。  全國臺聯是臺灣各族同胞的愛國民眾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臺灣同胞的橋梁和紐帶。
  • 大陸對「臺灣同胞」改稱「臺灣居民」?國臺辦回應
    中新網10月17日電 國臺辦1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針對「臺灣居民」稱呼一事回應稱,「臺灣居民」也好,「臺灣同胞」也好,「臺灣民眾」也好,都是他在發布會上交叉使用的稱呼,大家不要多心,更不要被「有心人」利用來做政治文章。
  • 「希望臺灣同胞能了解真正的臺灣歷史」
    站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八廳「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第一展區的一個玻璃陳列櫃前,全國政協常委、臺盟中央原副主席吳國禎一邊指著陳列櫃中的史料原件和複製件,一邊向記者介紹相關情況,「我特別希望臺灣同胞都能看到,讓他們了解真正的臺灣歷史」。
  • 國臺辦:臺灣同胞可同大陸同胞享受一樣的求職就業環境
    海外網9月12日電9月12日上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就《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正式實施、日本右翼一代表腳踢慰安婦銅像等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9月3日,四川省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川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共70條具體措施,在擴大經貿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加強人文交流等方面,為臺灣同胞提供當地居民同等待遇。8月28日,浙江省湖州市發布《湖州市貫徹〈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實施辦法》,在投資和經貿合作、創業就業、文化交流、生活待遇等4方面推出60條具體措施。
  • 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兩岸同胞在臺灣舉行公祭
    本報臺灣新北12月13日電(特派記者丁劼)昨天,《以史為鑑民族復興——南京保衛戰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臺灣新北市滬尾炮臺開幕,兩岸同胞共同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這不僅是臺灣首次舉行以「南京大屠殺史實」為主題的展覽,也是兩岸同胞首次在臺灣共同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