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相信大家都有被高考刷屏吧。高三學子緊張備考,大家紛紛為他們加油打氣。然而。就在高考的前幾天,深圳一高三學子卻突然住進了醫院,到底怎麼回事呢?
高考在即
高三學子突發腦溢血被緊急送醫
6月28日上午,臨近高考深圳某中學一名16歲高三學子,在學校備考期間突發腦出血,被送進深圳恒生醫院。
隨後,院內立即組織各相關科室醫生到急診科會診,當時情況比較嚴重。
患者已經深度昏迷、右側肢體偏癱, 腦血管造影顯示患者為罕見的腦血管畸形,並出血致巨大血腫,出血量約80毫升,有明顯腦疝、中線偏移達10.8毫米,患者命垂一線。
會診後醫院立即成立救援專家組,緊急溝通搶救方案,待該患者生命體徵平穩後,行急診開顱手術、腦血管畸形切除手術等一系列的搶救措施。
第二天,患者神志轉清醒狀態,各方面情況有所好轉,一般而言,腦出血只會發生在中老年患者身上,並且患者通常伴隨著惡性高血壓、嚴重動脈硬化、腦血管瘤等。患者為青少年,又恰逢高考,是考前壓力大導致,還是另有原因呢?
醫生:壓力大是誘因
學生高考前突發腦溢血,是否由於學習壓力太大?醫生表示——該病例患者突發腦溢血根本原因是其腦血管畸形,高考壓力大、情緒波動、心理刺激、睡眠不好、劇烈運動等都僅僅是誘因。
其實近些年,腦溢血也越來越年輕化,而年輕人出現腦溢血,多與我們的生活習慣有關
28歲男子突發腦出血
直言工作壓力較大
28歲的仇先生,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工作壓力大。
此前,他忽然感到眼眶部脹痛,緊接著眼睛睜不開,站也站不穩,右側頭部一直脹痛,且不斷加劇。隔天去醫院就診,經過頭顱磁共振成像檢查提示為右側枕葉腦動靜脈畸形,有腦出血的症狀。隨後經過緊急手術逐漸恢復。
23歲小夥顱內毛細血管破裂出血
飲酒過量「喝出病」
哈爾濱市23歲的男子小傑 ,因為頭暈頭疼,四肢不聽使喚,尤其是右側,已經無法支配正常活動了隨後進了醫院。經過檢查發現,這個剛剛23歲的小夥子顱內竟然出現了毛細血管破裂,有輕微的出血情況。幸好發現和醫治得及時,小夥子才擺脫了偏癱的危險。
小傑坦言,自己剛剛大學畢業,在一家企業從事銷售工作,每天需要和客戶溝通,多半都是在酒桌上。每次喝白酒都在一斤左右,近期一直覺得頭暈頭疼,卻沒想到會得這種病。
腦溢血的危害性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一旦腦溢血後
就會給身體造成巨大傷害
比如半身不遂、甚至昏迷死亡等
專家提醒
腦血管病在發病前會有很多徵兆
但由於症狀較輕
很易被人們忽視
特別是對於本身有高血壓的人群
下面這10個信號,一定要記住
01
腦血管崩潰前的10個信號
眩暈明顯
據介紹,很多人在發生腦溢血前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暈眩,突然感到天旋地轉,站立不穩,抬腳費力,甚至摔倒在地上。但有些人眩暈感覺不明顯,有點類似於喝酒後站不穩的感覺。
劇烈頭痛
這種頭痛沒有明顯誘因,很多人開始都是斷斷續續的頭痛,但後來轉化為持續性頭痛。根據每個人的病情不同,症狀持續的時間可能不一,甚至有些人還會伴發噁心和耳鳴。
一側麻木
很多腦溢血發生前都會出現面部、胳膊、手指的麻木,特別是無名指!如果常常感覺左右半身麻木,應該考慮腦內小血管是不是出現了問題。如果麻木的同時,出現上肢或者下肢的乏力,情況就更加危急了。
眼前蒙黑
突然一過性的眼前蒙黑,或者一隻眼睛出現食物不清,看東西模糊,甚至出現重影。這些都是是腦溢血的前兆,所以千萬不能大意。
白天嗜睡
一些人在腦溢血發病前都會出現嗜睡的症狀,即便是在精神很好的白天也睡意明顯,非常疲憊、睡不夠的感覺。
經常嗆咳
在喝水或者進食的過程中莫名的出現嗆咳,這也是很多人腦溢血的先兆。
哈欠連天
一些病人還介紹,他們會不分時間、地點而情不自禁的打哈欠。其實這正是大腦缺氧的徵兆。
舌根發硬
突然感覺舌頭根部僵硬,舌頭膨大,說話說不清楚。甚至舌頭痛、吞咽困難。
握力下降
手臂突然失去握力,比如拿一個東西明顯感覺拿住了,卻掉在地上。有時還伴有講話說不清楚。
常流鼻血
如果正常的流鼻血並不可怕,但是如果伴有高血壓,還經常會出現流鼻血的症狀就要小心了。專家介紹,高血壓患者經常的鼻出血,半年內很有可能出現腦溢血。
專家介紹
如果出現3個以上症狀
並伴有高血壓等疾病就要小心了
如果症狀較輕最好及時到醫院進行系統檢查,千萬大意不得。一旦錯過治療就可能落下終身殘疾。
如果症狀症狀較重且已經出現少量出血,這時就要平復好自己情緒,避免加重出血。一般情況下,腦出血從發作到昏迷有一段時間,要撥打急救電話,解開衣領,就地側身平躺,儘量減少肢體活動,減少血壓波動,等待救援。
02
預防腦出血記住這4點
腦出血嚴重時可奪取人的性命
那麼,預防腦出血
哪些事情應該少做呢?
少動怒
想要有效預防腦出血,最關鍵的就是避免經常性動怒。因為血壓升高是導致腦出血形成的危險因素,而在動怒的過程中血壓更容易飆升,有可能會出現血管壓力增大,破裂出血的情況。
少吃高脂肪飲食
大量獲取了高熱量食物,會使脂肪物、膽固醇獲取過多,可能會出現動脈粥樣硬化速度加快現象,伴隨著高血脂症產生,有可能會損傷血管。
少吸菸喝酒
預防腦出血還要戒菸戒酒,吸菸、喝酒容易出現血管受損傷。在吸菸喝酒過多時血壓也容易升高,不利於血管的養護。
少勞累過度
很多人長時間勞累過度還總是通宵熬夜,受到這些不良因素的影響會增加血管的負擔,不利於正常的血液循環,更容易導致血管破裂出血。
最後,小編提醒大家
對所有腦出血患者來說
應在第一時間尋求醫生的專業診治!
延伸閱讀
壓力襲來如何應對?小心,別把它變成災難
俗話說「人無壓力輕飄飄」,然而人們需要壓力警惕自己,但同時也要警惕壓力。畢竟壓力是一種負面體驗,感受到壓力的人總有適應度,一旦突破了個人閾值,壓力所帶來的就是災難。
我們總在說抗壓性,在現代社會中,壓力是與生俱來的,有天然的壓力,也有人為製造的壓力。可以說壓力在關係中,尤其是社會關係中較為常見,並被人們加以利用。在心理學的應用中,在行為認知主義的影響下,對壓力的形成、壓力的評價、壓力的應對等與實際結合的研究層出不窮。壓力並非是絕對的,它的形態、模式也在發生著改變,為未來的心理學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一些心理學大師的著作,在未來面對壓力的研究中起了奠基石的作用。
《壓力評價與應對》是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理察·拉扎勒斯和蘇珊·福爾克曼合著的作品,主要理論貢獻來自於拉扎勒斯,他曾於198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他也是美國應激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對情緒和適應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尤其是對於壓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模式。他提出了認知評價的重要性,認為生活過程中的其他因素都是以認知評價為轉移的,而壓力就是一種認知的結果,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
有關壓力的概念已經存在了很久。但直到20世紀才被系統地概念化,成為一個研究主題。一方面有賴於心理學這門學科的進步和細化,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推動了壓力的研究,作為促進軍事管理的研究。到了現代,人們認識到壓力與生活的密不可分,人們應對壓力的方式造就了人類功能上的不同,有些人在壓力中奮起,有些人在壓力中沉淪。在《壓力評價與應對》一書中,主要側重於人和環境的關係,在考慮到人的特點和環境的特性後,對人們心理壓力的評價與斷定。
壓力在個體與社會方面的關係影響,建立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中。精神分析強調心靈內部的衝突和鬥爭,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矛盾衝突,由內部投射向外部,轉而變成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問題。就一般人而言,社會基本上是我們活動關係的總和。社會生活之中,擁擠的生存空間、犯罪、噪音、環境汙染、升學、就業等方方面面來自於社會的需求,存在著與個體的隔閡。我們現在面臨的已經不是傳統的社會結構,網絡、無線、虛擬等新方式產生了新的需求,而社會模式越複雜,需求越多,識別並協調它們的過程就越困難,壓力就藏在這些困難中。
社會生活中,隨著發展會產生新的需求,而這種需求不斷地產生,會迫使人們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認識,去扮演社會期望的角色來跟上這種需求。在跟隨中,人們會模糊自己的角色,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和預期是什麼,缺乏清晰的認識,無法針對自己的需求進行計劃和行動。雖然他們可以獲得讚賞和群體歸屬感,但自我層面的缺失,會由壓力所警示並促進改變。當然人們也可以通過疏遠或者理智化來調整自己,將自己和所謂的社會需求分離開,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是當這種自我保護失去認同感時,人們往往會精神面貌變得越來越差,社會功能會受損,嚴重的還會影響到健康。如今是手機終端的時代,在這次疫情中,好多地方需要掃碼確認行程,這讓一些曾拒絕、疏遠這項需求的人犯了難,他們對於社會的隔閡增強,壓力也急劇增大,自我的孤立感和認同感下降,進而產生新的衝突,有些地方甚至因此拳腳相向。
在拉扎勒斯的理論中,社會需求雖然對塑造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動方面或許很重要,但它並不一定是壓力的來源,衝突、模糊和超負荷都是產生壓力的關鍵因素。衝突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在衝突中推進。但是,如果滿足一項需求會違反一個自我堅信的價值,那麼就會導致極大的壓力。比如持反對吃野味兒觀點的廚師,不得不為了工作製作野味兒菜餚,儘管這項任務有挑戰充滿了趣味性,但是觀點的衝突會造成內心壓力的增大。模糊主要來源於自我定位不清,無法以自己的意願和方式參與。當人們所擁有的周邊資源不足以應對社會需求時,超負荷會產生極大的壓力。一些傳統企業在這次疫情期間就感受到了這種壓力,面對突如其來的改變,傳統的社會資源不足以解決新形勢的需求,在壓力面前,很多傳統企業迫不得已而改變,雖焦頭爛額,但是改變也在進行中。
壓力對於社會而言是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在羅洛梅對焦慮的研究中發現,壓力與焦慮雖然看起來相似,表現形式也容易被人們混淆。但是一個顯著特點是,壓力會促使人們改變,它有很大的推進作用,在一定的範圍內,人們的抗壓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焦慮,並不會促使人們迫切做出改變,焦慮始終存在讓人思考深入,是一種左右兩難的狀態,與壓力所帶來的危機大不相同。
在《壓力評價與應對》這本書中,闡述的理論知識,並非是我們所認識的常識。是一種對於觀察的深度思維。在強壓的狀態下有些人會出現明顯的心身反應,心態悲觀消極,對自我進行貶低,傷害到自己的自尊,嚴重者往往缺少的不是調整身心的方法和習慣,而是喪失了調整的動力,情緒大為崩潰。將減壓寄希望於社會,總歸是與發展有悖,舊的需求剛被減負,新的需求就來了。我們作為社會中的某種角色,面對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懂得壓力,了解壓力,會自我評價,處理相應的應對方式。這樣面對著未來社會,才有更好的身心狀態。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杭州日報、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