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杏仁核-黑質投射環路調控情緒學習的新機制

2020-12-17 腦科學君

本文從環路和神經元亞群水平證明了中央杏仁核(CeA)與外側黑質(SNL)之間的投射關係,並發現CeA-SNL神經元受獎賞和厭惡性刺激所激活,這一投射環路能夠調控工具性學習和條件性學習。研究結果提出了杏仁核-黑質投射環路調控情緒學習的新機制,也許有助於闡明神經精神疾病中環路功能異常所引起情緒產生和調控缺陷的機制。

杏仁核是情緒處理中心,中央杏仁核(CeA)是杏仁核的子區域之一,為GABA能核,對於威脅性刺激引起的自主神經和行為改變至關重要。此外,杏仁核還有助於其他認知過程,包括獎賞學習、工具性學習以及巴甫洛夫學習。這些並行過程以複雜的方式相互作用,並且被認為依賴於重疊但截然不同的神經基礎。CeA參與工具性和巴甫洛夫式條件化的獎賞學習,但其涉及的傳出通路及與參與防禦行為的神經環路之間的聯繫尚不清楚。

以往實驗表明,在大鼠和非靈長類動物中,CeA會投射到外側黑質(SNL),構成從杏仁核到中腦多巴胺(DA)區域的主要連接通路。中腦DA神經元在獎賞動機行為中起重要作用,但關於SNL DA神經元的作用知之甚少,且SNL DA神經元似乎具有與顯著性、新穎性和刺激強度相關的特殊反應特性。因此,本文作者假設CeA信號可以將有關顯著性刺激的信息傳遞給特定DA亞群,從而調控對獎賞和厭惡的行為反應。基於此假設,本文旨在闡明CeA-SNL投射通路對食物獎賞和厭惡性學習的調控作用。

在小鼠中,還未有研究者利用現代光遺傳學方法研究CeA-SNL投射,因此作者首先檢驗了小鼠中的CeA-SNL投射通路,確認了在小鼠中CeA投射到黑質緻密部和黑質側部,合稱SNL。然後作者開始探索CeA-SNL投射在情緒學習行為中的功能作用。在顱內自身刺激實驗(ICSS)和實時位置偏好實驗(RTPP)中通過光激活SNL區域能夠強化獎賞尋求行為,然而這種強化現象在條件位置偏好實驗中沒有觀察到,表明CeA-SNL投射能夠強化操作性學習但不能強化巴甫洛夫式條件性學習。

在食物獎賞操作性學習和條件性學習過程中給予食物獎賞都能夠激活CeA-SNL神經元活動,同樣地在條件化恐懼實驗中恐懼刺激也能激活CeA-SNL神經元,表明食物獎賞和厭惡刺激都能激活CeA-SNL投射神經元。

圖1 CeA-SNL神經元是獎賞和厭惡條件學習的必要條件

接下來作者將AAV-eNpHR注射到CeA中,給予SNL光照以抑制CeA-SNL神經元活動,結果顯示尋求食物獎賞或者迴避恐懼行為都因此受到了影響,說明CeA-SNL是食物獎賞和厭惡條件性學習、獎賞工具性學習的必要條件(圖1)。

圖2 CeA-SNL投射神經元的遺傳圖譜繪製

最後探索上述現象的神經元亞群機制。作者在SNL中注射逆轉錄病毒標記CeA-SNL環路,發現SNL中接受CeA投射的神經元大部分都表達生長抑素(Sst+)。隨後作者用光激活SNL Sst+神經元後發現能夠增強ICSS和RTPP行為,表明CeA-SNL Sst+神經元是工具性學習的必要條件(圖2)。

圖3 SNL DA神經元被獎賞性和厭惡性刺激所激活

此外,作者還發現CeA中的GABA能神經元不僅能夠直接抑制GABA能和DA能神經元,還會優先投射到SNL的GABA能神經元中,以去抑制的方式興奮SNL的多巴胺能神經元(DA)。同樣,在進行獎賞操作性學習、獎賞和厭惡性條件學習中,SNL的DA神經元也能夠被獎賞和厭惡性刺激所激活(圖3),但其激活模式與CeA-SNL投射神經元激活模式有差異。

文章信息:

Amygdala-Midbrain Connections Modulate Appetitive and Aversive Learning 2020, Neuron 106, 1026–1043

編譯作者:Sybil(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Freyaand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羅敏敏實驗室:內側杏仁核處理信息素信息的基本神經環路
    該文章揭示了內側杏仁核處理信息素信息的基本神經環路。     信息素(pheromone)可以調節動物的社會行為和生殖行為,在處理信息素信號的神經通路中,內側杏仁核處於核心位置。目前為止,內側杏仁核處理信號的細胞機制尚未被闡明。曾經有學者提出內側杏仁核採用類似紋狀體的神經環路。紋狀體向其目標區域提供抑制性投射,投射神經元呈星型,有延遲放電等獨特的生理特性。
  • 科學家發現了「瘋狂動物城」的秘密:「獵食」本能受大腦中央杏仁核...
    新華社上海1月15日電(記者仇逸)科研人員直接激活小鼠前腦的中央杏仁核,小鼠竟然對原本並無興趣的小木棍、對原本害怕的機器蟲子產生攻擊和啃咬的行為。由此,「獵食」這一本能行為的神經調控機製得以被首次揭示。
  • 「研究攻略」之「破譯大腦又一小步——「三級神經環路」研究...
    最近兩年內,有很多研究小組致力於尋找目標行為在大腦中完整的神經環路以及其環路上下遊在行為中的功能的區別。其中,有部分研究專注於探究三級環路(存在順序投射關係的三個腦區)在不同行為範式中的信息傳遞與調控功能。下面筆者就用幾個近兩年內不同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 Nat Rev Neurosci:外側韁核在生理及病理條件下的環路和功能
    MHb中的神經元主要以乙醯膽鹼、P物質和穀氨酸為神經遞質,主要接收來自隔核(septum)的輸入,並主要投射到腳間核(interpeduncular nucleus)。而LHb中大多數神經元是穀氨酸能的,主要接收來自基底神經節和邊緣前腦的傳入信息,並主要投射到前中部被蓋核(RMTg)和中腦單胺能核團(圖1)。
  • 前扣帶回皮層到隔核的投射調控疼痛和鎮痛的社交轉移
    前扣帶回皮層到隔核的投射調控疼痛和鎮痛的社交轉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56:03 美國史丹福大學Robert C.
  • 科學發現:「獵食」本能受大腦中央杏仁核控制
    由此,「獵食」這一本能行為的神經調控機製得以被首次揭示。同濟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教師、美國耶魯大學在站博士後韓雯斐作為第一作者,日前與耶魯大學伊凡教授共同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雜誌新年第一期上,發表題為《中央杏仁核對獵食行為的整合調控》的封面論文,首次清晰闡釋了前腦對腦幹以及頭頸顱面運動的調控。
  • 害怕情緒並非只產生於杏仁核
    據《自然—神經科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杏仁核並不是導致人害怕與驚慌的唯一大腦區域。
  • 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2020年7月9日,《神經元》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臂旁核將脊髓上行的痛覺信息直接傳遞到丘腦板內核而非杏仁核》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 復旦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發現了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並且揭示了在腦皮層發育早期腦皮質
  • 科學家發現杏仁核不僅是大腦的情緒調控區域,還可以控制食慾
    6月24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已經確定了這個「進食交響樂」的指揮者——杏仁核。杏仁核不僅是大腦的情緒調控區域,它還可以控制食慾。「我們發現了控制食慾下降(也稱厭食症)的神經迴路。」亞利桑那大學神經科學專業的助理教授Haijiang Cai說。為了確定杏仁核內的特定神經元是否會控制進食行為,研究人員對這些神經元進行了控制。
  • 科學家揭示共情行為的神經環路
    如果一隻老鼠表現出恐懼的跡象,附近的其他老鼠也會開始表現出類似的恐懼,似乎能夠將這種恐懼情緒傳遞給同伴。人類同樣具有這種能力,能夠感受到周圍人的快樂或憤怒。這種傳遞情緒的能力稱為共情行為,這種行為通過調控社交行為,促進合作以達到共同的目標,也能將悲憤、消極的情緒傳遞給同伴。
  • 神經系統是如何調控的?
    它負責各種高級決策功能,但決策如何調控下丘腦我們還知之甚少。林大宇教授領導的研究發現一片叫做後杏仁核的腦區可能就是該問題的答案。 2、為什麼後杏仁核值得注意? 杏仁核位於顱內下丘腦側下方,左右各一,以形似杏仁得名(圖2)。所謂後杏仁核,就是杏仁核靠近後腦勺兒方向的後部。杏仁核最為人所知的功能是調節情緒。
  • 痛覺信息是通過怎樣的神經環路機制來處理的?
    痛覺常伴有情緒變化和防禦反應,對機體起到保護性作用。同時疼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症狀,對於輔助疾病的診斷具有積極意義。痛覺感受器是游離的神經末梢,其本質是化學感受器。傷害性刺激作用於機體時,引起組織損傷,釋放某些化學物質如K+、H+、5-羥色胺、前列腺素等,興奮痛覺感受器,使之產生換能作用,隨後產生傳入衝動,沿傳入通路抵達皮層第一感覺區、第二感覺區等部位,產生痛覺。
  • 腹內側前額葉皮質能夠調控杏仁核的情緒,讓孩子理性思考和行動
    對於多動症孩子而言,情緒控制和大腦不同區域的功能有緊密關係,並且情緒不僅僅是指喜怒哀樂,還有緊張、焦慮等等,所有的情緒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孩子的正常學習和生活。認知大腦和情緒大腦,並非專業術語,只是一種俗稱。認知大腦即大腦額葉區域,在那裡我們所有的感覺和思想匯集在一起,成為統一的經驗,而位於大腦深處的杏仁核,則是情緒大腦的一部分。
  • 我國科學家揭示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科研團隊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內分泌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研究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我們的情感行為。  下丘腦存在著一群特殊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它們既保留了神經元的放電特性,又能夠釋放激素入血,作用於外周的靶器官,在調節機體生長發育、代謝生殖和內環境穩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杏仁核抑制神經元是情緒記憶的翻譯位點
    杏仁核抑制神經元是情緒記憶的翻譯位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17:35 美國紐約大學Eric Klann和Prerana Shrestha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段樹民院士團隊揭示調控神經性疼痛的臂旁核微環路
    疼痛的一個主要特徵是伴有不愉快的情緒反應,而且不同個體, 對同樣的傷害性刺激的疼痛的感受有很大差異。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研究團隊揭示了臂旁核局部神經環路門控神經性疼痛。相關成果近日已發表在《自然—通訊》上。該研究不僅對深入理解神經痛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神經痛的臨床幹預提供重要的新靶點。
  • Neuron:催產素(OT)神經元對於恐懼記憶的調控作用
    來源:瑞沃德生命科學 恐懼記憶,是情緒記憶的一種表現形式。目前,對於恐懼記憶的研究,常見於神經科學及心理學領域,主要集中在動物恐懼的學習和記憶方面。主要研究思路為:在探究催產素(OT)神經元對於恐懼記憶的調控作用時,一方面通過新型的(vGATE)神經元標記方法,結合光遺傳和藥物遺傳學手段,對OT神經元的活動進行激活/抑制調控;另一方面通過條件恐懼測試系統來驗證OT神經元的激活或抑制對於動物行為層面(其中包括了恐懼記憶的學習,加強以及消退相關行為)的實際的調控效果。
  • 空軍軍醫大學李雲慶團隊:揭示兩條下行疼痛調控神經通路
    李雲慶教授、董玉琳副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慢性痛及相關負性情緒的發生發展機制和環路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Progress in Neurobiology》等國際權威雜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