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錄入、雷射照排、膠版印刷、機械裝訂,是現代印刷業界非常成熟的技術,把它用在家譜製作上,提高了質量和效率。
在我們印象裡,家譜是一種很高大上的書:
線裝,封面顏色莊重,平時裝在木匣或封套裡;自左向右翻開,字是豎排的,有的還是繁體……
想想,製作這樣一部書得有多複雜。要錄入,要印刷,要裝訂,要包裝,工序繁多。
——如果說,這裡面50%以上的工序非印刷行當的人士稍加訓練,也可以出色完成,您相信嗎?
這個50%的工序指的是印前(即家譜的錄入、排版)。
那麼,印前(也包括部分印刷、印後工序)為什麼需要非印刷行業的、家譜編修者來參與呢?
因為,不管編修者願不願意,從書稿整理完成那一刻起,都會深度介入到家譜的印製過程中去。
首先,從錄入上說。
有一種錄入方式編修者介入的程度低,即手寫稿。編修者只要把譽清的手稿交給印刷者,讓他們掃描進電腦,在電腦中稍作處理,即可照排出版。
介入程度深的錄入方式是打字錄入。修過家譜的人都熟悉這樣一個場景,在打字社,幾個修家譜的「釘」在打字員周圍,不停地指指點點,這一「釘」可能就是很多天。
為什麼呢?
打字員的錄入速度是快,但認識、理解文字的能力參差不齊。
如果是手寫草稿,交給一位文化水平差的打字員,他既不認識連筆字,又不會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識讀,最終打出來的校稿真的是不忍直視、難以卒讀!
如果是把老譜中的文字重新錄入,那麼繁體字、異體字就又成了攔虎路。現在打字員錄入多用拼音,可是讀不出那個音怎麼輸入啊?
當然,還有用識別軟體進行機器掃描識別的,那效果也真的不是一般地差:遇到文字版還好說,那譜系圖表是表格格式,識別出來簡直就是一堆亂碼!——還不如打字錄入呢。
所以,交由專業水平不高的打字社錄入,真的還不如自己慢慢敲。
有時,印刷過程中也需要編修者介入。
比如,有些家族特別注重家族成員的隱私保護,或者為了分發家譜的需要對印刷數量嚴格控制,這時往往會派人員在印刷機旁進行監督,連印刷的廢頁也要求收回或銷毀。——當然,還有些會一直監督到拉頁、裝訂的印後全過程。
家譜是特殊的文本,是一個家族的史志。所以,家譜的錄入、印刷的標準都比一般書籍高。
——假如,當新譜分發到族人手中時,再出現名諱錯誤、遺漏,頁碼錯亂、漏裝,或者多一部、少一部等情況,都會引起不小的糾紛。所以,從個人角度說,出現了這樣的狀況,就是「出力不討好」;從文化的角度說,不利於家族文化在族內的傳播與傳承。
因此,編修者有必要主動參與到錄入工作中去,把錄入排版的活拿來自己做!
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錯誤。也不用把時間浪費到去打字社「盯人」上了,也提高了效率。當然,還可以節約家族資金——因為手裡的一分一文都是從族人中來的,浪費掉怎麼對得起族人!
那麼,最重要的一點來了,——編修者具有怎樣的電腦操作能力,才可以參與到這一工作中去呢?
看似非常難,可是,作為一個「過來人」,悅華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其實很簡單!
第一,會用電腦輸入——五筆也好、拼音也好,甚至語音也行。盲打最好,「一指禪」也可以!
第二,會操作基本的辦公軟體,Word,WPS,Excel也行!不要迷信專業圖文編輯印刷系統,這些「非專業」的工具出來的效果完全可以媲美大型工具軟體。
以上是最基本的,當然,如果你還熟悉點Photoshop,那處理起東西來會更方便。
——這樣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