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張新的「交通網」正在上海的西南緊張編織:
嘉閔高架,從閔行通往嘉定,對閔行而言連接馬橋、顓橋、莘莊工業區、七寶、華漕等原本快速交通不足的區域,緩解滬閔路等閔行區內南北通行主幹道擁擠;虹梅南路高架,越江通往奉賢,方便吳涇、梅隴、古美、紫竹園區等企業、小區、高校集中地區;8號線延伸、5號線延伸、12號和15號線建設,建好後閔行軌交線路長度將達117公裡,共77個站點,成為上海軌交站點最多的一個區,相當於整個香港的地鐵站數……
人口導入交通壓力負重地處上海西南的閔行,近年來既是市中心人口導入大區,也是奉賢、松江、金山等遠郊以及浙江進入上海市中心的主要過境通道。進來容易,出去難,交通壓力漸漸成為當地的「重擔」。工作日早高峰,滬閔路高架總要面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壓力;一些偏遠、地鐵不通的遠郊工業區、產業園區,必須安排班車接送員工;這幾年通過大型居住區建設,閔行人口激增,出行難易關係大居居民切身利益……
把高架修好、地鐵連通,投入巨大的重大工程能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地鐵8號線通到浦江鎮,首先帶來巨大變化。長久以來,浦江鎮既以直線距離市中心近而聞名,也以交通不便著稱。「最早到區政府開個會都要兩個鐘頭。」浦江鎮一名基層公務員告訴記者,8號線通車後,到人民廣場只要40分鐘,每天早高峰浦江鎮沈杜公路站出發的地鐵車廂非常擁擠,成為本地人、動遷居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光是一條地鐵,還是叫人犯難。目前8號線在浦江鎮的站點位於其中心鎮,能走路去地鐵站基本只有最早動遷來的世博家園居民。近幾年當地大型居住區建設推進,中心鎮早已飽和,新建的保障房漸漸遠離,分散在其他區域,離開地鐵不止是「最後一公裡」。「大居社區裡現在車位大多數是空的。」浦江鎮社區中心負責人說,大居以保障房為主,社區居民收入普遍較低,有車族還是少數,多數人對短駁公交的需求一直非常強烈。
重大工程接上「小配套」改變正在發生。去年12月中旬,最新一批從市中心動遷到浦江鎮的居民驚喜地發現,回到市區不是難事。從城隍廟搬來的陶女士新房還在裝修,正巧趕上浦江9路區間公交開通。原本她下了8號線、換公交,下車到家還得步行20分鐘,動遷後的交通問題一直是「心結」。如今隨著新建大居小區入住與公交直達同步工程,陶女士心頭終於石頭落地。
在8號線沈杜公路站附近,目前一個擁有十多條接駁線路的公交樞紐正繁忙運行。站內工作人員介紹,建站時只有4條線路,如今十多條中8條是通往中心鎮以外的大型居住區,還有一些連接到奉賢等外區,讓更多地區居民分享8號線便利。
這個樞紐,同時也是一個四層的P+R停車場,目前和2號線淞虹路的停車場一樣,成為上海生意最好的P+R停車場。「不止滬C牌照,不少來自大居的市區牌照車主也每天把車停下,改換地鐵上班,一天停車費遠比油錢便宜。」停車場管理員說。
如今,8號線又要升級了。這個新的大工程也是來自大居居民的呼聲,8號線三期工程從沈杜公路站引出,新增6個站點,為大型居住區服務。按照大居建設規劃,浦江鎮「十二五」末期人口將從現在的35萬增加到50萬,屆時8號線延伸段也將通車,新的車站甚至深入保障房居住社區門口和廣場。
一條8號線帶來便利,但要讓「大交通」的便利輻射開來,滿足一地甚至多地居民的實際需求,需要越來越多「小配套」跟得上。
目前在閔行,無論地鐵還是高架,重大工程的建設和小連接、小配套緊密配合。近年來區建交委對各種原因形成的斷頭路進行了全面排摸,正按輕重緩急逐步打通。截至今年1月,已完成古北南路、銀春路、閔瑞路等14條斷頭路的建設,中春路、陪昆路、昌林路等項目已經開工。
協調各方改善居民出行大工程建設涉及各方利益,也容易產生矛盾。重大工程需要現實配套,更需要「心路」上的連接。去年一次區長網上辦公,就有居民觀點針鋒相對,有人說必須建高架緩解擁堵,有人卻反對造起來車流噪聲大。通過調研和協調,閔行區最終綜合公眾意見,採用先進施工技術減少工作井,並讓匝道遠離社區,儘可能獲得各方認同和理解。
「規劃建設這些重大工程,可以有效改善居民出行,但如果政府只是埋頭自己『做大事』,很可能最終解決不了群眾的實際問題。」區建交委負責人介紹,目前閔行新一輪交通建設規劃中,不再提「靜態交通」,不大講「智慧交通」,不去說老百姓聽不懂的「高級概念」,而是著眼匯報公共運輸、大居配套、軌交建設、村村通、公共自行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