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京城氣溫下降,火鍋店、烤肉店的生意越來越好。但是很多火鍋店的菜單上,往往只需要顧客註明菜品份數,而每一份菜的重量究竟是多少,全憑店家掌控。
記者發現,像「一盤肉」、「一份菜」、「一杯飲料」這些模糊的計量單位似乎已經成為餐飲企業的行規。對此,不少消費者認為不妥:「盤子、杯子有大有小,菜品、飲料到底應該多少量,店家應該明示,讓我們吃得明白」。
菜量多大全靠店員手比劃
昨天,市民張先生在一家漢拿山烤肉店用餐,點了一盤肥牛和羊肉後,張先生發現,雖然一盤肉的價格沒變,但盛肉的盤子從圓盤變成了方盤,看上去分量也不如原來多。張先生叫來服務員詢問一盤肉的分量,結果兩人說的都不一樣。
在一家海底撈火鍋店,正在點菜的程女士問服務員:「這一份肉大概有多少啊」,服務員用雙手在胸前比劃了一下:「大概這麼大的盤吧」。程女士說,火鍋店的菜單就是一張表格,上面只有菜名菜價,以「份」為單位,選哪個菜就在後面註明數量,但是因為不知道分量,有時候不夠吃,有時候又容易點多了浪費。
在一家乾鍋店吃飯的陳先生也說,他點了雞肉、豆芽、土豆、青菜等七八樣菜品,結果服務員端上來後,陳先生發現乾鍋裡的菜只有半盆多一點兒,雞肉要翻半天才能找到,而且沒吃幾筷子就沒了。
記者發現,就拿北方冬季受歡迎的涮羊肉來說,同樣一盤價格差不多的羊肉,在不同的火鍋店裡分量也極沒譜,有的密密實實能鋪滿一盤,有的則是勉強在盤底鋪了薄薄一層,能數得清羊肉的片數。
不標分量老闆有小心思
記者走訪多家餐飲店發現,菜單不標分量幾乎已成餐飲業「行規」。
在火鍋店、烤肉店,大多數都使用「一份」、「一盤」這樣模糊不清的計量單位;在部分西餐店,各式牛排只有口味不同,也沒有標出每份牛排的分量。不只主菜,飲料也是一樣。不少餐飲店的酒水單有鮮榨果汁,但只寫著「一杯」的價錢,到底有多少毫升卻沒有標註。店家使用的果汁杯,有的看著高,卻直徑小、杯底厚,剛吸一口,半杯就沒了;還有的店家索性拿葡萄酒杯當作果汁杯,看著不少,實際倒出來只有普通水杯的一半。
據了解,許多餐飲店都不願在中餐菜單上標明菜的重量,一是因為中餐用料豐富,不同的廚師又會有不同的搭配比例,要一一標明,耽誤時間又實在很費事;二是擔心較真兒的顧客「找麻煩」。有業內人士透露,因為各種菜品的價格會有浮動,而店家只標明「一份」,便於控制菜量,如果菜價漲了,分量就可以少給一點兒,這樣店家容易掌控自己的利潤空間。
消協點評
不要漠視消費者的知情權
市消協新聞發言人郎丹柯指出,飯店不標每一份菜的具體重量,實際上漠視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市民吃飯大多坐下就吃,很少留意飯店的飯菜是否缺斤短兩,即使有懷疑,礙於面子也不去過問。有時候明明知道剋扣了斤兩,也很難維權,因為商家都是口頭一說,極少標註出菜品的重量,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
郎丹柯認為,炒菜出於傳統飲食習慣的影響,不好明確份菜重量,但火鍋店的羊肉、肥牛還是應該標出具體分量。另一方面,郎丹柯也表示,儘管目前沒有標準來要求餐飲店,但需要行業公序良俗地引導,消費者心裡有桿秤,如果店家在分量上打小算盤,那只能是砸了自己的招牌。 本報記者 楊濱
(責任編輯:項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