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供熱季,南方供暖太「南」了。近期,隨著北方各地供暖季陸續開啟,每年此時都會被拿來熱議一番的「南方供暖」話題又火了起來。
說到供暖,北方老百姓都比較熟悉,南方人對此卻是另外一番感受。「你在北方的寒夜裡四季如春,我在南方的豔陽裡大雪紛飛」。一波波冷空氣,讓「取暖靠抖」的南方人直呼「凍得受不了」。「床以外的地方都是遠方,手夠不到的地方都是他鄉,上個廁所都是出差到遙遠的邊疆。」央視名嘴朱廣權無疑是無數南方人的「知音」,將他們對暖氣的期待刻畫得淋漓盡致。「東西南北中、我想過暖冬」、「北方人過冬靠暖氣,南方人過冬靠一身正氣」……近年來南方百城冬季供暖呼聲日益高漲,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也再次關注到了這個議題。
上世紀50年代,中國以北緯33度附近的「秦嶺—淮河」為界,劃分了一條集中供暖分界線。線以南,桔林經冬猶綠;線以北,喬木秋末多凋。分界線北邊的城市由政府統一建設集中供暖系統。在集中供暖問題上,輿論聚焦的所謂「南方」,主要是指長江流域地區。這些地方的冬天比北方更難熬,最大特點就是潮溼陰冷。由於沒有暖氣,天晴家裡比外面冷,天陰裡外一樣陰冷。這些地方的居民大多只能靠空調和電暖器度過寒冬,不僅取暖效果不好,而且消耗電力資源,既不利於節能減排,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南方供暖市場發展的根本動力」。溫暖過冬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自古以來,「大庇天下寒士」就是一種樸素的民生願望。儘管南方的能源種類、氣候和生活習慣與北方截然不同,但隨著社會發展,供暖不是奢侈品,而是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因冷制宜,是應時之舉。如今,不少南方城市以公眾實際過冬感受作為政策制定的依據,正在不斷探索冬季供暖模式。燃氣壁掛爐、空氣源熱泵、甲醇採暖爐、清潔煤及生物質爐具等各種清潔、環保、節能的供暖方式不斷湧現,暖心又安心。一些地方通過市場槓桿「撬動」集中供暖,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南方供暖市場規模每年可達上百億元。
「暖冬」不是夢、南方不再「難」。根據住建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981年至2018年,全國城市集中供熱面積由1167萬平方米增長至878050萬平方米,增長超750%。隨著科技的發展,南方地區不少家庭的採暖設備不斷升級,供暖的「花樣」也越來越多。從「看天供暖」到「彈性供熱」,從「一城一策」到「智慧供熱」,從暖寶寶到電熱毯,從暖氣片到壁掛爐,從全屋地暖到空氣能熱泵,越來越多人從天寒地凍的室外走進溫暖舒適的室內,南方老百姓溫暖過冬正在成為現實。今年,「南方城市成暖氣片銷量增長主力」還登上熱搜。《南方百城供暖市場:模式、潛力與影響》報告預計,2025年,我國南方地區將共有7006萬戶居民可享受到經濟可承受的供暖服務,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會增加到9823萬。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天冷,家暖!」這是點讚,也是期盼,更是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尹貴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