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下午,在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成立60周年之際,民族所與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社會實踐部聯合組織了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新高三文實(5)班「走進民族所深入了解我國民族政策增強民族團結意識」社會實踐活動。
歡迎北交大附中新高三文實5班到民族所社會實踐 攝影:李燦瑤
民族所影視人類學研究室副研究員張小敏接待了參加活動的同學們,她首先介紹了民族所是一個多學科、國家級的民族研究專業機構,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於1958年。
接下來,張小敏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觀看了《民族所:歷史與大師》短片和「21世紀初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綜合調查」專題片。通過歷史與大師短片讓同學們了解民族所研究領域及成果:民族歷史、民族語言、民族學和民族理論;通過專題片讓同學們了解民族所的工作方式田野調查及其特點。
社會實踐活動觀影環節 攝影:李燦瑤
張小敏簡要地講解了我國建國後的民族政策歷程。她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胡煥庸親手繪製的愛輝-騰衝線地圖,和1935-2010年我國人口密度分界線圖與胡煥庸線的契合談起,談到我國國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與這個地理分界線的關係,與民族地區的關係,然後進入民族政策主題,談到1949 年 9 月頒布的具有新中國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少數民族的身份得到承認:我們的偉大祖國是由我國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然後分析《共同綱領》民族政策部分,從中提出三個關鍵詞:平等、團結、自由,指出這不僅是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政治口號(自由、平等、博愛(solidarity,或譯為團結)),而且是馬克思主義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則,是中國共產黨關於民族關係的基本原則,並且寫入了我國的核心價值觀中。
接著回顧了幾個重要的制度和法律:1952 年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從法律角度上確立了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954年9月20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共同綱領》的基礎上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講解結束後,同學們分享了這次社會實踐的心得體會。王瀚文談到漢族源流、蒙古族語言等問題;陳星霖同學(達斡爾族)分享了達斡爾族的基本情況、小時候參與達斡爾族民族節日的情況,以及達斡爾族曾經的一次英勇的戰鬥;藍倍爾同學(畲族)跟大家分享了畲族人口、分布、文化習俗等基本情況;牛雨婷同學(漢族)分享了她到雲南少數民族旅遊,經歷的有意思的故事和文化碰撞的感受;宋伊婧同學(漢族)分享了漢族與蒙古族相處的一些想法,還從他者和養生的角度談到回族的齋月對健康的益處;石潔依同學(回族)分享了回族的一些情況。最後,同學們一起欣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民族工作者與電影製片廠合作的「少數民族科學歷史紀錄片」《鄂倫春人》。
45位同學和一位家長全程參與了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活動達到了深入了解我國民族政策,增強民族團結意識的目的。參與活動的家長感言:「感謝民族所專家為民族工作兢兢業業工作了幾十年!今天班上幾位少數民族同學發言分享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活特點。張媽媽的講解很生動,很感動。向張媽媽學習,同學們有志也可以成為一名少數民族工作研究者。作為一名少數民族的我,今天萌發了一個想法,退休後,一定為自己的民族畲族還做點什麼事。抽時間一定帶倍爾去浙江畲族自治縣去參觀考察。」
參加社會活動的全體同學和家長合影 攝影:王小霞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得到了民族所黨委書記方勇的支持,得到了民族所科研處、辦公室、機要室等職能部門、影視人類學研究室的大力支持,以及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方面的團結協作。